为了比较不同萃取方法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效果,找到更适合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萃取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Series Mass Spectrometry,GC-QQQ-MS)比较分析了同时蒸馏萃取...为了比较不同萃取方法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效果,找到更适合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萃取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Series Mass Spectrometry,GC-QQQ-MS)比较分析了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 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茯砖茶挥发性成分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到的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差异明显,两种方法共提取出90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成分40种。其中SDE法提取到79种,以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酮类和酚类为主;主要化合物有植酮、雪松醇、棕榈酸、2,6-二叔丁基对甲酚、二苯并呋喃、菲、香叶基丙酮、邻苯二甲醚、邻甲酚、联苯等。HS-SPME法提取到50种,以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酮类和酚类为主;主要化合物有咖啡因、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二苯并呋喃、二氢猕猴桃内酯、联苯、香叶基丙酮、植酮、雪松醇、菲、1,2,3-三甲氧基苯等。两种方法各有优劣,相互补充,结合分析可为茯砖茶挥发性成分鉴定提供更全面、更完整、更准确的信息。展开更多
为探究汝城白毛茶加工红碎茶过程中主要滋味物质的动态变化,以汝城白毛茶春季一芽二叶为原料,按照萎凋、揉切、发酵、干燥工序加工红碎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儿茶素、茶黄素、氨基酸组分的含量,结合感官审评探讨滋味属性与主要滋味...为探究汝城白毛茶加工红碎茶过程中主要滋味物质的动态变化,以汝城白毛茶春季一芽二叶为原料,按照萎凋、揉切、发酵、干燥工序加工红碎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儿茶素、茶黄素、氨基酸组分的含量,结合感官审评探讨滋味属性与主要滋味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并计算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e value,TAV)分析关键滋味成分。结果表明:在红碎茶加工过程中,色差L^(*)(亮度)值下降,a^(*)(红绿度)、b^(*)(黄蓝度)和E^(*)(综合色差)逐渐升高,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下降,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含量上升,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茶黄素与红碎茶滋味品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茶黄素组分、咖啡碱、黄酮和表没食子儿茶素对红碎茶的滋味具有显著贡献(TAV>1),氨基酸组分对红碎茶滋味无显著贡献。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汝城白毛茶风味品质的化学理论基础,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展开更多
文摘为了比较不同萃取方法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效果,找到更适合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萃取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Series Mass Spectrometry,GC-QQQ-MS)比较分析了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 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茯砖茶挥发性成分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到的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差异明显,两种方法共提取出90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成分40种。其中SDE法提取到79种,以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酮类和酚类为主;主要化合物有植酮、雪松醇、棕榈酸、2,6-二叔丁基对甲酚、二苯并呋喃、菲、香叶基丙酮、邻苯二甲醚、邻甲酚、联苯等。HS-SPME法提取到50种,以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酮类和酚类为主;主要化合物有咖啡因、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二苯并呋喃、二氢猕猴桃内酯、联苯、香叶基丙酮、植酮、雪松醇、菲、1,2,3-三甲氧基苯等。两种方法各有优劣,相互补充,结合分析可为茯砖茶挥发性成分鉴定提供更全面、更完整、更准确的信息。
文摘为探究汝城白毛茶加工红碎茶过程中主要滋味物质的动态变化,以汝城白毛茶春季一芽二叶为原料,按照萎凋、揉切、发酵、干燥工序加工红碎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儿茶素、茶黄素、氨基酸组分的含量,结合感官审评探讨滋味属性与主要滋味成分之间的相关性,并计算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e value,TAV)分析关键滋味成分。结果表明:在红碎茶加工过程中,色差L^(*)(亮度)值下降,a^(*)(红绿度)、b^(*)(黄蓝度)和E^(*)(综合色差)逐渐升高,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下降,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含量上升,水浸出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茶黄素与红碎茶滋味品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茶黄素组分、咖啡碱、黄酮和表没食子儿茶素对红碎茶的滋味具有显著贡献(TAV>1),氨基酸组分对红碎茶滋味无显著贡献。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汝城白毛茶风味品质的化学理论基础,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