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塞尔维亚中新世浅色褐煤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及其成因
1
作者
刘帮军
李敬智
+7 位作者
STOJANOVIĆ Ksenija
黄佳众
刘悦婷
孙雨萌
ŽIVOTIĆ Dragana
王金喜
孙玉壮
赵存良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73-2987,共15页
浅色褐煤在全球新生代褐煤盆地广泛分布,但其成因仍存在争议,查明其有机质组成和形成机制对重建古气候变化以及褐煤资源清洁低碳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塞尔维亚科卢巴拉盆地与中国云南弥勒盆地中新世浅色褐煤为对象,利用索氏抽提、柱色...
浅色褐煤在全球新生代褐煤盆地广泛分布,但其成因仍存在争议,查明其有机质组成和形成机制对重建古气候变化以及褐煤资源清洁低碳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塞尔维亚科卢巴拉盆地与中国云南弥勒盆地中新世浅色褐煤为对象,利用索氏抽提、柱色谱分离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有机地球化学方法,通过对脂肪烃和芳香烃等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浅色和暗色褐煤成煤过程中植被组成、微生物降解作用及沉积环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弥勒盆地浅色褐煤中长链正构烷烃相对质量分数较高(达82.5%),显示出陆生高等植物(主要为被子植物)叶蜡的显著贡献,同时伴随较低的水生植物指数(P_(aq)为0.16)和较高的植物叶蜡指数(P_(wax)为0.86),指示其成煤环境偏干燥且并伴有较强的微生物降解作用;而暗色褐煤中链和短链正构烷烃含量增加,表明在沉积过程中水生植物和低等生物的输入增强。科卢巴拉浅色和暗色褐煤均以裸子植物贡献为主,其脂肪烃中二萜相对质量分数极高(浅色为87.3%,暗色为82.5%),∑w(二萜)/∑w(二萜+三萜)值接近1,反映出古泥炭地中以针叶类植物为主的特点,同时,较高的w(C_(31)(R)藿烷)/w(总藿烷)值和w(C_(30)藿-17(21)-烯)/w(C_(30)αβ藿烷)值表明科卢巴拉褐煤在相对氧化、酸性及低热演化条件下成煤。此外,苝及更高的CWDI值表明2个地方的浅色褐煤遭受更强烈的真菌作用,与藿烷的结果一致。通过对比新生代浅色与暗色褐煤的差异性,阐明了沉积环境是褐煤颜色变化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色褐煤
中新世
生物标志化合物
二萜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塞尔维亚中新世浅色褐煤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及其成因
1
作者
刘帮军
李敬智
STOJANOVIĆ Ksenija
黄佳众
刘悦婷
孙雨萌
ŽIVOTIĆ Dragana
王金喜
孙玉壮
赵存良
机构
河北工程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森肯伯格研究所和法兰克福自然历史博物馆
贝尔格莱德大学化学学院
贝尔格莱德大学矿业与地质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省资源勘测
研究
重点实验室
出处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73-2987,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2102215)
中国-塞尔维亚双边政府间交流资助项目(6-8)
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青年拔尖人才资助项目(BJK2024142)。
文摘
浅色褐煤在全球新生代褐煤盆地广泛分布,但其成因仍存在争议,查明其有机质组成和形成机制对重建古气候变化以及褐煤资源清洁低碳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塞尔维亚科卢巴拉盆地与中国云南弥勒盆地中新世浅色褐煤为对象,利用索氏抽提、柱色谱分离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有机地球化学方法,通过对脂肪烃和芳香烃等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浅色和暗色褐煤成煤过程中植被组成、微生物降解作用及沉积环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弥勒盆地浅色褐煤中长链正构烷烃相对质量分数较高(达82.5%),显示出陆生高等植物(主要为被子植物)叶蜡的显著贡献,同时伴随较低的水生植物指数(P_(aq)为0.16)和较高的植物叶蜡指数(P_(wax)为0.86),指示其成煤环境偏干燥且并伴有较强的微生物降解作用;而暗色褐煤中链和短链正构烷烃含量增加,表明在沉积过程中水生植物和低等生物的输入增强。科卢巴拉浅色和暗色褐煤均以裸子植物贡献为主,其脂肪烃中二萜相对质量分数极高(浅色为87.3%,暗色为82.5%),∑w(二萜)/∑w(二萜+三萜)值接近1,反映出古泥炭地中以针叶类植物为主的特点,同时,较高的w(C_(31)(R)藿烷)/w(总藿烷)值和w(C_(30)藿-17(21)-烯)/w(C_(30)αβ藿烷)值表明科卢巴拉褐煤在相对氧化、酸性及低热演化条件下成煤。此外,苝及更高的CWDI值表明2个地方的浅色褐煤遭受更强烈的真菌作用,与藿烷的结果一致。通过对比新生代浅色与暗色褐煤的差异性,阐明了沉积环境是褐煤颜色变化的主控因素。
关键词
浅色褐煤
中新世
生物标志化合物
二萜
形成机制
Keywords
pale lignite
miocene
biomarkers
diterpenoids
formation mechanism
分类号
P618.11 [天文地球—矿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塞尔维亚中新世浅色褐煤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及其成因
刘帮军
李敬智
STOJANOVIĆ Ksenija
黄佳众
刘悦婷
孙雨萌
ŽIVOTIĆ Dragana
王金喜
孙玉壮
赵存良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