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竹属资源经营现状与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1
作者 徐莎姗 季蓉蓉 +2 位作者 贺曰林 沈振明 应叶青 《竹子学报》 2025年第2期34-42,共9页
【目的】苦竹属(Pleioblastus)地下茎为复轴混生型,其竹种多为笋材两用竹种,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尽管苦竹属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其多样性和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苦竹属竹种分布相对零星,主要生长在长江中下... 【目的】苦竹属(Pleioblastus)地下茎为复轴混生型,其竹种多为笋材两用竹种,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尽管苦竹属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其多样性和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利用。苦竹属竹种分布相对零星,主要生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目前,苦竹属竹种经营模式相对单一,对叶、笋、材等开发利用尚不全面,仍然有很多竹种并未得到充分研究和报道。该文旨在全面评估苦竹属资源的利用现状,探索其综合开发利用的潜力。【方法】在对苦竹属资源的栽培和经营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苦竹林分的经营管理措施,包括垦复、控制种植密度、施肥等,并探讨了不同经营管理措施对苦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苦竹属不同竹林的复合经营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作用。最后,以叶、笋、材为开发目标,综述了苦竹属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前景,并基于现有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苦竹属竹种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潜力,尤其在叶、笋、材等方面。然而,传统的竹林经营管理措施和复合经营模式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一些创新的经营管理措施和复合经营模式能够显著提高苦竹的产量和质量。【结论】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苦竹属竹种的资源优势,建议加强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提高产量;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对苦竹资源的开发利用效果进行科学评估;针对苦竹的成分及功效,优化苦竹属开发利用体系,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合理的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苦竹属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竹属 经营现状 资源利用 开发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实验研究城市公园土壤潜在N_(2)O排放对铅添加的响应机制
2
作者 刘伟 赵雯淑 +5 位作者 沈玉叶 蒋文婷 田琳琳 王燕 王敬 蔡延江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657-5670,共14页
以亚热带典型城市公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向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PbCl2溶液(设置5个处理:Pb添加量分别为CK:不添加Pb的对照,Pb_(30):30mg/kgsoil,Pb_(60):60mg/kgsoil,Pb_(120):120mg/kgsoil,Pb_(240):240mg/kgsoil)后进行28d的室内培养... 以亚热带典型城市公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向土壤中添加不同浓度PbCl2溶液(设置5个处理:Pb添加量分别为CK:不添加Pb的对照,Pb_(30):30mg/kgsoil,Pb_(60):60mg/kgsoil,Pb_(120):120mg/kgsoil,Pb_(240):240mg/kgsoil)后进行28d的室内培养实验,以模拟研究城市公园土壤潜在N_(2)O排放对不同Pb添加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Pb添加后28d内Pb_(30)~Pb_(240)处理的公园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均显著高于CK,各处理土壤N_(2)O排放量均随外源Pb添加量和土壤Pb含量增加而呈线性增加;Pb添加14d后,城市公园土壤亚硝酸盐还原酶和N_(2)O还原酶的活性随土壤Pb含量增加分别显著增加和降低,共同导致土壤潜在N_(2)O排放速率随之显著增加;Pb添加14~28d内,土壤pH值随土壤Pb含量升高而显著降低,土壤pH值下降及Pb含量增加的综合作用对N_(2)O还原酶活性的抑制效应显著增强;上述过程的共同作用导致培养期内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随Pb含量升高而显著增加.本研究表明含Pb污染物在城市公园土壤的累积会增加潜在N_(2)O排放风险,未来应重视含Pb污染物对城市公园土壤氮循环及其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可为城市公园管理和土壤N_(2)O减排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添加 城市公园土壤 氧化亚氮(N_(2)O) pH值 反硝化功能基因 N_(2)O还原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枳椇属植物果梗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分析
3
作者 应俊辉 潘温文 +4 位作者 张华 周生财 林艳 张俊红 陈世通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8-356,共9页
【目的】阐明枳椇Hovenia acerba和光叶毛果枳椇H. trichocarpa var. robusta果梗的代谢物差异,为枳椇属Hovenia植物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枳椇和光叶毛果枳... 【目的】阐明枳椇Hovenia acerba和光叶毛果枳椇H. trichocarpa var. robusta果梗的代谢物差异,为枳椇属Hovenia植物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枳椇和光叶毛果枳椇果梗中代谢产物和代谢通路的差异。【结果】2种枳椇属植物果梗中共检测到1 810种代谢物,其中显著差异代谢物782种(P<0.05)。与枳椇果梗相比,光叶毛果枳椇果梗中上调差异代谢物有378种,下调差异代谢物有404种,且单宁、醌类代谢物相对含量均显著下调(P<0.05)。2种枳椇属植物果梗中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苯丙烷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和异喹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途径,其中极显著差异代谢物包含乌药碱、N-甲基乌药碱和甲基衡州乌药碱等生物碱物质以及柚皮素、柚皮素查尔酮和2’, 3, 4, 4’, 6’-五羟基查耳酮等黄酮类产物。【结论】同一生态条件下,2种枳椇果梗的代谢谱存在显著差异,特别是具有药用价值和高甜度的生物碱和黄酮类代谢产物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椇属 广靶代谢组 果梗 生物碱 黄酮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核桃PAL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4
作者 刘晨 樊鸿瑞 +1 位作者 周明兵 周小红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5-735,共11页
【目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作为酚类物质合成代谢的起始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环境适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定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PAL(CcPALs)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家族成员在愈伤组织增殖褐化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挖掘能够抑制... 【目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作为酚类物质合成代谢的起始酶,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环境适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定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PAL(CcPALs)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家族成员在愈伤组织增殖褐化过程中的表达模式,为挖掘能够抑制褐化、促进再生的PAL基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核桃全基因组数据为基础,通过比对筛选出包含PAL保守基序的PAL家族成员。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山核桃PAL蛋白的理化性质、基因结构等特征进行预测分析,并与多个物种的PALs序列共同构建发育进化树。同时,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继代后愈伤组织中CcPALs基因的表达变化,并制作表达热图。【结果】山核桃共有6条PAL蛋白序列,长度为657~760个氨基酸。这些蛋白均属于酸性、稳定且亲水的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和内质网上,蛋白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与无规则卷曲为主。进化关系分析表明:CcPAL1~CcPAL4聚类在双子叶植物分支,而CcPAL5和CcPAL6则聚类在裸子植物分支。表达分析显示:CcPALs基因在愈伤组织继代后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结论】CcPALs成员之间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但CcPAL5和CcPAL6在进化关系上与裸子植物PAL更为接近,可能与CcPAL1~CcPAL4在次生代谢物合成过程中的功能存在较大差异。在愈伤组织增殖褐化过程中,进化树上不同分支的CcPALs表达模式各异,可能控制着酚类物质的代谢流,进而影响山核桃的再生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核桃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愈伤 基因鉴定 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榧’和‘象牙榧’种实后熟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差异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程佳洁 陈荣 +4 位作者 喻卫武 陈文超 胡渊渊 张祖瑛 宋丽丽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9-248,共10页
【目的】旨在探究不同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ii’品种在后熟过程中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的变化及其品种间差异,为香榧品种的品质评估和种质创新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后熟过程中‘细榧’T.grandis‘Xi Fe... 【目的】旨在探究不同香榧Torreya grandis‘Merrilii’品种在后熟过程中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的变化及其品种间差异,为香榧品种的品质评估和种质创新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后熟过程中‘细榧’T.grandis‘Xi Fei’和‘象牙榧’T.grandis‘Xiangya Fei’种实的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进行测定,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揭示了2种香榧在后熟过程中总游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的具体差异。【结果】在后熟过程中,‘细榧’和‘象牙榧’种实均检测到了15种常见游离氨基酸。其中,‘细榧’种实总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为673.11~1102.36μg·g^(-1),‘象牙榧’种实总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为881.7~1068.93μg·g^(-1),且‘细榧’种实中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象牙榧’。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香榧2个品种在主要呈味氨基酸的差异,‘细榧’芳香族氨基酸质量分数更高,更具香气;而‘象牙榧’鲜味氨基酸质量分数较高,其口感鲜美。【结论】不同香榧品种的氨基酸质量分数和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后熟过程不仅提升了香榧的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还提升了‘细榧’和‘象牙榧’种实的风味,使2个品种更具自身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榧 游离氨基酸 后熟过程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典型人工林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6
作者 周佳宇 林雨辰 +6 位作者 付佳睿 王海湘 施曼 曹婷婷 王志康 李全 宋新章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279-6291,共13页
深入了解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提升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意义重大。然而,当前在运用统一标准量化不同人工林不同深度土壤磷组分的研究方面有所欠缺,且对于土壤磷组分转化的驱动因素,特别是微生物因素,认知尚不明晰。本研... 深入了解土壤磷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提升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意义重大。然而,当前在运用统一标准量化不同人工林不同深度土壤磷组分的研究方面有所欠缺,且对于土壤磷组分转化的驱动因素,特别是微生物因素,认知尚不明晰。本研究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桉树(Eucalyptus robusta)、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四种人工林为对象,利用改进的Hedley磷分级方法,系统测定表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深层(40—60 cm)土壤的磷组分的空间分异规律。结合荧光定量PCR技术解析土壤解磷微生物的基因表达特征,同步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参数,从微生物视角揭示典型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土层磷素形态转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四种人工林土壤磷组分中以闭蓄态磷和有机磷为主,比例超过70.0%,且表层土壤中不同磷组分含量、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和phoX基因拷贝数均高于深层。毛竹林在各土层的有效磷含量(5.6—40.3 mg/kg)和次生矿物磷含量(8.7—57.5 mg/kg)及其在总磷中的比例(有效磷占比:3.9%—6.7%;次生矿物磷:3.3%—9.9%)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种人工林(P<0.05)。杉木林的原生矿物磷含量(表层:23.4 mg/kg;中层:17.5 mg/kg;深层:17.0 mg/kg)最高,桉树林的闭蓄态磷含量(表层:632.2 mg/kg;中层:585.7 mg/kg;深层:535.2 mg/kg)最高,而马尾松林的有效磷含量(表层:8.8 mg/kg;中层:6.9 mg/kg;深层:6.8 mg/kg)最低。微生物量磷和phoX基因对土壤磷组分有显著影响,酸性磷酸酶和phoC基因是决定有效磷含量的重要因素。这些结果表明毛竹林土壤的磷供给能力明显优于杉木、桉树和马尾松林。土壤深度是影响磷组分的关键因素。因此,建议针对不同人工林实施差异化管理,并重视土壤深度对磷循环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组分 人工林 解磷微生物 土壤深度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JrGA3ox基因表达对生长及干旱胁迫的响应
7
作者 郑琳 王凤敏 +4 位作者 凡婷婷 王克涛 胡恒康 黄坚钦 张启香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1-272,共12页
【目的】研究赤霉素氧化酶基因JrGA3ox对核桃Juglans regia品种改良、生长发育及抗旱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核桃野生型植株(WT)、JrGA3ox过表达植株(OE)及干扰植株(RNAi)为材料,利用体积分数为5%的聚乙二醇8000(PEG 8000)模拟干... 【目的】研究赤霉素氧化酶基因JrGA3ox对核桃Juglans regia品种改良、生长发育及抗旱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核桃野生型植株(WT)、JrGA3ox过表达植株(OE)及干扰植株(RNAi)为材料,利用体积分数为5%的聚乙二醇8000(PEG 8000)模拟干旱处理,探究干旱胁迫下植株表型、生理生化指标及抗旱基因表达水平,明确JrGA3ox基因抗旱机制。【结果】(1)经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JrGA3ox基因在过表达植株中表达量是野生型植株的120.0倍,在干扰植株中是野生型植株的0.3倍。(2)对植株生长表型分析,过表达植株的株高、节间长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干扰植株的株高及节间长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P<0.05)。(3)与野生型植株相比,干旱胁迫0~28 d时,干扰植株长势良好,过表达植株长势较弱。(4)气孔开度、叶绿素质量分数随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干扰植株的气孔开度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过表达植株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P<0.05),且干扰植株的叶绿素质量分数始终显著高于过表达植株和野生型植株(P<0.05)。(5)干旱胁迫后,过表达植株活性氧及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干扰植株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P<0.05)。(6)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抗性基因表达量在胁迫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干旱胁迫14 d时达到最大值,且干扰植株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过表达植株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P<0.05)。【结论】核桃JrGA3ox基因正调控植株的株高及节间长,负调控植株的气孔开度、光合作用、抗氧化酶活性等,从而提高植株抗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JrGA3ox基因 干旱胁迫 生理特性 抗逆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的浙江省典型“非粮化”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8
作者 高扬 张瑜昕 +5 位作者 卜爱爱 徐佳怡 马嘉伟 叶正钱 柳丹 方先芝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55-1765,共11页
选取雷竹林、苗木园、果园3种典型“非粮化”耕地作为研究对象,在浙江省共采集117个土壤样本,测定土壤pH值,及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评价样本土壤的养分水平,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Nemerow)... 选取雷竹林、苗木园、果园3种典型“非粮化”耕地作为研究对象,在浙江省共采集117个土壤样本,测定土壤pH值,及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评价样本土壤的养分水平,并采用改进的内梅罗(Nemerow)综合指数法对其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雷竹林和果园土壤样本的肥力综合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32和1.15,属于Ⅱ级(一般水平);苗木园土壤样本的肥力综合指数平均值为0.87,属于Ⅲ级(低水平)。具体地:雷竹林土壤样本的pH值平均值为4.94,总体呈酸性,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36.20 g·kg^(-1),属于丰富水平,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53.28、170.56、235.09 mg·kg^(-1),均属于极丰富等级;苗木园土壤的pH值平均值为6.06,总体呈弱酸性,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6.96 g·kg^(-1)和73.50 mg·kg^(-1),均属于中等偏下等级,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22.87、34.42 mg·kg^(-1),均属于丰富等级;果园土壤的pH值平均值为5.13,总体呈酸性,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2.48 g·kg^(-1)和117.81 mg·kg^(-1),均属于中等等级,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71.96、205.96 mg·kg^(-1),均属于极丰富等级。建议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壤改良和施肥规划,适量使用氮肥、钾肥,降低磷肥使用,以保证“非粮化”复耕土壤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粮化”土壤 土壤肥力评价 肥力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提升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与林业应用展望
9
作者 陈菲然 张子洁 方升佐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93,共11页
植物抗逆性对农林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抗逆性改良方法存在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等局限性,亟需开发更高效精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增强植物抗逆性,推动农林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在农林生态领域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纳米材料(... 植物抗逆性对农林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抗逆性改良方法存在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等局限性,亟需开发更高效精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增强植物抗逆性,推动农林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在农林生态领域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纳米材料(NMs)在提升植物抗逆性方面的作用逐渐凸显,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机遇。本研究基于NMs与植物抗逆性研究现状,重点从以下3方面系统论述NMs提升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潜力和挑战:1) NMs增强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盐、干旱、重金属胁迫等)和生物胁迫(病虫害)的抵御能力;2) NMs提升植物抗逆性的作用机制;3) NMs在提高林木抗逆性中的探索与实践。总体而言,NMs因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和高反应活性,在促进植物生长及缓解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且纳米技术已在农作物品种改良和栽培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在非生物胁迫下提高作物产量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由于林业经营周期较长,NMs在提高林木抗逆性、促进产量增长以及助力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方面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当前研究仍面临NMs剂量依赖性效应、潜在生态风险及其田间应用效率等关键挑战。未来,需重点聚焦绿色合成技术开发、多组学机制解析、智能响应材料设计及多学科协同创新,同时构建标准化风险评估体系,推动纳米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向规模化应用迈进,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植物抗逆性 调控机制 林木生长 剂量依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不同纬度代表性树种休眠解除对低温的响应特征
10
作者 何佳 周燕 +5 位作者 李志骏 赵宇 郑韵清 吴家胜 张瑞 刁松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7-66,共10页
【目的】明晰植物休眠解除对低温的响应机制是理解其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探究我国不同纬度树种休眠解除对低温的差异响应规律,以期为物候研究提供试验依据与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我国东部地区高纬度(42°N)、中纬度(36°N... 【目的】明晰植物休眠解除对低温的响应机制是理解其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探究我国不同纬度树种休眠解除对低温的差异响应规律,以期为物候研究提供试验依据与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我国东部地区高纬度(42°N)、中纬度(36°N)及低纬度(30°N)地区的典型树种,开展人工气候室控制试验,连续积冷处理后观测萌芽时间,并统计萌芽率。基于指数模型定量分析树种萌芽率和萌芽时间对低温的响应过程,进一步比较不同纬度各树种在休眠解除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高纬度树种的萌芽率增长速率和积温需求量衰减速率均最高,表明其对积冷的响应更为敏感。中纬度树种休眠解除速率最高,且平均萌芽时间最短,表明其积冷效率更高。低纬度树种在无积冷条件下平均萌芽率最高,但平均萌芽时间最长,且相关指标的变异系数最大,表明其种间差异性更大。【结论】树种休眠解除响应积冷机制存在纬度梯度差异,高纬度树种表现出更强的积冷依赖性与快速响应能力,中纬度树种具备较强适应性,低纬度常绿树种的响应机制则呈现出异质性强的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不同生态型树种的低温适应机制,并为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森林更新、物种引种与区划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纬度梯度 休眠解除 积冷响应 气候变化 过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嫁接嵌合体红肉胡柚实生后代四倍体发掘与形态特征评价
11
作者 姜楠 王刚 +3 位作者 张小琴 陈翔 张敏 张迟 《果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9-978,共10页
[目的]从周缘嵌合体红肉胡柚(Citrusunshiu+C.aurantium)实生后代中发掘多倍体,对四倍体单株性状进行评价,为柑橘周缘嵌合体实生后代用于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实生播种和流式细胞术,筛选红肉胡柚多倍体后代;利用分布于柑橘9条染色体... [目的]从周缘嵌合体红肉胡柚(Citrusunshiu+C.aurantium)实生后代中发掘多倍体,对四倍体单株性状进行评价,为柑橘周缘嵌合体实生后代用于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实生播种和流式细胞术,筛选红肉胡柚多倍体后代;利用分布于柑橘9条染色体的28对SSR引物对多倍体单株进行遗传鉴定,并对多倍体单株进行形态学、解剖学评价和叶片色素含量测定。[结果]红肉胡柚种子42%为单胚型,58%为多胚型,每粒种子1~4个胚。从红肉胡柚120株实生后代中获得1株四倍体,该四倍体与红肉胡柚L2细胞层供体常山胡柚的SSR分子标记带型一致。与同龄的实生二倍体后代相比,四倍体单株叶片气孔密度显著减少,叶片宽度、厚度、表皮层、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均显著增厚,保卫细胞长度和宽度均显著增大,叶长、节间距和叶形指数显著减小,叶肉细胞内脂肪球密度显著增加,淀粉粒密度显著减少。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升高。[结论]从周缘嵌合体红肉胡柚实生后代中发掘到四倍体单株,为柑橘周缘嵌合体实生后代用于育种提供了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肉胡柚 周缘嫁接嵌合体 四倍体 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梯度带共有种旱柳功能性状的区域分异规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美妙 张博纳 +3 位作者 汤璐瑶 叶琳峰 谢江波 王忠媛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1-290,共10页
【目的】分析沿降水梯度分布的共有种旱柳Salix matsudana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及其驱动因子,揭示旱柳在气候变化下的适应机制和适应潜力。【方法】2021年7—9月以中国东南—西北走向样带为研究平台,沿降水梯度依次在宣城、信阳、三门峡... 【目的】分析沿降水梯度分布的共有种旱柳Salix matsudana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及其驱动因子,揭示旱柳在气候变化下的适应机制和适应潜力。【方法】2021年7—9月以中国东南—西北走向样带为研究平台,沿降水梯度依次在宣城、信阳、三门峡、铜川、庆阳、吴忠、金昌、张掖、酒泉、哈密分别选取10个样点,以共有种旱柳为目标植物,测定其比叶重(A_(LM))、胡伯尔值(H_(v))、单位质量最大净光合速率(A_(mass))等16个功能性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植物性状网络探究降水梯度带旱柳的性状变异特征和适应策略,用层次分割法进一步揭示驱动性状变异的主要气候因子。【结果】(1)旱柳功能性状存在区域分异规律。单位质量最大净光合速率、胡伯尔值和比叶重在中等降水量下均达到极值,其中单位质量最大净光合速率和胡伯尔值在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显著大于湿润区和干旱区(P<0.05);比叶重相反,在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显著小于湿润区和干旱区(P<0.05)。(2)旱柳在条件更为适宜的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资源利用效率更高,这些区域平均路径长度小,平均聚类系数和边密度较大。平均路径长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干旱区(2.124)、湿润区(2.013)、半湿润区(1.838)、半干旱区(1.681);平均聚类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半干旱区(0.750)、半湿润区(0.700)、干旱区(0.576)、湿润区(0.505);半湿润区边密度最大,为0.400,其次是半干旱区,边密度为0.325。(3)气候因子对降水梯度带旱柳整体功能性状变异的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年平均降水量(21.57%)、生长季光合有效辐射(19.73%)、生长季平均气温(11.94%),总和达53.24%。【结论】降水变化是驱动旱柳功能性状区域分异的主要气候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功能性状 降水梯度带 气候因子 旱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竹林袋控释肥的养分释放特性及对竹笋产量的影响
13
作者 周迪萱 桂仁意 +2 位作者 雷吉 吴斌 邓世鑫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3-382,共10页
【目的】袋控释肥具有通过生物可降解材料包裹肥料并控制养分释放的特点。研究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袋控释肥使用效果,以减少肥料损失,提高养分利用率,进而提高雷竹笋产量。【方法】在研究区随机选取12块雷竹林试验小区,设置... 【目的】袋控释肥具有通过生物可降解材料包裹肥料并控制养分释放的特点。研究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袋控释肥使用效果,以减少肥料损失,提高养分利用率,进而提高雷竹笋产量。【方法】在研究区随机选取12块雷竹林试验小区,设置袋控释肥与撒施复合肥、穴施复合肥和不施肥(对照)等4种处理,重复3次,并通过测定不同处理下氨挥发、径流液与渗漏液中氮磷钾质量分数、袋控释肥外观与质量等指标,分析不同处理在养分流失、肥料利用率、笋产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袋控释肥能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以及径流渗漏损失的养分,其中袋控释肥处理的累积氨挥发量比撒施复合肥、穴施复合肥处理分别降低了35.5%、40.5%。袋控释肥相比撒施复合肥和穴施复合肥土壤渗漏液中全氮、全磷、全钾分别减少了33.9%~40.9%、41.3%~45.1%、36.7%~39.7%;袋控释肥相比撒施肥和穴施复合肥土壤径流液中全氮、全磷分别减少了22.8%~29.2%、36.4%~44.3%。且袋控释肥在雷竹林中的肥效期为5.0个月,肥料完全释放的时间为6.5个月,袋控释肥施用前期的释放速度较慢,在施肥后第2~3月时释放速率达到最大。袋控释肥处理氮磷钾的表观利用率均大于撒施复合肥处理,其中氮的表观利用率提高了27.7%,是撒施复合肥处理的2.9倍。袋控释肥处理的笋产量达14.74 t·hm^(-2),分别比对照、撒施复合肥处理提高了62.1%和25.8%。【结论】袋控释肥能有效地提高雷竹林笋产量和肥料的利用率,同时降低养分流失和对环境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 袋控施肥 肥料利用率 养分流失 竹笋产量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倍体青钱柳愈伤组织诱导及次生代谢物积累
14
作者 李卓穗 高一琳 +1 位作者 刘寒 尚旭岚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3-545,共13页
为探索激素组合对二倍体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的影响,以及继代增殖过程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规律,该研究以二倍体青钱柳叶片为外植体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增殖过... 为探索激素组合对二倍体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的影响,以及继代增殖过程中主要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规律,该研究以二倍体青钱柳叶片为外植体材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增殖过程中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影响,以总三萜、总多酚、总黄酮、粗多糖产量为指标,采用熵权法筛选优良继代配方。处理2(0.5 mg·L^(-1)6-BA+1 mg·L^(-1)2,4-D+0.2 mg·L^(-1)NAA)下二倍体青钱柳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为100%,其次是处理9(2.5 mg·L^(-1)6-BA+1.5 mg·L^(-1)2,4-D+0.2 mg·L^(-1)NAA)和处理5(1.5 mg·L^(-1)6-BA+1 mg·L^(-1)2,4-D+0.4 mg·L^(-1)NAA),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96.67%、93.64%。影响诱导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为2,4-D>NAA>6-BA,2,4-D最佳质量浓度为1.0 mg·L^(-1),NAA最佳质量浓度为0.2 mg·L^(-1),6-BA无显著影响;诱导出的愈伤组织颜色有嫩绿色、黄绿色,愈伤组织形态均呈现疏松质地。采用不同激素组合配方进行继代增殖,各处理的愈伤组织生长及代谢产物积累存在差异,同一处理下不同继代增殖过程中愈伤组织生长性状变化也较大;按综合得分排序第1的配方为处理4(0.2 mg·L^(-1)KT+0.5 mg·L^(-1)6-BA+0.75 mg·L^(-1)NAA+0.4 mg·L^(-1)2,4-D),得分为0.44,其次是处理2(0.75 mg·L^(-1)6-BA+0.75 mg·L^(-1)NAA+0.2 mg·L^(-1)2,4-D)和处理6(0.2 mg·L^(-1)KT+1.0 mg·L^(-1)6-BA+0.5 mg·L^(-1)NAA+0.2 mg·L^(-1)2,4-D),综合得分分别为0.31、0.26。处理4下愈伤组织继代培养至第8代时,主要次生代谢物产量普遍达到较高水平,总三萜产量为28.91 mg·瓶-1,总多酚产量为6.89 mg·瓶-1,总黄酮产量为1.77 mg·瓶-1,粗多糖产量为57.45 mg·瓶-1。综上,最佳的二倍体青钱柳愈伤组织诱导配方为MS+0.5 mg·L^(-1)6-BA+1.0 mg·L^(-1)2,4-D+0.2 mg·L^(-1)NAA,继代增殖配方为MS+0.2 mg·L^(-1)KT+0.5 mg·L^(-1)6-BA+0.75 mg·L^(-1)NAA+0.4 mg·L^(-1)2,4-D。该研究可为利用青钱柳愈伤组织培养及进一步的细胞悬浮培养生产次生代谢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 愈伤组织诱导 植物激素 继代增殖 次生代谢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PheFT1基因的表达、蛋白互作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15
作者 闫小玲 郝琴 +2 位作者 申孜 张雨佳 郭小勤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152,共13页
【目的】分析毛竹PheFT1基因的表达、蛋白互作及生物学功能,为揭示该基因调控开花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heFT1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对光周期的应答反应;采用PEG介导法分析PheFT1蛋白定位;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将... 【目的】分析毛竹PheFT1基因的表达、蛋白互作及生物学功能,为揭示该基因调控开花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heFT1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及对光周期的应答反应;采用PEG介导法分析PheFT1蛋白定位;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将PheFT1基因转入拟南芥获得过表达植株及ft突变体回补植株,比较过表达植株与野生型植株、ft突变体回补植株与ft突变体植株之间的表型差异分析其生物学功能;基于酵母双杂交和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分析PheFT1的互作蛋白。【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heFT1基因CDS全长537 bp,编码178个氨基酸,属PEBP蛋白家族。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PheFT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heFT1基因在根、茎、叶和侧芽中均有表达,在侧芽和茎中表达量较高,在叶中表达量最低;长日照下PheFT1有较强的昼夜节律。异位表达结果显示,PheFT1基因会使拟南芥开花提前、茎变细和株高变矮。蛋白互作结果显示,PheFT1可与PheGF14和PheFD蛋白互作。【结论】毛竹PheFT1不仅是开花促进因子,还参与茎秆发育和高生长,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PheFT1基因参与毛竹开花的分子机制及生长发育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FT基因 PEBP蛋白家族 蛋白互作 开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CLCs基因家族鉴定及高盐与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分析
16
作者 陈诗蕾 郭琳 +2 位作者 鲁海雯 叶晓莉 林新春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374-2387,共14页
氯离子通道蛋白(CLC)是一类介导以Cl-为代表的阴离子跨膜转运的重要通道或转运蛋白家族,在高盐与干旱胁迫等多种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毛竹CLCs基因家族的功能,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毛竹CLCs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与分... 氯离子通道蛋白(CLC)是一类介导以Cl-为代表的阴离子跨膜转运的重要通道或转运蛋白家族,在高盐与干旱胁迫等多种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毛竹CLCs基因家族的功能,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毛竹CLCs基因家族成员进行鉴定与分析,利用RNA-Seq测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高盐与干旱因子胁迫下CLCs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毛竹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到18条CLCs基因,这些基因编码蛋白长度为455~1440 aa,分子量为49358.04~157276.61 Da,理论等电点为6.40~8.85。系统进化分析表明,18条PeCLCs基因分为2个亚类,6个亚家族,且同一亚家族在基因结构方面具有相似性。共线性分析得出CLCs基因家族在毛竹中共有9个共线性基因对,且非同义突变率/同义突变率(Ka/Ks)值均小于1。启动子顺式元件结果显示,PeCLCs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中含有胁迫响应、激素响应等多种元件。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PeCLCs基因存在组织与其发育阶段特异性,大部分毛竹PeCLCs基因在鞭根系统与不同发育时期的竹笋中相对高表达,表明PeCLCs可在鞭根系统和竹笋快速生长过程中维持Cl-稳态。qRT-PCR结果显示,大部分PeCLCs在高盐与干旱胁迫条件下被诱导表达,说明PeCLCs可响应高盐与干旱胁迫。本研究结果为毛竹CLCs基因家族功能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与基因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CLC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高盐胁迫 干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木种子休眠及萌发调控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刘靖 焦洁洁 +2 位作者 尹言言 郑炳松 闫道良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17-124,共8页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部分林木种子休眠与萌发调控机理展开了多维度多角度的研究与探讨。但与模式植物和农作物相比,林木受生长周期长、种子休眠机制复杂等因素影响,其种子休眠与萌发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仍不够深入,这一领域仍存在研究难...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部分林木种子休眠与萌发调控机理展开了多维度多角度的研究与探讨。但与模式植物和农作物相比,林木受生长周期长、种子休眠机制复杂等因素影响,其种子休眠与萌发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仍不够深入,这一领域仍存在研究难点。本文阐述了种子萌发与休眠的调控机理,分析了当前林木种子休眠与萌发等方面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全面解析林木种子休眠与萌发机制及林木育种、栽培和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种子 休眠 萌发 调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苕溪河岸带景观格局对水体氮素浓度的影响
18
作者 陈学兵 王烁 +5 位作者 刘富平 马小雪 田琳琳 陈健 李彦 蔡延江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5-1938,共14页
基于2019~2022年太湖流域上游南苕溪流域的实测数据,分别利用冗余分析(RDA)和非参数变点分析(nCPA)确定流域氮(N)素浓度与不同尺度河岸带景观格局指数的关系和影响水体硝态氮(NO_(3)^(-)-N)浓度变化的关键景观阈值区间(景观格局指数阈... 基于2019~2022年太湖流域上游南苕溪流域的实测数据,分别利用冗余分析(RDA)和非参数变点分析(nCPA)确定流域氮(N)素浓度与不同尺度河岸带景观格局指数的关系和影响水体硝态氮(NO_(3)^(-)-N)浓度变化的关键景观阈值区间(景观格局指数阈值).结果显示:南苕溪流域总氮(TN)浓度超过地表水Ⅴ类标准,NO_(3)^(-)-N是主要N污染物赋存形态.湿季水体TN、溶解性总氮(DTN)、NO_(3)^(-)-N和溶解性有机氮(DON)浓度均显著高于干季,而铵态氮(NH_(4)^(+)-N)浓度则相反;上游河段N素浓度低于下游河段.400和200m河岸带缓冲区内景观格局指数分别对湿季和干季水体N素浓度解释度最高(89.49%和90.97%).在确定降低流域水体NO_(3)^(-)-N污染风险的关键景观格局指数阈值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在400m河岸带缓冲区内调控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及香农多样性指数(SDHI)分别低于0.25%、1.75%和0.77;在200m河岸带缓冲区内调控耕地面积占比和边缘密度(ED)分别应低于0.5%和39m/hm^(2),且林地面积占比应高于9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NO_(3)^(-)-N) 河岸缓冲带 景观组成 景观配置 景观格局指数阈值 尺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AP2/ERF转录因子在应对水淹胁迫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9
作者 龙雪燕 林钗 +3 位作者 薛逸琳 闫道良 章建红 郑炳松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19-126,共8页
AP2/ERF(APETALA2/乙烯反应因子)转录因子(TF)影响不同的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以调节不同的发育过程和应激反应,并参与多条水淹应答通路的调控。本文综述了AP2/ERF转录因子的结构、调控机制以及在水淹胁迫过程中参与的分子互作机制,并对今... AP2/ERF(APETALA2/乙烯反应因子)转录因子(TF)影响不同的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以调节不同的发育过程和应激反应,并参与多条水淹应答通路的调控。本文综述了AP2/ERF转录因子的结构、调控机制以及在水淹胁迫过程中参与的分子互作机制,并对今后AP2/ERF转录因子在水淹胁迫过程中的相关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探究该因子的植物逆境调控机制和分子育种提供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AP2/ERF转录因子 水淹胁迫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收时期与加工对多花黄精中3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20
作者 柴茂林 谢建秋 +3 位作者 李建新 蒋燕锋 周扬华 刘京晶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5期83-89,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龄节、物候期和加工前后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根茎中3种主要的小分子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为指导多花黄精合理采收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在一周年时间内每2个月采收一次多花黄精根茎,按生理年龄区分出1~... 【目的】比较不同龄节、物候期和加工前后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根茎中3种主要的小分子活性成分的含量变化,为指导多花黄精合理采收和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在一周年时间内每2个月采收一次多花黄精根茎,按生理年龄区分出1~4年生龄节,分别用HPLC法测定供试样品中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HMF)、4′,5,7-三羟基-6,8-二甲基高异黄酮(4′,5,7-trihydroxy-6,8-dimethylhomoisoflavanone,HIF)和黄精碱A(polygonatine A,PA)的含量;并对来自全国4个省6批次多花黄精九蒸九制加工前后上述3种成分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随着生理年龄的增加,HMF和HIF的含量呈增加趋势,HMF在4年生开花初期含量最高(27.62μg·g^(−1)),HIF在4年生地下根茎芽萌动期含量最高(14.04μg·g^(−1));生理年龄对PA影响不明显,采收期对其影响显著,在坐果期含量最高(大于9.57μg·g^(−1))。制黄精比生黄精HMF和PA的含量显著增加约29.6倍和13.8倍。【结论】采收时期和加工对不同黄精样品HMF、PA和HIF 3种成分含量有明显的影响,但规律不尽相同,采收期需结合生长产量、折干率等其他成分指标共同确定,研究结果为多花黄精合理采收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 5-羟甲基糠醛 高异黄酮 黄精碱A 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