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乐安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调查研究
1
作者 杨双昱 赵昕 +5 位作者 何志强 满家银 肖银波 曾全 王新 贾玉珍 《食药用菌》 2025年第2期107-112,共6页
于2018年7月—2020年8月期间,采取样线踏查的方式调查四川乐安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资源。调查结果:共发现大型真菌93种,隶属于2门7纲15目45科68属,其中优势属为红菇属Russula;资源价值方面,食用菌27种、药用菌12种、食药兼用菌18... 于2018年7月—2020年8月期间,采取样线踏查的方式调查四川乐安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大型真菌资源。调查结果:共发现大型真菌93种,隶属于2门7纲15目45科68属,其中优势属为红菇属Russula;资源价值方面,食用菌27种、药用菌12种、食药兼用菌18种、毒菌12种、未知种24种;生态分布方面,阔叶林中大型真菌数量最多为44种、针阔混交林中24种、草甸中15种、针叶林中10种;生态类型方面,木腐真菌最多为37种、外生菌根菌24种、土壤腐生菌20种、真菌共生菌5种、粪生真菌3种、植物寄生真菌2种、落叶及腐草生真菌2种。上述结果可为保护区内大型真菌的保护与利用提供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资源价值 生态分布 生态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康定力丘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2
作者 唐明坤 陈治兴 +6 位作者 郑夕平 刘亮 王旭明 李波 付志玺 贾玉珍 王新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3-20,共8页
力丘河是雅砻江中游重要支流,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雅砻江水电建设背景下,开展力丘河流域景观格局研究,探讨流域景观变化驱动因素,对流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流域2006年和2022年两时期景观分布数据,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平... 力丘河是雅砻江中游重要支流,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雅砻江水电建设背景下,开展力丘河流域景观格局研究,探讨流域景观变化驱动因素,对流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流域2006年和2022年两时期景观分布数据,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平台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灌丛、草地和森林是流域景观的主要成分,灌丛分布面积最大,森林平均斑块面积最大,草地斑块数量和密度最高;(2)2006—2022年研究区景观类型属性发生变化的斑块面积2390.06 hm^(2)、占研究区的0.46%,森林、灌丛、草地、湿地等自然景观向城镇、农田人工景观转移,城镇景观面积增加2172.10 hm^(2)、增幅166.01%;(3)灌丛、草地、其他和森林的斑块分散程度低、斑块邻接程度高,草地斑块混合度最高,湿地斑块的形状和边缘褶皱程度最复杂、斑块连接度最高,农田和城镇斑块的形状和边缘最简单,斑块离散程度较高;16年来流域景观斑块数量增加、平均斑块面积下降,同类斑块更加分散、混合度增加、功能性连接减弱,导致流域景观破碎度、均匀度和多样性均呈上升趋势;人类活动范围扩张和强度增加是流域景观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基于上述结果,提出合理控制、科学规划流域建设用地,减缓人类干扰扩张等措施,以维持力丘河流域的景观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砻江 力丘河 景观指数 流域保护 FRAGSTA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森林生态安全屏障构建途径与对策 被引量:8
3
作者 刘兴良 刘杉 +12 位作者 包维楷 李旭华 李贵祥 朱万泽 喻理飞 蔡蕾 潘红丽 冯秋红 李慧超 徐峥静茹 胡宗达 张利 刘千里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2年第5期84-94,共11页
西南林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也是我国25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还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物种基因库,构建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可为我国西南地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国家战略推进... 西南林区是我国第二大林区,也是我国25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还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物种基因库,构建西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可为我国西南地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国家战略推进提供生态安全保障。本文论述了西南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和重要生态地位,综合分析了西南地区森林资源质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从西南林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目标、碳达峰碳中和任务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战略、防灾减灾能力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等方面,论述了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必要性。从防护林体系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总体布局、现有林保护与修复、低效林结构调整与功能提升、干热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与重建等方面,提出了构建西南林区生态安全屏障的途径和生态对策,为西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多功能经营、生态系统管理、天然林保护与修复、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生态安全屏障 亚高山地区 喀斯特地区 干热干旱河谷区 生态系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阿坝多美林卡国家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疆评 毛颖娟 +3 位作者 刁元彬 王平 张皓君 吴亚勇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3期64-77,共14页
多美林卡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四川、青海和甘肃三省交界处,为永久性河流湿地公园。为系统掌握多美林卡湿地公园的鸟类资源情况,2017年至2019年,采用样线法与样点法对湿地公园进行9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76种,隶属于17目44科116属。湿地公园... 多美林卡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四川、青海和甘肃三省交界处,为永久性河流湿地公园。为系统掌握多美林卡湿地公园的鸟类资源情况,2017年至2019年,采用样线法与样点法对湿地公园进行9次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76种,隶属于17目44科116属。湿地公园以留鸟(90种)和夏候鸟(43种)为主,共计133种,占公园鸟类种数的75.57%;古北界鸟类占优势,共计111种,占公园种数的63.07%。湿地公园有各级保护鸟类44种,其中国家Ⅰ级1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25种,四川省重点保护鸟类8种。利用G-F指数对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湿地公园鸟类在科属水平上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此外,湿地公园内不同生境鸟类物种多样性和群落构成表现出较大差异性,但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本研究为多美林卡国家湿地公园鸟类保护和后期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物种多样性 生境 保护 多美林卡国家湿地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国家储备林管理运行机制分析与优化建议 被引量:2
5
作者 熊定伟 郭嘉 +2 位作者 余小晏 殷国兰 辜云杰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5期48-55,共8页
2014年,四川省开始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经过几年探索,在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初步建立框架体系,明确了项目管理、推进机制,但在制度建设、政策管理、融资机制、建设模式、项目监管等方面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从完善管理体制... 2014年,四川省开始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经过几年探索,在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初步建立框架体系,明确了项目管理、推进机制,但在制度建设、政策管理、融资机制、建设模式、项目监管等方面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从完善管理体制、优化政策管理、创新建设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人才培养,强化要素支撑、突出政府管理、加强项目监管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储备林 管理机制 运行机制 融资机制 优化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恢复模式对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土壤轻重组有机碳的影响
6
作者 刘思泽 刘宏强 +3 位作者 黄雪梅 王雪 杨靖宇 陈德朝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6期69-76,共8页
以若尔盖县麦溪乡已实施多年水位提升和植被恢复工程的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重度退化(HD)湿地、未退化(UD)湿地以及不同恢复模式下湿地各土层(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轻重组分... 以若尔盖县麦溪乡已实施多年水位提升和植被恢复工程的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重度退化(HD)湿地、未退化(UD)湿地以及不同恢复模式下湿地各土层(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轻重组分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措施均能造成退化湿地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在各土层之间的空间分异,但补播草种措施不能显著提升各土层总有机碳含量;恢复措施对退化湿地土壤中重组分有机碳和轻组分有机碳含量提升效果不显著。综合RDA分析来看,单一补播草种措施短期内不能根本改善湿地退化状况,水位提升措施能使土壤碳组分结构趋近于未退化湿地,土壤TN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的最关键因子,可作为反映高寒沼泽湿地恢复的关键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沼泽湿地 恢复模式 土壤总有机碳 重组分有机碳 轻组分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高寒典型沙区植被恢复动态遥感监测研究
7
作者 尹伟 李红霖 +4 位作者 陈德朝 鄢武先 邓东周 贺丽 吴世磊 《南方林业科学》 2024年第2期32-36,65,共6页
近几十年来,土地退化、沙化问题威胁着川西北地区草原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为获取并定量分析沙区治理的植被恢复动态及趋势,探讨典型沙区的生态修复变化机制,本文以红原县瓦切镇典型沙区1984、2000和2021年3期长时序Landsat遥感影... 近几十年来,土地退化、沙化问题威胁着川西北地区草原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为获取并定量分析沙区治理的植被恢复动态及趋势,探讨典型沙区的生态修复变化机制,本文以红原县瓦切镇典型沙区1984、2000和2021年3期长时序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在ENVI 5.3和ArcGIS 10.2软件的支持下,通过植被覆盖指数(NDVI)与光谱混合分析(NDVI-SWA)相结合的方法提取植被覆盖度(FVC),运用土地动态度空间分析模型和转移矩阵分析川西北高寒典型沙区植被恢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等级结构以高度植被覆盖度为主(占50%以上),且不同植被盖度类型存在明显空间差异;(2)1984年研究区植被覆盖情况最差,2021年植被覆盖情况最好,中度及以下植被覆盖度面积仅占4.71%。1984-2021年,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中度以下植被覆盖度情况,占比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相对而言,中高度、高度植被覆盖度处于较为稳定的变化状态。(3)各级FVC转移矩阵分析中,具体转化方向较为一致,主要是向高植被覆盖方向转化,表现为:中高等级向高等级转化;低等级向中低、中等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 高寒沙区 长时序 植被覆盖 转移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境适宜性评价和地灾影响的九寨沟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重点区域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穆秀鑫 孙鸿鸥 +5 位作者 雷开明 旷培刚 张跃 王国兰 王疆评 曾涛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44-49,共6页
综合海拔、植被类型、主食竹分布等环境因子,基于MaxEnt模型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进行大熊猫生境的适宜性评价,发现大熊猫偏好海拔2 700~3 500 m、坡度10°左右有竹子分布且郁闭度在75%以上的林地活动。在此基础上叠加地灾影响范围,... 综合海拔、植被类型、主食竹分布等环境因子,基于MaxEnt模型对九寨沟自然保护区进行大熊猫生境的适宜性评价,发现大熊猫偏好海拔2 700~3 500 m、坡度10°左右有竹子分布且郁闭度在75%以上的林地活动。在此基础上叠加地灾影响范围,根据适宜生境的分布特征和地灾影响情况,识别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重点区域,以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栖息地 地灾影响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MaxEn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输管道工程对沿线景观格局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明珠 王鑫 +3 位作者 黄琴 任亦钊 张发会 王广营 《福建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104-111,共8页
于2019—2021年,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基于多期遥感数据,运用GIS技术,Fragstats和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定量评价长输管道工程建设3个时段(修建前、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景观动态和脆弱生态环境区。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耕... 于2019—2021年,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基于多期遥感数据,运用GIS技术,Fragstats和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定量评价长输管道工程建设3个时段(修建前、施工期和运营期)的景观动态和脆弱生态环境区。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耕地、林地、水体与湿地、人造地表4类,其中又以林地和耕地面积占绝对优势。3 a间,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以耕地和林地变化显著;人造地表、耕地的动态度变化最为明显,林地居中,水体与湿地的动态度变化最稳定。(2)3 a间,研究区景观类型均以林地为主,占比均超过65%;耕地为研究区的第二大景观类型,占比均超过30%;水体与湿地和人造地表景观类型所占面积较小。林地景观和耕地景观占比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人造地表景观的波动幅度最为显著,受人为影响形成了较大的集聚斑块且呈逐年扩大的趋势。(3)从2019—2020年景观尺度水平来看,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景观多样性及异质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施工结束和植被恢复、土地复垦等措施的开展,景观组分趋于恢复至施工前的状态。(4)管道穿越段多为轻度、重度脆弱区,研究区并没有因长输管道的建设明显增加周边生态环境脆弱区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能源管线 景观格局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4种报春花科珍珠菜属植物分布新资料
10
作者 黄琴 朱昭旭 +3 位作者 毛颖娟 何松 何江林 王鑫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35-138,共4页
基于野外调查,标本鉴定和文献查阅,发现四川省报春花科珍珠菜属4个新纪录类群,分别是近总序香草(Lysimachia chapaensis Merrill)、大叶过路黄(L.fordiana Oliver)、灰叶珍珠菜(L.glaucina Franchet)和丽江珍珠菜(L.lichiangensis Forre... 基于野外调查,标本鉴定和文献查阅,发现四川省报春花科珍珠菜属4个新纪录类群,分别是近总序香草(Lysimachia chapaensis Merrill)、大叶过路黄(L.fordiana Oliver)、灰叶珍珠菜(L.glaucina Franchet)和丽江珍珠菜(L.lichiangensis Forrest)。文中精练介绍了4个物种的模式标本采集信息,主要的鉴定特征以及在四川省的具体分布地点,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CDB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菜属 新纪录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R标记的四川楠木种源(家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11
作者 赵永树 张世超 +6 位作者 杨澜 谢佳鑫 刘明 杨汉波 辜云杰 彭建 刘闵豪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楠木(Phoebe zhennan)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用材树种。利用14对多态性SSR引物对四川省10个种源39个楠木家系进行遗传多样性特征分析,以期揭示其遗传背景及家系间的遗传关系,为楠木优良种源(家系)的选择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4对SS... 楠木(Phoebe zhennan)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用材树种。利用14对多态性SSR引物对四川省10个种源39个楠木家系进行遗传多样性特征分析,以期揭示其遗传背景及家系间的遗传关系,为楠木优良种源(家系)的选择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4对SSR引物共检测出178个等位基因(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7.058。PIC值在0.306~0.939间变化,均值为0.746,多态性较高。Shannon’s信息指数(I)在1.306~1.511之间变化,平均值为1.368,表明楠木种源(家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期望杂合度(He)与观测杂合度(Ho)分别在0.646~0.0.703之间和0.920~1.000之间,平均分别为0.676和0.550。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99%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源内,仅1%的遗传变异来源于种源间。基于STRUCTURE对39个家系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当K=3时,ΔK有最大峰值,表明适宜被分为3个群组。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将楠木39个家系分为4个类群,除F20单独一个类群外,其余三个类群混合了成都、泸州、雅安、乐山各地的楠木家系,类群划分与种源地无明显联系。研究结果为楠木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和杂交亲本的选配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楠木 家系 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不同区域人工柏木林不同器官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12
作者 刘一丁 王凯 +4 位作者 蒋川东 陈俊华 谢川 唐艺家 简毅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42-54,共13页
为探明川中丘陵区不同区域人工柏木林各器官的养分循环和受限状况,采用样地调查采样法,分别采集了金堂、简阳、盐亭、剑阁4个典型川中丘陵区县(市)的人工柏木林叶、枝、干、皮、根5种器官的样品,测试分析其含水率,C、N、P、K含量、化学... 为探明川中丘陵区不同区域人工柏木林各器官的养分循环和受限状况,采用样地调查采样法,分别采集了金堂、简阳、盐亭、剑阁4个典型川中丘陵区县(市)的人工柏木林叶、枝、干、皮、根5种器官的样品,测试分析其含水率,C、N、P、K含量、化学计量以及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4个县(市)的人工柏木林各器官含水率均以枝最高,干最低,纬度、年均温度和海拔是不同区域内影响柏木各器官含水率的共同因素;(2)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4个县(市)人工柏木林各器官的C、N、P、K质量分数和化学计量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4个县(市)的人工柏木林各器官的C含量普遍较高,而N、P储量普遍较低,金堂县柏木干、皮、叶的N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区域(P<0.05),各区域柏木根、皮、叶的P质量分数均差异不显著(P>0.05);(4)剑阁县柏木根、皮、枝的N/P值均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区域(P<0.05),金堂县柏木干、叶的N/P值均与简阳市、剑阁县差异显著(P<0.05)。剑阁县柏木各器官受N元素限制,其他三个区域柏木受P元素限制;(5)不同区域内纬度、年均温度、海拔以及年平均总降水量均对柏木N含量影响较大,对C、P、K含量影响小;(6)在今后的森林经营中,剑阁县应采取间伐柏木补植桤木等固碳阔叶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其他3个县(市)有条件的可合理增施P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人工柏木林 化学计量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天然林碳密度及分配特征
13
作者 蔡蕾 陈淼 +3 位作者 李旭华 徐峥静茹 冯秋红 刘兴良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6-914,共9页
【目的】川西亚高山天然林作为青藏高原东缘重要的碳汇功能区和生态屏障,其不同演替阶段的碳密度及分配模式对区域碳循环机制解析及碳汇功能提升具有关键科学意义。【方法】以米亚罗林区桦木次生林(NBF)、岷江冷杉桦木混交林(FBM)及岷... 【目的】川西亚高山天然林作为青藏高原东缘重要的碳汇功能区和生态屏障,其不同演替阶段的碳密度及分配模式对区域碳循环机制解析及碳汇功能提升具有关键科学意义。【方法】以米亚罗林区桦木次生林(NBF)、岷江冷杉桦木混交林(FBM)及岷江冷杉原始林(OGF)为对象,通过分层调查(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结合室内实验与模型测算,系统量化了不同演替阶段天然林生物量及碳密度分配特征。【结果】①岷江冷杉碳含量(504 g/kg)显著高于桦木(464 g/kg)及灌木的(4种灌木均值为441 g/kg),且随演替进程推进,乔木层、灌木层及枯落物层碳含量均呈现OGF>FBM>NBF的梯度规律;②OGF地上生物量(246.45 t/hm^(2))和生产力[9.64 t/(hm^(2)·a)]显著高于NBF[地上生物量129.94 t/hm^(2)、生产力5.60 t/(hm^(2)·a)]和FBM[地上生物量101.71 t/hm^(2)、生产力7.56 t/(hm^(2)·a)];③OGF生态系统碳密度为207.74 t/hm^(2),显著高于NBF(137.04 t/hm^(2))和FBM(133.24 t/hm^(2)),其中OGF生态系统中碳主要固定于乔木层,而NBF和FBM生态系统中碳主要固定于土壤;④总体而言,乔木层碳密度表现为干>枝>叶(P<0.05),灌木层碳密度表现为地上部分>地下部分(P<0.05),NBF和OGF枯落物的碳密度表现为半分解>未分解>已分解(P<0.05),而FBM表现为未分解和半分解显著大于已分解。【结论】明确了川西亚高山3种不同演替阶段天然林的碳密度及分配模式,为亚高山天然林恢复与碳中和目标协同推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碳含量 碳密度 碳分配 天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塘格木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调查分析
14
作者 杨育林 黄兰鹰 +5 位作者 杨勇智 齐沛森 王谢 杨莉 米志强 尤继勇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2期92-96,共5页
为全面了解理塘县格木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资源分布状况,为区域野生种子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设置样线、样方等调查方法对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进行全面调查,并对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的多样性、分布特征等进行... 为全面了解理塘县格木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资源分布状况,为区域野生种子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设置样线、样方等调查方法对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进行全面调查,并对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的多样性、分布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分布野生种子植物共计78科371属1021种,优势科主要包括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和蔷薇科(Rosaceae)等,优势属主要为杜鹃花属(Rhododendron)和虎耳草属(Saxifraga)等。保护区现有野生种子植物78科共7个分布区类型,其中北温带分布有25科,占比32.05%,世界广布和泛热带分布各有24科,占比分别为30.77%;371属包含1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北温带分布有129属,占比34.77%,东亚分布有47属,占比12.67%,中国特有分布有13属,占比3.50%;科、属水平分布区类型分别占国内分布区类型的46.67%和100%。分布有西藏杓兰(Cypripedium tibeticum)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5种。格木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区系组成复杂,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种子植物 区系调查 保护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伐对华山松人工林林木生长及土壤持水性能的短期影响
15
作者 潘红丽 何英俊 +4 位作者 王丽华 谢志文 张帆 张炎周 胡定林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89-94,共6页
以川西南10年生华山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间伐保留量1800株/hm^(2)(轻度间伐,LT)、1350株/hm^(2)(中度间伐,MT)和900株/hm^(2)(重度间伐,HT)、对照(不间伐,CK)等4种处理方式,间伐3年后对华山松林木生长和土壤持水性能进行调查分析。... 以川西南10年生华山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间伐保留量1800株/hm^(2)(轻度间伐,LT)、1350株/hm^(2)(中度间伐,MT)和900株/hm^(2)(重度间伐,HT)、对照(不间伐,CK)等4种处理方式,间伐3年后对华山松林木生长和土壤持水性能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间伐促进了华山松林木的生长,间伐3后所有间伐样地的林木胸径和株高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不同间伐强度间无显著差异,但重度间伐的生长量变化最大;(2)间伐对林分水土保持有明显改善作用,间伐后样地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持水量增加,且重度间伐效果最为显著(P<0.05)。研究表明,间伐可有效促进林木生长和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水源涵养能力,且重度间伐(900株/hm^(2))的提升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人工林 间伐强度 林木生长 水土保持 短期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山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对间伐的短期响应
16
作者 潘红丽 黄胜佳 +2 位作者 张帆 谢志文 李慧超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80-87,共8页
以川西南10年生华山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间伐——间伐保留量1800株/hm^(2)(轻度间伐,M1)、1350株/hm^(2)(中度间伐,M2)、900株/hm^(2)(重度间伐,M3)三种间伐强度技术措施下,3年后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本区人工... 以川西南10年生华山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间伐——间伐保留量1800株/hm^(2)(轻度间伐,M1)、1350株/hm^(2)(中度间伐,M2)、900株/hm^(2)(重度间伐,M3)三种间伐强度技术措施下,3年后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本区人工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间伐强度越大,林下植物种类及数量越多,喜光植物是间伐后进入样地的先锋植物;(2)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所有间伐强度的Pielou指数、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对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处理之间,间伐强度M1和M3的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iener,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所有间伐处理的林下植被盖度与对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处理之间,间伐强度M1和M3的林下植物盖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4)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所有间伐与对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间伐强度M3与M1、M2之间差异显著(P<0.05),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植物的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从短期影响效果看,间伐强度选取保留量900~1350株/hm^(2)有利于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伐 华山松人工林 林下植物多样性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林康养产品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世红 黄鹤 +4 位作者 简毅 徐焱 林静 张可欣 张可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24-133,共10页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通过自然环境恢复身心健康。风景林作为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成为理想的康养旅游目的地。以风景林康养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法分析国内外风景林康养...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通过自然环境恢复身心健康。风景林作为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价值,成为理想的康养旅游目的地。以风景林康养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法分析国内外风景林康养产品的发展现状,探讨当前风景林康养产品创制的痛点堵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针对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不足、产业链发展不完善、政策与法规支持局限性、技术与人才瓶颈以及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挑战等问题,提出了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产业链整合与短板补齐、政策与法规支持完善、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创新等对策。旨在为相关企业和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推动风景林资源合理利用和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森林康养 森林浴 森林疗法 健康产品 问题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龄对川黄柏林下植物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8
作者 谢川 王刚 +2 位作者 武华卫 贾晨 孙志鹏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4-192,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林龄川黄柏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为川黄柏林培育和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林龄(2、5、8和12 a)川黄柏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下植物物种组成,测定川黄柏根际、非根际土壤pH和养分含量,分析... 【目的】探究不同林龄川黄柏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为川黄柏林培育和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林龄(2、5、8和12 a)川黄柏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下植物物种组成,测定川黄柏根际、非根际土壤pH和养分含量,分析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结果】①发现草本层植物50种,属于24科41属,灌木层植物6种,属于5科5属;植物群落物种数和丰富度随林龄逐渐上升。②根际、非根际土壤pH随林龄显著下降,而土壤有机碳显著上升;根际土壤养分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其中P和Mg含量随树龄增加,N和Cu含量先增后减,而K、Ca、Mn和Zn含量先减后增。③不同林龄川黄柏土壤矿质元素根际效应差异显著(P<0.05),且均为正效应;N、P、Mg、Fe、Mn和Cu的根际效应随林龄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而K、Ca和Zn则先上升后下降趋势;④相关性分析表明川黄柏林下植物物种数(S)与土壤P、K、Ca和Mg含量显著正相关;Pielou指数(D)与Fe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林龄川黄柏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且二者具有高度相关性。因此,随着林龄增加,应注意协调林下物种结构和土壤养分的配置,注意生长期土壤水分调节,同时考虑人工改善选择出最适合的林下伴生植物,营造多样性高、稳定性强的群落环境,为川黄柏人工林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黄柏 不同林龄 土壤养分 群落组成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岷江柏古树子代光合及抗性物质特征
19
作者 徐峥静茹 蔡蕾 +6 位作者 龚良春 李旭华 陈淼 刘兴良 李慧超 冯秋红 毛康珊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796-6807,共12页
研究岷江柏古树子代的生理生态特征,对深入理解岷江柏对恶劣环境的响应机制及古树资源利用至关重要。选取阿坝州理县3株不同树龄(350年、550年、1200年)的岷江柏古树子代为研究对象,并以20年树龄的岷江柏子代为对照,测定生长、光合、渗... 研究岷江柏古树子代的生理生态特征,对深入理解岷江柏对恶劣环境的响应机制及古树资源利用至关重要。选取阿坝州理县3株不同树龄(350年、550年、1200年)的岷江柏古树子代为研究对象,并以20年树龄的岷江柏子代为对照,测定生长、光合、渗透物质及抗氧化酶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岷江柏古树子代株高、地径、高径比、比叶重及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显著下降,生物量减少。(2)古树子代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叶绿素a+b、叶绿素a/b)、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光饱和点显著降低,光合固碳能力显著下降;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显著降低、叶绿素b增加,耐阴能力增强。(3)古树子代可溶性蛋白及丙二醛显著减少,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脯氨酸显著增加,抗逆性显著增强。综上,岷江柏古树子代通过低光合、低消耗的生长策略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将更多的能量用于渗透物质积累和活性氧防御系统构筑,从而提升抗性。这也是岷江柏古树能够适应恶劣环境变化的生理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柏 古树子代 光合特性 渗透物质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岷江冷杉林林窗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兴良 刘杉 +7 位作者 蔡蕾 单凤娇 潘红丽 冯秋红 李旭华 贾程 杜忠 何飞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1,共11页
为了研究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岷江冷杉林的林窗特征,采用样带法,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带岷江冷杉林窗数量与密度、形状与大小结构、形成方式与时间、形成木种类与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岷江冷杉林林窗的线状密度和密度分别为51个/k... 为了研究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岷江冷杉林的林窗特征,采用样带法,研究不同海拔梯度带岷江冷杉林窗数量与密度、形状与大小结构、形成方式与时间、形成木种类与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岷江冷杉林林窗的线状密度和密度分别为51个/km和25.5个/hm 2;随着海拔梯度的上升,林窗数量增多,其密度也随之上升;林窗以竖式林窗为主,占林窗数量的64.71%,以25~50 m 2和75~100 m 2范围内林窗个数最多,但75~100 m 2级别林窗面积为25~50 m 2级别的林窗面积的2.2倍;形成时间≥30年的林窗数量最多,占39.22%;林窗形成方式以树倒为主,其次为树干中部折断木,占形成木数量百分比分别为70.83%和14.58%;林窗形成木径级在31~40 cm范围和高度级在16~20 m范围内数量最多,分别占所有形成木数量的33.75%和38.33%。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岷江冷杉林林窗随着海拔梯度的上升,林窗数量增多,其密度具有随之上升的趋势;岷江冷杉林以小林窗为主,形成时间≥30 a,形成木以树倒为主,径级在31~40 cm范围和高度级在16~20 m范围为主要特征。研究结论可以为近自然人工群落构建、人工促进更新,以及大熊猫栖息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林窗面积 形成木 径级分布 高度级分布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