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1―2020年中国棉花成本要素和生产效率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友平 王巧连 +3 位作者 程海亮 左冬云 吕丽敏 宋国立 《中国棉花》 2024年第11期1-10,共10页
中国是世界主要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也是主要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为探讨提升中国棉花生产效率的对策,基于2002―2021年版《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2002―2021年版《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对2001―2020年的国内主产... 中国是世界主要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也是主要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为探讨提升中国棉花生产效率的对策,基于2002―2021年版《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2002―2021年版《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对2001―2020年的国内主产棉区棉花生产情况和成本要素构成进行了分析,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Malmquist指数模型从静态和动态2个角度分析了棉花生产效率。新疆是中国的主要棉花集中产区,雇工工价、机械作业费和排灌费以及化肥和农药费用上涨幅度大,其中化肥费在物质与服务费中的占比最大,新疆植棉面积曾受到粮食生产布局影响而适当调减,从2018年开始新疆植棉面积趋于稳定。另外,其他省份除甘肃省外植棉面积和棉花产量至2020年仍然处于下降趋势。棉花的单产水平在不同主产棉区有明显差异,表现为西北内陆棉区(主要为新疆和甘肃)>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除新疆(包括陆地棉、长绒棉)和甘肃省外,国内其他主产棉区的棉花生产净利润从2012年后一直处于负值,其中长江流域棉区和陕西省的投入产出比例最低。全国各主产区棉花生产的人工成本和物质与服务费经过快速增长期(2009―2013年)后,长江流域棉区人工成本开始趋于稳定、部分地区有下降趋势,而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呈缓慢增长的趋势。不同棉区的物质与服务费的不同要素占比有显著差异,除了新疆长绒棉和江苏省外,其他主产棉区的物质与服务费呈缓慢增长趋势,其中各主产棉区的化肥费占物质与服务费的比例居高不下。此外,新疆的机械化植棉可以缓解由人工成本而导致的成本增加。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发现,不同主产棉区的生产效率不同,其中西北内陆棉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在2020年呈现规模报酬递增,新疆和甘肃棉花生产效率大幅度波动,其中规模化生产是新疆棉花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针对上述棉花成本要素和生产效率分析中发现的问题,从植棉机械化水平、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科研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成本要素 生产效率 技术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 Malmquist指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棉花黄萎病研究十年回顾及展望 被引量:58
2
作者 朱荷琴 李志芳 +6 位作者 冯自力 冯鸿杰 魏锋 赵丽红 师勇强 刘世超 周京龙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9期37-50,536,共14页
棉花黄萎病是影响我国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在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致病机制、棉花抗病机制、棉花黄萎病的预警技术及综合防控等方面均取得新的研究进展,尤其是进一步明确了棉花黄萎病菌的侵染过程和... 棉花黄萎病是影响我国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在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及致病机制、棉花抗病机制、棉花黄萎病的预警技术及综合防控等方面均取得新的研究进展,尤其是进一步明确了棉花黄萎病菌的侵染过程和分子调控机制;系统研究了我国主产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的遗传多样性与致病力和地理来源的关系,首次建立了病原菌的信息档案库。并对我国棉花黄萎病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病原菌遗传多样性 致病机制 抗病机制 综合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微卫星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蔡小彦 刘方 +4 位作者 周忠丽 王星星 王春英 王玉红 王坤波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70-575,共6页
利用已公布的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序结果,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叶绿体微卫星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发现,陆地棉叶绿体基因组上共有72个微卫星,主要分布于大单拷贝区和小单拷贝区,且以单碱基微... 利用已公布的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序结果,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叶绿体微卫星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发现,陆地棉叶绿体基因组上共有72个微卫星,主要分布于大单拷贝区和小单拷贝区,且以单碱基微卫星为主,占总数的76.4%;二碱基微卫星占总数的20.8%;三碱基微卫星占总数的2.8%。在单碱基微卫星中,又以A/T重复为主,二者共占单碱基微卫星的92.7%。单碱基微卫星的重复次数以10~12次为主,二碱基微卫星的重复次数以5~6次为主。本研究结果为开发棉属植物叶绿体通用引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叶绿体微卫星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和无人机图像的棉花密度识别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静 王清茹 +7 位作者 雷亚平 王占彪 韩迎春 李小飞 邢芳芳 范正义 李亚兵 冯璐 《中国棉花》 2021年第9期6-10,29,共6页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学习正逐渐应用于大田信息化管理,可以节约时间、减少劳动用工。利用无人机获取6个密度(1.5万株·hm^(-2)、3.3万株·hm^(-2)、5.1万株·hm^(-2)、6.9万株·hm^(-2)、8.7万株·hm^(-2)、10....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学习正逐渐应用于大田信息化管理,可以节约时间、减少劳动用工。利用无人机获取6个密度(1.5万株·hm^(-2)、3.3万株·hm^(-2)、5.1万株·hm^(-2)、6.9万株·hm^(-2)、8.7万株·hm^(-2)、10.5万株·hm^(-2))棉田的RGB图像,以数据增强技术扩大数据集,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的不同模型(支持向量机、VGGNet16、GoogleNet、MobileNetV2)实现不同密度棉田图像的识别分类,并对比了不同模型的图像识别效果。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的方法是利用尺度不变特征变换对数据集进行特征提取,将其作为分类器的输入向量进行图像分类;该模型的平均分类识别准确率为74.18%。基于3种卷积神经网络模型(VGGNet16、GoogleNet、MobileNetV2)的方法是结合迁移学习并搭配Adam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微调,自动提取数据集特征并重新训练;其分类识别准确率均在90%以上。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机器学习,3种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对不同密度棉田图像的分类识别准确率更高。比较4种神经网络模型的测试集验证结果,GoogleNet和MobileNetV2模型的平均分类识别准确率达到98%;结合模型评估指标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可知,这2种模型的性能较好。该研究表明了深度学习算法对不同密度棉田图像分类的有效性,探索的图像识别方法和优选模型可为棉花大田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类 机器学习 棉花密度 迁移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间套作模式对棉花产量和生物量累积、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鑫 王剑 +7 位作者 李亚兵 韩迎春 王占彪 冯璐 王国平 熊世武 李存东 李小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041-2052,共12页
发展棉花间套作体系是缓解我国黄河流域棉花与其他作物争地矛盾的主要策略,但目前对棉花间套作体系下棉花的增产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了棉花与小麦、大蒜和花生间套作,并对其根系分别采取塑料膜分隔、尼龙网分隔... 发展棉花间套作体系是缓解我国黄河流域棉花与其他作物争地矛盾的主要策略,但目前对棉花间套作体系下棉花的增产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了棉花与小麦、大蒜和花生间套作,并对其根系分别采取塑料膜分隔、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从而研究在隔根处理下不同作物与棉花间作对棉花产量及生物量累积的影响。研究表明:(1)隔根处理下的不同作物与棉花间作的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说明试验中棉花间套作体系均体现出间作优势,且在小麦/棉花套作和大蒜/棉花套作的体系中,小麦和大蒜对于棉花的资源竞争力大于0,小麦和大蒜在共生期内是优势种;花生相对于棉花的资源竞争力小于0,在花生/棉花间作体系中,棉花是优势种。(2)在棉花盛蕾期,单作棉处理的棉花的叶、茎器官的干物质累积量多于其他3个处理,而在花铃期后,间套作体系中的干物质积累量多于单作棉处理,间套作体系中的棉花生殖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高于单作棉处理。(3)盛蕾期和初花期,单作棉的茎、叶器官的分配率高于小麦套作棉花、大蒜套作棉花和花生间作棉花处理,在盛花期和盛絮期,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不同种植模式下生殖器官干物质分配率的差异与茎、叶器官相反。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间套作模式下的棉花间作优势的产生机理探究提供理论支持,为间套作体系生产力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套作 地下部分隔 产量优势 生物量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形态性状质量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臧新山 耿延会 +4 位作者 裴文锋 吴嫚 李兴丽 张金发 于霁雯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73-485,共13页
棉花质量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对棉花育种工作者设计和培育新品种,提高育种效率,创新种质资源都有重要指导作用。棉花质量性状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但都是基于形态上的观察。近年来,棉花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分子标记遗传图... 棉花质量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对棉花育种工作者设计和培育新品种,提高育种效率,创新种质资源都有重要指导作用。棉花质量性状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但都是基于形态上的观察。近年来,棉花基因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不断完善,为定位克隆棉花重要质量性状基因提供了便利。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已对大部分质量性状基因进行了遗传连锁分析或染色体定位,其中部分质量性状的候选基因也已被鉴定出来。本文主要从质量性状遗传分析、分子标记定位和候选基因克隆几个方面系统地综述了植株颜色、叶片颜色、叶型、苞叶、花、蜜腺、腺体和纤维8类质量性状,为进一步研究棉花质量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和调控机制、定向转移基因及基因聚合育种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质量性状 染色体定位 分子标记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种间远缘杂交及F_1真假杂种的SSR鉴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蔡小彦 王玉红 +5 位作者 许艳超 周忠丽 王星星 侯玉清 王坤波 刘方 《中国棉花》 2018年第11期6-9,44,共5页
棉花是常异花授粉植物,获得真实的杂种是开展杂交育种及其他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从80对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中筛选到了11对多态性高、扩增稳定、条带清晰的引物,对30个棉花种间远缘杂交组合后代进行真、假杂... 棉花是常异花授粉植物,获得真实的杂种是开展杂交育种及其他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从80对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中筛选到了11对多态性高、扩增稳定、条带清晰的引物,对30个棉花种间远缘杂交组合后代进行真、假杂种鉴定。结果表明,通过SSR分子鉴定共有22个杂交组合获得了真杂种,且不同杂交组合间真杂种的比例不同,且并通过田间形态学的确认鉴定结果。SSR分子标记可以简单、快速、准确地对棉花杂交后代进行真、假杂种鉴定,对棉花杂交育种及分子遗传学研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远缘杂交 SSR分子标记 杂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19年国家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枯黄萎病抗性评述 被引量:9
8
作者 赵丽红 冯自力 +4 位作者 魏锋 冯鸿杰 师勇强 张亚林 朱荷琴 《中国棉花》 2020年第11期29-31,41,共4页
为明确当前黄河流域棉区新品种(系)的抗病水平,比较分析了2015-2019年黄河流域棉区213个参试品种(系)对枯萎病、黄萎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高抗和抗病品种(系)比例均在60%以上,总体抗枯萎病指数(rF)为48... 为明确当前黄河流域棉区新品种(系)的抗病水平,比较分析了2015-2019年黄河流域棉区213个参试品种(系)对枯萎病、黄萎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高抗和抗病品种(系)比例均在60%以上,总体抗枯萎病指数(rF)为48.2~75.0;参试品种(系)对黄萎病抗性为中等水平,抗病品种(系)所占比例为3.6%~24.6%,呈逐年升高趋势,总体抗黄萎病指数(rV)为22.3~31.1;参试品种(系)的总体兼抗指数(rFV)为11.4~17.4;各年度均表现为rF>rV>rFV;常规棉品种(系)抗枯萎病性高于杂交棉品种(系),但2类品种(系)的抗黄萎病性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黄河流域棉区 抗病性鉴定 枯萎病 黄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病害全程防治技术研究初报 被引量:7
9
作者 王晋伟 赵丽红 +4 位作者 师勇强 魏锋 冯鸿杰 朱荷琴 冯自力 《中国棉花》 2020年第5期20-22,46,共4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棉花苗期病害、黄萎病和铃病进行综合防控,明确供试药剂对各种病害的防控效果,以及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11%(质量分数,下同)精甲·咯·嘧菌包衣种子对棉花苗病的防治效果为88.5%~96.6%;黄萎病发生...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棉花苗期病害、黄萎病和铃病进行综合防控,明确供试药剂对各种病害的防控效果,以及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11%(质量分数,下同)精甲·咯·嘧菌包衣种子对棉花苗病的防治效果为88.5%~96.6%;黄萎病发生初期分别使用99植保和棉萎克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33.6%~59.3%,棉萎克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99植保;铃期分别使用50%多菌灵和75%代森锰锌与高脂膜喷雾防治铃病,前者防治效果优于后者,防治效果最高达54%;上述综合防病措施,可使棉花增产籽棉4.1%~11.9%。该研究可为棉花病害的有效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病害 综合防治 棉花黄萎病 棉花苗病 棉花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棉花黄萎病“三联绿色防控法”研究初报 被引量:6
10
作者 冯自力 师勇强 +3 位作者 魏锋 赵丽红 冯鸿杰 朱荷琴 《中国棉花》 2019年第2期1-3,23,共4页
针对新疆存在的大面积多年连作、种植耐病品种仍不能有效控制黄萎病发生的重病棉田,于2016―2018年,在新疆阿克苏开展试验和示范,建立了"三联绿色防控法"棉花黄萎病控制技术方案,即"耐病品种+微生物有机肥+诱抗剂"... 针对新疆存在的大面积多年连作、种植耐病品种仍不能有效控制黄萎病发生的重病棉田,于2016―2018年,在新疆阿克苏开展试验和示范,建立了"三联绿色防控法"棉花黄萎病控制技术方案,即"耐病品种+微生物有机肥+诱抗剂"。结果表明,采用新疆棉花耐病品种中棉所49,底肥每666.7 m^2施自制的CEF08111微生物有机肥3 m^3左右,在发病前期叶面喷施诱抗剂棉萎克3次,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在60%以上,显著高于单项技术的防病和增产效果。依据该技术方案,生产中采用抗病性好且丰产优质的棉花品种,利用CEF08111、芽孢杆菌等生防菌剂和新鲜羊粪发酵,自制微生物菌肥作底肥,并于发病早期喷施棉萎克、氨基寡糖素等诱抗剂,可有效控制黄萎病的发生为害。该技术在新疆多年连作、黄萎病重病田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黄萎病重病田 三联绿色防控法 可持续控制技术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抗黄萎病鉴定与评价标准的商榷 被引量:28
11
作者 赵丽红 冯自力 +4 位作者 李志芳 冯鸿杰 师勇强 张芸 朱荷琴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58,共9页
【目的】通过系统研究黄萎病抗病鉴定的关键技术和评价标准,解决现有棉花品种黄萎病抗性评价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新的田间棉花黄萎病分级标准和评价标准。【方法】以14个2014年国家主推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从接种量、可靠样本量、病... 【目的】通过系统研究黄萎病抗病鉴定的关键技术和评价标准,解决现有棉花品种黄萎病抗性评价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新的田间棉花黄萎病分级标准和评价标准。【方法】以14个2014年国家主推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从接种量、可靠样本量、病情分级和评价方法 4个方面系统研究黄萎病抗性鉴定的关键技术和评价标准。【结果】确定了小区接种和行沟接种的最佳接菌量分别为60 g·m-2和10 g·m-1,小区调查最低样本量为50株;制定了新的分级标准为0级(0%)、1级(1%~33%)、2级(34%~66%)、3级(67%~99%)和4级(100%)。连续2年利用相对病程发病面积和发病高峰期的相对病情指数2种评价方法判定品种抗病性,前者作为抗病性评价的依据更为科学可靠,一致率达到100%。【结论】本试验为完善抗病鉴定技术操作规程,规范抗性评价方法,促进棉花抗病品种的选育、审定和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萎病 接种技术 最低样本量 分级标准 抗性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优异品质及抗性基因挖掘与分子育种 被引量:6
12
作者 商海红 于霁雯 +7 位作者 石玉真 巩万奎 李俊文 吴曼 葛群 龚举武 范森淼 袁有禄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9期62-71,共10页
棉花品质、产量、抗性等均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表现型受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且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之间存在较大的负相关,采用常规育种手段实现棉花纤维品质与产量的同步改良具难度很大,针对棉花品质、产量、抗性等性状形成的... 棉花品质、产量、抗性等均是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其表现型受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且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之间存在较大的负相关,采用常规育种手段实现棉花纤维品质与产量的同步改良具难度很大,针对棉花品质、产量、抗性等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棉花品种分子设计研究团队以陆陆种内分离群体、陆海种间分离群体等材料,交叉利用分子数量遗传学、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学等研究手段,在陆地棉优质品质及抗性基因挖掘、海岛棉优质品质及抗性基因挖掘以及分子标记辅助方法开发及棉花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为棉花品质、产量、抗性性状形成的同步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纤维品质 抗性基因 种子品质 分子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3种抗逆相关基因对苗蚜为害的应答反应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帅 崔金杰 +2 位作者 吕丽敏 王春义 雒珺瑜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5-221,共7页
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中棉所41、中棉所44、中棉所49和中棉所79等4种不同遗传背景的棉花品种在受到苗蚜为害时,编码类受体蛋白激酶(LRR-RLK)、ATP合酶β亚基(Atpβ)和捕光蛋白复合物Ⅱ(Lhcb2)等3种代谢相关基因的变化情况。在4种... 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中棉所41、中棉所44、中棉所49和中棉所79等4种不同遗传背景的棉花品种在受到苗蚜为害时,编码类受体蛋白激酶(LRR-RLK)、ATP合酶β亚基(Atpβ)和捕光蛋白复合物Ⅱ(Lhcb2)等3种代谢相关基因的变化情况。在4种棉花品种中,LRR-RLK的表达量变化情况差异较大,该类LRR-RLK的表达量变化与蚜虫的为害有关;Lhcb2基因在中棉所41的子叶和真叶中、中棉所49的真叶中、中棉所44和中棉所79的子叶中对棉蚜的为害应答比较强烈;Atpβ基因在中棉所41和中棉所49真叶中、中棉所44子叶和真叶中应答反应比较强烈,在中棉所79中应答反应较弱。以上试验结果暗示不同的棉花品种应对苗蚜为害可能存在不同的代谢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苗蚜 代谢相关基因 ATP合酶β亚基(Atpβ) 捕光蛋白复合物Ⅱ 表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棉花品种在棉蚜胁迫下防御相关基因应答反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帅 吕丽敏 +2 位作者 王春义 雒珺瑜 崔金杰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88-395,共8页
为探讨不同棉花品种防御相关基因对棉蚜为害的应答反应开展本研究。在田间自然状态下收集了中棉所41、中棉所44、中棉所49和中棉所79等4个棉花品种受苗蚜为害后的叶片,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编码多酚氧化酶(PPO)、铜/锌超氧化物歧... 为探讨不同棉花品种防御相关基因对棉蚜为害的应答反应开展本研究。在田间自然状态下收集了中棉所41、中棉所44、中棉所49和中棉所79等4个棉花品种受苗蚜为害后的叶片,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编码多酚氧化酶(PPO)、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和热激蛋白(HSP70)等3种防御相关蛋白基因mRNA的变化情况,结果证明不同品种的防御基因对蚜虫胁迫的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以上试验结果暗示不同棉花品种应对苗蚜为害可能存在不同的防御途径,可为抗棉蚜棉花材料的选择和抗棉蚜机制的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苗蚜 防御相关基因 差异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寡糖素水剂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使用技术 被引量:29
15
作者 冯自力 朱荷琴 +3 位作者 李志芳 师勇强 赵丽红 许荣华 《中国棉花》 2014年第7期11-13,共3页
通过对国内3种氨基寡糖素水剂进行田间试验,探讨了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田间使用技术.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用量下,0.5%氨基寡糖素水剂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可达37.5%,3%氨基寡糖素水剂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可达54.0%;0.5... 通过对国内3种氨基寡糖素水剂进行田间试验,探讨了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田间使用技术.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用量下,0.5%氨基寡糖素水剂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可达37.5%,3%氨基寡糖素水剂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可达54.0%;0.5%氨基寡糖素水剂有效成分用量在11.25 mL· hm-2(稀释350倍)左右较为合适.氨基寡糖素水剂适合在棉花黄萎病发生初期进行叶面喷施,喷施用水量为780 L·hm-2左右,每7 d一次,连续3~4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寡糖素 棉花黄萎病 防治效果 使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11年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抗病性评述 被引量:15
16
作者 师勇强 冯自力 +5 位作者 李志芳 赵丽红 李彩红 王玲飞 刘义杰 朱荷琴 《中国棉花》 2013年第3期30-33,共4页
比较分析1998-2011年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560个参试品种(系)的抗病性表明:品种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而抗黄萎病性和兼抗性水平较低;常规品种与杂交种抗病性差别不大,中熟、中早熟品种抗性总体好于早熟品种。参试品种的总体抗... 比较分析1998-2011年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560个参试品种(系)的抗病性表明:品种的抗枯萎病性水平较高,而抗黄萎病性和兼抗性水平较低;常规品种与杂交种抗病性差别不大,中熟、中早熟品种抗性总体好于早熟品种。参试品种的总体抗黄萎病指数和兼抗指数分别较1991-1997年参试品种高9.4和4.6百分点,总体抗枯萎病指数与之相当。参试品种中抗病品种比例的变化趋势为,抗枯萎病品种比例在达到较高水平后有回落趋势,抗黄萎病和兼抗品种比例起伏不稳,仍在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 黄河流域棉区 病情指数 抗枯萎病性 抗黄萎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萎克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控效果及使用技术 被引量:9
17
作者 冯鸿杰 薛中立 +5 位作者 郭红甫 冯自力 师勇强 赵丽红 李志芳 朱荷琴 《中国棉花》 2016年第4期35-37,共3页
2015年于河南安阳黄萎病人工病圃和新疆黄萎病重病田研究了棉萎克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人工病圃黄萎病发生的中期,连续喷施600倍棉萎克2次后,处理区的病情指数下降14.3%,标记病株的平均病级由4.0下降到2.8;而对照区病情... 2015年于河南安阳黄萎病人工病圃和新疆黄萎病重病田研究了棉萎克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人工病圃黄萎病发生的中期,连续喷施600倍棉萎克2次后,处理区的病情指数下降14.3%,标记病株的平均病级由4.0下降到2.8;而对照区病情指数增长92.6%,标记病株的平均病级由4.2上升到5.9,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为55.4%。在新疆阿拉尔和石河子重病田黄萎病发生初期,连续喷施棉萎克3次后,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6.1%和73.1%。本研究表明,在棉花黄萎病发生初期喷施棉萎克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萎克 棉花黄萎病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主要真菌病害病原菌ITS-RFLP快速鉴定方法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志芳 冯自力 +3 位作者 赵丽红 师勇强 王玲飞 朱荷琴 《中国棉花》 2013年第12期13-16,共4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大丽轮枝菌、黑白轮枝菌、立枯丝核菌、串珠镰刀菌、粉红单端孢和尖孢镰刀菌6种棉花主要病原真菌的ITS-RFLP快速鉴定方法。通过ITS序列特征分析,得到了4种可以成功鉴别6种病原菌的限制性内切酶,并制作了标准对比图谱。不... 本研究旨在建立大丽轮枝菌、黑白轮枝菌、立枯丝核菌、串珠镰刀菌、粉红单端孢和尖孢镰刀菌6种棉花主要病原真菌的ITS-RFLP快速鉴定方法。通过ITS序列特征分析,得到了4种可以成功鉴别6种病原菌的限制性内切酶,并制作了标准对比图谱。不同病原真菌的ITS-RFLP的产物大小各异,多态性高,参考标准电子图谱可以准确鉴定其种类。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经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真菌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棉花枯萎病抗性鉴定的新方法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志芳 冯自力 +2 位作者 赵丽红 师勇强 朱荷琴 《中国棉花》 2013年第10期15-18,共4页
本文建立了一种棉花枯萎病抗性鉴定的新方法——适乐时包衣菌土营养钵法。通过设置菌土中枯萎菌的浓度梯度(0.4%、0.6%、0.8%、1.0%、2.0%),选用适乐时包衣和温汤浸种2种方法,统计出苗率和病情指数。结果显示,菌土浓度为0.4%和0.6%时,... 本文建立了一种棉花枯萎病抗性鉴定的新方法——适乐时包衣菌土营养钵法。通过设置菌土中枯萎菌的浓度梯度(0.4%、0.6%、0.8%、1.0%、2.0%),选用适乐时包衣和温汤浸种2种方法,统计出苗率和病情指数。结果显示,菌土浓度为0.4%和0.6%时,棉花品种的出苗率最高;菌土浓度为0.6%时,棉苗发病均匀,感病对照的实际病指在50左右。用适乐时包衣会显著提高出苗率,且对枯萎病的发生没有影响。该方法推荐使用的菌土浓度为0.6%,并结合使用适乐时包衣进行棉花材料和品种的抗枯萎病性鉴定。采用该方法分3批试验共鉴定了60个棉花品种,一致性好,可比性强,结果可靠。该方法具有准确、快捷和经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品种 枯萎病 包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5%嘧菌酯·口恶霉灵颗粒剂对棉花苗期枯萎病防治效果 被引量:5
20
作者 师勇强 冯鸿杰 +3 位作者 魏锋 赵丽红 冯自力 朱荷琴 《中国棉花》 2019年第8期22-24,共3页
棉花苗期枯萎病的防治是保证棉花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冀棉11为供试材料,设置0.5%(质量分数,下同)嘧菌酯·口恶霉灵颗粒剂3个不同剂量进行播种前土壤处理(混土撒施)。结果表明,2016年和2017年使用0.5%嘧菌酯·口恶霉灵颗粒剂2... 棉花苗期枯萎病的防治是保证棉花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以冀棉11为供试材料,设置0.5%(质量分数,下同)嘧菌酯·口恶霉灵颗粒剂3个不同剂量进行播种前土壤处理(混土撒施)。结果表明,2016年和2017年使用0.5%嘧菌酯·口恶霉灵颗粒剂200 g·hm-2(有效成分,下同)防治棉花苗期枯萎病药后3周时的防治效果均超过36.0%,与单一使用25%嘧菌酯悬浮剂135 g·hm-2和15%口恶霉灵颗粒剂150 g·hm-2相当;该药剂处理对棉花出苗没有显著影响。而且使用该混剂可降低使用单一药剂导致棉花枯萎病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推荐使用方法和剂量:先用该药剂与土壤按质量比1∶3混匀,然后均匀撒施土壤中,制剂用量为40.0 kg·hm-2(有效成分用量200 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枯萎病 嘧菌酯 口恶霉灵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