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柑橘黑斑病菌与柚黑斑病菌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抗性及其分子机制 被引量:7
1
作者 曾一冰 蒋立强 +2 位作者 李国华 刘蕊 李红叶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99-706,共8页
为了对柑橘黑斑病和柚黑斑病提出更科学的化学防治方法,该文研究了柑橘黑斑病菌和柚黑斑病菌对杀菌剂多菌灵的抗性频率、抗性水平及其抗性分子机制。结果表明:在江西114个柑橘黑斑病菌株中发现了2个多菌灵抗性菌株,抗性频率为1.75%,抗... 为了对柑橘黑斑病和柚黑斑病提出更科学的化学防治方法,该文研究了柑橘黑斑病菌和柚黑斑病菌对杀菌剂多菌灵的抗性频率、抗性水平及其抗性分子机制。结果表明:在江西114个柑橘黑斑病菌株中发现了2个多菌灵抗性菌株,抗性频率为1.75%,抗性系数分别为5333.6和379.2;在四川32个柑橘黑斑病菌株中发现了1个多菌灵抗性菌株,抗性频率为3.13%,抗性系数为303.3;在浙江23个菌株和重庆3个菌株中没有出现抗性菌株。在广东收集的54个柚黑斑病菌株中发现了1个抗性菌株,抗性频率为1.85%,抗性系数为13719.5;在广西和福建分别收集的34个柚黑斑病菌株中没有发现抗性菌株。柑橘黑斑病菌和柚黑斑病菌对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存在正交互抗性,对嘧菌酯和多菌灵无交互抗性。因此,建议多菌灵可继续在柑橘黑斑病和柚黑斑病防治中使用,鉴于高抗菌株已出现,使用时应与其他作用机制的杀菌剂轮换使用。本实验还发现,柑橘黑斑病菌存在2种抗苯并咪唑类的分子机制,即β-微管蛋白基因上第198位氨基酸位点由谷氨酸突变为赖氨酸(抗性系数为5333.6的菌株)和第200位氨基酸位点由苯丙氨酸突变为酪氨酸(抗性系数为379.2的菌株);而柚黑斑病菌抗苯并咪唑类的分子机制则与β-微管蛋白基因第198位氨基酸由谷氨酸突变为丙氨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黑斑病菌 柚黑斑病菌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 抗药性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客家炒青绿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乔小燕 黄国资 +5 位作者 王秋霜 饶幸霞 黄秀新 饶国周 黄海英 陈栋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91-94,共4页
为研究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客家炒青绿茶品质成分的变化,以金萱茶树品种为原料,通过实时3次重复取样的方法,对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7个工序客家炒青绿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 为研究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客家炒青绿茶品质成分的变化,以金萱茶树品种为原料,通过实时3次重复取样的方法,对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7个工序客家炒青绿茶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连续化生产线加工过程中,从鲜叶、萎凋、杀青、揉捻、动态失水、一炒到二炒,客家炒青绿茶的主要品质成分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和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儿茶素总量和酯型儿茶素含量呈增加趋势。利用该生产线生产的清香型客家炒青绿茶具有与手工制作产品同样的品质特征。萎凋、杀青和一炒是连续化加工7个工序中茶叶主要品质成分发生最显著变化的工序,科学控制好萎凋、杀青和一炒工序,对于提高连续化生产线加工清香型客家炒青绿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炒青绿茶 连续化生产线 品质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