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值在预测子宫内膜癌微卫星不稳定状态的价值
1
作者 杨颖思 龙曦 +2 位作者 杜秀梅 范伟雄 张添辉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3-356,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无创地预测子宫内膜癌(EC)患者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112例经病理确诊EC且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患者资料。两名影像科医生各自独立在ADC图像上评估并测量了肿瘤... 目的:探讨术前磁共振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无创地预测子宫内膜癌(EC)患者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112例经病理确诊EC且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的患者资料。两名影像科医生各自独立在ADC图像上评估并测量了肿瘤的三个关键ADC参数:最大ADC值(ADCmax)、平均ADC值(ADCmean)及最小ADC值(ADCmin)。根据病理免疫组化的结果将患者分为MSI组和微卫星稳定(MSS)组。定量资料用独立t检验比较差异,定性资料则行卡方检验分析。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诊断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两组之间年龄、病理类型、病理分级、FIGO分期、肌层浸润、宫颈管间质浸润、淋巴血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SI组的肿瘤实质ADCmin、ADCmean及ADCmax均显著低于MSS组(P<0.05)。根据ROC曲线结果显示,ADCmin、ADCmean及ADCmax预测MSI的AUC值分别为0.707、0.627、0.589,且ADCmin的AUC值及准确度最高,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6.00%、52.87%。结论:MSI组肿瘤实质的ADCmin、ADCmean及ADCmax均显著低于MSS组,但是ADCmin、ADCmean及ADCmax诊断效能及特异性较低,在临床实践中不足以作为独立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三维双回波稳态水激发3D DESS-WE序列在颅神经颅外段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李胜凯 李文 +1 位作者 于昭 林优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709-2713,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三维双回波稳态水激发(three-dimensional dual echo steady state with water-exit,3D DESS-WE)序列在颅外段颅神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64通道科研型头颈联合线圈(HN64线圈)与11 cm表面圆形线圈(L11线圈...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三维双回波稳态水激发(three-dimensional dual echo steady state with water-exit,3D DESS-WE)序列在颅外段颅神经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64通道科研型头颈联合线圈(HN64线圈)与11 cm表面圆形线圈(L11线圈)对30例健康志愿者头颈部进行3D DESS-WE序列扫描,对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及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处理,重建颅神经图像,测量HN64线圈图像左侧下颌神经、脑桥、脑脊液及左侧翼外肌信号强度值(signal intensity,SI)并进行比较;统计HN64线圈图像各神经显示例数;对两种线圈颅神经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左侧下颌神经、脑桥、脑脊液及左侧翼外肌SI分别为(113.52±16.76)、(119.30±20.62)、(390.51±73.37)、(69.44±12.34),下颌神经SI与脑实质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6,P>0.05),但明显低于脑脊液而高于肌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30、17.24,P<0.05);HN64线圈图像上视神经眶内段、动眼神经、下颌神经及面神经、眼-额神经显示率均为100%,上颌神经显示率13.3%,第Ⅸ-Ⅻ对颅神经显示率分别是90.0%、71.7%、86.7%、93.3%;视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及第Ⅸ-Ⅻ对脑神经在两种线圈图像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1.70、1.58、1.36,P>0.05),动眼神经、眼-额神经在HN64线圈中表现更佳(t=2.52、2.39,P<0.05),面神经则在L11线圈显示更好(t=107,P<0.05)。结论3D DESS-WE序列能清晰显示多对颅外段颅神经,对不同神经可以选择合适的线圈以获得相对较好的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神经 磁共振 双回波稳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右输卵管中肾管样腺癌MRI及PET/CT表现
3
作者 杜秀梅 范伟雄 +1 位作者 朱文标 张添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75,共2页
患者女,67岁,持续性腹部隐痛半年余;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腹部膨隆,触痛(-),未见其他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714.50 U/ml,CA19937.68 U/ml,癌胚抗原42.02 U/ml。腹盆部MRI:盆腔内11.2 cm×10.3... 患者女,67岁,持续性腹部隐痛半年余;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腹部膨隆,触痛(-),未见其他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714.50 U/ml,CA19937.68 U/ml,癌胚抗原42.02 U/ml。腹盆部MRI:盆腔内11.2 cm×10.3 cm×9.1 cm团块状肿物,紧贴子宫后壁,部分与直肠、乙状结肠相接触,分界尚清,呈T1WI低信号、T2WI稍高-高信号(图1A),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图1B),表观弥散系数减低;增强扫描中肿物不均匀明显强化,内见斑片状无强化区;双侧附件显示欠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卵管肿瘤 中肾管样腺癌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T_(2)W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预测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疗效的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日辉 钟怡 +3 位作者 范伟雄 程亚宝 陈寿让 张添辉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7-382,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高分辨率(HR)T_(2)W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预测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疗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21年12月新辅助放化疗前接受HR T_(2)WI成像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95例食管癌患者资料。依据新辅助放化疗后... 目的:探讨基于高分辨率(HR)T_(2)W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预测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疗效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21年12月新辅助放化疗前接受HR T_(2)WI成像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95例食管癌患者资料。依据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缓解状态结果将患者疗效分为缓解组和未缓解组,在HR T_(2)WI图像上勾画肿瘤感兴趣区(ROI)后采用A.K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算法进行降维,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对筛选出的影像组学特征及临床参数构建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模型的预测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预测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敏感性的效能。结果:缓解组与未缓解组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他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1688个组学特征中逐层筛选出4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两个预测模型:基于HR T_(2)WI的影像组学模型、年龄-影像组学模型。HR T_(2)WI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预测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是否缓解的AUC、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3、80.0%、88.2%、76.7%,0.809、81.5%、75.0%、84.2%。年龄-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预测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是否缓解的AUC、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8、81.7%、94.1%、76.7%,0.836、81.5%、87.5%、78.9%。年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是否缓解的AUC、准确率和敏感度均高于HR T_(2)WI影像组学模型,而两者的特异度相仿。结论:基于HR T_(2)WI影像组学模型对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是否缓解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且HR T_(2)WI影像组学联合年龄特征模型显示出更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新辅助放化疗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低场强多参数MRI膀胱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对膀胱癌浸润肌层诊断效能的比较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添辉 古志聪 +3 位作者 朱文标 姚纯 龙曦 范伟雄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13-1018,共6页
目的:对比1.5T和3.0T多参数MRI(mp-MRI)膀胱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VI-RADS)对膀胱癌浸润肌层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行mp-MRI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193例膀胱癌患者(共217个病灶)的病例资料,其中92例(101个癌灶)采用1.5T MR(1.5T组)、10... 目的:对比1.5T和3.0T多参数MRI(mp-MRI)膀胱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VI-RADS)对膀胱癌浸润肌层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行mp-MRI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193例膀胱癌患者(共217个病灶)的病例资料,其中92例(101个癌灶)采用1.5T MR(1.5T组)、101例(116个癌灶)采用3.0T MR(3.0T组)行mp-MRI检查。两位影像科医师在不知病理结果的情况下,根据VI-RADS对T 2WI、DWI及动态增强(DCE)图像进行盲法阅片及评分。1.5T与3.0T两组的VI-RADS评分对膀胱癌浸润肌层的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1.5T和3.0T两组VI-RADS评分诊断膀胱癌浸润肌层的阈值均为≥4,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7和0.942,敏感度分别为79.0%和87.5%,特异度分别为87.8%和95.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0.0%和87.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7%和93.1%,准确度分别为86.1%和93.1%。结论: VI-RADS评分在高、低场强mp-MRI中对膀胱癌浸润肌层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3.0T的诊断效能优于1.5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膀胱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 膀胱肿瘤 浸润肌层 诊断效能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