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麻醉方式对急性后循环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朱晓锋 张哲宇 +6 位作者 钟晚思 贺耀德 罗钟毓 张凝远 程超婵 杨剑宏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159,共9页
目的:比较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血管内治疗时选择清醒镇静和全身麻醉两种方式对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急性卒中质量评估与管理在线数据库(来源于CASE-Ⅱ研究,NCT04487340)登记的656... 目的:比较急性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血管内治疗时选择清醒镇静和全身麻醉两种方式对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急性卒中质量评估与管理在线数据库(来源于CASE-Ⅱ研究,NCT04487340)登记的656例急性后循环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清醒镇静组(163例)和全身麻醉组(493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428例患者纳入分析,其中清醒镇静组(155例),全身麻醉组(273例)。比较两组手术方式、病因分型、血管再通情况、24 h出血转化、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3个月死亡的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神经功能结局等的影响。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清醒镇静与全身麻醉患者除手术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病因分型、血管再通情况、出血转化、3个月mRS评分和3个月死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清醒镇静与全身麻醉患者在血管内治疗后良好功能结局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51,95%CI:0.751~1.765,P>0.05),在患者3个月mRS评分3分及以下、3个月mRS评分4分及以下、3个月死亡、血管再通良好和24 h出血转化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后循环脑卒中患者,采用清醒镇静或全身麻醉对患者神经功能结局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全身麻醉 清醒镇静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9
2
作者 张凝远 吴小炼 +1 位作者 孙永兴 刘玉祥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95-698,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针灸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研究其对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92例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成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神... 目的:探讨采用针灸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研究其对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92例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成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针灸进行治疗。观察两组吞咽功能、血清IL-6、hs-CRP水平变化、表面肌电图(sEMG)、神经功能评分、不良反应、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83%)、WST(1.49±0.23)分、VFSS(5.69±0.47)分、NIHSS(2.43±0.71)分、SWAL-QOL(199.56±20.05)分、IL-6(8.24±2.15)ng/L、hs-CRP(5.24±1.23)mg/L、sEMG最大波幅值(752.31±40.11)μV、吞咽过程(1.05±0.16)s均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4.78%)、WST(2.24±0.26)分、VFSS(5.34±0.26)分、NIHSS(5.89±1.26)分、SWAL-QOL(135.91±20.09)分、IL-6(11.45±2.27)ng/L、hs-CRP(7.62±2.04)mg/L、sEMG最大波幅值(571.95±40.39)μV、吞咽过程(1.38±0.2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针灸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颅脑损伤吞咽障碍患者,能够显著改善其吞咽功能,促进患者疾病相关炎症因子水平恢复,使得表面肌电图波幅升高,能够明显提升临床疗效,同时安全性较好,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神经肌肉电刺激 颅脑损伤 吞咽障碍 吞咽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院前通知对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取栓流程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圣 史宗杰 +5 位作者 王振 刘芳 陈波 张凝远 徐天波 耿昱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2期106-113,共8页
目的探讨院前通知对取栓患者入院-再灌注时间(door-to-reperfusion time,DRT)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取栓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院前通知定义为当地医院在患者转运之... 目的探讨院前通知对取栓患者入院-再灌注时间(door-to-reperfusion time,DRT)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取栓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院前通知定义为当地医院在患者转运之前向本中心卒中小组进行短信告知。对院前通知和非院前通知组的基线特点,以及两组DRT和预后进行比较。预后良好定义为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结果共纳入123例接受取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57例(46.3%)患者在转运到达前进行了院前通知。在术后达到再灌注的人群中(100例),与非院前通知组患者相比,院前通知组患者的DRT明显较短(P<0.001)。术前静脉溶栓[优势比(odds ratio,OR)=2.774,P=0.023]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院前通知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OR=2.586,P=0.058)。但院前通知联合术前静脉溶栓是预后良好的独立影响因素(OR=7.662,P=0.006)。结论院前通知可以缩短DRT。在取栓后达到再灌注的人群中,术前进行静脉溶栓能够使患者获益,而术前静脉溶栓联合院前通知将使获益概率增加2.7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院前通知 急救网络 时间管理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