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6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Si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单志强 张伟超 +2 位作者 刘文平 秦海青 雷晓旭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541,共6页
为提升石墨破碎料的储锂容量,通过有机裂解碳将纳米硅粉包覆在石墨破碎料表面,制备石墨@硅(G@Si)复合负极材料,分析纳米硅、石墨破碎料及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相比纳米硅粉,G@Si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库仑效率更高;相比石墨,纳... 为提升石墨破碎料的储锂容量,通过有机裂解碳将纳米硅粉包覆在石墨破碎料表面,制备石墨@硅(G@Si)复合负极材料,分析纳米硅、石墨破碎料及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相比纳米硅粉,G@Si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库仑效率更高;相比石墨,纳米硅粉的引入,可提升复合材料的可逆储锂容量并改善大电流嵌锂能力。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较好,在100 mA/g的电流放电至0.010 V、10 mA/g的电流放电至0.005 V,100 mA/g的电流充电至1.500 V时,首次可逆比容量为854.2 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89.78%,第100次循环的比容量为511.4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纳米硅粉 石墨 石墨@硅(G@Si)复合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生物聚合物衍生硬炭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储钠性能
2
作者 刘冬旭 宋皓炜 +3 位作者 刘鹏 姚青荣 王仲民 邓健秋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9-14,共6页
生物质衍生硬炭材料具有可逆容量高、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的优点,有望成为钠离子电池商业化应用的负极材料之一。本工作以天然生物聚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原料,采用一步炭化法分别制备出硬炭负极材料。XRD结果表明,几种... 生物质衍生硬炭材料具有可逆容量高、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的优点,有望成为钠离子电池商业化应用的负极材料之一。本工作以天然生物聚合物(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为原料,采用一步炭化法分别制备出硬炭负极材料。XRD结果表明,几种天然生物聚合物经炭化后均形成具有高度无序结构的无定形硬炭材料。其中,纤维素微观形貌呈棒状,比表面积为3.04 m^(2)·g^(-1),平均孔径为6.84 nm,这种结构有利于钠离子储存,从而使纤维素衍生硬炭材料用作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在5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充电容量达288.8 mAh·g^(-1),首次库仑效率高达90.1%,而在5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经历500圈充放电循环后充电容量仍达213.0 mAh·g^(-1),容量保持率为86.6%。本工作可为开发高性能生物质硬炭负极材料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硬炭 生物聚合物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_(2)TeSiO_(4)的电子结构、光学和力学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3
作者 张国浩 胡朝浩 +1 位作者 王殿辉 钟燕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100-10105,共6页
研究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正交Pr_(2)TeSiO_(4)的晶体结构、电子、光学特性和力学性质。利用HSE杂化泛函精准预测了Pr_(2)TeSiO_(4)的带隙为2.78 eV,是一种直接带隙材料,其具备在光催化领域应用的潜力。计算的光学性质表明Pr_(2)TeS... 研究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正交Pr_(2)TeSiO_(4)的晶体结构、电子、光学特性和力学性质。利用HSE杂化泛函精准预测了Pr_(2)TeSiO_(4)的带隙为2.78 eV,是一种直接带隙材料,其具备在光催化领域应用的潜力。计算的光学性质表明Pr_(2)TeSiO_(4)在可见光区域表现出高折射率和强的光吸收能力,以及其沿不同晶向的各向异性光学性能。此外,计算的弹性常数表明Pr_(2)TeSiO_(4)在力学性能方面有很强的稳定性,并进一步验证了Pr_(2)TeSiO_(4)在不同方向上显现出的各向异性。研究为该材料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_(2)TeSiO_(4) 光学性质 力学性质 第一性原理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抗氧化性的Al-Bi(C_(2)H_(5)OH)_(3)-C多孔块体制氢材料
4
作者 武金帆 徐芬 +2 位作者 孙立贤 廖鹿敏 管彦洵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0-145,共6页
为改善铝(Al)基复合材料的产氢性能,以乙酸铋(Bi(C_(2)H_(5)OH)_(3))和不同碳材料为添加剂,利用高能球磨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制备了Al-Bi(C_(2)H_(5)OH)_(3)-C多孔块体制氢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射... 为改善铝(Al)基复合材料的产氢性能,以乙酸铋(Bi(C_(2)H_(5)OH)_(3))和不同碳材料为添加剂,利用高能球磨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制备了Al-Bi(C_(2)H_(5)OH)_(3)-C多孔块体制氢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拉曼光谱(Raman)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探究了铝基块体制氢材料的产氢效率、抗氧化性能及添加剂提高Al水解活性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在333.15 K下,Al5%Bi(C_(2)H_(5)OH)_(3)3%CNTs(如无特别说明,均为质量分数)块体材料具有高的反应活性,产氢量达到了1275.4 mL·g^(-1),比粉体材料高31.7%。尤其是连续暴露在空气中30天后,块体材料的产氢量仍达到921.5 mL·g^(-1),而粉体材料基本不产氢,证明SPS处理显著提高了Al基材料的抗氧化性能。XRD和SEM结果表明,SPS的处理使Al颗粒表面产生了裂痕,且Bi(C_(2)H_(5)OH)_(3)分解产生的气体使铝基块体材料内部形成多孔结构,它们促进了Al与水的接触。同时,原位形成的Bi_(2)O_(3)和Bi与具有更多缺陷的碳纳米管(CNTs)协同作用是块体材料产氢性能提高的另一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块体制氢材料 产氢性能 抗氧化性能 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 碳纳米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P和S双空位的镍钴纳米花复合材料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的研究
5
作者 吴学虎 孙立贤 +9 位作者 徐芬 李彬 方淞文 张靖 陈翔 宋领君 卢俊铭 高源 杜毛湛 徐如丹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16,共7页
近年来,多元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领域备受关注,其中NiCo_(2)S_(4)其低成本、低电负性和强的电化学活性而成为研究热点。然而,NiCo_(2)S_(4)电子电导率较低,反应动力学较慢,导致比容量低,倍率性能差,容量衰减快,... 近年来,多元过渡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领域备受关注,其中NiCo_(2)S_(4)其低成本、低电负性和强的电化学活性而成为研究热点。然而,NiCo_(2)S_(4)电子电导率较低,反应动力学较慢,导致比容量低,倍率性能差,容量衰减快,实际应用受限。因此,提高NiCo_(2)S_(4)的电导率和反应速率是提高其电化学性能的关键。本工作采用水热法、硫化法和磷化法制备了具有P、S双空位的镍钴纳米花(P-NiCo_(2)Sn),其在磷化过程中可以同时获得P掺杂和S空位双缺陷。双缺陷可以调节电子结构,产生丰富的电化学位点,促进电子转移和改善反应动力学。该纳米花结构的比表面积为66.342 m^(2)·g^(-1)。P-NiCo_(2)Sn电极在1 A·g^(-1)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为1257 F·g^(-1),在800 W·kg^(-1)功率密度下表现出44.2 Wh·kg^(-1)的能量密度。组装的P-NiCo_(2)Sn//AC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在10000次连续充电/放电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陷 磷化法 纳米花 高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面密度PVDF电纺纳米纤维膜对CF/EP复合材料层压板层间断裂韧性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彭焱 韦廖贤 +1 位作者 曾塘玉 马传国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3,共9页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面密度的聚偏氟乙烯(PVDF)纳米纤维膜作为增强材料,对碳纤维/环氧树脂(CF/EP)复合材料层压板层间断裂韧性的提升效果。为此,分别制备了三种不同面密度(9 g/m^(2)、15 g/m^(2)、28 g/m^(2))的PVDF电纺纳米纤维膜,并将其...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面密度的聚偏氟乙烯(PVDF)纳米纤维膜作为增强材料,对碳纤维/环氧树脂(CF/EP)复合材料层压板层间断裂韧性的提升效果。为此,分别制备了三种不同面密度(9 g/m^(2)、15 g/m^(2)、28 g/m^(2))的PVDF电纺纳米纤维膜,并将其插入层压板的层间进行试验分析。结果显示,面密度为15 g/m^(2)的PVDF纳米纤维膜对层压板层间断裂韧性的提升最为显著,相对于未引入纤维膜的层压板,Ⅰ型和Ⅱ型断裂韧性分别提升了67%和13%。通过SEM分析发现,PVDF纳米纤维膜的增韧机制主要包括纤维桥接、拔出和断裂等过程。此外,基于内聚力模型的有限元模拟方法对Ⅰ型和Ⅱ型层间断裂行为的数值进行模拟,发现PVDF纳米纤维膜的加入并未显著改变层间区域的界面强度,而是通过纤维骨架作用有效阻碍了层间裂纹在树脂中的扩展。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从而验证了内聚力模型模拟PVDF纤维膜插层增强CF/EP复合材料层压板层间断裂行为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层间断裂韧性 静电纺丝 内聚力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衍生碳复合电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佩佩 朱归胜 +2 位作者 徐华蕊 赵昀云 蒋坤朋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72-10179,共8页
针对活性炭比电容低的问题,利用金属有机骨架(MOFs)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孔隙结构,研究了一种协同双电层机制与赝电容特性的MOFs衍生多孔碳与活性炭的杂化复合材料。通过设计不同的Zn/Co比和碳化温度,制备了N掺杂多孔碳复合材料。ZCPC@AC-... 针对活性炭比电容低的问题,利用金属有机骨架(MOFs)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孔隙结构,研究了一种协同双电层机制与赝电容特性的MOFs衍生多孔碳与活性炭的杂化复合材料。通过设计不同的Zn/Co比和碳化温度,制备了N掺杂多孔碳复合材料。ZCPC@AC-800经三电极体系测试,以6 mol/L KOH为电解质,在0.5 A/g时,比电容为327.5 F/g,高于单金属原子生成的MOF衍生多孔碳复合材料,这是由于纳米复合材料中双金属MOF在热解过程中能提供更加多样的活性位点。此外,在电位窗口为0~1.5 V的3 mol/L KOH电解液中组装的对称超级电容器(ZCPC@AC-800∥ZCPC@AC-800)在375 W/kg的功率密度下,具有21 Wh/kg的能量密度。经循环测试,5 A/g时充放电5000次后,其初始比电容仍保持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MOF衍生碳 活性炭 电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衍生碳包覆纳米硅复合材料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强 李正伟 +4 位作者 周建华 张冬梅 党锋 刘文平 苗蕾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13,共6页
硅负极材料因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Li22Si5合金相对应4200 mAh/g)、较低的工作电压(0.2~0.3 V vs Li/Li+)和地球上丰富的原材料储备,成为代替石墨负极的理想材料之一。但是,低电导率及在循环过程中发生剧烈体积膨胀导致电极失效问题限制... 硅负极材料因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Li22Si5合金相对应4200 mAh/g)、较低的工作电压(0.2~0.3 V vs Li/Li+)和地球上丰富的原材料储备,成为代替石墨负极的理想材料之一。但是,低电导率及在循环过程中发生剧烈体积膨胀导致电极失效问题限制了硅负极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工作通过物理法利用壳聚糖和石墨对纳米硅实现碳包覆和复合,制备壳聚糖/石墨@纳米硅复合材料(C/G@Si复合材料),对C/G@Si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石墨添加量的提高,C/G@Si复合材料的可逆比容量略微下降,循环性能和导电性能显著提高。当添加50%(质量分数)石墨时,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C/G@Si复合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136.1 mAh/g,循环充放电100次后剩余容量保持在658.5 mAh/g,展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对进一步推广硅碳负极材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碳负极材料 壳聚糖 石墨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N粒子改性PVDF电纺纤维膜插层增强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层间韧性 被引量:1
9
作者 曾塘玉 马传国 +1 位作者 向阳 邵士磊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2,共7页
针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分层失效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氮化硼(BN)粒子改性聚偏氟乙烯(PVDF)电纺纤维膜以插层方式增强碳纤维/环氧树脂(CF/EP)复合材料层间断裂韧性的方法。通过超声处理将BN均匀分散于PVDF溶液中,利用静电纺丝方法... 针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分层失效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氮化硼(BN)粒子改性聚偏氟乙烯(PVDF)电纺纤维膜以插层方式增强碳纤维/环氧树脂(CF/EP)复合材料层间断裂韧性的方法。通过超声处理将BN均匀分散于PVDF溶液中,利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BN改性PVDF纤维膜(BN&PVDF),作为插层材料被引入碳纤维的层间,采用手工铺设-真空热压法制备BN&PVDF增强CF/EP复合材料层压板(BN&PVDF-CF/EP)。重点研究了BN粒子含量对改性PVDF电纺纤维膜增强CF/EP层间断裂韧性的影响及相关增韧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当BN含量为3.2wt%时,BN&PVDF电纺纤维膜的增韧效果最好,相对于CF/EP,BN&PVDF-CF/EP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提高了129.6%,Ⅱ型层间断裂韧性提高了160.6%;BN粒子引入后,提高了PVDF的拉伸强度和模量;SEM分析显示,BN粒子被部分镶嵌于PVDF纤维上,提高了PVDF纤维表面的粗糙度,增强了PVDF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相互作用,引起了更加复杂的增韧形式并提高了PVDF纤维的增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层间断裂韧性 氮化硼粒子 聚偏氟乙烯 电纺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脂包覆和NH_(4)F改性纳米硅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正伟 吴强 +7 位作者 周建华 秦海青 苗蕾 刘文平 雷晓旭 张振军 卢安军 莫祖学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1-507,共7页
硅负极材料由于具有成本低、比容量高和安全可靠的优势,成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理想材料之一。但是,在锂嵌入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体积膨胀,且材料导电性差及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限制了硅负极材料的商业应用。为此,通过一锅水浴法采用... 硅负极材料由于具有成本低、比容量高和安全可靠的优势,成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理想材料之一。但是,在锂嵌入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体积膨胀,且材料导电性差及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限制了硅负极材料的商业应用。为此,通过一锅水浴法采用琼脂和NH_(4)F对纳米硅实现碳包覆和掺杂改性,制备琼脂衍生碳/NH_(4)F@纳米硅复合材料(Si@FNC),对其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NH_(4)F掺杂改性处理后,Si@FNC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导电性能显著提高。当掺杂的NH_(4)F与纳米硅粉质量比为1∶5时,在5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Si@FNC复合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001.0 mAh·g^(−1),循环充放电200次后仍保持在836.7 mAh·g^(−1),展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对推广高容量硅碳负极材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碳负极材料 纳米硅 NH_(4)F掺杂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SrGa_(4)O_(8):Tb^(3+)力致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11
作者 史瑞 刘伟 +4 位作者 李林 李欢 张志军 饶光辉 赵景泰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7-1113,共7页
力致发光材料独特的机械能-光能转换方式使其在应力传感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有望成为新一代可视化应变传感材料。目前拓展力致发光材料体系和提高其性能仍然是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采用BaSrGa_(4)O_(8)基质(六方晶系,空间群为P6_(3)... 力致发光材料独特的机械能-光能转换方式使其在应力传感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有望成为新一代可视化应变传感材料。目前拓展力致发光材料体系和提高其性能仍然是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采用BaSrGa_(4)O_(8)基质(六方晶系,空间群为P6_(3),具有非中心对称结构),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系列Tb^(3+)掺杂绿色力致发光荧光粉。材料在不同的力学激励(拉伸、压缩、扭曲)下都可以发出明亮的绿光。用玻璃棒在制备的力致发光弹性体上分别书写B、S、G、O、T、b,观察到清晰的笔记映射,通过分析力致发光图像的颜色映射值,可追溯材料在书写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这是首次在上述基质掺杂体系中观测到的力致发光现象。在254 nm紫外光激发下,BaSr_(1-x)Ga_(4)O_(8):xTb^(3+)荧光粉亦呈现发射波长为543 nm的明亮绿光,这归因于Tb^(3+)的^(5)D_(4)-^(7)F_(5)跃迁,具有和力致发光同样的发光中心,去除紫外照射后样品仍显示出强烈的余辉发光。通过力致发光、光致发光、长余辉发光结合热释光分析,进一步阐明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本研究拓宽了高性能力致发光材料体系的范围,其在可视化应力传感、信息安全防伪等领域展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致发光 长余辉发光 应力传感 荧光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应力发光材料Ca_(5)Ga_(6)O_(14):Sm^(3+)制备及其性能
12
作者 王强 刘伟 +5 位作者 杜玉松 李欢 张志军 饶光辉 程帅 赵景泰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9-969,共11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出新型Ca_(5-x)Ga_(6)O_(14):xSm^(3+)应力发光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漫发射光谱、光致激发和发射光谱、荧光衰减曲线、应力发光光谱和热释光光谱等测试详细研究了Ca_(5-x)Ga_(6)O_(14):xSm^(3+)的晶... 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出新型Ca_(5-x)Ga_(6)O_(14):xSm^(3+)应力发光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漫发射光谱、光致激发和发射光谱、荧光衰减曲线、应力发光光谱和热释光光谱等测试详细研究了Ca_(5-x)Ga_(6)O_(14):xSm^(3+)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光致发光和应力发光性能及其发光机理。在404 nm激发下,Ca_(5-x)Ga_(6)O_(14):xSm^(3+)呈现出4个发射峰,分别位于562,599,642,715 nm,对应Sm^(3+)的^(4)G_(5/2)→6Hj(j=5/2,7/2,9/2,11/2)的特征发射。随着Sm^(3+)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加,发光强度先增强后减弱,在x=0.07时获得最强发射,且衰减时间从1.92 ms缩短至1.30 ms。在滑动摩擦激发下可获得Ca_(5-x)Ga_(6)O_(14):xSm^(3+)的应力发光发射带,且应力发光强度与施加应力满足线性增长,表明该材料在应力传感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发光 Ca_(5)Ga_(6)O_(14) Sm^(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衍生膨胀石墨负载双金属硫化物负极材料
13
作者 邓成情 陈慧 +3 位作者 刘文涛 雷艾莹 赖飞燕 张晓辉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8-173,共6页
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石墨衍生的膨胀石墨为支撑导电基体,采用水热法负载锡/钴双金属硫化物,合成SnCoS_(4)@EG纳米复合材料。石墨衍生的膨胀石墨EG呈现交联多孔的三维网格,复合材料中SnCoS_(4)纳米晶体均匀分散于膨胀石墨中,这种复合... 利用废旧锂离子电池负极石墨衍生的膨胀石墨为支撑导电基体,采用水热法负载锡/钴双金属硫化物,合成SnCoS_(4)@EG纳米复合材料。石墨衍生的膨胀石墨EG呈现交联多孔的三维网格,复合材料中SnCoS_(4)纳米晶体均匀分散于膨胀石墨中,这种复合结构提升了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和金属硫化物的稳定性,增加了活性位点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提高了Li^(^(+))在电极/电解液界面的交换速率。SnCoS_(4)@EG电极在1.0 A/g电流密度下,经过500次循环后,可逆比容量为1195.90 mAh/g,表现出优异的长循环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回收再利用 膨胀石墨 双金属硫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磷生物基阻燃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韦安 邹勇进 孙立贤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2,共6页
大部分阻燃剂来源于不可再生的石油基化合物。基于绿色发展的考虑,来源丰富且环境友好的生物基阻燃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生物基中引入阻燃元素磷是提高生物基阻燃剂阻燃性能的一种有效手段。介绍了近年来主要含磷生物基阻燃剂的研... 大部分阻燃剂来源于不可再生的石油基化合物。基于绿色发展的考虑,来源丰富且环境友好的生物基阻燃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生物基中引入阻燃元素磷是提高生物基阻燃剂阻燃性能的一种有效手段。介绍了近年来主要含磷生物基阻燃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包括植酸基阻燃剂、含磷木质素基阻燃剂、含磷壳聚糖基阻燃剂、含磷腰果酚基阻燃剂、含磷衣康酸基阻燃剂、含磷丁香酚基阻燃剂等,最后对含磷生物基阻燃剂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剂 含磷生物基阻燃剂 阻燃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元共聚无色透明聚酰亚胺的制备和性能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伟伟 戴培邦 张倍铭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0,共7页
采用两步法,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双酚A二酐(BPA-DA)、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BAPP)、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单体,制备二元二胺与二元二酐(四元)共聚聚酰亚胺(PI)薄膜。... 采用两步法,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3,3′-4,4′-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双酚A二酐(BPA-DA)、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丙烷(BAPP)、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单体,制备二元二胺与二元二酐(四元)共聚聚酰亚胺(PI)薄膜。以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所得PI薄膜的分子结构,以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热重分析仪(TG)测定其热稳定性,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UV-Vis)及色差仪测定其光学性质,低场核磁共振成像分析仪(LFNMR)测定薄膜中水分布状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四元共聚PI薄膜实现完全亚胺化,热失重5%温度(T5%)高于499℃;薄膜含有少量的结合水和不易流动水,不含自由水;Tg高于210℃;相较于一元二胺与一元二酐(二元)均聚PI薄膜及一元二胺与二元二酐共聚PI薄膜和二元二胺与一元二酐(三元)共聚PI薄膜,四元共聚PI薄膜具有更好的透光率和无色性,在465 nm波长处的紫外-可见光透光率(T465nm)最高达92%,黄度指数(b∗)最低至8.58,Tg下降。四元共聚PI薄膜的Tg低于二元均聚及三元共聚PI薄膜的Tg,说明四元共聚PI薄膜的分子链间自由体积增大,是导致PI薄膜透光性提高和黄度下降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无色透明 四元共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氢化钠水解制氢及其催化剂
16
作者 李雨彤 夏永鹏 +4 位作者 邱树君 邹勇进 徐芬 孙立贤 褚海亮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56-672,共17页
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发展氢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满足未来全球能源需求的优先选择。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是氢能应用的主要瓶颈之一。硼氢化钠(NaBH_(4))的理论储氢密度高、生产成本较低,是一种颇具应用前景的固态储... 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发展氢能等绿色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满足未来全球能源需求的优先选择。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是氢能应用的主要瓶颈之一。硼氢化钠(NaBH_(4))的理论储氢密度高、生产成本较低,是一种颇具应用前景的固态储氢材料。利用NaBH_(4)水解反应而发展起来的可控制/储氢技术具有典型的“制—储—运”一体化特征,为突破目前传统制/储氢技术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在车载、便携式氢源系统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NaBH_(4)催化水解制氢存在水解动力学性能差、催化剂成本高、水解产物再生困难等问题。介绍了NaBH_(4)的理化性质及水解制氢的机理,综述了NaBH_(4)水解制氢催化剂、副产物再生回收的研究现状及其水解制氢装置的研制进展,展望了NaBH_(4)水解制氢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材料 硼氢化钠 水解 催化剂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强化传热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7
作者 夏永鹏 崔韦唯 +6 位作者 张焕芝 徐芬 邹勇进 向翠丽 褚海亮 邱树君 孙立贤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19,21,共6页
对相变储能材料的分类进行了介绍,对比了各类相变材料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研究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国内外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强化传热途径、性能进展和发展方向。展望了开发新型高性能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 对相变储能材料的分类进行了介绍,对比了各类相变材料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研究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国内外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强化传热途径、性能进展和发展方向。展望了开发新型高性能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相变材料 制备方法 强化传热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导电薄膜的红外可见光兼容隐身的厚度依赖性研究
18
作者 杨季薇 董玲 +6 位作者 谷东 徐华蕊 赵昀云 杨涛 李海平 李杰 朱归胜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14-1621,共8页
采用直流(DC)磁控溅射法,通过对透明导电薄膜氧化铟锡(ITO)进行结构调控,分析其中的载流子浓度、迁移率等变化,着重探究了薄膜的厚度对红外波段反射率的影响,诠释了薄膜厚度与光电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通过设定特定的溅射功率、衬底温... 采用直流(DC)磁控溅射法,通过对透明导电薄膜氧化铟锡(ITO)进行结构调控,分析其中的载流子浓度、迁移率等变化,着重探究了薄膜的厚度对红外波段反射率的影响,诠释了薄膜厚度与光电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通过设定特定的溅射功率、衬底温度、气氛控制ITO薄膜的薄膜厚度,得到了100~500 nm厚度的薄膜,实现了高(400)取向、高红外反射率、高可见光透过率的氧化铟锡薄膜的制备。构建的特殊膜层厚度,构成了协同的载流子浓度与迁移率,缓解了一部分漫反射的影响,在膜厚为400 nm时,平均可见光透过率为89.51%,实现了2.5~15μm宽谱段97.37%的平均红外反射率。且所得薄膜品质因数高达815.19×10^(-4)Ω^(-1),显著优于已报道的透明导电薄膜体系,解决了可见光与红外兼容隐身的问题,为频谱兼容光学隐身材料及智能窗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铟锡薄膜 直流磁控溅射 红外隐身 厚度 光电性能 霍尔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状NiCo_(2)O_(4)纳米线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
19
作者 徐春雨 徐华蕊 +6 位作者 朱归胜 张秀云 王超莹 姜雅娟 黄涛 任世杰 赵昀云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8-1034,共7页
NiCo_(2)O_(4)因理论比电容高、成本低、资源丰富,是超级电容器理想的电极材料。以甘蔗渣为生物质模版,通过水热法在其上生长镍钴基前驱体,并退火去除模版同时得到了3维板状NiCo_(2)O_(4)纳米线(P-NiCo_(2)O_(4)NWs),工艺简单、高效且... NiCo_(2)O_(4)因理论比电容高、成本低、资源丰富,是超级电容器理想的电极材料。以甘蔗渣为生物质模版,通过水热法在其上生长镍钴基前驱体,并退火去除模版同时得到了3维板状NiCo_(2)O_(4)纳米线(P-NiCo_(2)O_(4)NWs),工艺简单、高效且具有成本效益。得益于其结构优势,P-NiCo_(2)O_(4)NWs电极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1 A/g电流密度下具备1082 F/g高比电容,且在20 A/g时比电容保持率为85.0%,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组装的混合超级电容器在800.2 W/kg功率密度下可达到42.7 Wh/kg的高能量密度,且在5 A/g的电流密度下进行5000次循环测试,其比电容保持率达到了91.4%。这些出色的结果表明,采用生物质模版法制备的P-NiCo_(2)O_(4)NWs电极在高性能储能装置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o_(2)O_(4) 生物质模版 甘蔗渣 倍率性能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Cl_2·6H_2O/多孔Al_2O_3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与热性能 被引量:16
20
作者 陈娇 张焕芝 +4 位作者 孙立贤 焦庆祝 徐芬 陈培海 吴涛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4期590-593,共4页
将CaCl2·6H2O作为相变材料,3%的硼砂作为成核剂,以多孔Al2O3作为基体,通过真空浸渍法和多孔Al2O3的毛细吸附作用,制得不同比例的CaCl2·6H2O/多孔Al2O3复合相变材料,并进一步对其微观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分析。N2吸附脱附等温... 将CaCl2·6H2O作为相变材料,3%的硼砂作为成核剂,以多孔Al2O3作为基体,通过真空浸渍法和多孔Al2O3的毛细吸附作用,制得不同比例的CaCl2·6H2O/多孔Al2O3复合相变材料,并进一步对其微观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分析。N2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证明,多孔Al2O3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SEM照片和FTIR光谱说明CaCl2·6H2O被成功吸附入Al2O3的多孔结构中。DSC曲线显示,复合相变材料的熔融潜热可达99.81 J/g,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相变储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材料 CaCl2·6H2O 多孔Al2O3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