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应力发光材料Ca_(5)Ga_(6)O_(14):Sm^(3+)制备及其性能
1
作者 王强 刘伟 +5 位作者 杜玉松 李欢 张志军 饶光辉 程帅 赵景泰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9-969,共11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出新型Ca_(5-x)Ga_(6)O_(14):xSm^(3+)应力发光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漫发射光谱、光致激发和发射光谱、荧光衰减曲线、应力发光光谱和热释光光谱等测试详细研究了Ca_(5-x)Ga_(6)O_(14):xSm^(3+)的晶... 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出新型Ca_(5-x)Ga_(6)O_(14):xSm^(3+)应力发光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漫发射光谱、光致激发和发射光谱、荧光衰减曲线、应力发光光谱和热释光光谱等测试详细研究了Ca_(5-x)Ga_(6)O_(14):xSm^(3+)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光致发光和应力发光性能及其发光机理。在404 nm激发下,Ca_(5-x)Ga_(6)O_(14):xSm^(3+)呈现出4个发射峰,分别位于562,599,642,715 nm,对应Sm^(3+)的^(4)G_(5/2)→6Hj(j=5/2,7/2,9/2,11/2)的特征发射。随着Sm^(3+)离子掺杂浓度的增加,发光强度先增强后减弱,在x=0.07时获得最强发射,且衰减时间从1.92 ms缩短至1.30 ms。在滑动摩擦激发下可获得Ca_(5-x)Ga_(6)O_(14):xSm^(3+)的应力发光发射带,且应力发光强度与施加应力满足线性增长,表明该材料在应力传感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发光 Ca_(5)Ga_(6)O_(14) Sm^(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及强化传热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夏永鹏 崔韦唯 +6 位作者 张焕芝 徐芬 邹勇进 向翠丽 褚海亮 邱树君 孙立贤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19,21,共6页
对相变储能材料的分类进行了介绍,对比了各类相变材料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研究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国内外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强化传热途径、性能进展和发展方向。展望了开发新型高性能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 对相变储能材料的分类进行了介绍,对比了各类相变材料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和研究现状。进一步分析了国内外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强化传热途径、性能进展和发展方向。展望了开发新型高性能复合相变储能材料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相变材料 制备方法 强化传热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热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焕芝 崔韦唯 +2 位作者 夏永鹏 徐芬 孙立贤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5-38,43,共5页
相变材料能够解决能量供求在时间与空间上不匹配的矛盾,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余热回收的有效方式。复合相变材料因其稳定的化学性质和较高的储能密度,成为近年来新材料研究的热点。介绍了复合相变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多孔基体吸附法、微/... 相变材料能够解决能量供求在时间与空间上不匹配的矛盾,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余热回收的有效方式。复合相变材料因其稳定的化学性质和较高的储能密度,成为近年来新材料研究的热点。介绍了复合相变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多孔基体吸附法、微/纳胶囊包覆法、溶胶-凝胶法、高分子复合共聚法和静电纺丝法,讨论了各种制备方法的优势及不足。着重分析了复合相变材料储热性能、热循环稳定性及导热性能的研究进展,为新型高性能复合相变材料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相变材料 制备方法 热性能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多孔Co-Ni-B/Cu-BT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水解氨硼烷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程军 邹勇进 +4 位作者 向翠丽 郑良军 孙立贤 徐芬 刘淑生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2-157,162,共7页
首次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纳米多孔Co-Ni-B/Cu-BTC复合材料,在Co-Ni-B合金中掺入金属框架化合物Cu-BTC后有效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其形貌由团聚的纳米粒子变成纳米多孔结构,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也得到显著的提高,用于催化氨硼烷... 首次通过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纳米多孔Co-Ni-B/Cu-BTC复合材料,在Co-Ni-B合金中掺入金属框架化合物Cu-BTC后有效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其形貌由团聚的纳米粒子变成纳米多孔结构,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也得到显著的提高,用于催化氨硼烷的水解,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在30℃时,催化水解氨硼烷制氢的反应速率到达2 670mL/(min·g),其水解反应的活化能为22.4kJ/mol,与文献相比,表现出较大的优势。所制备的复合材料还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表现出重要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i-B/Cu-BTC 催化水解 复合材料 氨硼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场热处理对磁性吸波材料微波吸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林培豪 潘顺康 +2 位作者 王磊 周怀营 杨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13-1118,共6页
采用高能球磨及热处理方法制备Nd11.76Fe82.36B5.88和Nd11.76Fe77.36Cr5B5.88粉体,借助X射线衍射仪和矢量网络分析研究磁场热处理对粉体组织结构和微波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热处理过程中,加入磁场可以促进Nd11.76Fe82.36B5.88粉... 采用高能球磨及热处理方法制备Nd11.76Fe82.36B5.88和Nd11.76Fe77.36Cr5B5.88粉体,借助X射线衍射仪和矢量网络分析研究磁场热处理对粉体组织结构和微波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热处理过程中,加入磁场可以促进Nd11.76Fe82.36B5.88粉体各铁磁性相和非铁磁性相的晶粒长大,使Nd11.76Fe82.36B5.88粉体反射率的最小值从普通热处理粉体的-14 dB降低到-24.3 dB,Nd11.76Fe77.36Cr5B5.88粉体的反射率最小值从普通热处理粉体的-30.5 dB降低到-48 dB;磁场热处理使Nd11.76Fe82.36B5.88和Nd11.76Fe77.36Cr5B5.88粉体的吸波带变窄,且在微波损耗过程中,磁损耗作用增大,而介电损耗作用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热处理 吸波材料 反射率 高能球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储能密度玻璃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涛涌 陈国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37-41,57,共6页
介绍了电介质材料储能密度的概念,综述了陶瓷及玻璃陶瓷用于储能介质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影响介质材料储能密度的若干因素,展望了玻璃陶瓷电容器在军事、混合动力汽车及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前景,指出了今后高储能密度介质材料的发展... 介绍了电介质材料储能密度的概念,综述了陶瓷及玻璃陶瓷用于储能介质材料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影响介质材料储能密度的若干因素,展望了玻璃陶瓷电容器在军事、混合动力汽车及生物医学上的应用前景,指出了今后高储能密度介质材料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密度 介质材料 玻璃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N-堇青石玻璃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国华 刘心宇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21-224,共4页
为了研究热压温度和AIN含量对AIN-堇青石玻璃复合材料烧结和介电性能的影响,采用真空热压方法在900-1000℃低温烧结制备AIN-堇青石玻璃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阻抗分析仪对复合材料的微结构和介电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为了研究热压温度和AIN含量对AIN-堇青石玻璃复合材料烧结和介电性能的影响,采用真空热压方法在900-1000℃低温烧结制备AIN-堇青石玻璃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阻抗分析仪对复合材料的微结构和介电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压温度的提高,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增加,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减少;在一定的热压温度下,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随着AIN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从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和结构角度对以上结果予以解释,提高热压温度和增加α-堇青石数量均有利于降低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低的介电常数(5.6-6.5)和低的介电损耗(≤10^-3),有望用于微电子封装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N 堇青石玻璃 复合材料 真空热压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Bi_(19)Br_(3)S_(27) S型异质结的高效界面电荷转移用于增强光催化CO_(2)还原
8
作者 李朋 崔元映 +3 位作者 王中辽 Graham Dawson 邵春风 代凯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114,共12页
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进而显著增强光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是光催化领域中的一个重大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水热法成功合成了CeO_(2)/Bi_(19)Br_(3)S_(27)S型异质结催化剂,旨在提升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CeO_(2)/Bi_(19)B... 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进而显著增强光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是光催化领域中的一个重大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水热法成功合成了CeO_(2)/Bi_(19)Br_(3)S_(27)S型异质结催化剂,旨在提升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CeO_(2)/Bi_(19)Br_(3)S_(27)复合材料的合成不仅改善了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还赋予了催化剂更强的氧化还原能力和更大的驱动力,显著提升了其光催化表现。实验结果表明,CeO_(2)/Bi_(19)Br_(3)S_(27)复合催化剂在CO生成方面的产率达到了13.5μmol g^(-1)h^(-1),远高于单一Bi_(19)Br_(3)S_(27)和CeO_(2)催化剂的产率,分别是单独Bi_(19)Br_(3)S_(27)和CeO_(2)催化剂的5.19倍和2.81倍。这一显著的提升表明,CeO_(2)/Bi_(19)Br_(3)S_(27)复合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在CO生成反应中展现出了更强的催化能力。此外,CeO_(2)/Bi_(19)Br_(3)S_(27)催化剂在CH_(4)生成方面的产率为4.3μmol g^(-1)h^(-1),较单独CeO_(2)催化剂高出3.1倍,较单独Bi_(19)Br_(3)S_(27)催化剂高出2.7倍,进一步证明了其在CH_(4)生成反应中的优越表现。这些结果表明,CeO_(2)/Bi_(19)Br_(3)S_(27)复合催化剂不仅在CO和CH_(4)生成速率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提升,而且其优异的光催化性能表明其在光催化领域中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为改进光生电荷分离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未来开发高效光催化材料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通过构建S型异质结结构,可以有效地抑制光生载流子的复合,提高光催化反应的效率,从而为可持续能源的利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S型异质结 CeO_(2) Bi_(19)Br_(3)S_(27) 内置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_2SiO_4:Eu^(2+)发光材料的燃烧法制备及其光谱特性 被引量:5
9
作者 周希 陈国华 +3 位作者 朱归胜 杨云 魏亚楠 周昌荣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692-3697,共6页
采用燃烧法制备Sr2SiO4:Eu2+发光材料。采用X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荧光光度计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光谱特性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退火后样品的晶体结构属于正交晶系的α′-Sr2SiO4,掺杂Eu2+对晶体结构没有影响。荧光光谱测... 采用燃烧法制备Sr2SiO4:Eu2+发光材料。采用X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荧光光度计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光谱特性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退火后样品的晶体结构属于正交晶系的α′-Sr2SiO4,掺杂Eu2+对晶体结构没有影响。荧光光谱测试表明:Sr2SiO4:Eu2+材料的激发和发射光谱均为宽带谱,激发和发射主峰分别为335 nm和493 nm,分别对应于Eu2+的4f7→4f65d1和4f65d1→4f7跃迁。随着点火温度的增加,激发和发射光谱强度均呈先增后降的变化。点火温度750℃时材料的激发和发射峰强度最大。随着Eu2+掺杂量的增加,Sr2SiO4:Eu2+材料的激发和发射强度均先增大,在掺杂0.01 mol Eu2+时达到最高值,而后随着Eu2+掺杂量的增大,激发和发射峰强度减小。制备的Sr2SiO4:Eu2发光材料有望用于白光LED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法 白光LED Sr2SiO4:Eu2+ 发射光谱 激发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超高介电常数的海绵/炭黑-硼酸盐/硅橡胶复合材料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红 马传国 +2 位作者 黄婷 戴培邦 张坚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013-6018,共6页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密胺海绵(MS)/导电炭黑-硼酸盐(CB@B)复合物,并进一步真空灌注硅橡胶(SR)后制备了MS/CB@B/SR复合材料。使用XRD、SEM对复合材料的物相、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并测试了其导电与介电性能、压敏特性和吸波性能。研究发现,CB@B... 通过浸渍法制备了密胺海绵(MS)/导电炭黑-硼酸盐(CB@B)复合物,并进一步真空灌注硅橡胶(SR)后制备了MS/CB@B/SR复合材料。使用XRD、SEM对复合材料的物相、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并测试了其导电与介电性能、压敏特性和吸波性能。研究发现,CB@B复合物利用MS模板在复合材料内部构建了三维逾渗网络,其导电逾渗阈值为1.48%(体积分数),CB与B对提高复合材料性能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随着CB浓度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电性和介电常数逐步提高,当CB浓度为14mg/mL时,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最低可达到6.7×10^4Ω·cm,介电常数在1kHz时高达1.67×10^4,当样品厚度为3mm时,在30.97GHz处出现最低反射率(RL=-33.17dB),吸波带宽(RL<-10dB)为5.38GHz。当CB浓度为10mg/mL时,复合材料的电阻和介电常数还表现出较高的压缩应变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电网络 功能材料 协同作用 介电常数 压阻性能 吸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PEDOT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史忠峰 朱归胜 +1 位作者 徐华蕊 陈一达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01-205,共5页
采用原位聚合法,在活性碳(AC)颗粒上生长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来制备活性碳/聚3,4乙烯二氧噻吩(AC/PEDOT)超级电容器复合电极材料,并研究不同配比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傅里叶红外等技术对样品进... 采用原位聚合法,在活性碳(AC)颗粒上生长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来制备活性碳/聚3,4乙烯二氧噻吩(AC/PEDOT)超级电容器复合电极材料,并研究不同配比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傅里叶红外等技术对样品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及交流阻抗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AC与PEDOT的复合可大幅度提高比容量,当n(AC)∶n(PEDOT)=10∶1,电流密度为1A/g时,比容量可达250F/g,比AC的比容量提高了95.3%,经1 000次充放电后,电容保持率为80.4%,具有循环稳定性能好,低内阻0.29Ω等优点,有望实现碳基超级电容器的小型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3 4乙烯二氧噻吩 活性碳 复合材料 电化学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掺杂调控钛酸铋钠铁电陶瓷带隙的实验与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晓宇 黎清宁 +3 位作者 周昌荣 胡朝浩 袁昌来 许积文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098-3104,共7页
为改善钛酸铋钠基无铅陶瓷的铁电光伏特性,通过传统固相法制备了B位Mo掺杂的Na_(0.5)Bi_(0.5)(Ti_(1-x)Mo_(x))O_(3)(BNT-Mo_(x),x=0~0.02)无铅铁电陶瓷。通过XRD、拉曼光谱、吸收光谱等测试方法,结合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为改善钛酸铋钠基无铅陶瓷的铁电光伏特性,通过传统固相法制备了B位Mo掺杂的Na_(0.5)Bi_(0.5)(Ti_(1-x)Mo_(x))O_(3)(BNT-Mo_(x),x=0~0.02)无铅铁电陶瓷。通过XRD、拉曼光谱、吸收光谱等测试方法,结合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Mo掺杂对BNT陶瓷体系带隙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结果表明:随着Mo掺杂量的增加,光学带隙值先减小后增大,当x=1.0%时带隙达到最小值2.33 eV,并且光吸收强度达到最大值69%;通过对能带和态密度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Mo掺杂BNT体系能带结构由间接带隙转变为直接带隙,出现由Mo的4d轨道所贡献的杂质能级,导致带隙减小。Mo掺杂导致的杂质能级与莫斯-布尔斯坦效应之间存在带隙调控相互竞争关系,可有效调控BNT体系能带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铋钠 第一性原理 光学带隙 能带结构 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亚胺/聚乙二醇复合定型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热性能研究
13
作者 尹庆庆 徐芬 +3 位作者 孙立贤 杨瑜锴 夏永鹏 张焕芝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1-65,共5页
为了解决聚乙二醇(PEG)相变材料的熔融泄漏问题,以PEG为相变材料,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为交联剂,聚乙烯亚胺(PEI)为大分子“硬段”骨架,通过化学接枝法制备了PEI/PEG(PP)新型复合相变材料。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相变... 为了解决聚乙二醇(PEG)相变材料的熔融泄漏问题,以PEG为相变材料,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为交联剂,聚乙烯亚胺(PEI)为大分子“硬段”骨架,通过化学接枝法制备了PEI/PEG(PP)新型复合相变材料。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相变材料具有良好的定型能力,可以防止PEG在升温熔融过程中的泄漏;最佳制备条件下得到的PP_(7)的熔融和结晶的相变温度分别为325.0K和306.4K;熔融焓与结晶焓分别为128.8J/g和121.0J/g;该材料具有优异的相变储热性能。此外,复合相变材料在经过100次升/降温热循环测试后,相变温度和相变焓的变化均较小,显示了优异的热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聚乙烯亚胺 相变材料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Ti-Fe三元合金显微组织、氢传输行为及耐蚀性能研究
14
作者 马东帅 闫二虎 +8 位作者 白金旺 王豪 张硕 王艺豪 李唐卫 郭智洁 周子锐 邹勇进 孙立贤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2-198,共7页
Nb-Ti-Fe双相合金已被证实具有优异的渗氢性能,有望成为替代传统Pd膜的渗氢材料。V和Nb同属于5B族,具有类似的物理化学性质,但是,V-Ti-Fe双相合金组织转变规律和渗氢性能至今无人研究。基于此,本工作对V-Ti-Fe三元合金的显微组织和渗氢... Nb-Ti-Fe双相合金已被证实具有优异的渗氢性能,有望成为替代传统Pd膜的渗氢材料。V和Nb同属于5B族,具有类似的物理化学性质,但是,V-Ti-Fe双相合金组织转变规律和渗氢性能至今无人研究。基于此,本工作对V-Ti-Fe三元合金的显微组织和渗氢行为开展了详细研究,并探索了热处理和电化学腐蚀对改善渗氢性能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V-Ti-Fe三元合金体系中存在一个包共晶凝固反应,即L+TiFe_(2)→Bcc-(V,Ti)+TiFe(1626 K)。液相面投影图中存在三个相区,分别为TiFe相区、TiFe_(2)相区和Bcc-(V,Ti)相区。其中,TiFe相区合金室温组织由初生TiFe相和{Bcc-(V,Ti)+TiFe}共晶结构组成,TiFe_(2)相区合金室温组织由初生TiFe相、TiFe_(2)相和Bcc-(V,Ti)相构成,Bcc-(V,Ti)相区合金室温组织由初生Bcc-(V,Ti)相和TiFe相组成,渗氢性能测试证实了该系合金抗氢脆性能较弱。具体来说,上述三区域内部铸态合金在渗氢实验前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破碎,仅V_(2.5)Ti_(62.5)Fe_(35)合金能够渗氢,不过,该合金在渗氢后期发生断裂。最后,本工作采用电化学腐蚀和真空热处理两种方法改善该合金体系的渗氢性能,其中,V_(2.5)Ti_(62.5)Fe_(35)合金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能,经热处理后该合金的渗氢性能明显提升,其在623 K下的氢渗透性能为1.03×10^(-9)mol H_(2)m^(-1)·s^(-1)·Pa^(-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Ti-Fe合金 显微组织 热处理 耐腐蚀性能 渗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V、Mo、Ti、Zr元素对AlFeCrCoCu-X高熵合金组织与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3
15
作者 谢红波 刘贵仲 郭景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3-110,共8页
利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熔炼技术,研究等摩尔Mn、V、Mo、Ti、Zr元素对Al Fe Cr Co Cu多组元高熵合金的组织结构、硬度及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组合金都是典型的树枝晶结构,合金组织成分偏析严重,Cu元素大量聚集在晶间,其中,Ti和Z... 利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熔炼技术,研究等摩尔Mn、V、Mo、Ti、Zr元素对Al Fe Cr Co Cu多组元高熵合金的组织结构、硬度及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6组合金都是典型的树枝晶结构,合金组织成分偏析严重,Cu元素大量聚集在晶间,其中,Ti和Zr元素对合金的组织影响最大,两组合金都伴随富Cr组织析出。合金具有较强的硬度,其硬度均与添加元素原子半径成正比。热重分析实验表明:合金具有较强的抗高温氧化能力,在加热到700℃以前,质量几乎保持不变,Al Fe Cr Co Cu合金的抗高温氧化性能最好,而第6元素的添加对合金的抗高温氧化能力不利。其中,V和Mo元素的加入导致其产生的对应氧化物具有易挥发特性而严重地恶化合金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显微组织 硬度 热分析 高温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制品用FeCoCu胎体的烧结与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谢志刚 刘心宇 +2 位作者 秦海青 王进保 蒋剑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178-2183,共6页
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法制备FeCoCu、A和B胎体样品,研究不同烧结温度对FeCoCu胎体的断口形貌、抗弯强度、硬度与相对密度的影响,并与国外A和B粉末胎体的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热压烧结温度下,FeCoCu胎体样品的断口为... 采用真空热压烧结法制备FeCoCu、A和B胎体样品,研究不同烧结温度对FeCoCu胎体的断口形貌、抗弯强度、硬度与相对密度的影响,并与国外A和B粉末胎体的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热压烧结温度下,FeCoCu胎体样品的断口为沿晶断裂加穿晶断裂的混合型断口,晶粒尺寸比较均匀;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胎体内的晶粒逐渐长大,胎体的抗弯强度和相对密度均先升高后降低,而硬度则一直呈下降趋势,胎体样品的塑性增加;在烧结温度为750~850℃时,FeCoCu胎体的抗弯强度均明显高于其他2种胎体的抗弯强度;FeCoCu,A和B 3类胎体的硬度均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呈明显下降趋势,FeCoCu与A、B两胎体的硬度-烧结温度曲线变化趋势一致,当烧结温度≤750℃时,FeCoCu胎体的硬度低于其他两者的硬度;当烧结温度≥800℃时,FeCoCu胎体的硬度介于其他两者之间并接近较高的A胎体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oCu 胎体 金刚石制品 抗弯强度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N掺杂NBT压电陶瓷的介电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周昌荣 刘心宇 +2 位作者 陈国华 许积文 江民红 《压电与声光》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98-400,共3页
采用传统陶瓷制备方法,制备了一种新无铅压电陶瓷材料(1-x)Na1/2Bi1/2TiO3-xBi(Mg2/3Nb1/3)O3。研究了Bi(Mg2/3Nb1/3)O3掺杂对(Na1/2Bi1/2)TiO3陶瓷晶体结构、弥散相变与介电弛豫行为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在所研究的组成范... 采用传统陶瓷制备方法,制备了一种新无铅压电陶瓷材料(1-x)Na1/2Bi1/2TiO3-xBi(Mg2/3Nb1/3)O3。研究了Bi(Mg2/3Nb1/3)O3掺杂对(Na1/2Bi1/2)TiO3陶瓷晶体结构、弥散相变与介电弛豫行为的影响。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在所研究的组成范围内陶瓷材料均能形成纯钙钛矿固溶体。材料的介电常数-温度曲线显示陶瓷具有2个介电反常峰Tf和Tm,低掺杂的样品低频介电常数在居里温度以上异常增加。该体系陶瓷表现出与典型弛豫铁电体明显不同的弛豫行为。根据宏畴-微畴转变理论探讨了该体系陶瓷产生介电弛豫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铋钠 无铅压电陶瓷 介电性能 弛豫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元素对Al_xFeCrCoCuV高熵合金组织及摩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谢红波 刘贵仲 +3 位作者 郭景杰 周敏 刘德飘 毛炜乾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5-70,共6页
采用非自耗电弧熔炼炉制备了Al_xFeCrCoCuV(x=0,0.5,1.0)多组元高熵合金。用XRD,SEM,EDS和DSC技术探究了合金的微观组织,并测试了其硬度及耐磨性能。研究表明:随着Al的加入,Al_(0.5)FeCrCoCuV合金和Al_(1.0)FeCrCoCuV合金由FeCrCoCuV合... 采用非自耗电弧熔炼炉制备了Al_xFeCrCoCuV(x=0,0.5,1.0)多组元高熵合金。用XRD,SEM,EDS和DSC技术探究了合金的微观组织,并测试了其硬度及耐磨性能。研究表明:随着Al的加入,Al_(0.5)FeCrCoCuV合金和Al_(1.0)FeCrCoCuV合金由FeCrCoCuV合金单一的BCC相变为由枝晶BCC和晶间FCC共同组成的双相组织;Al_(1.0)FeCrCoCuV合金的硬度大于Al_(0.5)FeCrCoCuV合金。合金的摩擦磨损测试主要以黏着磨损为主,合金的耐磨性能与硬度成正比。3种合金的摩擦因数都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主要原因是随着摩擦时间的增加,合金表面生成了一层氧化物提高了合金的耐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熵合金 微观组织 硬度 摩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氧化石墨烯空穴传输层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云祥 张继华 +4 位作者 吴艳花 王红航 易子川 张小文 刘黎明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65,共7页
采用溶液旋涂法在平面异质结型钙钛矿电池中引入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制备了GO、GO∶(PEDOT:PSS)复合薄膜和GO/PEDOT∶PSS双层薄膜作为空穴传输层的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为1.86%、7.35%、7.69%,基于PEDOT∶PSS空穴传输层... 采用溶液旋涂法在平面异质结型钙钛矿电池中引入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制备了GO、GO∶(PEDOT:PSS)复合薄膜和GO/PEDOT∶PSS双层薄膜作为空穴传输层的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为1.86%、7.35%、7.69%,基于PEDOT∶PSS空穴传输层的对照电池的效率为7.38%.主要原因是GO具有绝缘性,作为阳极界面层时,随着GO薄膜厚度增加,器件的串联电阻增大,从而降低了电池的短路电流和效率.为提高GO导电性,并改善其功函数,将GO氨化改性后与PEDOT:PSS组合构成双空穴传输层,所得电池取得了7.69%的较高效率,表明该方式是GO用于钙钛矿电池空穴传输层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溶液旋涂法 光电转换效率 空穴传输层 PEDOT∶P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Fe-Cr合金的微波吸收性能 被引量:7
20
作者 潘顺康 杨涛 +3 位作者 林培豪 刘方立 童敏敏 成丽春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032-2037,共6页
采用电弧熔炼法与高能球磨相结合的方法制备Y-Fe-Cr合金微粉,将制得的合金微粉放在真空石英管中在850℃下退火2h,采用XRD和SEM对合金粉的相结构及颗粒形貌进行分析,最后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合金粉末的吸波性能进行分析;并以Y11Fe86Cr3... 采用电弧熔炼法与高能球磨相结合的方法制备Y-Fe-Cr合金微粉,将制得的合金微粉放在真空石英管中在850℃下退火2h,采用XRD和SEM对合金粉的相结构及颗粒形貌进行分析,最后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合金粉末的吸波性能进行分析;并以Y11Fe86Cr3为例研究热处理对Y-Fe-Cr合金微粉吸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吸波涂层厚度(d)为1.5mm的条件下,YxFe97-xCr3(x=7,9,11,13,摩尔分数,%)合金微粉都具有较好的宽频特性,在低频端,Y9Fe88Cr3的吸波性能优于其他合金的吸波性能,在7~18GHz频率范围内,Y7Fe90Cr3、Y11Fe86Cr3和Y13Fe84Cr3的反射率均小于-6dB;在d为1.8mm的条件下,在吸收峰附近,热处理后合金的反射率较热处理前的反射率得到明显改善,热处理前合金的吸收峰值为-10.5dB左右,而热处理后合金的吸收峰值达到-13.8dB左右,而且小于-10dB的带宽达到5GHz;在偏离吸收峰处,热处理不但达不到改善合金吸波性能的目的,甚至使合金的吸波性能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Fe-Cr合金 吸波材料 电弧熔炼法 高能球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