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质腐植酸对人工湿地处理Cr(Ⅵ)废水的影响
1
作者 张杏锋 梁烨禧 +2 位作者 朱昱豪 王建生 高波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123,143,共12页
六价铬(Cr(Ⅵ))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水体污染物,需要高效的水处理技术来降低Cr(Ⅵ)的水污染。该研究通过对人工湿地系统持续运行180 d,以确定腐植酸(HA)对Cr去除的影响,并监测了种植李氏禾的湿地中Cr的氧化还原过程。与对照处理相比,HA处... 六价铬(Cr(Ⅵ))是一种危害极大的水体污染物,需要高效的水处理技术来降低Cr(Ⅵ)的水污染。该研究通过对人工湿地系统持续运行180 d,以确定腐植酸(HA)对Cr去除的影响,并监测了种植李氏禾的湿地中Cr的氧化还原过程。与对照处理相比,HA处理最终出水总Cr和Cr(Ⅵ)含量分别降低了90.36%和91.82%。HA显著促进了第2湿地区的植物生长,并提高了基质总Cr含量,但对第3和第4湿地区的植物生长和基质总Cr含量影响不大。基质和植物中Cr(Ⅵ)占总Cr的百分比范围分别为1.80%~35.78%和6.68%~40.63%。HA显著降低了湿地基质中Cr(Ⅵ)占总Cr的百分比,但对植物中Cr(Ⅵ)占总Cr的百分比影响不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HA改变了基质结构,使基质变得疏松。因此,HA可作为有效辅助人工湿地处理Cr(Ⅵ)污染废水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植酸 湿地植物 潜流人工湿地 Cr(Ⅵ)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锡矿开采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及风险评价——以广西南丹县大厂镇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姚航 张杏锋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30-235,共6页
在现场采样与室内分析测试的基础上,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大厂镇的土壤中Cd、Cr、Sb元素污染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运用单因子指数法以及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大厂镇土壤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厂镇的Cd、S... 在现场采样与室内分析测试的基础上,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大厂镇的土壤中Cd、Cr、Sb元素污染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与研究,同时运用单因子指数法以及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大厂镇土壤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厂镇的Cd、Sb元素污染较为严重,且在土壤中的分布差异较大,但均未受到Cr元素污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污染程度为山坡地>菜地>荒地>水稻田,且山坡地、菜地、荒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程度为Cd>Sb>Cr;锡矿山对周边土壤重金属含量、p H值、有机质含量有着较大的影响,总体而言,距离矿山越近,其重金属含量越高、p H值越低,有机质含量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重金属 单因子指数法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 土地利用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桂林市区段有机磷农药和磺胺类抗生素的复合污染及其生态风险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洁雪 梁萧 +4 位作者 覃礼堂 莫凌云 梁延鹏 曾鸿鹄 袁星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0-69,共10页
为研究漓江流域桂林市区段的有机磷农药(OPs)和磺胺类抗生素(SAs)残留量和生态风险,在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采集流域水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对水样中目标污染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漓江流域桂林市区段水体检出... 为研究漓江流域桂林市区段的有机磷农药(OPs)和磺胺类抗生素(SAs)残留量和生态风险,在平水期、枯水期和丰水期采集流域水样,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对水样中目标污染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漓江流域桂林市区段水体检出敌百虫(TRC)、毒死蜱(CHP)、磺胺甲基嘧啶(SMR)、磺胺二甲嘧啶(SM2)和磺胺甲恶唑(SMZ),浓度分别为nd~17.2、nd~2.32、0.05~20.6、0.07~15.37和0.87~17.48 ng/L(nd为未检出).②SAs和OPs残留量随时间呈规律性变化,SAs浓度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OPs浓度表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③使用蛋白核小球藻对单一及其混合物进行毒性试验,得出OPs和SAs五元混合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联合毒性在低于5%和19%~21%效应范围内呈现加和作用,5%~19%效应范围呈现协同作用,21%~26%效应范围内呈现拮抗作用,混合物在环境中检出最高浓度时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产生加和作用.④基于整体混合物风险熵的风险评估结果,漓江流域桂林市区段OPs和SAs混合污染对蛋白核小球藻产生中等生态风险;而基于单一污染物风险熵计算的混合物风险熵结果,OPs和SAs混合污染对蛋白核小球藻无生态风险,低估了混合污染物实际风险.研究显示,不同方式获得的污染物预测无效应浓度对风险评估结果产生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农药(OPs) 磺胺类抗生素(SAs) 漓江流域 风险评估 蛋白核小球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5年对桂北桉树人工林土壤磷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紫卉 沈育伊 +7 位作者 毛馨月 褚俊智 徐广平 陈运霜 曹杨 张德楠 黄科朝 孙英杰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9-1170,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桉树枝条废弃物生物炭施用量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磷形态转化及磷素有效性的影响,评估生物炭对土壤磷素的活化潜力,为生物炭在农林业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托2017年开展的桉树人工林生物炭长期定位试验... 【目的】研究不同桉树枝条废弃物生物炭施用量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磷形态转化及磷素有效性的影响,评估生物炭对土壤磷素的活化潜力,为生物炭在农林业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托2017年开展的桉树人工林生物炭长期定位试验,按生物炭与土壤的质量百分比,设置0(CK)、0.5%(T1)、1.0%(T2)、2%(T3)、4%(T4)和6%(T5)共6个处理,一次性施用生物炭5年后测定不同处理下0~10、10~20和20~30 cm土层中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和有机磷形态的含量。【结果】与CK相比,在0~30 cm土层中,施用生物炭能显著增加土壤全磷、有效磷、二钙磷、铝磷、铁磷、八钙磷、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并提高磷素活化系数(P<0.05),降低十钙磷、闭蓄态磷、中稳定性有机磷和高稳定性有机磷含量。在0~30 cm土层中,不同生物炭处理下土壤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含量平均值的大小分别为铁磷>铝磷>闭蓄态磷>八钙磷>二钙磷>十钙磷,中等活性有机磷>活性有机磷>中稳定性有机磷>高稳定性有机磷。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在同一生物炭处理中,土壤全磷、有效磷、无机磷和有机磷组分含量均趋于减少。土壤有效磷分别与pH、有机质、全磷、二钙磷、八钙磷、铝磷、铁磷、活性有机磷和中等活性有机磷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无机磷组分、有机磷组分和有效磷具有正向作用;与有机磷组分相比,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更大。【结论】桉树枝条废弃物生物炭通过自身中磷素的释放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积极作用,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和磷组分含量,促进土壤中难溶态磷向有效态磷的转化和有机磷向无机磷的转化,提高桉树林土壤磷素有效性和土壤供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磷形态 土壤磷素有效性 桉树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污染下Cu、Cr、Ni和Cd在水稻植株中的富集特征 被引量:22
5
作者 林华 张学洪 +2 位作者 梁延鹏 刘杰 黄海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991-1995,共5页
掌握水稻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特征,为科学认识水稻中重金属的残留问题、健康风险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4个不同处理量Cu、Cr、Ni、Cd复合污染下水稻的富集特征及其随生育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重金属在水... 掌握水稻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特征,为科学认识水稻中重金属的残留问题、健康风险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4个不同处理量Cu、Cr、Ni、Cd复合污染下水稻的富集特征及其随生育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重金属在水稻植株各部位中吸收富集系数的大小依次为:Cd〉Cu〉Ni〉Cr,根部重金属吸收富集系数是地上各部位的吸收富集系数的2~100倍。各重金属在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积累分布明显不同,成熟期水稻植株中Cu在水稻不同部位的质量分数为根〉茎≥叶〉米粒〉谷壳,Ni的分布规律为根〉叶〉茎〉米粒〉谷壳,Cr的分布规律为根〉叶〉谷壳≥茎〉米粒,Cd的分布规律为根〉茎〉叶〉米粒〉谷壳;且随着重金属处理量的增加,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重金属质量分数也呈上升趋势。成熟期米粒中Cu、Ni、Cr和Cd的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4.50~6.19、1.86~4.63、0.72~0.76和0.08~0.39 mg·kg-1,与无公害食品标准(GB15199-94、GBT2762-2005)相比,米粒中Cu和Cr的质量分数均未超标,而Ni和Cd(Cd高剂量处理时)的质量分数均超标,存在食用安全风险。重金属在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质量分数随生育期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灌浆中期达到最大,而到成熟期又明显降低。不同重金属在水稻植株中的富集能力和分布规律均呈现明显差异,不同生育期水稻植株中重金属的质量分数明显不同但其质量分数变化呈明显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污染 重金属 富集 生育期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单一与复合污染下水稻对铬的富集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梁延鹏 李宗林 +3 位作者 张学洪 刘杰 黄海涛 曾鸿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40-1545,共6页
探索重金属单一与复合污染胁迫下水稻富集重金属的规律,以期为科学认识共存重金属对水稻富集目标重金属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Cr单一污染和Cu、Cr、Ni、Cd复合污染下水稻对Cr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Cu、Cr、N... 探索重金属单一与复合污染胁迫下水稻富集重金属的规律,以期为科学认识共存重金属对水稻富集目标重金属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重金属Cr单一污染和Cu、Cr、Ni、Cd复合污染下水稻对Cr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Cu、Cr、Ni和Cd复合污染较Cr单一污染水稻各部位对Cr的富集有明显的差异。单一污染下,Cr在成熟期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质量分数表现为根部>叶>谷壳>茎>米粒,根部约占56.5%~77.5%、茎部约占3.1%~3.5%、叶部约占16.8%~31.8%、谷壳约占2.4%~7.1%、籽实约占0.3%~1.0%,且随着Cr投加量的增加,根部Cr所占比例上升,而地上各部位所占比例及相应的吸收富集系数均下降;复合污染下分配规律表现为根部>叶>茎>谷壳>米粒,与单一污染相比,根部和米粒的吸收富集系数均有所增大,其余部位的吸收富集系数则呈波动增减。单一和复合污染下米粒Cr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47~0.69mg·kg-1和0.66~1.60mg·kg-1,其中复合污染时有44.4%米粒Cr的质量分数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限值(1.0mg·kg-1),而单一污染时均没有超标。通过统计分析可知,Cr在水稻植株中富集和迁移除受本身投加量的影响外,还明显受到共存元素Cu、Ni、Cd的影响,而投加量不同则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作用,植株部位不同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作用;其中Cu、Ni均促进Cr向米粒转运,表现为协同作用,同时中浓度Cd也表现为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一污染 复合污染 富集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解酸化与序列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结合工艺处理餐饮废水 被引量:5
7
作者 蒙温婉 廖雷 +3 位作者 覃爱苗 江成 赵非超 韦真周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86-691,共6页
分别研究了SBR法,水解酸化预处理及工艺组合对餐饮油脂废水的处理效果,确定了最佳处理工艺.同时,实验考察了曝气时间、污泥沉降比、溶解氧等因素与处理效果的关系,从而确定最佳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曝气时间为2 h、SV为30%、DO为3 mg.... 分别研究了SBR法,水解酸化预处理及工艺组合对餐饮油脂废水的处理效果,确定了最佳处理工艺.同时,实验考察了曝气时间、污泥沉降比、溶解氧等因素与处理效果的关系,从而确定最佳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在曝气时间为2 h、SV为30%、DO为3 mg.L-1的条件下,SBR工艺处理餐饮油脂废水中COD、动植物油脂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1.2%、82.5%;经水解酸化预处理,出水COD、动植物油脂平均浓度分别为1062.90 mg.L-1、50.66 mg.L-1,去除率均值分别为36.9%、83.5%;经水解酸化+SBR组合工艺处理后,废水出水COD平均浓度为93.66 mg.L-1,去除率高达94.8%,出水动植物油脂浓度为4.9 mg.L-1,去除率为98.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饮油脂废水 SBR 水解酸化 动植物油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热条件影响喀斯特地区土壤无机磷和生物有效磷组分的特征
8
作者 杨倩 张伟 +3 位作者 梁月明 王克林 胡培雷 潘复静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06-1018,共13页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热条件影响土壤无机磷和生物有效磷组分的特征,该研究分析比较了低水热地区重庆南川区、贵州独山县和绥阳县及高水热地区广西环江县、马山县/武鸣区和龙州县的喀斯特地区耕地、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无机...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热条件影响土壤无机磷和生物有效磷组分的特征,该研究分析比较了低水热地区重庆南川区、贵州独山县和绥阳县及高水热地区广西环江县、马山县/武鸣区和龙州县的喀斯特地区耕地、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无机磷和生物有效磷组分的变化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热条件影响下土壤无机磷组分和生物有效磷组分的差异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冗余分析方法探究影响土壤生物有效磷组分的关键无机磷组分。结果表明:(1)土壤无机磷组分受土地利用类型显著影响,耕地土壤中磷酸二钙(Ca_(2)-P)、磷酸八钙(Ca_(8)-P)、铝结合态磷(Al-P)、铁结合态磷(Fe-P)、闭蓄态磷(O-P)和磷酸十钙(Ca_(10)-P)的含量均高于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Ca_(8)-P、Fe-P和O-P的含量表现为耕地>人工林>天然林,Ca_(2)-P和盐酸磷(HCl-P)的含量则表现为耕地>天然林>人工林。(2)在高水热地区,天然林土壤Ca_(10)-P和O-P的含量显著高于低水热地区,人工林和天然林土壤的酶提取磷(Enzyme-P)含量高于低水热地区。(3)土壤无机磷组分Ca_(2)-P、Ca_(8)-P、Al-P、Fe-P和Ca_(10)-P的含量与生物有效磷组分CaCl_(2)-P和HCl-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冗余分析表明,Ca_(2)-P是影响生物有效磷组分的关键组分。综上认为,土地利用类型和水热条件是影响土壤无机磷组分及生物有效磷组分特征的关键因素,无机磷组分含量的提高对生物有效磷组分具有正向作用。因此,应考虑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对土壤中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产生的影响,以推进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土地利用类型 水热条件 无机磷组分 生物有效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蔗渣生物质炭对岩溶森林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
9
作者 蒋潇潇 宁凯 +3 位作者 潘复静 杨希 贺新宇 梁月明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71-1079,共9页
为提高岩溶森林石灰土磷素有效性,探究蔗渣生物质炭施加对土壤磷素活化的影响,该文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4个蔗渣生物质炭浓度(0、5、10、15 t·hm^(-2))施加对岩溶森林石灰土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蔗渣生物质炭添加显... 为提高岩溶森林石灰土磷素有效性,探究蔗渣生物质炭施加对土壤磷素活化的影响,该文采用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4个蔗渣生物质炭浓度(0、5、10、15 t·hm^(-2))施加对岩溶森林石灰土磷素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蔗渣生物质炭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Olsen-P)、盐酸提取磷(HCl-P)与柠檬酸提取磷(Citrate-P)的含量,并随蔗渣生物质炭添加浓度与时间的增加呈增加趋势。(2)生物质炭添加浓度为5 t·hm^(-2)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MBP)与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最高。(3)Olsen-P与HCl-P、Citrate-P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2)=0.68;R^(2)=0.77),而与酶提取磷(Enzyme-P)相关性不显著(R^(2)=0.14),说明蔗渣生物质炭施入石灰土中,提高的土壤Olsen-P主要来自弱酸活化的无机磷。(4)随机森林模型分析表明,HCl-P、Citrate-P、MBP、Enzyme-P与pH是影响土壤磷素有效性的重要因子。综上认为,综合考虑与磷素有效性相关的指标,蔗渣生物质炭添加浓度为5 t·hm^(-2)是提高岩溶森林土壤磷素有效性的最合适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素有效性 磷组分 蔗渣生物质炭 岩溶 森林石灰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和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养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潘复静 梁月明 +5 位作者 马姜明 杨章旗 零天旺 李明金 陆绍浩 钟凤跃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7-246,共10页
该文选择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的4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和4种密度(低密度林、中低密度林、中高密度林和高密度林)马尾松人工林共8种林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未破碎和破碎两个不同降解阶段的凋落叶C、N、P含量及其... 该文选择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的4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和4种密度(低密度林、中低密度林、中高密度林和高密度林)马尾松人工林共8种林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未破碎和破碎两个不同降解阶段的凋落叶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中,凋落叶初始C、N含量在过熟林和成熟林中较高,P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且C∶N比值和C∶P比值从幼龄林到成熟林逐渐升高,说明较高林龄马尾松对N和P重吸收较低,而较低林龄马尾松对N和P重吸收较强,需要较大。(2)不同密度林中,随着林木密度的增加,凋落叶初始C含量逐渐升高,N含量无显著变化,P含量降低;高密度林凋落叶的初始C∶P比值和N∶P比值较高,说明高种植密度下马尾松可能对N和P养分的需求较大,P重吸收较强。(3)不同林龄和不同密度马尾松林的破碎凋落叶C含量、C∶N比值、C∶P比值和N∶P比值比未破碎凋落叶的低,N和P含量较高,说明凋落物在降解过程中出现N和P养分的富集现象。(4)中林龄和较高种植密度的马尾松破碎凋落叶与未破碎凋落物的C含量差值最大,C∶N比值和C∶P比值较低,说明这两种林分的凋落叶C的降解速率可能较大。上述结果说明,中龄林和中高、高密度林的马尾松可能对N和P养分的需求较大,重吸收效率较高,且凋落叶C的潜在分解速率较高,可能利于有机碳较快进入土壤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林龄 密度 凋落叶 生态化学计量 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肥对伴矿景天修复镉污染土壤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吴佳玲 陈喆 +4 位作者 游少鸿 李茂林 周红燕 李侃麒 黄晓曼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41-1250,共10页
为探索穴施硫粉和硫酸亚铁肥对伴矿景天(Sedum plumbizincicola)修复中性Cd污染土壤的影响,筛选不同硫肥最佳施用量以提高植物提取效率,在阳朔县兴坪镇思的村土壤Cd全量为0.65 mg·kg^(-1)的农田上,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计穴施... 为探索穴施硫粉和硫酸亚铁肥对伴矿景天(Sedum plumbizincicola)修复中性Cd污染土壤的影响,筛选不同硫肥最佳施用量以提高植物提取效率,在阳朔县兴坪镇思的村土壤Cd全量为0.65 mg·kg^(-1)的农田上,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计穴施低、中、高剂量硫粉、硫酸亚铁等7个处理,对比监测了强化修复前后土壤pH、Cd全量、有效态Cd含量和伴矿景天生物量及Cd含量。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硫肥的处理(CK)相比,60 d后穴施不同硫肥处理有效降低了土壤pH,提高了土壤有效态Cd含量,同时有效提高了伴矿景天地上部生物量和Cd含量。通过处理效果与成本对比可知,每公顷穴施79 kg硫粉、252 kg硫酸亚铁效果较好,与CK相比,土壤pH分别降低了0.94、0.67个单位,土壤有效态Cd含量分别提高了111.5%、169.5%,伴矿景天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1.9%、40.7%,地上部Cd含量分别提高了48.5%、132.1%,地上部Cd提取量分别提高了65.8%、226.3%。研究表明,硫粉和硫酸亚铁肥均是伴矿景天修复中性Cd污染农田土壤的潜在强化提取剂,且硫酸亚铁处理修复效率显著高于硫粉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施 硫肥 伴矿景天 中性Cd污染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湘江永州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武力 刘慧莹 +2 位作者 向超 王敦球 陈喆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5-74,共10页
为精准治理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基于SWAT模型,运用本地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和2000—2019年流域水文、水质数据,开展湘江永州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模拟。结果表明:湘江永州流域建立的SWAT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流域2005—2019年... 为精准治理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基于SWAT模型,运用本地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和2000—2019年流域水文、水质数据,开展湘江永州流域非点源氮磷污染模拟。结果表明:湘江永州流域建立的SWAT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流域2005—2019年的总氮月均污染负荷为383.40~17 998.70 t/m;总磷月均污染负荷为64.62~567.86 t/m,总氮和总磷各月污染负荷均与各月降雨量呈显著相关关系;农田和林地是本流域总氮、总磷污染负荷总量最大的2种用地类型,但两者之间单位面积输出的污染负荷强度却相反,林地对流域水污染防控具有正面效应,农田种植面源污染是非点源氮磷污染治理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江永州流域 SWAT模型 氮磷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州市大气污染变化特征及其防治对策 被引量:1
13
作者 武力 刘慧莹 +2 位作者 李茂林 陈喆 王敦球 《绿色科技》 2020年第2期57-61,72,共6页
以2017-2019年永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为基础,结合气象和地形条件,对空气质量和主要大气污染物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以2018年空气质量数据和气象数据为例,对主要大气污染物之间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 以2017-2019年永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为基础,结合气象和地形条件,对空气质量和主要大气污染物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以2018年空气质量数据和气象数据为例,对主要大气污染物之间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年来永州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略有上升;各项污染物中对综合指数贡献由大到小依次是:PM2.5>PM10>O3>NO2>CO>SO2,污染天气主要集中在秋冬季,温度与气压、NO2、PM10、CO、PM2.5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并呈线性相关;PM2.5与NO2、PM10、CO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M2.5与PM10、CO呈线性相关;NO2与CO、PM10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温度呈负线性相关;O3与CO呈现显著负线性相关。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日常防控、应急管控、长效管控计划3个方面提出了永州市大气污染控制的对策,以期为改善其空气质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州 空气质量 气象数据 分析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铁活性炭对水体中三价砷的去除实验研究
14
作者 曾春芽 单慧媚 +1 位作者 赵超然 彭三曦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14-19,26,共7页
铁改性吸附剂用于水体中砷的去除研究是水处理技术领域的一个热点。以Fe^(2+)为改性剂,颗粒态活性炭(GAC)为载体,制备具有良好吸附特性的载铁活性炭材料(Fe-GAC),探讨其对水体中As(Ⅲ)的吸附性能,通过材料表征测试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理... 铁改性吸附剂用于水体中砷的去除研究是水处理技术领域的一个热点。以Fe^(2+)为改性剂,颗粒态活性炭(GAC)为载体,制备具有良好吸附特性的载铁活性炭材料(Fe-GAC),探讨其对水体中As(Ⅲ)的吸附性能,通过材料表征测试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pH=9、固液比为0.8 g/L条件下,反应720 min后,Fe-GAC对10 mg/L As(Ⅲ)的吸附达到平衡,最大吸附量为10.343 mg/g;As(Ⅲ)初始浓度在1~20 mg/L范围时,Fe-GAC对其吸附量随着砷浓度和温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该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拟合结果显示45℃时最大平衡吸附容量为135.86 mg/g;添加磷酸盐条件下对Fe-GAC除As(Ⅲ)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铁活性炭 As(Ⅲ) 吸附性能 材料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植物根系分泌物酶活性对根际土酶活性和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覃蒙尔 李臻 +4 位作者 窦莉 梁月明 张伟 王静 潘复静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476,共12页
为了探究喀斯特地区植物根系分泌物酶活性对根际土酶活性和养分的影响,我们测定了灌草丛、灌木林、灌乔林和乔木林4个植被恢复阶段群落水平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土的β-1,4-葡萄糖苷酶(βG)、β-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 为了探究喀斯特地区植物根系分泌物酶活性对根际土酶活性和养分的影响,我们测定了灌草丛、灌木林、灌乔林和乔木林4个植被恢复阶段群落水平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土的β-1,4-葡萄糖苷酶(βG)、β-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与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根际土以及根系分泌物的4种酶活性在植被恢复后期显著高于植被恢复前期;乔木林的根系分泌物酶活性C∶P和N∶P比值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阶段,而根际土酶活性这2个比值则正好相反。(2)相关分析显示,根系分泌物酶活性与对应的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相对于根系分泌物酶活性,土壤酶活性与相关养分的相关系数值更高。另外,根际土以及根系分泌物βG、NAG和LAP酶活性与根际土有机碳(SOC)和全氮(TN)呈显著正相关,根际土以及根系分泌物ACP酶活性与根际土速效磷(AP)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对根系分泌物酶和土壤酶活性的提高具有正向的作用,根系分泌物酶是土壤酶的有利补充,在碳氮磷养分循环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调控根系分泌物分泌及其酶活性可能为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植被恢复 根系分泌物酶活性 土壤酶活性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银双金属改性椰壳活性炭对水中As(Ⅲ)的去除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力钊 周自坚 +2 位作者 陈志莉 黄鸣明 李文斌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7-952,共6页
采用热解法制备铁/银双金属改性椰壳活性炭(FeAg@AC),研究其对水体中As(Ⅲ)的吸附特性。表征结果证明,单质铁与单质银以纳米小球的形态成功负载于椰壳活性炭上,粒径在10~100 nm不等;在FeAg@AC除As(Ⅲ)过程中,Fe^(0)作为电子供体,Ag^(0)... 采用热解法制备铁/银双金属改性椰壳活性炭(FeAg@AC),研究其对水体中As(Ⅲ)的吸附特性。表征结果证明,单质铁与单质银以纳米小球的形态成功负载于椰壳活性炭上,粒径在10~100 nm不等;在FeAg@AC除As(Ⅲ)过程中,Fe^(0)作为电子供体,Ag^(0)作为催化剂,最终砷以As(Ⅴ)的形式固定附着于FeAg@AC表面。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当As(Ⅲ)初始质量浓度为11.03 mg/L、pH=7、反应时间为24 h时,FeAg@AC对As(Ⅲ)的去除率高达92.10%;PO_(4)^(3-)与CO_(3)^(2-)对As(Ⅲ)的去除具有抑制作用。准二级动力学和Freundlich模型更好拟合As(Ⅲ)的去除,化学吸附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 负载 活性炭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除磷填料的制备及再生能力试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邓钦 钟溢健 +3 位作者 李金城 时慧慧 韦春满 覃佳佳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0-148,共9页
以沸石、粉煤灰和煤气化渣为原材料,制备一种低成本、高效的新型除磷填料,对其吸附性能以及再生能力进行探究,并对填料吸附磷前后的微观形貌、元素组成以及晶体结构等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填料主要组成为O、Si、Ca、Al、Fe、Mg,... 以沸石、粉煤灰和煤气化渣为原材料,制备一种低成本、高效的新型除磷填料,对其吸附性能以及再生能力进行探究,并对填料吸附磷前后的微观形貌、元素组成以及晶体结构等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填料主要组成为O、Si、Ca、Al、Fe、Mg,其中Ca元素质量分数最高;吸附后填料表面变得光滑平整,EDS和XRD分析表明Ca元素在吸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磷质量浓度为50 mg/L、吸附剂投加量为14 g/L的条件下,新型除磷填料对磷的去除率达到了80%,吸附性能相较于原材料明显提高;在pH=1和pH=13的条件下,填料对磷的释放率分别为142.39%和83.26%,酸性条件的解吸效果明显优于碱性条件,表明强酸/强碱有利于磷从填料中释放出来;再生能力实验研究显示,经过4次再生后,酸性再生后的填料对磷的去除率明显低于碱性再生;在实际应用中碱性再生1~2次时,填料对磷的去除率在60%以上,具有较高的再生回用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渣 沸石 粉煤灰 吸附 再生能力 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林地细根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18
作者 窦莉 张伟 +2 位作者 覃蒙尔 梁月明 潘复静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2-464,共13页
植物细根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植被适应土壤环境的一种策略。为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地类型细根碳(C)氮(N)磷(P)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值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该文研究了喀斯特地区灌木林和乔木林活细根和死细根的C、N、P含量和比值及... 植物细根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植被适应土壤环境的一种策略。为了解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地类型细根碳(C)氮(N)磷(P)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值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该文研究了喀斯特地区灌木林和乔木林活细根和死细根的C、N、P含量和比值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上乔木林两类细根C、N、P含量高于灌木林,表明乔木物种细根对养分的吸收和储存比灌木物种更强。另外,两种林地类型活细根C含量显著高于死细根(P<0.05),而活细根N、P含量则低于死细根。(2)两种林地类型的两类细根C含量在雨季均低于旱季;灌木林活细根N、P含量在雨季高于旱季,而乔木林相反。灌木林活细根C∶N、C∶P和N∶P比值在雨季均低于旱季;乔木林两类细根的C∶N和C∶P比值在雨季高于旱季,而N∶P比值则是雨季低于旱季。雨季较低的活细根N∶P比值,表明灌木林和乔木林的植物在雨季的P限制程度较低。(3)两种林地类型上坡两类细根的C含量均高于中坡和下坡,而灌木林下坡N、P含量相对较高,乔木林中坡N、P含量相对较高;灌木林上坡两类细根C∶N、C∶P、N∶P比值相对较高,乔木林下坡两类细根的C∶N比值高于其他坡位而C∶P和N∶P比值是上坡高于其他坡位,表明两种林地中的植物在上坡受P限制影响较强,在中下坡受影响较弱。(4)冗余分析表明,林地类型、有效磷、季节是细根C、N、P养分含量及比值的主要影响因子,它们的单独解释量分别为18.8%、6.6%、6.5%。上述结果表明,在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时应考虑适当的林地类型、季节以及坡位差异造成的N∶P比值变化的影响,以便加快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生态系统 不同林地类型 细根养分 土壤养分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磷农药对锯齿新米虾的毒性及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朱岩 曹莹 +5 位作者 张亚辉 曾鸿鹄 覃礼堂 闫振广 郑磊 刘征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45-753,共9页
以锯齿新米虾为受试生物,研究了敌敌畏、马拉硫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乐果5种有机磷农药对锯齿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e)暴露时间为4d的急性毒性和28d的慢性毒性.结果表明,敌敌畏、马拉硫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乐果对锯齿... 以锯齿新米虾为受试生物,研究了敌敌畏、马拉硫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乐果5种有机磷农药对锯齿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e)暴露时间为4d的急性毒性和28d的慢性毒性.结果表明,敌敌畏、马拉硫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和乐果对锯齿新米虾的96h半数致死浓度(96h-LC_(50))分别为34.100,846.408,7.736,4.132,1606.875ng/L.28d无可观测效应浓度(NOEC)分别为0.991,7.755,0.269,0.222,100ng/L.28d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分别为1.388,15.200,0.404,0.333,200ng/L.锯齿新米虾对乐果和对硫磷相对不敏感,对马拉硫磷和甲基对硫磷不敏感,对敌敌畏较敏感.研究结果可为5种有机磷农药的水生生物基准的制定及环境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敌敌畏 马拉硫磷 甲基对硫磷 对硫磷 乐果 锯齿新米虾 急性毒性 慢性毒性 物种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遗态Fe2O3/Fe3O4/C复合材料吸附Sb(Ⅲ)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梁延鹏 朱宗强 +1 位作者 朱义年 秦辉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3-26,共4页
以制备获得的桉树遗态Fe2O3/Fe3O4/C复合材料为吸附剂,研究了Sb(Ⅲ )不同初始质量浓度和不同温度下,其对模拟废水中Sb(Ⅲ)的静态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初始质量浓度为5、10和50 mg/L Sb(Ⅲ)的吸附动力学曲线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吸附平衡... 以制备获得的桉树遗态Fe2O3/Fe3O4/C复合材料为吸附剂,研究了Sb(Ⅲ )不同初始质量浓度和不同温度下,其对模拟废水中Sb(Ⅲ)的静态吸附特征。结果表明,初始质量浓度为5、10和50 mg/L Sb(Ⅲ)的吸附动力学曲线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吸附平衡时间随初始浓度的增大而提高;4种动力学模型的拟合和回归分析显示,遗态材料对Sb(Ⅲ)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很好地遵循准2级动力学模型(R2>0.99);在25、35、45℃试验条件下,遗态材料对Sb(Ⅲ)的吸附量均随着溶液平衡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随温度升高呈下降趋势,遗态材料对Sb(Ⅲ)的等温吸附更适合用Freundlich等温模型拟合(R2>0.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遗态Fe2O3 FE3O4 C复合材料 吸附 Sb(Ⅲ) 动力学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