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亚造山带洋脊俯冲的主要特征与研究进展
1
作者 刘希军 肖文交 +5 位作者 肖尧 刘鹏德 宋宇嘉 黄雯敏 张治国 刘潇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3,共21页
洋脊俯冲指扩张洋脊与俯冲带交叉,随俯冲板片俯冲到地幔的现象,是现代大洋板块动力学系统中普遍且重要的地质过程。由于洋脊的特殊结构和形态,其对板块俯冲角度、俯冲带热结构、岛弧岩浆作用产生、陆壳增生及金属成矿有重要控制作用,因... 洋脊俯冲指扩张洋脊与俯冲带交叉,随俯冲板片俯冲到地幔的现象,是现代大洋板块动力学系统中普遍且重要的地质过程。由于洋脊的特殊结构和形态,其对板块俯冲角度、俯冲带热结构、岛弧岩浆作用产生、陆壳增生及金属成矿有重要控制作用,因此受到广泛关注。当扩张洋脊俯冲时会形成板片窗,并形成特殊的埃达克岩-高镁安山岩-富Nb玄武岩等岩石组合,且与Cu、Au成矿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现今洋脊俯冲引发的地质过程研究历史与现状,论述了与之相关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与成矿特点,同时系统地总结了中亚造山带西准噶尔、阿尔泰、东准噶尔、北山、中国天山、内蒙古、阿拉善和兴凯等地区与洋脊俯冲有关的岩浆活动及变质、变形作用。根据中亚造山带洋脊俯冲时空分布规律,指出与洋脊俯冲有关的岩浆活动均分布在中亚造山带南缘,时代主要集中在490~371 Ma和338~254 Ma,并认为在此期间很可能存在至少两次大的洋脊俯冲事件。中亚造山带许多矿床的成因与洋脊俯冲有关,尤其是新疆北部地区,表明洋脊俯冲体系可能是造成中亚造山带成矿作用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中亚造山带洋脊俯冲的厘定,有利于深入揭示中亚造山带陆壳侧向和垂向的复式增生方式和金属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脊俯冲 板片窗 中亚造山带 陆壳增生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龙首山南部山丹地区志留纪A型花岗岩成因及动力学意义
2
作者 张治国 唐国强 +4 位作者 刘希军 杨有海 肖让 李得超 田昊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13,共14页
龙首山岩浆事件对推演祁连山带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甘肃龙首山南部山丹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以及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山丹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427.2±2.2 Ma,是中志留世... 龙首山岩浆事件对推演祁连山带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甘肃龙首山南部山丹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以及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山丹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427.2±2.2 Ma,是中志留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山丹花岗岩具有高Si和富碱特征,CaO、MgO和P_(2)O_(5)含量低,A/CNK=1.02~1.17,呈现过铝质钾玄岩-高钾钙碱性的特点。样品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且富集Rb、Th、U、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La、Ce和Ti等高场强元素(HFSE),为过铝质A2型花岗岩。锆石饱和温度计算山丹花岗岩的结晶温度为807~1078,℃且样品具有相对富集的Hf同位素组成,ε_(Hf)(t)值为-6.51~-4.30,表明其岩浆源区可能为古元古代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合研究表明,山丹花岗岩形成于早泥盆世,是地壳物质重熔的产物,说明北祁连造山带及邻区在中-晚志留世-早泥盆世期间进入后碰撞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首山 山丹 锆石U-PB年代学 A2型花岗岩 后碰撞伸展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北部中三叠世A型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3
作者 齐重向 温淑女 +4 位作者 庞崇进 梁航 王勇 官军 余红霞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9-83,共15页
海南岛北部儋州地区大面积出露三叠纪花岗岩体,其岩石成因与构造背景对揭示华南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儋州大王岭花岗岩体的侵位时间为243±1.8 Ma,表明该岩体形成于中三叠世早期。儋州大王岭... 海南岛北部儋州地区大面积出露三叠纪花岗岩体,其岩石成因与构造背景对揭示华南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儋州大王岭花岗岩体的侵位时间为243±1.8 Ma,表明该岩体形成于中三叠世早期。儋州大王岭花岗岩相对富铝(Al2O3=15.08%~15.49%)、钾(K2O=4.90%~5.63%)和稀土元素(∑REE=331~369μg/g),属钾玄质钙碱性系列;A/CNK值为0.93~0.95,属于准铝质。岩体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N/YbN=29.2~43.1),显示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18~0.21)。样品具有相对高的Ga/Al值,结合(Nb+Zr+Ce+Y)含量指示其属于A型花岗岩。较低的锆石Hf同位素(εHf(t)=-13.9~-10.0)及较老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1.54~1.73 Ga),反映其可能源自海南岛早–中元古代变质基底(如抱板群变沉积岩和变基性火山岩)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区域上同期岩浆岩组合以及其地球化学特征,指示中三叠世早期海南岛处于造山后陆内伸展拉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叠世 A型花岗岩 壳源部分熔融 锆石HF同位素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