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光LED用Phosphor-in-Glass荧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张瑞 王伯阳 王海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37-345,共9页
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Phosphor-in-Glass,PiG)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能、导热性和化学稳定性,将有望替代传统白光LED产品中的有机树脂基荧光转换层,同时解决散热、发光效率、品质、眩光、使用寿命等多项技术性难题,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Phosphor-in-Glass,PiG)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能、导热性和化学稳定性,将有望替代传统白光LED产品中的有机树脂基荧光转换层,同时解决散热、发光效率、品质、眩光、使用寿命等多项技术性难题,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本文从发光性能、透明度、机械强度及批量化生产等方面分析了PiG材料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关键科学问题,并综述了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包括制备方法(压片烧结法、熔体急冷法、涂膜烧结法)、材料组分设计和荧光粉层结构优化等,从而全面阐述了高性能PiG材料的最新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光LED 荧光粉/玻璃复合材料 性能优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锚具下预应力CFRP布加固混凝土方柱预应力损失
2
作者 黄东发 李健 +1 位作者 卢春玲 王强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5,共9页
自锁式锚具张拉CFRP布加固混凝土方柱时CFRP布与锚具间滑移较大,造成了较多预应力损失,为了提高预应力CFRP布加固混凝土柱有效横向约束力关键技术问题,设计并提出一种楔片式锚具张拉CFRP布,对12组预应力CFRP布加固混凝土方柱进行了考虑... 自锁式锚具张拉CFRP布加固混凝土方柱时CFRP布与锚具间滑移较大,造成了较多预应力损失,为了提高预应力CFRP布加固混凝土柱有效横向约束力关键技术问题,设计并提出一种楔片式锚具张拉CFRP布,对12组预应力CFRP布加固混凝土方柱进行了考虑不同锚具类型、柱表面处理、预应力水平和张拉次数对CFRP布预应力损失试验。结果表明:与自锁式锚具对比,楔片式锚具张拉CFRP布持荷过程预应力损失率减小达40.7%,其中CFRP布回缩损失最为明显,降低幅度达68.4%;柱表面涂胶处理后降低了摩擦损失,进行二次张拉,CFRP布持荷过程预应力损失有效降低。根据实测数据建立理论计算公式,预应力CFRP布加固混凝土方柱的应力损失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片式锚具 CFRP布 预应力损失 混凝土方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兴安拓村下石炭统黄金组生物地层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贵英 韩乃仁 +2 位作者 周又敏 郑昊 庞崇进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5-59,共5页
以桂林兴安拓村剖面下石炭统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剖面测量,采集并鉴定了珊瑚和腕足类化石,提出此剖面地层为下石炭统大塘阶黄金组上部,其顶部与寺门组整合接触。此剖面地层以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向上渐变为泥灰岩、泥岩和页岩互层... 以桂林兴安拓村剖面下石炭统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野外剖面测量,采集并鉴定了珊瑚和腕足类化石,提出此剖面地层为下石炭统大塘阶黄金组上部,其顶部与寺门组整合接触。此剖面地层以灰岩、泥质灰岩为主,向上渐变为泥灰岩、泥岩和页岩互层,富含珊瑚和腕足类化石,同时含有少量三叶虫、菊石、海百合茎等化石,反映了浅海沉积环境。珊瑚化石主要是Kueichouphyllum-Auloclisia组合带,腕足类以Pugilis和Vitiliporductus为主。此剖面地层在层位上完全可与贵州威宁鸭子塘组对比,但岩相和化石略有区别(无Thysanophyllum),可能与兴安地区早石炭世水体含泥量较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石炭统 黄金组 Kueichouphyllum-Auloclisia组合带 兴安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多孔NiO类空心微球负极材料的制备与储锂性能 被引量:6
4
作者 郑远远 姚金环 +1 位作者 姜吉琼 李延伟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596-2603,共8页
以NiCl_2·6H_2O、尿素、葡萄糖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NiO前体,将前体在空气中烧结最终得到NiO电极活性材料。该NiO样品具有镂空结构的类空心球形貌,且由50~100 nm初级纳米颗粒构成。对该NiO样品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储锂性能... 以NiCl_2·6H_2O、尿素、葡萄糖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NiO前体,将前体在空气中烧结最终得到NiO电极活性材料。该NiO样品具有镂空结构的类空心球形貌,且由50~100 nm初级纳米颗粒构成。对该NiO样品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储锂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赝电容效应对该材料储锂容量和倍率性能有重要贡献。因独特的空心纳米结构和赝电容效应,该材料表现出出色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和优异的大倍率充放电性能。在500m A·g^(-1)电流密度下,100圈充放电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650 m A·h·g^(-1),容量保持率达86.6%;在10 A·g^(-1)的超高倍率下,其稳定放电比容量仍高达432 m A·h·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 水热 纳米材料 空心球 赝电容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F_2包覆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谢迪志 杨建文 +2 位作者 陈权启 李延伟 张灵志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9-284,340,共7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并利用Zn F2对其表面进行包覆改性。XRD、SEM和TEM测试表明,包覆处理不影响材料的晶体结构,2%(质量分数,以LiNi_(0.5)Mn_(1.5)O_4质量计,下同)的Zn F2在LiNi_(0.5)Mn_(1.5)O_4表面...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并利用Zn F2对其表面进行包覆改性。XRD、SEM和TEM测试表明,包覆处理不影响材料的晶体结构,2%(质量分数,以LiNi_(0.5)Mn_(1.5)O_4质量计,下同)的Zn F2在LiNi_(0.5)Mn_(1.5)O_4表面形成了约7 nm厚均匀包覆层。对未包覆的LiNi_(0.5)Mn_(1.5)O_4和1%、2%、3%的Zn F2包覆后的LiNi_(0.5)Mn_(1.5)O_4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考察,发现Zn F2包覆能够减弱电解液与LiNi_(0.5)Mn_(1.5)O_4正极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稳定电极表面,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其中,2%Zn F2包覆样品表现出最佳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0.2C电流倍率下循环200圈后,其放电比容量维持在109.0 m A·h/g,保持率为79.7%;5 C电流倍率下循环500圈后,放电比容量维持在94.2 m A·h/g,保持率为8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0.5MN1.5O4 高电位正极材料 ZnF2 包覆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健 缪卫峰 +2 位作者 王吉林 郑国源 龙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151-2160,2175,共11页
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其器件认证光电转效率已达22.1%。同时,这类电池具有成本低廉、能量回收期短等优势,有望实现商业化应用。然而,钙钛矿吸光层本身在湿度较大、温度较高及光照等条件下不稳定,并且与其他... 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其器件认证光电转效率已达22.1%。同时,这类电池具有成本低廉、能量回收期短等优势,有望实现商业化应用。然而,钙钛矿吸光层本身在湿度较大、温度较高及光照等条件下不稳定,并且与其他功能层组装成器件时易引发电极腐蚀、深缺陷态等问题,使得器件不稳定性加剧。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了提升器件稳定性的方法,主要集中在:(1)从成分优化方面提升钙钛矿吸光层的稳定性;(2)从器件结构优化方面提升器件的稳定性。在成分优化方面,科研者们主要从钙钛矿ABX_3结构成分、结构维度和保护层的使用等角度提升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1)在满足容差因子t或八面体因子μ的条件下,将甲脒离子、铯离子等疏水或耐热基团引入ABX_3结构的A位中,而X位掺入溴离子或硫氰根离子能提升钙钛矿材料的抗湿性,或者整合单一位置优势得到混合位Cs_x(MA_(0.17)FA_(0.83))_(100-x)Pb(I_(0.83)Br_(0.17))_3不仅能提升材料的热稳定性,而且可使器件的转换效率提高至21.1%。(2)较低结构维度(主要为二维)钙钛矿材料的研究也获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制得的BA_(0.05)(FA_(0.83)Cs_(0.17))_(0.95)Pb(I_(0.8)Br_(0.2))_3材料的湿度和光照稳定性优异。(3)疏水性能好、电荷传输能力优异的保护层如丁基膦酸4-氯化铵或苄胺等同样可增强钙钛矿吸光层的稳定性。在器件结构优化方面,研究者们分别从电子传输材料(如二氧化锡、镧掺杂锡酸钡等)、空穴传输材料(如CuGaO_2、酞菁铜等)和上电极(碳、铜等)等角度提升器件的稳定性。其中,(1)紫外光催化活性差、电子迁移率优异、能带结构适宜的镧掺杂锡酸钡组成的器件展现了优异的光照稳定性。(2)由化学和热稳定性优异的酞菁铜组成的器件也获得了良好的热稳定性和17.5%的转换效率。(3)优化上电极方面,将碳电极应用到大面积器件上时,器件呈现了良好的湿度和光照稳定性;而铜电极替换金或银电极时,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同样超过20%,并且其热和光照稳定性良好。本文主要从钙钛矿吸光层材料成分和器件结构两大角度梳理了关于提升器件稳定性的研究现状,分别对钙钛矿吸光层ABX_3的组分、钙钛矿材料的结构维度、其他功能层等优化方面提升器件稳定性的工作进行了综述。最后,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展望了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稳定性 成分优化 器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铅锌矿尾砂中重金属元素活化迁移规律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晓艳 张青伟 +4 位作者 洪松涛 袁雨婷 余金燕 潘俐傧 刘莹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34-441,共8页
以广西大厂镇鲁塘铅锌矿尾砂为研究对象,通过淋滤实验研究了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尾砂中Cu、Cd、Zn、Pb和As等元素的活化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经高浓度氧化、高浓度还原条件处理的尾矿表现为pH<7的酸性环境,经低浓度氧化环境条件处理... 以广西大厂镇鲁塘铅锌矿尾砂为研究对象,通过淋滤实验研究了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尾砂中Cu、Cd、Zn、Pb和As等元素的活化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经高浓度氧化、高浓度还原条件处理的尾矿表现为pH<7的酸性环境,经低浓度氧化环境条件处理的尾砂呈现pH>7的弱酸性至弱碱性环境;尾砂中Cu、Cd元素活化迁移受pH值的影响明显,即高浓度还原和高浓度氧化条件可以促进Cu和Cd元素的迁移,酸性条件对Cu和Cd元素的迁移起到促进作用;Zn与Cd元素存在竞争吸附关系,但二者仍有明显差别;Pb和As元素受到还原条件的影响,能有效促进Pb和As元素的释放迁移.在淋滤实验前期,铅锌矿的表面阻力较小,由于环境酸碱性的改变,初始尾砂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位能发生变化,重金属元素初期迁移能力得到加强;淋滤后期,矿物颗粒表面由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促使颗粒表面的阻力增加,重金属元素的溶出量减少,迁移能力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 迁移规律 重金属元素 铅锌矿 尾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姑婆山花岗岩黑云母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对岩石成因和成矿的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苏小倩 蔡永丰 +3 位作者 李学森 周云 马莲花 付元东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58-566,共9页
通过对广西姑婆山花岗岩中的黑云母进行电子探针测试,得到了其化学组成特征。姑婆山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具有富铁贫铝、高钛低镁特征,属于典型的富铁黑云母;其FeO^T含量为27.26%~37.15%,Al2O3为12.24%~14.42%,TiO2为1.96%~3.61%,MgO为1.16%... 通过对广西姑婆山花岗岩中的黑云母进行电子探针测试,得到了其化学组成特征。姑婆山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具有富铁贫铝、高钛低镁特征,属于典型的富铁黑云母;其FeO^T含量为27.26%~37.15%,Al2O3为12.24%~14.42%,TiO2为1.96%~3.61%,MgO为1.16%~6.47%,Fe^2+/(Fe^2++Mg)值较高,为0.68~0.94。结合相关图解判别结果,该岩体黑云母属于壳源型,形成时具有低的氧逸度;通过Ti饱和度温度计算公式得出其结晶温度在595.60~696.37℃;里松岩体黑云母全铝压力计计算结果显示,其结晶压力为124.20~174.49 MPa,对应的侵入深度为4.53~6.36 km。姑婆山花岗岩具有高含铁指数、形成于较高温度、低氧逸度环境条件下,这些特征均是锡成矿的有利条件,暗示本区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且上述有利条件可以作为本区寻找锡矿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母 花岗岩 矿物化学 成岩成矿 姑婆山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MOFs的NO/CO_(2)选择性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磊 胡洁 +3 位作者 李豪 翟颖 张哲 唐富顺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25-230,共6页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制备含Co、Mn双金属节点的MOF-74材料,研究了室温下对NO的吸附性能,并通过IAST和穿透实验研究了材料的吸附选择性。结果表明,双金属Mn_(0.2)Co_(0.8)-MOF-74具有典型的MOF-74晶体结构,对NO的吸附量达到160.3cc/g,比单金...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制备含Co、Mn双金属节点的MOF-74材料,研究了室温下对NO的吸附性能,并通过IAST和穿透实验研究了材料的吸附选择性。结果表明,双金属Mn_(0.2)Co_(0.8)-MOF-74具有典型的MOF-74晶体结构,对NO的吸附量达到160.3cc/g,比单金属Mn-MOF-74提高了约19.4%。在低吸附分压时,NO/CO_(2)的理想溶液吸附(IAST)理论吸附选择性最大可达到397,经过5次循环吸附-脱附实验后的再生性能优良。模拟烟气的双组分穿透实验中,Mn_(0.2)Co_(0.8)-MOF-74对NO/CO_(2)的吸附分离性能达到35.5,可以作为一种优良的NO吸附分离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NO/CO_(2)吸附分离 吸附选择性 穿透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花山岩体矿物学、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5
10
作者 蔡永丰 麻艺超 +4 位作者 周云 苏小倩 冯佐海 马莲花 胡荣国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40-956,共17页
中生代时期华南地区发育几乎同时期的强烈花岗质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为阐明两者的联系,本文以桂东北花山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化学成分、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并探讨了其成岩成矿作用。分析结果表明,花山岩体... 中生代时期华南地区发育几乎同时期的强烈花岗质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为阐明两者的联系,本文以桂东北花山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化学成分、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并探讨了其成岩成矿作用。分析结果表明,花山岩体黑云母的含铁指数为0. 68~0. 80,属于铁叶云母,具有低的氧逸度;长石的端元组分主要为Ab,Or和An组分含量较低,斜长石主要为奥长石。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花山岩体形成于162±1Ma,为中侏罗纪晚期,与区域上钨锡成矿时代一致。花山岩体具有高硅富碱、贫CaO、MgO、Sr、Ba等特征,其FeOT/MgO和Ga/Al比值较高,同时富含Sn、Rb、Y、Zr、Nb和REE(除Eu外),表现出与A型花岗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上述数据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表明花山地区花岗岩的侵位时代主要为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两期次,而不是前人认为的三个期次,其形成可能与岩石圈的拉张减薄有关;本区花岗岩低氧逸度、较高含铁指数及成岩温度等特征均有利于W-Sn矿床的形成,是本区钨锡矿床勘探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矿物化学 锆石U-PB年代学 钨锡成矿作用 花山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流电磁场的高铁钢轨表面裂纹无损检测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3
11
作者 申嘉龙 侯艳萍 +4 位作者 张晨 王飞 刘萌 孟征兵 尹武良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9,共15页
针对高铁钢轨表面产生滚动接触疲劳(RCF)裂纹导致对钢轨带来危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钢轨表面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形成机理及扩展规律,系统归纳了高铁裂纹的无损检测与表征方法。聚焦于交流电磁场检测(ACFM)技术,重点研究了ACFM技术发展及... 针对高铁钢轨表面产生滚动接触疲劳(RCF)裂纹导致对钢轨带来危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钢轨表面滚动接触疲劳裂纹的形成机理及扩展规律,系统归纳了高铁裂纹的无损检测与表征方法。聚焦于交流电磁场检测(ACFM)技术,重点研究了ACFM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理论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综述了ACFM技术的特点及应用,通过与其他无损检测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阐述了ACFM测量法对钢轨表面裂纹的精准量化表征的优势。结果表明:ACFM探针传感器沿45°方向扫描,通过结合ACFM信号补偿量算法可将非均匀裂纹口袋深度误差降到5.5%,垂直深度误差降到7.1%,裂纹簇误差减小到7.1%;经过人工神经网络训练对钢轨RCF裂纹尺寸进行精准表征,最终计算的误差在10%以内。进一步讨论了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钢轨表面裂纹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后续ACFM技术对钢轨表面RCF裂纹的检测和表征研究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钢轨 滚动接触疲劳 交流电磁场 表面裂纹 尺寸表征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盐湖地区晚白垩世辉长岩: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碰撞后拆沉作用的指示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高宇 祁诚雪 +3 位作者 万牧钦 吴浩 黄煜奇 李宾铭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6-878,共13页
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两侧在晚白垩世经历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但其深部动力学机制至今仍存有较大争议。本文对藏北盐湖地区新识别出的辉长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定年、原位Hf同位素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旨在为该缝合带... 青藏高原中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两侧在晚白垩世经历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但其深部动力学机制至今仍存有较大争议。本文对藏北盐湖地区新识别出的辉长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定年、原位Hf同位素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旨在为该缝合带的构造演化过程提供新的约束。分析结果显示,辉长岩形成于~100 Ma,其地球化学特征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具有明显的Nb-Ta元素亏损,εHf(t)值介于6.60~8.33之间。这些特征表明,辉长岩具有板内基性岩的地球化学属性,是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熔体混染地壳物质的产物。结合区域上近同期基性岩脉和大规模高Mg埃达克质岩浆活动,本文认为盐湖辉长岩的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环境,是拉萨-羌塘地块碰撞后增厚榴辉岩相下地壳拆沉过程中,深部软流圈地幔上涌减压熔融的产物。盐湖辉长岩的发现为青藏高原中部晚白垩世碰撞后增厚下地壳拆沉模型提供了岩石学上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晚白垩世 辉长岩 岩石成因 拆沉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BG自感知钢绞线对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监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覃荷瑛 周文龙 姜致豪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6-171,177,共7页
为解决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难以实现实时监测的问题,设计制作了两根不同线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利用串联式FBG传感器内嵌于钢绞线技术,对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进行实时监测。对直线及曲线孔道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三分点对称集中... 为解决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难以实现实时监测的问题,设计制作了两根不同线型的预应力混凝土梁,利用串联式FBG传感器内嵌于钢绞线技术,对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进行实时监测。对直线及曲线孔道预应力混凝土梁进行三分点对称集中力加载试验,分析FBG传感器对梁抗弯性能的监测效果。监测结果表明:FBG传感器存活率为100%,监测数据具有稳定性,相较于电阻应变片更适合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监测;同一筋材各测点处FBG传感器的应变发展趋势基本一致,荷载-应变曲线所反映的实际受力状态与理论描述受力状态一致;混凝土开裂前,FBG监测梁中应变最大误差为9.77%,远小于电阻应变片的最大误差47.63%;混凝土开裂时,FBG自感知钢绞线能跟随裂缝开展而发生突变;受拉钢筋屈服后,FBG自感知钢绞线能准确识别外荷载,且在梁中承担的力与外荷载增加量的误差小于12%。该技术实现了对梁体内预应力钢绞线及梁受力过程的实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梁 FBG自感知钢绞线 抗弯试验 监测性能 应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研磨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石中稀土赋存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学彪 施意华 +3 位作者 付伟 王爱林 庾慧敏 黄长帅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121,共11页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一类稀土元素呈水合或水合羟基吸附在黏土矿物表面的风化矿床。首次发现了这类矿石中在干法研磨条件下会导致稀土相态发生变化,通过模拟实验,证实机械研磨对矿石中离子相稀土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相态转变路径。结果表...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是一类稀土元素呈水合或水合羟基吸附在黏土矿物表面的风化矿床。首次发现了这类矿石中在干法研磨条件下会导致稀土相态发生变化,通过模拟实验,证实机械研磨对矿石中离子相稀土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相态转变路径。结果表明,研磨后矿石中减少的离子相稀土主要转换为碳酸盐结合态,少数转换为铁锰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其中,离子交换稀土减少53.48%,而碳酸盐结合态稀土增加36.05%。XRD和FTIR表明,机械研磨过程会导致黏土矿物发生结构性损伤,晶体结构受到变形,引起黏土矿物晶格破坏,出现了无序化特征。机械研磨伴随发生的机械力化学过程,可能是导致机械研磨后离子相稀土减少、稀土赋存状态变化、形态间发生转移等变化的关键原因,对于制定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勘查规范、矿石加工工艺、标准物质的研制流程、分析测试及黏土矿物的机械研磨机理研究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机械研磨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矿石导致离子相稀土减少是这类矿床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新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吸附型稀土矿 机械研磨 结构损伤 稀土赋存状态 碳酸盐结合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磁响应的钢轨表面脱碳层无损检测研究
15
作者 董春鑫 申嘉龙 +4 位作者 刘萌 侯艳萍 刘光穆 孟征兵 李义兵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7-172,共6页
高速铁路用钢轨在热轧成型过程中发生表面材料组织氧化,形成脱碳层。脱碳会降低钢轨基体强度、硬度和耐磨性,导致表面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极易引发钢轨服役期断裂。为寻找一种钢轨脱碳层的无损检测方法,该文通过COMSOL有限元模拟与实验研... 高速铁路用钢轨在热轧成型过程中发生表面材料组织氧化,形成脱碳层。脱碳会降低钢轨基体强度、硬度和耐磨性,导致表面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极易引发钢轨服役期断裂。为寻找一种钢轨脱碳层的无损检测方法,该文通过COMSOL有限元模拟与实验研究,通过热处理U71Mn钢轨试样后不同的保温时长得到不同的脱碳层厚度,并采用多频电磁无损检测技术表征,研究钢轨铁素体和珠光体对电磁信号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电磁传感器信号可以分辨钢轨脱碳层厚度,得到电磁传感器信号的特征值——过零频率与脱碳层厚度之间的关系,为钢轨表面脱碳层实时在线监测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检测 电磁响应 钢轨脱碳层 有限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那坡基性岩地球化学:峨眉山地幔柱与古特提斯俯冲相互作用的证据 被引量:19
16
作者 陈雪峰 刘希军 +6 位作者 许继峰 时毓 李政林 梁琼丹 黄文龙 廖帅 吴伟男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31-548,共18页
华南板块西南缘、越北地块以北桂西那坡县城以西及西南一带发育一套晚二叠世基性岩,由层状、似层状次火山岩相辉绿岩、辉绿玢岩及球状岩组成。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那坡基性岩可划分为高Ti(TiO_2>2.8%和Ti/Y>500)和低Ti两部分。... 华南板块西南缘、越北地块以北桂西那坡县城以西及西南一带发育一套晚二叠世基性岩,由层状、似层状次火山岩相辉绿岩、辉绿玢岩及球状岩组成。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那坡基性岩可划分为高Ti(TiO_2>2.8%和Ti/Y>500)和低Ti两部分。高Ti基性岩为碱性玄武岩,而低Ti基性岩为拉斑玄武岩。与低Ti基性岩相比,高Ti基性岩整体具有相对较低的SiO_2、MgO和较高的FeO_t、P_2O_5,轻、重稀土分馏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高场强元素(HFSE),显示出似OIB地球化学特征,与峨眉山高Ti玄武岩具高度亲缘性;低Ti基性岩具有相对较高的SiO_2、MgO和较低的FeO_t、P_2O_5,稀土配分曲线较平坦,富集LILE,严重亏损HFSE(Nb、Ta),与岛弧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从微量元素比值及相关图解对岩浆源区和构造环境判别,那坡高Ti基性岩来自富集OIB地幔源区,而低Ti基性岩兼具OIB和岛弧岩浆源区的过渡特征。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地质背景,认为那坡高Ti基性岩可能为峨眉山地幔柱岩浆作用的产物,低Ti基性岩为古特提斯俯冲与峨眉山地幔柱共同作用的产物,揭示了那坡地区晚二叠世同时受到峨眉山地幔柱和古特提斯俯冲相互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 晚二叠世 峨眉山地幔柱 古特提斯俯冲 相互作用 那坡 桂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南地区晚中生代“祝村组”的解体:相关火山岩形成时代及岩石成因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磊 徐夕生 +2 位作者 夏炎 梁琼丹 裴小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5-126,共12页
浙东南沿海小雄盆地中"祝村组"火山岩的年代学研究表明,其形成时代(128Ma)不仅老于其上覆的上火山岩系(110~88Ma),还老于本应在其下伏的九里坪组(122~120Ma)而与区域内西山头组时代相同(130~128Ma)。"祝村组"火山... 浙东南沿海小雄盆地中"祝村组"火山岩的年代学研究表明,其形成时代(128Ma)不仅老于其上覆的上火山岩系(110~88Ma),还老于本应在其下伏的九里坪组(122~120Ma)而与区域内西山头组时代相同(130~128Ma)。"祝村组"火山岩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表现出富集的特征并具有古元古代的地壳模式年龄(εHf(t)=-16.4^-13.6,tDM2=2.01~2.09Ga),同样与磨石山群下部地层如西山头组相似。结合火山碎屑岩-流纹岩的岩石组合以及区域地质特征,本研究认为"祝村组"的建组理由不充分,建议将其解体。同时,"祝村组"火山岩富集的Hf同位素组成表明其源区为较为纯粹的古元古代地壳基底物质,进一步暗示相对内陆地区的下岩系早期火山岩形成过程中已有较明显的亏损幔源物质参与,这是以往研究中未明确识别出的。浙东南地区晚中生代火山岩岩石成因中底侵幔源物质贡献比例的升高和火山碎屑岩-流纹岩-双峰式火山岩岩石组合均暗示了逐渐增强的岩石圈伸展应力环境,这可能与古太平洋俯冲板片的后撤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祝村组 地层单元解体 构造背景制约 晚中生代 中国东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罗城垒洞煌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郭智超 时毓 +4 位作者 王新宇 付伟 刘希军 覃康乐 刘磊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8-216,共9页
利用LA-ICP-MS法对桂北罗城垒洞煌斑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定年。所分析的锆石晶形有的呈自形柱状,有的呈浑圆-椭圆状,少数锆石具有核-幔结构,阴极发光(CL)图像显示其有明显的震荡环带,符合岩浆锆石特征。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主要... 利用LA-ICP-MS法对桂北罗城垒洞煌斑岩中的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定年。所分析的锆石晶形有的呈自形柱状,有的呈浑圆-椭圆状,少数锆石具有核-幔结构,阴极发光(CL)图像显示其有明显的震荡环带,符合岩浆锆石特征。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主要集中在830和810 Ma,与江南造山带变质基底四堡群和丹洲群的形成年龄基本一致,暗示这些锆石可能为来自四堡群和丹洲群地层中的捕获锆石或继承锆石。形成于830 Ma左右的锆石与侵入于四堡群的花岗岩类岩石可能为同一次构造事件的产物,也可能为这些花岗岩类岩石中的捕获锆石或继承锆石;179±2 Ma的锆石年龄(晚中生代燕山早期)则很可能代表了煌斑岩的变质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 年代学 新元古代 桂北 江南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隆林-西林地区辉绿岩成因:峨眉山地幔柱外带岩浆作用的启示 被引量:11
19
作者 邓发亮 姚野 +5 位作者 刘希军 李政林 张付胜 时毓 付伟 廖帅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1-244,共14页
桂西隆林-西林地区出露了似层状和不规则状辉绿岩侵入体,对其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辉绿岩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具有低SiO_2、高TiO_2和MgO的特征,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Ti/Y值为579~742,属于高Ti系列,(La/Yb)_N=6.70~10.20、Nb/U=... 桂西隆林-西林地区出露了似层状和不规则状辉绿岩侵入体,对其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辉绿岩属于碱性玄武岩系列,具有低SiO_2、高TiO_2和MgO的特征,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Ti/Y值为579~742,属于高Ti系列,(La/Yb)_N=6.70~10.20、Nb/U=23~33、Nb/La=0.80~0.94,与二叠纪ELIP内带高Ti玄武岩和桂西其他地区基性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但隆林-西林地区辉绿岩Zr、Hf和Y亏损,表明它们是地幔柱岩浆部分熔融并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地壳物质混染形成。隆林-西林地区辉绿岩(^(87)Sr/^(86)Sr)t为0.705 023~0.705 782,ε_(Nd)值为+0.7^+1.0,类似于ELIP高Ti玄武岩和桂西其他地区高Ti基性岩,说明其岩浆源区与ELIP高Ti玄武岩相似,提示了隆林-西林地区辉绿岩可能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外带岩浆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 地幔柱 微细浸染型金矿 隆林-西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泥、电解锰渣复合激发钢渣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平 梁康 +3 位作者 赵艳荣 刘荣进 韦家崭 周宏研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7-69,73,共4页
选用赤泥、电解锰渣复合激发钢渣活性,系统研究不同比例复合激发剂对钢渣活性的影响以及激发机理。利用XRD和SEM对钢渣胶凝材料水化产物进行矿物相分析和微观表征,比较不同龄期的钢渣活性指数。结果表明,当钢渣、赤泥、电解锰渣三者的... 选用赤泥、电解锰渣复合激发钢渣活性,系统研究不同比例复合激发剂对钢渣活性的影响以及激发机理。利用XRD和SEM对钢渣胶凝材料水化产物进行矿物相分析和微观表征,比较不同龄期的钢渣活性指数。结果表明,当钢渣、赤泥、电解锰渣三者的质量配合比为3∶1∶2时,对钢渣活性激发效果最佳,钢渣7 d的活性指数从46%提高到82%,28 d的活性指数从61%提高到82%。赤泥、电解锰渣复合激发剂能够促进钢渣水化产物中C-S-H凝胶、AFt晶体的形成,减少了Ca(OH)_2的形成,增大了钢渣水化浆体的密实度,从而提高了钢渣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泥 电解锰渣 复合激发 钢渣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