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字孪生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动态调度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戴成元 梁邦勋 +2 位作者 程可 邹敏 刘其舟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94,共12页
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调度方案实施影响因素多且不能及时调整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装配式建筑项目施工过程动态调度方法。首先,建立施工过程数字孪生调度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特点和数字孪生模型的要求,... 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调度方案实施影响因素多且不能及时调整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装配式建筑项目施工过程动态调度方法。首先,建立施工过程数字孪生调度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特点和数字孪生模型的要求,从施工基本活动、数字孪生编码体系、工序施工时间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构建装配式建筑施工调度数字孪生虚体模型,并对装配式建筑调度方案生成过程进行详细描述。然后,在分析装配式建筑施工调度内容的基础上,以项目施工工期最短为调度目标,考虑施工构件工序排序和资源选择问题,构建装配式建筑施工调度模型,并设计一种双层编码的遗传算法对其求解。最后,以某装配式建筑项目结构主体为例,模拟其施工过程的调度方案在生成和出现不确定因素后的动态调度,并利用装配式施工调度平台对调度方案进行可视化。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将动态优化调度方案服务和施工进度偏差分析等关键技术结合,实现了装配式建筑施工调度方案优化,辅助可持续和动态的施工过程决策,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装配式建筑 动态调度 施工调度 BIM 生成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热工况下岩溶区地源热泵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曾召田 徐云山 +2 位作者 吕海波 孙德安 覃汉莲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4-649,共6页
借助自行研制的地源热泵系统热湿迁移实验平台,开展了冬季制热工况下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实验,探讨并分析了地埋管热交换性能及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竖直地埋管的换热性能明显优于水平埋管,更有利于地热能的开发利用... 借助自行研制的地源热泵系统热湿迁移实验平台,开展了冬季制热工况下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实验,探讨并分析了地埋管热交换性能及周围土壤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竖直地埋管的换热性能明显优于水平埋管,更有利于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地表3.0m以内仍处在大气影响范围之内,该处土壤温度变化受地埋管换热器与土壤间的热交换、周围气候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影响;水平地埋管附近土壤温度降低的幅度与距离地埋管的远近及方向有关,其温度降低幅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减小,且热量在土壤中的热传导作用因方向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岩溶区 地埋管 热交换性能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热导率的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曾召田 范理云 +2 位作者 莫红艳 徐云山 刘方毅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77-384,共8页
采用热针法测定室内不同条件下红粘土、粉土和细砂的热导率,着重分析含水率、干密度和土壤质地对土壤热导率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相同干密度情况下,粉土和细砂两者的热导率均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单调线性递增,红粘土的... 采用热针法测定室内不同条件下红粘土、粉土和细砂的热导率,着重分析含水率、干密度和土壤质地对土壤热导率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相同干密度情况下,粉土和细砂两者的热导率均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单调线性递增,红粘土的热导率则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呈现出分段递增的趋势;2)含水率对热导率的影响主要归结为土样中液相(水)热导率、结合水膜(“液桥”效应)2个主要因素,而“液桥”效应对红粘土的热导率影响显著;3)相同含水率情况下,3种土样的热导率均随干密度的增加而递增,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4)土壤质地(细颗粒和石英含量)对土样热导率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热导率 影响因素 热针法 结合水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黏土热物理特性及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曾召田 赵艳林 +3 位作者 吕海波 徐云山 李其林 蔡於芬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252-258,134,共8页
结合矿物组成分析,通过室内试验对广西4种红黏土的热物理特性从土质学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红黏土的热特性参数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土体干密度保持不变,红黏土的热导率、比热容随体积含水率的增加而线性递增;... 结合矿物组成分析,通过室内试验对广西4种红黏土的热物理特性从土质学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红黏土的热特性参数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土体干密度保持不变,红黏土的热导率、比热容随体积含水率的增加而线性递增;热导率变化曲线存在临界含水率点,土体含水率低于该点时,热导率呈线性急剧增加,反之,热导率增长缓慢,趋于稳定;热扩散率以临界含水率点为界,先随含水率的增大而递增,到达临界含水率后随含水率的增加而递减,整体呈抛物线的变化趋势;当土体含水率保持不变,红黏土的热导率、比热容、热扩散率均随干密度的增加而线性递增;红黏土矿物成分中的石英含量对土体的热导率具有显著影响,石英含量与热导率的增长速率呈正相关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黏土 热物理特性 影响因素 热导率 矿物成分 体积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雁山红粘土的土-水特征试验 被引量:8
5
作者 傅鑫晖 韦昌富 +3 位作者 颜荣涛 马田田 蒙尚雁 李康平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8-492,共5页
采用压力板仪对重塑红粘土在不同干密度条件下进行脱湿试验,得到了相应的土-水特征曲线。采用常用的van Genuchten模型、Fredlund 4模型对实测的土-水特征曲线进行了拟合,其拟合结果较好。试验结果表明:干密度越大、进气值越高,试样在... 采用压力板仪对重塑红粘土在不同干密度条件下进行脱湿试验,得到了相应的土-水特征曲线。采用常用的van Genuchten模型、Fredlund 4模型对实测的土-水特征曲线进行了拟合,其拟合结果较好。试验结果表明:干密度越大、进气值越高,试样在相同基质吸力下干密度大的试样含水量更高。将红粘土的土-水特征曲线与干密度非常接近的贵州地区玄武岩红土进行了对比,发现红粘土的持水能力要比其他类型的粘土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重塑红粘土 土-水特征曲线 压力板仪 非饱和土 雁山 桂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地源热泵系统土壤热湿迁移实验平台研制 被引量:6
6
作者 曾召田 徐云山 +2 位作者 赵艳林 吕海波 唐双慧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8-186,共9页
地源热泵运行中地埋管换热器与岩土层的热交换是一个复杂的热湿耦合传热传质过程。为研究岩溶地区地源热泵运行过程中土体热湿迁移效应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合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和实验功能需求,设计研制了一个可进行地源热泵运行... 地源热泵运行中地埋管换热器与岩土层的热交换是一个复杂的热湿耦合传热传质过程。为研究岩溶地区地源热泵运行过程中土体热湿迁移效应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合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和实验功能需求,设计研制了一个可进行地源热泵运行性能测试及地埋管周围土壤热湿迁移效应研究的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主要分为地源热泵试验系统、运行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地源热泵运行状况和换热过程中岩土体温湿度变化、土壤热湿迁移、周围环境大气因素的自动采集和实时监测;在此基础上,利用地源热泵运行过程中的实测数据验证了实验平台的有效性,并对部分实测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讨论。运行结果表明:该实验平台具有高效、节能等优点,实现了数据自动采集和全面监测功能,完全符合实验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热湿迁移 岩溶地区 实验平台 热量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工业园区规划的碳排放计量分析系统构建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丽荣 刘婵 李欣原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73,共5页
工业园区作为工业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载体。将工业园区内五大类用地作为研究低碳规划的对象,分别建立公式计算各类用地的碳排放量,再综合得出工业园区碳排放计量分析系统,对低碳工业园区规划进行测度控制,... 工业园区作为工业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载体。将工业园区内五大类用地作为研究低碳规划的对象,分别建立公式计算各类用地的碳排放量,再综合得出工业园区碳排放计量分析系统,对低碳工业园区规划进行测度控制,从开发利用新型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合理科学规划工业园区用地结构、促进工业园区产业链的形成、提高绿地碳汇等方面,提出减少工业园区碳排放的建设目标,建立低碳工业园区规划的评价指标及碳排放计量分析系统框架,探究实现工业园区低碳规划的方法和路径,为建设低碳工业园区提供规划支持和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园区 低碳规划 碳排放 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冷工况下水平埋管换热器运行试验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曾召田 唐双慧 +2 位作者 赵艳林 徐云山 吕海波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52,共7页
通过夏季工况的地源热泵运行试验,对运行过程中水平埋管的换热性能参数、试验场地周围气象因素和换热过程中土体的温湿度变化等因素进行实时监测,探讨了地源热泵运行过程中水平埋管换热器热交换性能及其周围土壤的温、湿度场变化规律。... 通过夏季工况的地源热泵运行试验,对运行过程中水平埋管的换热性能参数、试验场地周围气象因素和换热过程中土体的温湿度变化等因素进行实时监测,探讨了地源热泵运行过程中水平埋管换热器热交换性能及其周围土壤的温、湿度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地源热泵间隙运行有利于土壤温度场的恢复,随着停机时间的增加,水平埋管与周围土壤的热交换能力明显提高;气候变化对水平埋管周围土壤的温度场分布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埋深的递减,土壤温度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明显;水平埋管周围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随着与埋管距离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其影响半径为1.0m左右;热交换对水平埋管周围土壤湿度场的影响不明显,但大气降雨引起的地表水入渗对土壤湿度场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水平埋管换热器 热交换性能 土壤温湿度场 水分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工业园区专项规划控制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5
9
作者 刘丽荣 郭娜娜 +1 位作者 梁鑫斌 李欣原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3,共7页
为了解决低碳工业园区规划控制指标在规划层次上缺少区分度、可操作性不强、决策依据不够充分的问题,先从总体规划层次探讨低碳工业园区规划控制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此引导低碳城市与低碳工业园区统筹发展。论述低碳工业园区在总体规划层... 为了解决低碳工业园区规划控制指标在规划层次上缺少区分度、可操作性不强、决策依据不够充分的问题,先从总体规划层次探讨低碳工业园区规划控制指标体系的构建,以此引导低碳城市与低碳工业园区统筹发展。论述低碳工业园区在总体规划层次设立专项规划的必要性和实施路径。明确低碳工业园区专项规划的总体目标和任务,针对低碳工业园区专项规划的内容,借鉴相关指标,以专题型指标分类方法为框架,创建了一套适用于低碳工业园区专项规划的控制指标体系,为低碳工业园区专项规划方案编制、评价、优化提供科学的、可量化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工业园区 专项规划 规划控制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一维热湿传递实验台的研制及模型试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曾召田 吕海波 +2 位作者 徐云山 唐双慧 贺海洋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5-82,共8页
研制了一个可模拟土壤一维热湿传递的实验台;通过3种土壤的一维热湿传递模型试验,探讨了温度梯度和湿度梯度二者共同影响下土壤的热湿迁移效应,验证了土壤中水分迁移和热量传递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土壤的热湿迁移机理进行了初步分... 研制了一个可模拟土壤一维热湿传递的实验台;通过3种土壤的一维热湿传递模型试验,探讨了温度梯度和湿度梯度二者共同影响下土壤的热湿迁移效应,验证了土壤中水分迁移和热量传递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土壤的热湿迁移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土壤一维热湿传递实验台,具有操作简单、控温精确等优点,能有效模拟温度梯度和湿度梯度二者共同影响下土壤的热湿迁移效应;试验土柱中热量传递十分缓慢,热源附近土壤的温度梯度最大,随着与热源距离的加大,土壤温度迅速降低,冷热端温差越大,温度影响范围越广;相对于土壤初始含水率和土体干密度,冷热端温差是影响试验土柱中温度场最主要的因素;加热后试验土柱的含水率分布曲线可依次分为3个区段,即温差扩散段、共同扩散段和未扰动段;土壤中的热湿迁移过程是一个由多种机制驱动、多相多组分相互耦合作用的复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热湿迁移效应 水分迁移 热量传递 模型试验 多相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共生特征实证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黄定轩 牟春梅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67-72,100,共7页
针对中国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共生关系研究的不足,在构建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共生演化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系统动力理论提出了二者共生特征实证分析方法,在收集中国绿色建筑项目与传统建筑项目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建... 针对中国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共生关系研究的不足,在构建绿色建筑与传统建筑共生演化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系统动力理论提出了二者共生特征实证分析方法,在收集中国绿色建筑项目与传统建筑项目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建筑处于产业成长期,传统建筑处于产业成熟期,二者之间共生关系属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绿色建筑对传统建筑的影响大于传统建筑对绿色建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筑 共生 演化模型 实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产为本的城市文化体系建构层次与路径探索——以桂林市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春英 吴优 +2 位作者 孙昌盛 胡聚山 周鑫腹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7-84,共8页
当前城市发展正处于以文化软实力为主体的时代,城市本土化文化的建构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必要内容,而城市文化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项。从城市文化和城市资产的概念、特性与相互关系,以及城市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看,依托城市资产、扎根地方... 当前城市发展正处于以文化软实力为主体的时代,城市本土化文化的建构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必要内容,而城市文化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项。从城市文化和城市资产的概念、特性与相互关系,以及城市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看,依托城市资产、扎根地方土壤进行城市文化体系的建构是一种操作性与实效性较强的方法。基于城市文化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的价值意义,提出“城市—特色文化”、“分区—空间文化”、“社区—生活文化”城市资产与城市文化建构的3个层次,并指出依托城市资产转译的路径与方法,以及城市文化在各层面建构内容。以桂林市为例,阐述了桂林城市文化在3个层面依托资产进行建构的路径与核心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为本 城市文化 本土特色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工业园厂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作用机理及规划指导路径
13
作者 刘丽荣 李书覃 +2 位作者 李欣原 文正敏 刘声炜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00-706,共7页
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低碳工业园厂区施工建设提供更为直接和具体的规划指导。基于分层、指导要素、过程3个层面,探讨了低碳工业园厂区修规的作用机理,并结合低碳工业园厂区的建设特点和企业发展目标,总结归纳其修规的指导要素。提出了5个... 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低碳工业园厂区施工建设提供更为直接和具体的规划指导。基于分层、指导要素、过程3个层面,探讨了低碳工业园厂区修规的作用机理,并结合低碳工业园厂区的建设特点和企业发展目标,总结归纳其修规的指导要素。提出了5个厂区修规指导路径:模块化厂区总平面布置,开放复合的道路交通组织方案设计,分类的低碳工业建筑设计指导,多层次的厂区景观绿化布置,集约、高效、节能的厂区管线布置,为指导厂区的各项工程低碳建设实施、低碳工业园厂区修规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工业园厂区 修建性详细规划 作用机理 规划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吸力下广西重塑红黏土吸力与含水率关系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欧传景 韦昌富 +2 位作者 颜荣涛 卢有谦 郭敬林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32-36,共5页
吸力对非饱和土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探讨吸力与非饱和红黏土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用蒸汽平衡法研究了高吸力段(3~368 MPa)广西贺州红黏土持水特性。研究表明,质量含水率或者饱和度随着控制吸力的增加而减小,随着... 吸力对非饱和土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探讨吸力与非饱和红黏土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用蒸汽平衡法研究了高吸力段(3~368 MPa)广西贺州红黏土持水特性。研究表明,质量含水率或者饱和度随着控制吸力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吸力的降低而增大;本组试验在控制吸力值为21.82 MPa时,曲线存在突变点,此时试样吸排水速率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脱湿曲线与吸湿曲线间存在滞回效应,吸力值小于突变点的时候,滞回现象明显。不同初始含水率的土样对应的吸力与含水率间关系曲线基本重合,而吸力与饱和度间关系曲线则不重合,主要与含水率的变化和土体的胀缩变形不成正比有关,孔隙比和吸力间的关系曲线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分析红黏土土水特征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坐标变量。所获结果为当地边坡土体持水特性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有助于该地区工程实践的防灾减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汽平衡法 红黏土 吸力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村落建筑空间的文化折射与表达——以漓江风景名胜区周边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21
15
作者 李欣原 韦文俊 +3 位作者 刘丽荣 卢建坤 吴昆哲 郭梦笛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93,共12页
系统科学地认知传统村落文化是这类乡村振兴的基础。基于区域的、动态的视角,应用类型学、文化的梳理与解读、空间分析的方法,总结分析漓江风景名胜区周边传统村落多民系多民族的民居类型特征、文化折射与表达的作用路径,探究多民系文... 系统科学地认知传统村落文化是这类乡村振兴的基础。基于区域的、动态的视角,应用类型学、文化的梳理与解读、空间分析的方法,总结分析漓江风景名胜区周边传统村落多民系多民族的民居类型特征、文化折射与表达的作用路径,探究多民系文化交融和折射下的建筑群空间组织、建筑形制,多民族文化碰撞交融所折射的建筑符号与建筑元素的空间表达。系统梳理得出多民系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文化折射与表达的形式、空间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较好地解决了当前传统村落保护更新中重建筑形式轻文化内涵的问题,凝练出景区周边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与景观资源,为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文化折射 空间表达 漓江风景名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应用微电子流效应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新方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欧传景 韦昌富 +1 位作者 颜荣涛 朱莹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71-277,共7页
土体含水量是岩土工程的重要参数。为了测量这一参数,在分析现有土壤含水量测试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微电子流效应测定土中含水量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将传感器与被测土样耦合在一起,然后对传感器施加100 MHz的高频交流电流,... 土体含水量是岩土工程的重要参数。为了测量这一参数,在分析现有土壤含水量测试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以微电子流效应测定土中含水量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将传感器与被测土样耦合在一起,然后对传感器施加100 MHz的高频交流电流,并产生交流磁场,使被测土样中的电子作同频率的自旋极化运动,从而产生微电子流,通过微电子流的强弱来分辨出水分含量高低。对黄河粉土和桂林红黏土进行了试验,研究了在不同质量、不同密实程度条件下土样的吸水量和吸水速率,并用已知干密度和含水量的环刀样对传感器进行了初步标定。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测出土样持水量和吸水速率,可测定环刀样和小到0.3 g土样的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的含水量 微电子流效应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钢纤维UHPC无腹筋梁受剪性能试验 被引量:1
17
作者 曹霞 任义成 +3 位作者 廉德铭 金凌志 李丽 何达波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4,共8页
基于单点加载下4根超高性能混凝土无腹筋梁构件受剪破坏试验结果,研究其受剪性能,以钢纤维类型为主要研究参数,分析钢纤维类型对无腹筋梁的受剪承载力、裂缝发展形态、挠度和韧性等发展规律。结果表明:端钩型钢纤维对提高超高性能混凝... 基于单点加载下4根超高性能混凝土无腹筋梁构件受剪破坏试验结果,研究其受剪性能,以钢纤维类型为主要研究参数,分析钢纤维类型对无腹筋梁的受剪承载力、裂缝发展形态、挠度和韧性等发展规律。结果表明:端钩型钢纤维对提高超高性能混凝土无腹筋梁的受剪承载力、阻滞裂缝发展及控制试件变形能力作用优于光滑平直型和波浪型钢纤维,而端钩型Ⅱ钢纤维优于端钩型Ⅰ钢纤维;端钩型Ⅰ和光滑平直型钢纤维增韧效果较好,但分担纵筋拉力较少;波浪型钢纤维分担纵筋拉力较多,提高超高性能混凝土无腹筋梁抗裂性的效果较好,但增韧效果较差。经对比分析,陈璇公式计算值精确度较高,离散程度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梁 钢纤维类型 受剪承载力 裂缝 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钢筋C型卡槽连接单向拉伸力学性能
18
作者 张敏 李昆松 +3 位作者 卢旦 陈宜虎 于伟 刘艳萍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5,共8页
为提高装配式纵向钢筋连接的施工效率,提出了C型卡槽连接方式,制作9个连接件并进行单向拉伸试验,观察其破坏形态,研究试件荷载-位移曲线、应变发展过程,分析不同锚固板直径对连接件连接性能的影响;基于混凝土局部受压计算公式,推导出C... 为提高装配式纵向钢筋连接的施工效率,提出了C型卡槽连接方式,制作9个连接件并进行单向拉伸试验,观察其破坏形态,研究试件荷载-位移曲线、应变发展过程,分析不同锚固板直径对连接件连接性能的影响;基于混凝土局部受压计算公式,推导出C型卡槽连接钢筋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并给出不同锚固板直径与带锚固板钢筋直径的适配表。结果表明:锚固板直径为43 mm和48 mm的连接件发生带锚固板钢筋拉断破坏,荷载-位移曲线与单根钢筋拉伸的荷载-位移曲线相似,均能满足JGJ 107—2016和ACI 318对接头的强度要求;锚固板直径为38 mm的连接件是依据JGJ 256—2011选取锚固板直径,试验过程中发生带锚固板钢筋拔出破坏,证明按照规程取值,锚固板直径偏小,无法满足连接要求;锚固板直径为38 mm的连接件其荷载-位移曲线呈现波浪形,承载力虽小于前两者,但仍具有较好的延性和较高的残余承载力;所有连接件的C型卡槽在整个受力过程中应变值较小,始终处于弹性阶段,C型卡槽环向应变表现为压应变,C型卡槽连接钢筋承载力的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连接 C型卡槽连接 单向拉伸 锚固板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受力性能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黄荆 莫时旭 +1 位作者 刘晓贝 郑艳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2,共8页
为了解决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开裂以及钢箱受压屈曲问题,提出采用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对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优化,并在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桥面翼板的负弯矩区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部分替代强度等级为C40的混凝土,形成超高性能混凝... 为了解决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开裂以及钢箱受压屈曲问题,提出采用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对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优化,并在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桥面翼板的负弯矩区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部分替代强度等级为C40的混凝土,形成超高性能混凝土-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进一步优化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受力性能;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超高性能混凝土-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有限元模型,在验证模型适用性的基础上,分析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的受弯过程,并对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翼板、钢筋、钢箱云图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中混凝土的充填跨度对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刚度存在一定的影响,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显著改善了翼板的抗裂性能,翼板受拉区损伤面积减小95%以上;当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完全替代普通混凝土材料时,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的刚度、开裂荷载、极限荷载等性能得到较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结构 窄幅钢箱连续组合梁 有限元模拟 超高性能混凝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PE-XGBoost算法的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欣怡 戴成元 +2 位作者 李微雨 陈阳 刘兵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0-110,共11页
为了更好地预测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出了基于极限提升树(XGBoost)算法的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利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树结构概率密度估计贝叶斯优化(TPE-BO)方法优化模型参数;通过实... 为了更好地预测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出了基于极限提升树(XGBoost)算法的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利用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树结构概率密度估计贝叶斯优化(TPE-BO)方法优化模型参数;通过实例对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预测模型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数据预处理和TPE-BO超参数优化方法均能在一定程度提升模型性能;与随机森林、K邻近回归、支持向量机回归、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相比,提出的模型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高性能抗压强度预测模型可为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再生混凝土性能预测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GBoost算法 再生粗骨料混凝土 抗压强度 贝叶斯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