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1
作者 李鑫鹏 赵雨晴 +2 位作者 李远俊 梁宇航 李双燕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62-1274,共13页
湿地土地利用类型影响着温室气体源汇分布及大小,尤其在岩溶湿地中,其独特的碳酸盐岩地质背景使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温室气体排放呈现显著时空差异。为了解岩溶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本研究选取我国面积最大的低海拔岩溶湿地桂林会仙... 湿地土地利用类型影响着温室气体源汇分布及大小,尤其在岩溶湿地中,其独特的碳酸盐岩地质背景使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温室气体排放呈现显著时空差异。为了解岩溶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本研究选取我国面积最大的低海拔岩溶湿地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为研究对象,于2023年11月−2024年10月采用静态箱法结合气相色谱仪对湿地内5种土地利用类型(湖泊、林地、荷花塘、鱼塘、稻田)开展了以月为周期的甲烷(CH_(4))和二氧化碳(CO_(2))排放检测,以探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温室气体排放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会仙湿地CH_(4)排放通量变化范围为0.37~145.62 mg/(m^(2)·h),平均值为32.96 mg/(m^(2)·h);CO_(2)排放通量变化范围为106.60~4689.89 mg/(m^(2)·h),平均值为2088.31 mg/(m^(2)·h);湿地总体表现为CO_(2)和CH_(4)的释放源。②桂林会仙湿地内5种土地利用类型CH_(4)排放通量基于土地面积换算成总量来看,稻田、鱼塘、湖泊、林地和荷花塘CH_(4)排放通量分别占总量的93.54%、2.60%、2.09%、1.59%和0.22%;CO_(2)排放通量基于土地面积换算成总量来看,林地、稻田、湖泊、荷花塘和鱼塘分别占总量的58.19%、43.27%、4.62%、0.75%和-6.83%(鱼塘表现为CO_(2)的汇)。③影响CH_(4)排放通量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气温、气压、土壤有机碳(SO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水深;影响CO_(2)排放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气温、相对湿度、风速、SOC、DOC、水深及水体pH。研究显示,鱼塘、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通量与鱼类养殖周期和水稻种植活动有关;湖泊和荷花塘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月变化差异明显,主要与降雨、气温等气候因子的季节性波动所造成湿地环境条件改变(水深、植被覆盖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湿地 CO_(2) CH_(4) 排放通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德市城南社区岩溶地面塌陷机制与灾害风险评估
2
作者 王恒 姚宜娟 +2 位作者 赵魁 陈余道 覃佳肖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2-644,共13页
岩溶地面塌陷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不均一性等特点。英德城区突发大规模地面塌陷,灾害严重。综合调查和分析表明,区内上覆松散沉积物和下伏岩溶洞穴是集中地面塌陷的物质基础,北江水位波动及地下水抽提引起的潜蚀... 岩溶地面塌陷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不均一性等特点。英德城区突发大规模地面塌陷,灾害严重。综合调查和分析表明,区内上覆松散沉积物和下伏岩溶洞穴是集中地面塌陷的物质基础,北江水位波动及地下水抽提引起的潜蚀和真空吸蚀水动力作用,以及污水渗漏引起的化学溶蚀作用是塌陷形成的主要机制。文章选取8个易发性指标和2个易损性指标并结合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岩溶地面塌陷灾害风险综合指数模型,对研究区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污水处理厂-水泥厂一带,占研究区面积70.83%;中风险区主要分布研究区西北角,占研究区面积29.17%。建议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与管理,以及地表污水防渗措施,以防御该区地面塌陷灾害,降低致灾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面塌陷 形成机制 易发性 易损性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市青狮潭水库沉积物抗生素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2
3
作者 董堃 唐宇坤 +3 位作者 周欣雨 黄浩宇 王敦球 李海翔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1,共9页
为研究抗生素的使用对水库生态的影响,于2022年10月选取桂林市备用饮用水水源地青狮潭水库作为研究区域,利用固相萃取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青狮潭水库沉积物中磺胺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三大类17种抗生素含量进行了分析... 为研究抗生素的使用对水库生态的影响,于2022年10月选取桂林市备用饮用水水源地青狮潭水库作为研究区域,利用固相萃取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青狮潭水库沉积物中磺胺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三大类17种抗生素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个采样点总浓度为3.79~11.10 ng·L^(-1),共检出7种磺胺类、4种四环素类、3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平均浓度为0.084~1.26 ng·L^(-1),其中检出浓度最高的抗生素为氧氟沙星(OFL),浓度为5.21 ng·L^(-1),氧氟沙星是检出率最高的抗生素,检出率为90%。对青狮潭水库沉积物抗生素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研究表明:青狮潭水库沉积物三大类17种抗生素风险商值RQ<1,表现出低风险;但不同采样点最大风险指标均指向氧氟沙星,需要注意氧氟沙星的排放问题。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青狮潭水库沉积物抗生素对人体健康无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青狮潭水库 生态风险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施调理剂联合叶喷阻隔剂下镉污染水田的安全利用效果 被引量:4
4
作者 唐乐斌 黄凤艳 +3 位作者 吴辰润 董心月 周子寒 宋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88-2295,共8页
为明确土施调理剂联合叶喷阻隔剂对水稻镉(Cd)吸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选用生石灰(Li)、硅肥(Si)、钙镁磷肥(CaMg-P)和钙硅碱性调理剂(Ca-Si)为土壤调理剂,流体硅(Si-l)和螯合硒(Se)为叶面阻隔剂,探究不同技术集成模式下稻... 为明确土施调理剂联合叶喷阻隔剂对水稻镉(Cd)吸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选用生石灰(Li)、硅肥(Si)、钙镁磷肥(CaMg-P)和钙硅碱性调理剂(Ca-Si)为土壤调理剂,流体硅(Si-l)和螯合硒(Se)为叶面阻隔剂,探究不同技术集成模式下稻株Cd累积的差异。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处理,不同处理下土壤pH值提升0.50~0.86个单位,土壤DTPA-Cd含量显著降低(P<0.05),降幅为30.1%~41.2%;除处理T6(Li+Se)和T8(CaMg-P+Se)外,其余处理较CK处理稻谷产量提高0.44%~7.85%。与CK相比,不同联合调控措施下根、茎、叶、穗轴和糙米Cd含量显著降低(P<0.05),所有处理的糙米Cd含量均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2-2022)中糙米Cd限值(0.2 mg·kg^(-1)),且以处理T6(Li+Se)降Cd效果最佳,糙米Cd含量由0.501 mg·kg^(-1)降至0.123 mg·kg^(-1)。综合Cd转运系数TF_(茎叶-糙米)、TF_(根-糙米)及经济效益结果,土施生石灰联合叶喷螯合硒是镉污染稻田安全利用的一种可行技术模式,在中度Cd污染农田可实现稻米安全生产和农户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联合调控 Cd污染农田 安全利用 成本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料预处理对生物炭特性及污染物去除能力的影响
5
作者 许成涛 王敦球 +2 位作者 白少元 义玮 刘立恒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69-4077,4086,共10页
由于成本低、环境友好等特点,生物炭被广泛用于水中污染物的去除。但是原始生物炭存在比表面积较小、表面官能团不丰富、吸附量低等不足。因此,如何改善生物炭的性能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综述了原料预处理方式(酸/碱活化、盐浸渍... 由于成本低、环境友好等特点,生物炭被广泛用于水中污染物的去除。但是原始生物炭存在比表面积较小、表面官能团不丰富、吸附量低等不足。因此,如何改善生物炭的性能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综述了原料预处理方式(酸/碱活化、盐浸渍、矿物掺杂、纳米碳负载)对生物炭特性(比表面积、孔容、表面官能团等)及污染物(重金属、抗生素和染料)去除能力的影响,阐述了预处理对生物炭去除污染物的强化能力及机理(孔隙填充、离子交换、氢键、静电吸引、π-π相互作用等)。该综述能为生物炭的制备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原料预处理 特性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地区低镉富硒水稻品种筛选
6
作者 唐乐斌 周子寒 +3 位作者 张怡博 刘智博 SHAHAB Asfandyar 宋波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70-1278,共9页
选取桂北地区种植的10个水稻品种作为试验对象,在天然硒镉高含量背景区开展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不同品种水稻的农艺性状、产量和不同部位镉(Cd)、硒(Se)含量等指标,对比参试品种糙米低Cd富Se效果,探究糙米中的Se和Cd含量与土壤性状间的相... 选取桂北地区种植的10个水稻品种作为试验对象,在天然硒镉高含量背景区开展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不同品种水稻的农艺性状、产量和不同部位镉(Cd)、硒(Se)含量等指标,对比参试品种糙米低Cd富Se效果,探究糙米中的Se和Cd含量与土壤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供试水稻品种间产量差异明显,变幅为0.420~0.581 kg·m^(-2),其中野香优2号、泰优390、德优108和10香优郁香的稻谷产量均高于供试品种产量均值。除野香优2号外,不同部位Cd含量呈现根>其他节>穗下第1节>穗轴≈其他叶>剑叶>颖壳>糙米,以根部积累较高。参试水稻糙米Cd含量在0.156~0.296 mg·kg^(-1)之间,其中野香优2号、五优1179、泰优390、隆香优华占和德优108的糙米Cd含量低于GB 2762—20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限量值。供试水稻不同部位Se含量高低呈现根>剑叶>颖壳>其他节>穗下第1节>其他叶≈穗轴>糙米。供试水稻糙米Se含量变幅为0.058~0.101 mg·kg^(-1),均达到GB/T 22499—2008《富硒稻谷》中富硒大米的标准(0.04~0.30 mg·kg^(-1))。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DTPA-Cd含量、pH值和土壤全量Cd含量(S-Cd)是糙米Cd、Se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糙米Cd含量(R-Cd)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DTPA-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基于聚类分析和稻谷产量,适合在桂北地区高硒镉安全利用类耕地种植的水稻品种为野香优2号,既能保障富Se稻米安全生产,又能保证水稻相对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筛选 镉(CD) 硒(Se)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岩溶石漠化区山坡橘园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研究
7
作者 张宇 金鑫 +3 位作者 宋颖 郭攀 梁桂优 翟婷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8-259,共12页
【目的】为探索适合于岩溶石漠化区山坡橘园的最佳水土保持措施,【方法】采用修建径流观测小区的方法,对桂北岩溶区山坡橘园进行定位观测,分析植物措施、砖石围挡、PVC板围挡等3种水土保持措施在不同降雨等级(大雨、暴雨、大暴雨)下的... 【目的】为探索适合于岩溶石漠化区山坡橘园的最佳水土保持措施,【方法】采用修建径流观测小区的方法,对桂北岩溶区山坡橘园进行定位观测,分析植物措施、砖石围挡、PVC板围挡等3种水土保持措施在不同降雨等级(大雨、暴雨、大暴雨)下的径流、泥沙、养分流失情况,同时采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综合效益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在区分与不区分降雨等级两种情况下,3种措施均表现为植物措施的减氮、减磷效益最佳,PVC板围挡的减沙效益最佳,总体上砖石围挡各指标的削减效益低于其他两种措施;大雨、暴雨等级下植物措施减流效益最好,大暴雨等级下PVC板围挡减流效益高于植物措施。(2)各水土保持措施的水、土、养分流失量以及削减效益指标并不都是随降雨等级的提升而呈单调性变化,其中产流量和养分流失量随降雨等级提升而单调递增,其他指标变化大多不呈单调性;同一措施的减流、减沙、减氮、减磷等指标随降雨等级的不同变化趋势有所差异。(3)在不区分降雨等级的情况下,在岩溶区石漠化山地橘园实施PVC板围挡措施的综合效益最佳,植物措施次之;在区分降雨等级的情况下,大雨、暴雨等级下实施植物措施综合效益最佳,大暴雨等级下实施PVC板围挡措施综合效益最佳。【结论】岩溶区石漠化山地橘园实施植物措施、PVC板围挡、砖石围挡均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径流 岩溶山坡 水土保持 侵蚀 模糊综合评价 橘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8
作者 潘家媛 彭芃 +2 位作者 农接亮 申泰铭 解庆林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4,共8页
为探究不同生物修复方法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从天津大港油田的污染土壤中分离出3株石油烃降解菌(J1、J2和J3),将其构建为高效降解菌群,通过生物强化(BA)和生物刺激(BS)对污染土壤进行10个月的生物修复。结果表明,BA法中3个不同深... 为探究不同生物修复方法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从天津大港油田的污染土壤中分离出3株石油烃降解菌(J1、J2和J3),将其构建为高效降解菌群,通过生物强化(BA)和生物刺激(BS)对污染土壤进行10个月的生物修复。结果表明,BA法中3个不同深度的土样BQ1、BQ2和BQ3中总石油烃(TPHs)的总降解率分别为86.05%、61.91%和43.87%;BS法中TPHs的总降解率分别为75.76%、58.91%和38.48%。结合土样中石油烃各组分的降解情况发现,相比于BS法,BA法不仅对TPHs表现出更好的降解效果,还对高分子量组分表现出更好的降解能力。经过生物修复后,土壤中Salegentibacter sp.、Halomonas sp.和Bacillus sp.3个菌属的总丰度最大增加了47.87百分点,成为土壤中的优势菌属,这说明两种生物修复方法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功能性,并增加与石油降解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生物强化 生物刺激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喀斯特地区干湿循环过程中土壤水含量的空间变异 被引量:8
9
作者 甘磊 郑思文 +4 位作者 黄太庆 陈晓冰 包涵 程芳丽 陈廷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587-1593,共7页
【目的】研究桂林喀斯特地区干湿循环过程中土壤水含量的空间分布变化,为解决该地区农田水土流失及农作物防旱抗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种植有大豆、梨树和甘蔗3种不同农作物的耕作地为试验地,分析3种试验地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 【目的】研究桂林喀斯特地区干湿循环过程中土壤水含量的空间分布变化,为解决该地区农田水土流失及农作物防旱抗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种植有大豆、梨树和甘蔗3种不同农作物的耕作地为试验地,分析3种试验地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表层0~6 cm土壤水含量的空间变异,并利用地统计方法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空间分布变异。【结果】大豆、梨树和甘蔗3种试验地的土壤质地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容重表现为梨树地最小,但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总孔隙度均以梨树地最高。3种试验地湿润阶段的土壤水含量是干旱阶段土壤水含量的2~3倍。在整个干旱—湿润循环过程中,3种试验地的土壤水含量均表现为梨树地>甘蔗地>大豆地,土壤水含量空间分布比为37.18%~95.99%,呈中等偏上的空间相关性,说明试验地的空间分布在一定范围内表现稳定,但因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一定变异性,变异强度也因其耕作方式或管理方式的不同而异。【结论】桂林喀斯特地区土壤自身具有维持其土壤水含量空间分布稳定的能力,但耕作方式、灌溉等人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土壤水含量的空间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湿循环 土壤水含量 地统计分析 空间稳定性 桂林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广东大宝山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华荣 王迪 +1 位作者 朱槟桐 金鑫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9-86,共8页
为探讨信息扩散理论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中的可行性,通过广东大宝山地区24个土壤样品重金属数据,采用信息扩散理论结合地累积指数,评价了该地区土壤Pb、Zn、Cu和Cd的污染现状及发生概率。结果表明:大宝山地区土壤受Cd污染最为严重,其次... 为探讨信息扩散理论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中的可行性,通过广东大宝山地区24个土壤样品重金属数据,采用信息扩散理论结合地累积指数,评价了该地区土壤Pb、Zn、Cu和Cd的污染现状及发生概率。结果表明:大宝山地区土壤受Cd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Cu污染,Pb和Zn污染较轻。通过信息扩散理论计算的地累积指数发生概率表明:大宝山地区土壤受Cd污染发生轻度-中等污染以上的概率为71.65%,中等污染以上的概率为56.76%,中等-强污染以上的概率为39.76%,强污染以上的概率为25.38%,强-极严重污染以上的概率为15.05%,极严重污染以上的概率为0.02%;Cu污染发生轻度-中等污染以上的概率为55.61%,中等污染以上的概率为38.65%,中等-强污染以上的概率为25.09%,强污染以上的概率为15.88%,强-极严重污染以上的概率为9.27%。综上,信息扩散理论可用于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评价结果可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管理和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扩散 重金属 污染评价 土壤 大宝山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及混合物环境风险评估 被引量:21
11
作者 符鑫 梁延鹏 +4 位作者 覃礼堂 曾鸿鹄 莫凌云 王敦球 覃璐玫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74-983,共10页
为研究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水平、分布特征、来源和环境风险,分别于2016—2017年四个季节在研究区域采集地表水(湖泊和沟渠水)和浅层地下水样品共88份,利用气相色谱法(GC-ECD)对其中15种OCPs残留量进行检测和... 为研究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水体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残留水平、分布特征、来源和环境风险,分别于2016—2017年四个季节在研究区域采集地表水(湖泊和沟渠水)和浅层地下水样品共88份,利用气相色谱法(GC-ECD)对其中15种OCPs残留量进行检测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会仙湿地湖泊、沟渠和浅层地下水中总OCPs残留量范围(平均值)分别为68.7~305 ng·L^(-1)(137 ng·L^(-1))、77.4~211 ng·L^(-1)(137 ng·L^(-1))和24.6~76.4 ng·L^(-1)(38.6 ng·L^(-1)),其中六六六(HCHs)是最主要的污染物,占总OCPs的61.7%以上,其次是七氯类OCPs和滴滴涕(DDTs)。与国内外其他地区水体OCPs污染相比,研究区域地表水OCPs污染处于较高水平,浅层地下水OCPs污染处于中等水平,同时夏季OCPs残留浓度高于其他季节。从特征组分比例可确认HCHs主要来自历史残留,但2016年10月可能有新的林丹输入;DDTs降解不完全,可能有持续输入。OCPs混合物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甲壳类对研究区域水体中15种OCPs最敏感,其次为鱼类和藻类;15种OCPs混合物对浅层地下水水生生态环境具有中等风险,而对地表水水生生态环境具有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岩溶湿地 会仙湿地 残留特征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典型工业型城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卢丽 陈余道 +3 位作者 邹胜章 樊连杰 林永生 王喆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88-598,共11页
文章以广西柳州市岩溶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在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和样品采集测试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法、水化学方法(Piper图、Gibbs图、离子比值系数,矿物饱和指数计算)、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工业型城市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文章以广西柳州市岩溶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在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和样品采集测试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法、水化学方法(Piper图、Gibbs图、离子比值系数,矿物饱和指数计算)、因子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工业型城市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开展岩溶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溶地下水为中-弱碱性水,Ca^(2+)、Mg^(2+)、HCO_(3)^(-)、SO_(4)^(2−)是主要的阴阳离子,水化学类型以HCO_(3)-Ca型和HCO_(3)-Ca·Mg型为主,且城区的SO_(4)^(2−)型水的比例远高于非城区。区内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及演化主要受水-岩作用、工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和农业活动等主控因素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31.52%、25.15%、18.12%和10.74%。其中,城区的水化学组分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大于非城区的。矿物饱和指数表明,区内方解石和绝大多数白云石为饱和状态,而石膏和盐岩均为溶解状态。不同功能区的水化学敏感指标有差异,工业区以重金属为主,农业区以三氮为主,生活区以K^(+)、Na^(+)、Cl^(−)、SO_(4)^(2−)为主。研究区整体水质较好,Ⅰ-Ⅲ类水的比例高达约87.39%;但不同区域的水质差异较大,其中城区的水质较差,超标因子主要为Al、Mn、Pb、Fe、Hg;非城区的水质较好,超标因子主要为三氮。研究成果可以为工业型城市岩溶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成因机制 水质评价 工业型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市会仙试区浅层地下水氮磷污染评价与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张楠 代俊峰 +5 位作者 万祖鹏 谢晓琳 张振宇 潘林艳 韩俊磊 代俊鸽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4-490,共7页
为探究漓江流域水系发育区域浅层地下水氮磷污染特征,以漓江流域和柳江流域分水岭区域的会仙湿地试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浅层地下水水质连续监测月数据,使用单因子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氮磷污染评价,分析会仙... 为探究漓江流域水系发育区域浅层地下水氮磷污染特征,以漓江流域和柳江流域分水岭区域的会仙湿地试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浅层地下水水质连续监测月数据,使用单因子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氮磷污染评价,分析会仙试区地下水氮磷(TN、NO^(-)_(3)-N、NH_(3)-N、TP、PO^(3-)_(4))污染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月尺度地下水氮磷指标类别20.3%为Ⅰ—Ⅲ类,79.7%为Ⅳ—Ⅴ类;各监测井TN超标率为100%,TP、PO^(3-)_(4)和NH_(3)-N次之,超标监测井分别占37.5%、25%、25%,NO^(-)_(3)-N超标情况较少,超标监测井为12.5%;时间变化方面,氮磷浓度的均值和变差系数表现为丰水期>枯水期;降雨量与NO^(-)_(3)-N(r=0.398,p>0.05)、NH_(3)-N(r=0.486,p>0.05)和TP(r=0.517,p>0.05)浓度的相关关系不显著,降雨量与TN(r=0.597,p=0.04)和PO^(3-)_(4)(r=0.691,p=0.013)浓度表现为显著中等正相关关系;空间分布方面,TN和NO^(-)_(3)-N浓度高值分布于农田和居民区附近,NH_(3)-N浓度分布离散程度大,田边、居民区、河边均有高值出现,TP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地表河流和农田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污染评价 浅层地下水 时空特征 显著性 相关性 会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岩面形态下岩面径流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瑶琴 蒋超华 +3 位作者 徐勤学 方荣杰 付智勇 陈洪松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7,共8页
[目的]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岩面形态岩石的降雨产流特征,为深入了解喀斯特坡地降雨侵蚀规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研究区内光滑、裂隙、溶穴和溶盘4种典型岩面形态的岩石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原位观测的方法,对降雨后各种... [目的]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不同岩面形态岩石的降雨产流特征,为深入了解喀斯特坡地降雨侵蚀规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研究区内光滑、裂隙、溶穴和溶盘4种典型岩面形态的岩石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原位观测的方法,对降雨后各种岩面形态下岩石产生的岩面径流进行监测。[结果](1) 4种岩面形态中,岩面径流系数表现为光滑(0.74)>溶盘(0.57)>溶穴(0.35)>裂隙(0.19),光滑岩面平均径流系数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的岩面,径流系数分别为裂隙、溶盘和溶穴的3.89,2.11,1.30倍。(2)随着降雨等级的增大,不同岩面径流系数均呈增加趋势,在大雨及以上降雨事件下,4种岩面形态的径流系数存在显著差异。(3)降雨量是影响不同岩面径流深的主要降雨因子,导致岩面产流的降雨量临界值大小表现为裂隙(1.8 mm)>光滑(1.5 mm)>溶盘(1.1 mm)>溶穴(1.0 mm)。[结论]岩面形态和降雨量是影响岩面径流的主要因素;在裸岩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区,岩面径流是坡面径流的重要组成,在水土流失防治中要考虑岩面径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岩面形态 自然降雨 岩面径流 产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与非岩溶区稻田土壤磷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比较 被引量:3
15
作者 朱虹颖 靳振江 +3 位作者 张晓文 秦广法 陈伟坚 熊建华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3-1090,共8页
为探究稻田土壤磷含量与土壤磷酸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桂林毛村岩溶区试验场中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稻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总磷、速效磷、无机磷组分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区总磷含量缺乏,速效磷含量丰富,无... 为探究稻田土壤磷含量与土壤磷酸酶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桂林毛村岩溶区试验场中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稻田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总磷、速效磷、无机磷组分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区总磷含量缺乏,速效磷含量丰富,无机磷组分主要为Fe-P、Ca8-P和Ca10-P,碱性磷酸酶活性为0.76~1.27 mg∙kg^(-1);非岩溶区总磷含量极缺,速效磷含量中上,无机磷组分主要为Fe-P、Ca10-P和Al-P,碱性磷酸酶活性为0.06~0.35 mg∙kg^(-1);岩溶区土壤总磷和速效磷的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非岩溶区。相关性分析表明: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与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岩溶区,Fe-P含量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在非岩溶区,总磷、Ca8-P和Al-P含量均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速效磷和无机磷组分可能是引起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非岩溶区 碱性磷酸酶 磷组分 稻田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斥水性的空间变化
16
作者 陶涣壮 彭扬建 +2 位作者 甘磊 马蕊 程芳丽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5-81,共7页
以广西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甘蔗及梨树植被覆盖的土壤为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斥水性的空间变化。通过对每个试验区面积为135 m×105 m的100个测量点应用滴水穿透时间法(water drop penetration time,WDPT)进行土壤斥水... 以广西桂林市农业科学院大豆、甘蔗及梨树植被覆盖的土壤为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土壤斥水性的空间变化。通过对每个试验区面积为135 m×105 m的100个测量点应用滴水穿透时间法(water drop penetration time,WDPT)进行土壤斥水性测量,利用土壤含水量确定干旱(0.062±0.025)cm^3·cm^(-3)、中等(0.151±0.045)cm^3·cm^(-3)和湿润(0.237±0.086)cm^3·cm^(-3)的土壤水分条件。运用地统计方式,对土壤斥水性进行空间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和湿润水分条件下,WDPT的大小均表现出梨树地最大,甘蔗地次之,大豆地最小,与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大小的变化一致,但是在中等水分条件下,WDPT均值大豆地高于甘蔗地,同时3个试验区的滴水入渗持续时间都达到最大。土壤斥水性的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3种水分条件下,3个试验区的空间结构比基本上大于75%,空间相关性较强。在土壤斥水性的高阈值空间分布上,甘蔗地的稳定性比大豆地强,而梨树的空间分布稳定性最弱。研究结果说明人类的活动会对土壤斥水性空间稳定性产生干扰,但土壤本身仍具有恢复其空间分布稳定性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植被覆盖 土壤含水量 WDPT 地统计分析 空间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甘蔗粉垄与旋耕耕作方式下土壤孔隙特征变化
17
作者 张硕 王松 +4 位作者 张钰 张红霞 韦本辉 黄金生 甘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1-229,共9页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甘蔗地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为粉垄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经过3年粉垄20 cm耕作(F_(20))和旋耕20 cm耕作(X_(20))处理的两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甘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 [目的]分析广西地区甘蔗地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为粉垄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经过3年粉垄20 cm耕作(F_(20))和旋耕20 cm耕作(X_(20))处理的两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甘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并结合ImageJ等软件来获取土壤孔隙分布二维和三维特征的参数指标,并对土壤孔隙结构进行了三维重构可视化。[结果]两种耕作处理下均会对土壤二维和三维孔隙数量产生影响,呈现较小孔隙高于较大孔隙的情况。F_(20)处理在二维及三维孔隙数量形成上要低于X_(20)处理,但前者整体圆度均高于后者。F_(20)处理整体上土壤孔隙面密度远低于X_(20)处理,但相同土层深度下前者土壤孔隙复杂度要高于后者。F_(20)处理的孔隙度和紧实度均值(2.08%,25.22)低于X_(20)处理均值(4.71%,27.23)(p<0.05),但前者比表面积均值(2.62 mm^(-1))高于X_(20)处理均值(2.50 mm^(-1))(p<0.05)。两种处理下连通度均值无明显差异,但F_(20)处理的弯曲度均值1.42%与X_(20)处理均值1.45%差异显著(p<0.05)。两种处理下分支长度密度差异较大,X_(20)处理其均值(115.87 mm/cm^(3))高于F_(20)处理均值(50.41 mm/cm^(3))(p<0.05)。同时两种处理的三维重构上F_(20)处理孔隙分布较为均匀且甘蔗的主要生长区连通性孔隙分布要优于X_(20)处理。[结论]相较传统旋耕而言,在广西地区进行甘蔗种植的过程中,粉垄耕作在土壤孔隙结构上更具优势性,更有利于促进甘蔗根系生长,提高甘蔗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结构 CT扫描 三维重构 粉垄耕作 甘蔗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秸秆炭对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18
作者 梁元娜 蒋金平 +2 位作者 陈永山 徐墨馨 叶丽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0-1158,共9页
【目的】研究添加外源秸秆炭对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为探究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碳组分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3年3月在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温室开展水稻盆栽试验,试验周期120 d。盆栽试验共... 【目的】研究添加外源秸秆炭对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水稻生长的影响,为探究喀斯特地区石灰性农田碳组分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23年3月在桂林理工大学雁山校区温室开展水稻盆栽试验,试验周期120 d。盆栽试验共设置19个处理,在仅添加秸秆炭的处理中,分别添加0.5%、1.0%和3.0%(干土质量比)的破碎秸秆、秸秆沤肥和秸秆生物炭;在添加秸秆炭和碳酸钙的处理中,3种秸秆炭添加量均为1.0%,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0、10.0%和20.0%(干土质量比)碳酸钙;同时设置未添加任何外源物质的对照(CK)处理。分析各处理中水稻生长特征,以及土壤有机碳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溶解性有机碳(DOC)、颗粒态有机碳(POC)含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秸秆炭种类、添加量均会对土壤中有机碳组分含量产生影响。添加0.5%秸秆沤肥土壤中MBC含量最高(235.73 mg/kg),添加1.0%秸秆沤肥土壤中DOC含量最大(221.50 mg/kg),而添加3.0%秸秆生物炭土壤中POC含量最高(36.20 mg/kg)。土壤中碳酸钙添加量也会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碳酸钙添加量为20.0%时,添加3种秸秆炭的土壤MBC含量均为最高。10.0%碳酸钙+1.0%秸秆沤肥处理中土壤DOC含量最大(195.60 mg/kg)。添加3种秸秆炭对水稻生长的促进作用为秸秆生物炭>秸秆沤肥>破碎秸秆,其中添加0.5%秸秆生物炭的水稻长势最佳,平均株高102 cm,根长50 cm;添加3.0%破碎秸秆处理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随着碳酸钙添加量的增加,添加秸秆沤肥处理的水稻株高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添加10.0%碳酸钙对水稻株高的促进作用较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秸秆生物炭用量与土壤DO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与土壤PO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碳酸钙添加量与土壤D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外源秸秆炭对石灰性水稻土中活性有机碳组分具有正激发效应,能明显提高土壤中MBC、DOC和POC含量,同时添加秸秆炭和碳酸钙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增加具有协同作用。添加低量秸秆炭能促进水稻生长,其中秸秆生物炭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在10.0%和20.0%碳酸钙添加量的土壤中添加秸秆沤肥及秸秆生物炭均能促进水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农田土壤 秸秆炭 水稻生长 土壤固碳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隙地下水中汽油BTEX的生物降解和化学氧化:一个7 a砂槽实验回顾
19
作者 陈余道 陆仁骞 +4 位作者 邓日添 邓旭 蒋亚萍 程亚平 王欢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2-393,共12页
利用实验室较大尺度的砂槽开展了长达7 a的传统汽油和乙醇汽油污染修复实验,通过向砂槽投注硫酸盐、硝酸盐和过硫酸盐(persulfate,PS)研究其对汽油主要组分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benzene,toluene,ethylbenzene,xylene,简称BTEX)的增... 利用实验室较大尺度的砂槽开展了长达7 a的传统汽油和乙醇汽油污染修复实验,通过向砂槽投注硫酸盐、硝酸盐和过硫酸盐(persulfate,PS)研究其对汽油主要组分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benzene,toluene,ethylbenzene,xylene,简称BTEX)的增强生物降解和化学氧化机制和效果。结果表明:BTEX溶解具有初期浓度高、易波动、多峰并逐渐衰减的特征,长期污染会降低含水层的渗透性能,该影响在乙醇汽油污染场地更突出;乙醇汽油BTEX的自然衰减速率比传统汽油慢,补充硝酸盐和硫酸盐有利于提高BTEX衰减速率;投注PS能够更快地处理高浓度BTEX,而乙醇对PS氧化BTEX的影响不明显;多次或连续投注PS对提高BTEX衰减速率贡献不明显;地球化学证据和微生物证据表明,PS化学氧化作用能够与硝酸盐或硫酸盐还原作用在孔隙地下水燃油污染修复中共存,具有协同修复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油污染 地下水 自然衰减 增强生物修复 原位化学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源对生物成因次生高铁矿物形成的影响
20
作者 黄海涛 伍贤辉 +3 位作者 魏陈 耿康慧 王崇 魏彩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2-269,共8页
为揭示不同磷源对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氧化Fe^(2+)和次生高铁矿物形成的影响,进而为酸性矿山废水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摇瓶试验分析了pH值、Fe^(2+)氧化率、总Fe沉淀率以及次生高矿物矿相等相关指标... 为揭示不同磷源对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氧化Fe^(2+)和次生高铁矿物形成的影响,进而为酸性矿山废水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摇瓶试验分析了pH值、Fe^(2+)氧化率、总Fe沉淀率以及次生高矿物矿相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A.ferrooxidans对不同磷源的利用存在差异。在试验结束时,以NaH_(2)PO_(4)、Na_(2)HPO_(3)、NaH_(2)PO_(2)作为磷源的反应体系pH值分别为2.02、2.12、2.11,Fe^(2+)平均氧化速率分别为1.04、2.08、1.04 h^(-1),总铁(TFe)沉淀率分别为33%、30%、28%,收集的矿物质量分别为1.58、1.34、1.17 g,对收集的矿物进行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以及扫描电镜(SEM)分析可知,以Na_(2)HPO_(3)、NaH_(2)PO_(2)作为磷源的反应体系生成的矿物主要为施氏矿物,以NaH_(2)PO_(4)作为磷源的反应体系生成的矿物主要为黄钾铁矾和施氏矿物的混合物,其中黄钾铁矾所占比例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矿山废水 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 磷源 生物氧化 次生高铁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