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罗城县记洞湾矿区地电化学提取法寻找隐伏锡铜多金属矿的研究及找矿预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宇慧 罗先熔 +3 位作者 何旺 王东 汤国栋 商振城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1年第4期500-509,共10页
为了解决广西罗城县记洞湾矿区深部找矿问题,在矿区开展了地电化学提取法寻找隐伏锡铜多金属矿的研究工作。在已知矿体剖面上发现的地电化学提取异常与矿体对应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出锡铜矿体的埋藏位置,说明地电化学提取法在罗城县记... 为了解决广西罗城县记洞湾矿区深部找矿问题,在矿区开展了地电化学提取法寻找隐伏锡铜多金属矿的研究工作。在已知矿体剖面上发现的地电化学提取异常与矿体对应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出锡铜矿体的埋藏位置,说明地电化学提取法在罗城县记洞湾矿区找矿是可行有效的。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4组成矿元素组合F1(Cu-Ni-Co-Pb-Zn)、F2(W-Sn)、F3(Ag-Bi)和F4(B),表明研究区地电化学异常规模大且比较集中,清晰度高,异常浓度分带明显,从而划分出A类靶区2个,B类靶区2个,各预测靶区与区内已知锡铜多金属矿体有着相似的成矿地质条件。根据地电化学研究结果,认为该研究区具备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是寻找隐伏锡铜多金属矿体的有利地段,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铜多金属矿 地电化学提取法 异常特征 找矿预测 记洞湾矿区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西大明山地区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赛赛 冯佐海 +2 位作者 付伟 单永磐 柴明春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81-788,共8页
广西西大明山地处钦杭成矿带的西南端,是当前广西非常重要的一个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区。区内产出有众多中-大型的热液矿床,对这些矿床进行深入的成因研究为区内找矿勘查工作取得突破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 广西西大明山地处钦杭成矿带的西南端,是当前广西非常重要的一个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区。区内产出有众多中-大型的热液矿床,对这些矿床进行深入的成因研究为区内找矿勘查工作取得突破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对西大明山地区相关矿床的研究,评述了区内银铅锌多金属矿床控矿因素、成矿温度、成矿时代、成矿热液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大明山 多金属矿床 成因 燕山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盘古山钨矿隐伏花岗岩体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方贵聪 陈毓川 +5 位作者 陈郑辉 曾载淋 刘翠辉 童啟荃 孙杰 朱国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58-1568,共11页
著名的盘古山大型钨矿与深部隐伏花岗岩体具有密切成因关系,但因该岩体隐伏深,相关研究资料较为欠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矿床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深入认识。南岭科学钻探(SP-NLSD-2)揭露该岩体后,本文对其开展了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 著名的盘古山大型钨矿与深部隐伏花岗岩体具有密切成因关系,但因该岩体隐伏深,相关研究资料较为欠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矿床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深入认识。南岭科学钻探(SP-NLSD-2)揭露该岩体后,本文对其开展了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具有超酸性、富碱、贫钠富钾等特征,属于准铝-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形成该岩体的花岗岩浆为高度分异演化的残浆,W、Bi等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南岭燕山期花岗岩,为盘古山钨铋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矿质。岩浆演化至云英岩化阶段时,岩浆中的Mo、Bi、Cu、Pb及REE含量增加,而W、Sn含量则因已转移到岩浆期后热液而降低。岩体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花岗岩 钨矿床 南岭科学钻探 盘古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钦州石夹剖面硅质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周旻玥 孔凡乾 +3 位作者 韦龙明 白志强 董世爽 袁琼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62-1269,共8页
为探讨广西钦州石夹剖面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硅质岩成因及其沉积背景,应用X荧光光谱、等离子质谱等分析方法对硅质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硅质岩ΣREE平均为94.81×10-6,ΣCe/ΣY为3.6... 为探讨广西钦州石夹剖面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硅质岩成因及其沉积背景,应用X荧光光谱、等离子质谱等分析方法对硅质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硅质岩ΣREE平均为94.81×10-6,ΣCe/ΣY为3.66~9.28(平均5.99),δCe为1.02~1.37(平均1.18),δEu为0.89~1.30(平均1.04),(La/Yb)N为1.38~3.20(平均2.02),(La/Ce)N为0.74~1.14(平均0.87),表明稀土元素组成与北美页岩相似,而明显有别于开阔洋盆和洋中脊的硅质岩,为古大陆边缘盆地(陆内海槽)硅质岩;在泥盆纪-石炭纪界线处δCe、(La/Yb)N降低,(La/Ce)N升高,结合(La/Ce)N对Al2O3/(Al2O3+Fe203)判别图以及硅铝铁成分比值成因判别图,推测此时沉积盆地短暂受到热液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泥盆世—早石炭世 硅质岩 稀土元素 沉积环境 广西钦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于都-赣县钨多金属矿集区成矿模式 被引量:6
5
作者 方贵聪 陈毓川 +1 位作者 赵正 陈郑辉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B04期215-216,共2页
于都—赣县钨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南岭东西向构造—成矿带与武夷山北北东向构造—成矿带的复合部位。区内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钨多金属矿床的数量和规模在赣南地区仅次于崇—余—犹矿集区,矿床类型齐全,包括石英脉型... 于都—赣县钨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南岭东西向构造—成矿带与武夷山北北东向构造—成矿带的复合部位。区内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钨多金属矿床的数量和规模在赣南地区仅次于崇—余—犹矿集区,矿床类型齐全,包括石英脉型、云英岩型、矽卡岩型、花岗岩细脉浸染型、沉积岩细脉浸染型、破碎带型及砂矿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多金属矿床 于都‐赣县 成矿模式 赣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被引量:12
6
作者 余勇 李祖福 +3 位作者 白令安 徐恒 张岐能 梁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052-2066,共15页
滇西处于“三江”特提斯构造域西南缘,稀有金属伟晶岩脉发育,并沿区域构造带成群成带分布。滇西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化以铍为主,兼有锂、铌、钽、锡等。本文将滇西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区划分为高黎贡山成矿带、腾冲-梁河成矿带、西盟成... 滇西处于“三江”特提斯构造域西南缘,稀有金属伟晶岩脉发育,并沿区域构造带成群成带分布。滇西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化以铍为主,兼有锂、铌、钽、锡等。本文将滇西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区划分为高黎贡山成矿带、腾冲-梁河成矿带、西盟成矿带和凤庆-临沧成矿带等四个成矿带。高黎贡山成矿带稀有金属伟晶岩可能为深熔成因,其矿体主要产出于中深变质岩的构造裂隙中;其它三个成矿带稀有金属伟晶岩与其附近的花岗岩有密切的成因关系,其矿体主要产出于花岗岩体内部、内外接触带或远离岩体的围岩构造裂隙中。矿化时代集中于喜山期,涵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四个成矿时期,其年龄范围主要集中于62~15Ma。印度板块及欧亚板块的陆-陆碰撞造成“三江”特提斯构造转换带强烈的挤压、走滑、逆冲推覆导致地壳加厚及深熔作用是滇西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的主要地质背景。区域锂、铍、铌、钽、锡等稀有金属地球化学异常展布区为首要勘查目标区,钠长石化及云英岩化等热液蚀变发育地段的伟晶岩脉应列为首要勘查目标,同时,滇西地区与淡色花岗岩密切相关的伟晶岩脉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晶岩 稀有金属 成矿规律 成矿带 滇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淘锡坑石英脉型钨矿床找矿新突破及“台阶式”勘查模型启示 被引量:1
7
作者 郭淑庆 赵正 +3 位作者 郭聪 李陈浩 刘善宝 刘战庆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3-577,共15页
淘锡坑钨矿床是目前赣南地区可采规模最大的石英脉型黑钨矿矿床,主要由宝山、棋洞、烂埂子和枫林坑矿段组成。近年通过深边勘查,在矿区南东侧东峰矿段又取得了重要找矿突破,新增优质黑钨矿资源量(WO_(3))超1.4万吨。文章系统对比了淘锡... 淘锡坑钨矿床是目前赣南地区可采规模最大的石英脉型黑钨矿矿床,主要由宝山、棋洞、烂埂子和枫林坑矿段组成。近年通过深边勘查,在矿区南东侧东峰矿段又取得了重要找矿突破,新增优质黑钨矿资源量(WO_(3))超1.4万吨。文章系统对比了淘锡坑各类矿体地质特征,重点对东峰矿段Ⅰ号脉带黑钨矿开展了矿物学研究,结合矿物微区原位微量元素分析,系统总结了石英脉内带型黑钨矿与外带型黑钨矿的地球化学差异。结果显示,内带型黑钨矿具有更低的Zr/Hf、Nb/Ta和LREE/HREE比值,反映其成矿热液演化程度更高,与其更低的成矿温度相对应。东峰矿段黑钨矿由浅至深具有从外带型向内带型过渡的特征,其深部仍具有重要找矿潜力。结合赣南地区石英脉型钨矿发育特征,在“五层楼”模型基础上,笔者提出了适用于石英脉型钨矿深边部找矿的“台阶式”勘查模型,并建立了相应的勘查技术方法及黑钨矿矿物化学标志,为矿床-矿田尺度的钨矿勘查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钨矿 地球化学特征 勘查模型 淘锡坑 东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佛子冲铅锌矿田闪锌矿LA-ICP-MS微量元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8
作者 常晋阳 吴小雷 +6 位作者 王加昇 曾南石 姜海 范春宝 黄长帅 李敏 赵毅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5-349,共15页
广西佛子冲铅锌矿田所在的钦杭成矿带西段是广西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矿田范围内发现的铅锌矿有条带状、浸染状、热液脉状3种类型矿石。3种类型矿石中的闪锌矿均具有Fe元素最为富集,Cd元素富集,Co元素较富集,In元素亏损,Ge、As、Mo、Tl... 广西佛子冲铅锌矿田所在的钦杭成矿带西段是广西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矿田范围内发现的铅锌矿有条带状、浸染状、热液脉状3种类型矿石。3种类型矿石中的闪锌矿均具有Fe元素最为富集,Cd元素富集,Co元素较富集,In元素亏损,Ge、As、Mo、Tl元素含量低且含量变化不大的特征,但三者Fe元素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条带状闪锌矿w(Fe)<浸染状闪锌矿w(Fe)<热液脉状闪锌矿w(Fe)。3种闪锌矿的Mn、Fe、Co、Cd、In元素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闪锌矿的晶格中,Cu、Pb、Bi元素则以独立矿物(黄铜矿、方铅矿、辉铋矿)或显微包裹体的形式赋存于闪锌矿中,但3种闪锌矿的Ag元素的赋存形式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条带状与热液脉状闪锌矿的Ag元素主要以独立矿物(自然银)或显微包裹体的形式赋存于闪锌矿之中,而浸染状闪锌矿的Ag元素则可能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闪锌矿的晶格中。3种闪锌矿中Fe对Cd(或Mn、Co、In)与Zn的替代所起到的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条带状闪锌矿中Fe对Cd(或Mn)与Zn的替代可能起一定促进作用,对Co(或In)与Zn的替代机制所起作用不明。浸染状闪锌矿中Fe对Cd(或Mn、Co、In)与Zn的替代均起促进作用。而热液脉状闪锌矿中Fe对Mn与Zn的替代起促进作用,对Cd(或In)与Zn的替代可能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但却对Co与Zn的替代起到了抑制进作用。3种闪锌矿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但沉积改造作用在条带状闪锌矿的形成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条带状闪锌矿可能形成于中-低温环境,浸染状和热液脉状闪锌矿则可能形成于中-高温环境,但热液脉状闪锌矿形成温度可能高于浸染状闪锌矿。结合Ga/Ge-Zn/Cd和Zn/Cd-Mn投影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认为佛子冲铅锌矿田存在喷流沉积型、矽卡岩型、岩浆热液型3种矿床成因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锌矿 微量元素 佛子冲铅锌矿田 LA-ICP-MS 成因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东北珍珠山花岗岩脉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刘战庆 刘善宝 +5 位作者 裴荣富 王成辉 陈国华 魏锦 张树德 刘小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08-825,共18页
赣东北塔前–朱溪–赋春成矿带是一条重要的铜、钨、钼多金属成矿带,该成矿带及外围成矿潜力巨大,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本次选取该带南缘珍珠山出露的两条花岗岩脉为研究对象,开展LA-ICP-MS锆石U-Pb测年、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研究,对其... 赣东北塔前–朱溪–赋春成矿带是一条重要的铜、钨、钼多金属成矿带,该成矿带及外围成矿潜力巨大,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本次选取该带南缘珍珠山出露的两条花岗岩脉为研究对象,开展LA-ICP-MS锆石U-Pb测年、Hf同位素及地球化学研究,对其成因、成岩时代和成矿作用进行约束。结果表明,花岗岩脉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29.3±0.5 Ma(MSWD=0.99)和133.3±0.8 Ma(MSWD=0.29),为早白垩世;花岗岩具有高SiO_2(74.10%~75.78%)、富Na_2O+K_2O(6.99%~7.89%)、富Al_2O_3(13.94%~15.15%)、高FeO^T/MgO值(7.50~12.36)、低CaO(0.31%~0.42%)及贫MgO(0.07%~0.13%)的特征。其中Na_2O/K_2O=3.14~9.09,A/CNK=1.08~1.30,属过铝质碱性岩系列。稀土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分异较轻(LREE/HREE平均2.48),具强负Eu异常(δEu平均0.07),呈弱右倾海鸥形态;微量元素Ga/Al值高(3.41×10^(–4)~4.27×10^(–4)),相对亏损K、Ba、Nd、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U、Th、Nb、Ta、P等高场强元素。其中锆石εHf(t)值为–5.09~–0.05,显示成岩物质以壳源为主,并有地幔成分参与,Hf单阶段模式年龄范围为761~948 Ma,两阶段模式年龄范围为1153~1463 Ma。综合分析认为珍珠山花岗岩属于A1型花岗岩,是在早白垩世构造体制转换结束后非造山伸展拉张环境下侵位,岩脉中Sn、Nb含量高,暗示该区具有较大的钨锡铌钽矿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东北 珍珠山地区 A1型花岗岩 地球化学 锆石U-PB测年 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长流坑钨矿年代学与原生晕地球化学 被引量:9
10
作者 方贵聪 赵正 +7 位作者 陈伟 王登红 陈毓川 刘善宝 罗泽 陆炫臣 冯昌瑞 张宇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9-158,共10页
长流坑钨矿位于赣南九龙脑矿田北部,研究程度较为薄弱,成矿时代及原生晕分带规律至今未见报道。本文对其开展了白云母Ar-Ar年代学及原生晕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长流坑钨矿形成于(151.9±1.5)Ma,与九龙脑花岗岩体存在密切成因... 长流坑钨矿位于赣南九龙脑矿田北部,研究程度较为薄弱,成矿时代及原生晕分带规律至今未见报道。本文对其开展了白云母Ar-Ar年代学及原生晕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长流坑钨矿形成于(151.9±1.5)Ma,与九龙脑花岗岩体存在密切成因关系;(2)矿床原生晕轴向分带明显,W、Bi为矿中元素,Ca、Sr、Mn、V、Cr、Nb、Cs、Ti、U为矿头元素,Cu、Mo、Hg、Co、S、P、As、Y、Th、Pb、Sb、I为矿前元素,矿中元素与矿头元素原生晕异常中心相距约150m,与矿前元素原生晕异常中心相距约330m;(3)建立了矿区原生晕轴向分带模式,并据此圈定2个预测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矿床 成矿时代 原生晕 地球化学 成矿预测 九龙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北缘鱼卡含榴绿帘白云母片岩变质演化相平衡模拟及其^(40)Ar/^(39)Ar年代学研究
11
作者 杨云轩 胡荣国 +5 位作者 胡中天 杨雪松 梁尚良 吴杰 刘希军 杨启军 《地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78,共20页
柴北缘造山带鱼卡地体中广泛出露的强面理化变泥质片岩是榴辉岩的主要围岩,主要由石榴子石、绿帘石、多硅白云母、斜长石、石英及少量绿泥石和榍石组成。为了探讨鱼卡变泥质片岩的p-T演化过程及折返阶段退变质作用的时代和折返速率,对... 柴北缘造山带鱼卡地体中广泛出露的强面理化变泥质片岩是榴辉岩的主要围岩,主要由石榴子石、绿帘石、多硅白云母、斜长石、石英及少量绿泥石和榍石组成。为了探讨鱼卡变泥质片岩的p-T演化过程及折返阶段退变质作用的时代和折返速率,对其展开了系统的岩相学、矿物化学和Perple_X相平衡模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基质中定向排列的多硅白云母进行了激光阶段加热^(40)Ar/^(39)Ar定年分析。岩相学观察和扫描电镜面扫描结果显示,大多数石榴子石核-幔部被大颗粒的白云母、榍石和石英包体替代,呈“环礁状”结构,仅有少量粒径较大的石榴子石发育弱的成分环带。相平衡模拟获得其变质p-T条件为1.39~1.59 GPa、515~530℃,但基于石榴子石结构和矿物包体特征以及基质中多硅白云母成分环带特征推测,研究样品应该经历过超高压变质阶段,现有的矿物组合记录了其折返阶段的退变质条件。基质中定向排列的多硅白云母激光阶段加热^(40)Ar/^(39)Ar定年获得了平坦的年龄坪,对应的坪年龄为415.2±3.8 Ma;构成坪年龄的数据点对应的等值线年龄和^(40)Ar/36Ar初始比值分别为416.1±3.9 Ma和265±32,表明不含外来^(40)Ar。综合本次^(40)Ar/^(39)Ar定年结果和区内已发表变泥质岩锆石和独居石U-Pb定年数据,获得鱼卡变泥质片岩从榴辉岩相到角闪-榴辉岩相的折返速率约3.6 km/Ma,从角闪-榴辉岩相到绿帘-角闪岩相的折返速率约0.3 km/Ma。早期的抬升可以用洋壳板片后撤或断离导致深俯冲物质在浮力和隧道环流共同作用下实现相对快速折返来解释,其后相对缓慢的折返则主要受到区域性碰撞/挤压或造山后伸展和区域性大规模花岗岩岩浆活动驱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卡地体 含榴绿帘白云母片岩 相平衡模拟 多硅白云母 ^(40)Ar/^(39)Ar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数码互动实验系统在晶体光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锋 刘苏桥 +2 位作者 白艳萍 冯佐海 张桂林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6-69,共4页
显微数码互动实验系统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介绍了显微数码互动实验教学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运用数码显微互动实验系统进行晶体光学实验的教学示范、互动交流以及图像分析与共享,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环境,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培养了... 显微数码互动实验系统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介绍了显微数码互动实验教学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运用数码显微互动实验系统进行晶体光学实验的教学示范、互动交流以及图像分析与共享,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环境,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培养了学生的操作和理解能力,提高了晶体光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显微数码互动实验系统是地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方法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光学 显微数码互动实验系统 偏光显微镜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申扎-定结裂谷系谢通门—登么错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
13
作者 王度 陈立春 +4 位作者 李彦宝 王虎 贾永顺 高茵怡 薛柯依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8-733,共16页
青藏高原近SN向的裂谷系与近EW向的走滑断裂是调节高原内部EW向伸展变形的主要构造。然而,关于藏南裂谷系南、北2段衔接部位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的断层活动性研究工作较少,极大阻碍了对裂谷系变形过程与地震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文中聚... 青藏高原近SN向的裂谷系与近EW向的走滑断裂是调节高原内部EW向伸展变形的主要构造。然而,关于藏南裂谷系南、北2段衔接部位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的断层活动性研究工作较少,极大阻碍了对裂谷系变形过程与地震活动的认识和理解。文中聚焦申扎-定结裂谷系南、北2段相邻的谢通门段和登么错段,采用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光释光与^(14)C年代学等方法,发现谢通门段东、西支断裂均为全新世活动断裂,最新一次事件发生在距今1ka以来;谢通门西支断裂往S穿过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北缘断裂,终止于缝合带晚更新世活动的南缘断裂;登么错段晚第四纪活动强烈,2025年定日6.8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和精定位余震揭示该段正在向北侧扩展。因此,推测申扎-定结裂谷系可能正在持续扩展,谢通门段与登么错段所夹持的断层空段未来的强震风险不容忽视。文中研究可为日喀则区域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近期M_(S)6.8定日地震震区灾后重建提供断裂活动性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扎-定结裂谷系 2025年定日6.8级地震 活动构造 晚第四纪活动性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岭铋矿床的产出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4
14
作者 方贵聪 王登红 +5 位作者 陈毓川 黄凡 王岩 赵云彪 刘奕志 杨锋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7-335,共19页
南岭成矿带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铋矿产地。该区铋矿床的研究尽管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其产出特征及成因认识仍很薄弱。本文通过系统搜集、综合分析矿山基础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在时空分布规律、含铋矿物类型、矿床成因等方面... 南岭成矿带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重要的铋矿产地。该区铋矿床的研究尽管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其产出特征及成因认识仍很薄弱。本文通过系统搜集、综合分析矿山基础地质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在时空分布规律、含铋矿物类型、矿床成因等方面取得一定认识。南岭成矿带有湘南、粤北、崇-余-犹、于-赣等四大铋矿聚集区;铋矿床类型主要有石英脉型、矽卡岩型、蚀变花岗岩型、破碎带型、充填交代型、斑岩型等六种,以石英脉型铋矿数量最多,矽卡岩型铋矿储量最大;铋矿床形成年龄介于170~150 Ma之间,与相关花岗岩体侵入年龄相近。目前已发现含铋矿物30余种,涵盖自然元素、硫化物、含硫盐、氧化物、含氧盐、碲化物、铋化物、氟化物等类型,以铋的含硫盐最为丰富。含铋矿物组合在不同类型铋矿床中有所差异,但一般产在矿脉中下部,且由浅至深矿物中硫的原子百分比呈下降的趋势。南岭铋矿床的主要成矿物质来自花岗岩浆,在花岗岩浆形成过程中有地幔流体的加入,成矿中晚阶段大气降水的混入可能是铋大量沉淀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铋矿床 产出特征 矿床成因 南岭成矿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表数据及产状数据的交切断层建模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义来 Alison Ord +4 位作者 汤静如 胡荣国 杨启军 汪劲草 王本达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6-1266,共11页
三维地质建模是地质研究的有力工具,断层的三维建模比其他地质体建模具有更大的难度,其中一个主要难题是交切断层切割关系的处理。本文以广西珊瑚矿田为例,探讨了基于地表数据和产状数据的交切断层建模方法,采用地表断层线-剖面断层轨迹... 三维地质建模是地质研究的有力工具,断层的三维建模比其他地质体建模具有更大的难度,其中一个主要难题是交切断层切割关系的处理。本文以广西珊瑚矿田为例,探讨了基于地表数据和产状数据的交切断层建模方法,采用地表断层线-剖面断层轨迹-系列断层线-断层面的技术路线进行切割断层建模,采用初始断层面-断后约束条件-交切处理-约束插值的技术路线进行被切割断层的建模,并与其他建模方法的建模效果进行对比和讨论。最终形成了如下建模方法:(1)以旋转法求取部分切割断层的错开部位约束,以平移法求取完全切割断层的错开部位约束;以断层错开部位约束、地表断层线约束及断层面边界约束为控制条件,进行断层面DSI插值,实现断层错动;(2)局部法建模、分段断层线的平移连接及过度追求完全切割关系建模可能分别引起断层面延展可控性差、断面整体偏移误差及沿走向过度延伸问题,与地质事实相悖,故本文优选采用了整体法建模、顺延连接分段断层线及遵从原有切割关系的处理方法,获得了较好的建模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交切断层 部分切割 约束插值 珊瑚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松桃地区李家湾锰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信息 被引量:3
16
作者 石浩 覃小锋 +4 位作者 王宗起 张晓华 赵国英 詹俊彦 王震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9-122,共14页
李家湾锰矿床是黔东松桃地区较为典型的"大塘坡式"锰矿床之一,也是近年来在该地区新发现的一个大型隐伏锰矿床,是杨立掌锰矿体在外围的深部延伸。笔者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该矿床的锰矿石及其围岩开展系统的地质和... 李家湾锰矿床是黔东松桃地区较为典型的"大塘坡式"锰矿床之一,也是近年来在该地区新发现的一个大型隐伏锰矿床,是杨立掌锰矿体在外围的深部延伸。笔者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该矿床的锰矿石及其围岩开展系统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锰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因和成矿环境。该矿床主要的矿石形态有块状、条带状、花斑状3种,主要锰矿物为菱锰矿和钙菱锰矿。锰矿层中MnO、CaO、MgO含量较高,TiO_2、Al_2O_3、K_2O、Na_2O含量较低,含锰岩系富集Rb、Ba、Th、Cs、Zr、Ga等元素;SiO_2/Al_2O_3值显示其物质来源并非正常的陆源,通过Al/(Al+Fe+Mn)、(Fe+Mn)/Ti、Fe/Ti、Y/Ho、Nb/Ta、U/Th值,Fe-Mn-(Cu+Co+Ni)×10图解表明,锰矿具有热水沉积特征;Mn/Fe、Sr/Ba、V/(V+Ni)值揭示锰矿沉积环境为浅海、还原环境。稀土元素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含锰岩系Eu、Ce的异常、La/Ce值、ΣREE和ΣHREE总量反映锰矿沉积过程受热水活动影响,大地构造环境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由此表明,李家湾锰矿形成于较强的还原环境,锰矿形成是由热水沉积和正常沉积的混合作用形成,属于热水沉积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矿 地球化学特征 矿床成因 黔东李家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块西北部早白垩世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高原南部早期地壳生长的指示 被引量:3
17
作者 黄思华 陈建林 +3 位作者 曾云川 谈荣钰 黄童童 刘希军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35,共15页
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被认为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挤压和幔源镁铁质物质底侵共同作用的结果。青藏高原南部不仅广泛发育新生代侵入岩,同时也发育大量的中生代花岗质岩浆岩,特别是早白垩世时期岩浆作用最为发育。本次研究对拉萨地块西北部... 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被认为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挤压和幔源镁铁质物质底侵共同作用的结果。青藏高原南部不仅广泛发育新生代侵入岩,同时也发育大量的中生代花岗质岩浆岩,特别是早白垩世时期岩浆作用最为发育。本次研究对拉萨地块西北部日松地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及其细粒闪长质包体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岩及其细粒闪长质包体具有相同的形成年龄(约106~105 Ma),它们可能为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对拉萨地块西北部大量白垩纪中酸性岩浆岩的研究结果,运用简单的全岩微量元素比值(如(La/Yb)N)推算地壳厚度,显示拉萨地块西北部从白垩纪早期到晚期地壳厚度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并且指示在早白垩世很可能已经发生了明显增厚。结合区域构造演化特征,初步认为拉萨地块西北部在早白垩世时期地壳增厚方式以岩浆底侵为主,暗示青藏高原南部可能在早白垩世地壳已经开始生长,而晚白垩世地壳加厚则很可能是拉萨与羌塘地块陆-陆碰撞构造挤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岩浆作用 地球化学 地壳厚度 拉萨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原特提斯洋演化——来自安山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2
18
作者 杜宇晶 周云 +3 位作者 刘希军 蔡永丰 宋宏星 赵永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83-1498,共16页
海南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以及欧亚板块结合部位,是研究板块构造演化历史的理想地区。为探讨海南岛早古生代时期的地质演化特征,本文对海南岛西北部地区分布的安山岩进行了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原位Hf同位... 海南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以及欧亚板块结合部位,是研究板块构造演化历史的理想地区。为探讨海南岛早古生代时期的地质演化特征,本文对海南岛西北部地区分布的安山岩进行了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原位Hf同位素研究。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2个安山岩样品的形成年龄分别为(448±5)和(447±11)Ma,时代为晚奥陶世,表明海南岛发育早古生代时期的火山作用。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安山岩样品的ε_(Hf)(t)变化于-16.48~5.22之间,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2030~953 Ma。结合相关区域地质资料,表明这些安山岩是玄武质岩浆和长英质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它们的形成与原特提斯洋壳的俯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山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早古生代 原特提斯洋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岩带型泰山蛇纹石质玉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指示 被引量:9
19
作者 杨炯 张跃峰 +2 位作者 丘志力 贾东亮 郑昕雨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44-1059,共16页
蛇纹石化与壳幔演化乃至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过程密切相关。泰山蛇纹石质玉石产于华北克拉通鲁西雁翎关绿岩带内,是绿岩带型蛇纹石质玉石的典型代表,玉料可分为泰山墨玉、泰山碧玉和泰山翠斑玉(泰山花斑玉)三大类。虽然前人对泰山超基性岩... 蛇纹石化与壳幔演化乃至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过程密切相关。泰山蛇纹石质玉石产于华北克拉通鲁西雁翎关绿岩带内,是绿岩带型蛇纹石质玉石的典型代表,玉料可分为泰山墨玉、泰山碧玉和泰山翠斑玉(泰山花斑玉)三大类。虽然前人对泰山超基性岩型蛇纹石质玉石进行过研究,但对其玉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研究仍然薄弱。本文利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荧光光谱(XRF)、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泰山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泰山墨玉主要矿物组成为叶蛇纹石和利蛇纹石,而泰山碧玉和翠斑玉主要矿物均为叶蛇纹石;三类玉料均富集Cr、Co、Ni等相容元素;与其他产地蛇纹石玉相比,泰山蛇纹石玉更富Ni而贫Cr;Cr/Ni和Ni/Co值变化范围分别为0.25~0.42、27.43~42.77;亏损部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Sr、Ba)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玉石具有稀土元素总量低(ΣREE=0.57~3.02μg/g),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Eu负异常较为明显(δEu=0.18~0.45)等特征。早期形成的泰山墨玉主量元素更加贫Si、富Mg、Fe,泰山碧玉和翠斑玉则相对富Si和富集U、Pb等亲流体元素。结合野外产状特点,可以认为,①泰山玉原岩为华北克拉通新太古代鲁西绿岩带上残余亏损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超基性火山岩,其原岩具有岛弧火山岩的某些特征;②低Cr含量和Cr/Ni值,低稀土元素总量、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明显等是绿岩带型泰山蛇纹石质玉石重要特征;③泰山碧玉和翠斑玉的成玉过程可能受到后期热液流体的叠加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岩带 蛇纹石玉 地球化学 成因 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那邦地区地壳变质深熔过程及其构造意义:来自渐新世混合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约束
20
作者 任敏 马莉燕 +7 位作者 李双 彭头平 刘希军 张学娇 丁伟 蔡永丰 董晓颖 顾昭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61-680,共20页
滇西腾冲地块西侧的那邦地区作为东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藏南冈底斯带的南延,不仅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重要信息,也记录了高原岩石圈向南挤出的详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该区部分原划分为早前寒武基底的高黎贡群... 滇西腾冲地块西侧的那邦地区作为东喜马拉雅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藏南冈底斯带的南延,不仅记录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重要信息,也记录了高原岩石圈向南挤出的详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显示,该区部分原划分为早前寒武基底的高黎贡群形成于新生代,并经历过多期次的变质深熔作用,但关于变质深熔过程和变质机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对滇西那邦地区新生代混合岩开展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LA-ICP-MS锆石U-Pb年龄显示,混合岩重结晶锆石年龄为29 Ma。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暗色混合岩基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暗色体,富铝低钙,富集LREE,亏损HREE,其ε_(Nd)(t)值为-4.31和-4.69,显示岛弧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盈江始新世变基性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暗示其源区为受到俯冲板片流体改造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第二类暗色体,富集LILE和HREE,而低轻稀土和亏损高场强元素,ε_(Nd)(t)值为-11.35,指示其源区为更古老的基性堆晶下地壳,结合始新世锆石具有低HREE特征,表明该暗色体原岩经历过加厚下地壳水平的石榴石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浅色体为花岗闪长岩,具有低钾准铝质特征,富集HREE,亏损高场强元素,全岩(^(87)Sr/^(86)Sr)i值(0.7124)高,ε_(Nd)(t)值(-13.71)低,表明来源于与其共生的暗色体原岩的深熔,并有少量沉积物熔体的混染。综合区域构造‒岩浆‒变质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腾冲地块在始新世早期~41 Ma经历过一次重要地壳加厚事件,随后发生了涉及地幔岩石圈水平的向南挤出和伸展。而40~20 Ma期间则发生以挤压为主的仅地壳层次的向南挤出和减薄,并引发了一系列中下地壳变质深熔作用。腾冲地块那邦地区的混合岩代表的是始新世‒渐新世早期变质深熔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渐新世 混合岩 锆石U-PB定年 变质深熔 岩石圈挤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