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显微数码互动实验系统在晶体光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杨锋 刘苏桥 +2 位作者 白艳萍 冯佐海 张桂林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6-69,共4页
显微数码互动实验系统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介绍了显微数码互动实验教学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运用数码显微互动实验系统进行晶体光学实验的教学示范、互动交流以及图像分析与共享,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环境,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培养了... 显微数码互动实验系统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介绍了显微数码互动实验教学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运用数码显微互动实验系统进行晶体光学实验的教学示范、互动交流以及图像分析与共享,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环境,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培养了学生的操作和理解能力,提高了晶体光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显微数码互动实验系统是地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方法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光学 显微数码互动实验系统 偏光显微镜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原特提斯洋演化——来自安山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被引量:2
2
作者 杜宇晶 周云 +3 位作者 刘希军 蔡永丰 宋宏星 赵永山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83-1498,共16页
海南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以及欧亚板块结合部位,是研究板块构造演化历史的理想地区。为探讨海南岛早古生代时期的地质演化特征,本文对海南岛西北部地区分布的安山岩进行了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原位Hf同位... 海南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以及欧亚板块结合部位,是研究板块构造演化历史的理想地区。为探讨海南岛早古生代时期的地质演化特征,本文对海南岛西北部地区分布的安山岩进行了详细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原位Hf同位素研究。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2个安山岩样品的形成年龄分别为(448±5)和(447±11)Ma,时代为晚奥陶世,表明海南岛发育早古生代时期的火山作用。锆石Hf同位素研究显示,安山岩样品的ε_(Hf)(t)变化于-16.48~5.22之间,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为2030~953 Ma。结合相关区域地质资料,表明这些安山岩是玄武质岩浆和长英质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它们的形成与原特提斯洋壳的俯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山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早古生代 原特提斯洋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出构造对凤县八卦庙金矿床的控制 被引量:3
3
作者 汪劲草 韦龙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172-180,共9页
八卦庙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为脆-韧性剪切带,其变形从早至晚经历了变形分解阶段、构造挤出阶段与倾竖褶皱阶段。在变形分解阶段,剪切带内形成线性强变形带与透镜状弱变形域,并在强变形带中发育一系列"顺层"石英脉,且递进剪切为... 八卦庙金矿床的控矿构造为脆-韧性剪切带,其变形从早至晚经历了变形分解阶段、构造挤出阶段与倾竖褶皱阶段。在变形分解阶段,剪切带内形成线性强变形带与透镜状弱变形域,并在强变形带中发育一系列"顺层"石英脉,且递进剪切为一系列A型褶曲;在构造挤出阶段,剪切带产状由缓变陡,构造体制逐渐由非共轴剪切转变为近共轴挤压,形成挤出构造控制的构造蚀变岩型成矿构造;在倾竖褶皱阶段,剪切带叠加了顺层非共轴右行剪切,形成八卦庙倾竖褶皱,并在挤出构造体中形成一组NE向剪裂控制的构造脉型成矿构造。挤出构造主要包括:剪切带边部呈叠瓦状分布的内倾弧形逆冲断层系;剪切带内条带状构造大理岩与构造千枚岩间的滑动构造;构造千枚岩带中发育一系列呈倒水滴状、平面上呈不对称"鱼状"的挤出构造体;挤出构造体中含炭泥砾-角砾岩脉。蚀变岩型金矿体发育于挤出构造体中,其空间排布规律及挤出构造结构完全受控于构造挤出时的动力学机制。单个蚀变岩型金矿体向西侧伏,侧伏角约65°;而南、中、北矿带则整体向东侧伏,侧伏角约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韧性剪切带 控矿构造 成矿构造 挤出构造 构造蚀变岩型矿化 八卦庙金矿床 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古堆地区煌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4
作者 袁和 罗先熔 +1 位作者 李武毅 陈武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0-309,共10页
近些年许多学者对煌斑岩的研究较多,但对藏南地区的煌斑岩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对藏南古堆地区煌斑岩进行了主量元素、稀土及微量元素的研究,以便了解藏南古堆地区的构造演化环境。结果表明:煌斑岩中SiO_2含量为32.99%~52.62%,平均值41.39... 近些年许多学者对煌斑岩的研究较多,但对藏南地区的煌斑岩研究甚少。本文通过对藏南古堆地区煌斑岩进行了主量元素、稀土及微量元素的研究,以便了解藏南古堆地区的构造演化环境。结果表明:煌斑岩中SiO_2含量为32.99%~52.62%,平均值41.39%,K_2O/Na_2O为0.01~2.31,平均值为0.73,为碱性玄武岩系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Ba),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如Ta、Zr)为特征,但高场强元素Nb相对富集。煌斑岩的成因具有幔源特征,是在新特提斯洋形成后经扩张,在岩石圈拉张伸展的动力学构造背景下,致使岩石圈减薄、地幔物质上涌,并遭受地壳物质混染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构造环境 古堆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红土植硅体记录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农日正 李仁成 +4 位作者 董松声 何伟松 黄春玲 赵胜利 何玲玉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13年第1期23-28,共6页
选取广西桂林市雁山碳酸盐岩红土剖面,对红土中的植硅体类型、分布及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1)表土植硅体形态多样、含量丰富,含量从剖面表层向下迅速减少,20cm及其以下植硅体含量极少或没有;(2)除了0~0.1m内有植硅体富集外,其他... 选取广西桂林市雁山碳酸盐岩红土剖面,对红土中的植硅体类型、分布及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1)表土植硅体形态多样、含量丰富,含量从剖面表层向下迅速减少,20cm及其以下植硅体含量极少或没有;(2)除了0~0.1m内有植硅体富集外,其他深度再也没有发现新的植硅体富集层;(3)受淋滤和生物扰动作用影响,植硅体可能出现向下10~20cm的运移,但运移对其形态和大小没有明显的选择性,植硅体形态组合受运移影响不大,能够很好地反映上覆植被的组成和所处地区的气候总体特征;(4)研究区植硅体富集于红土表层,且为剖面中的唯一富集层,是红土形成过程植硅体运移的反映,支持了红土的碳酸盐岩风化成因;(5)植硅体运移选择性不明显的特点,为利用碳酸盐岩红土植硅体客观分析和重建古环境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红土 风化成因 植硅体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