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2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高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探索与实践——以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欧阳菲 王葆华 +2 位作者 冯佐海 杨启军 付伟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2013年第6期37-40,共4页
提出"卓越工程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全面的实践能力,专业发展的前瞻意识,自主学习的素质以及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确定培养"卓越... 提出"卓越工程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全面的实践能力,专业发展的前瞻意识,自主学习的素质以及能够在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确定培养"卓越工程师"应坚持明确人才培养的特色目标;建立完备地教学管理及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打造教研水平突出的师资队伍;优化教学环境,深化理论、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多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等原则,同时就科技进步及行业发展形势下培养"卓越工程师"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地方高校 人才培养 探索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成效: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赵义来 康志强 +4 位作者 钱建平 白令安 杨金豹 汪雯 徐荣铭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7-363,共7页
桂林理工大学《基础地质学》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成果积淀。近年,“大地质”观和“大工程”观的专业导向以及新工科建设背景又对地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该课程也逐渐显现出一些短板:课程知识在横向交叉、与工程实... 桂林理工大学《基础地质学》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深厚的成果积淀。近年,“大地质”观和“大工程”观的专业导向以及新工科建设背景又对地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该课程也逐渐显现出一些短板:课程知识在横向交叉、与工程实践及行业产业的结合,以及对思政内容的传递方面有待加强;当前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足;学生的认知负荷偏大、学习兴趣不足。针对上述问题,课程团队秉承内容更新—模式变革—兴趣引领的理念,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改革实践:以教材编写、实体课堂和线上资源为载体进行教学内容更新;基于多种教学方法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多种教学资源的同步建设。教学实践表明,课程改革在提升学生专业兴趣、助力学生学科竞赛、创新思维培养等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资源共享、课程知识与产业实际结合、提高课堂氛围、知识结构拓展以及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获得学生的积极评价,满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地质学 课程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资源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蒙边界地区金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远景区预测
3
作者 刘汉粮 王学求 +6 位作者 聂兰仕 迟清华 王玮 SHOJIN Davaa ENKHTAIVAN Altanbagana 周建 杜禹德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4-256,共13页
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世界上重要的金属成矿省和全球3大斑岩型铜、金、钼成矿带之一,资源潜力巨大,是国内外地学研究和贵金属、三稀资源勘查的热点地区。文章依托中蒙边界1∶1000000地球化学填图数据,探讨了汇水域沉积物中... 中蒙边界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世界上重要的金属成矿省和全球3大斑岩型铜、金、钼成矿带之一,资源潜力巨大,是国内外地学研究和贵金属、三稀资源勘查的热点地区。文章依托中蒙边界1∶1000000地球化学填图数据,探讨了汇水域沉积物中金的地球化学参数和区域地球化学分布特征。中蒙边界地区汇水域沉积物金元素含量中位值和平均值分别为0.79×10^(-9)和1.34×10^(-9);华北陆块和阿尔泰构造带金含量最高,区域浓集系数分别为1.43和1.36,是金的富集优势区。以金含量累积频率85%(1.55×10^(-9))、92.5%(2.22×10^(-9))和97.5%(4.03×10^(-9))划分外、中和内带,共圈定28处地球化学远景区,为该区寻找金等贵金属矿床提供了重要选区。研究填补了中蒙边界地区金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的空白,为两国边境地区金等贵金属矿床对比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分布 地球化学填图 中蒙边界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矿物在地球科学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石爱国 许成 +3 位作者 韦春婉 范朝熙 付伟 易泽邦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7-477,共21页
纳米矿物广泛存在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米矿物的微小尺寸使其具有不同于宏观矿物的特殊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和地质行为,研究固体地球系统中各类纳米矿物的形成机制、分布特征和转变规律进而从... 纳米矿物广泛存在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纳米矿物的微小尺寸使其具有不同于宏观矿物的特殊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和地质行为,研究固体地球系统中各类纳米矿物的形成机制、分布特征和转变规律进而从微观角度深入理解地质过程已成为国际地学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了地学常用的纳米矿物研究方法,介绍了纳米矿物参与下的“非传统”矿物生长、微量元素吸附和矿物相变等过程。同时本文结合实例梳理了地球系统不同地质过程中非生物相关纳米矿物的成因机制及其对地质过程的指示意义,包括发生在岩浆、热液或胶体体系中从无到有的结晶过程,先存矿物的溶解-再沉淀过程(水岩反应作用),以及先存岩石或矿物的应变破碎过程(陨石冲击、构造活动、火山活动)等,讨论了纳米矿物与成矿的关系,并对纳米地球科学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矿物 纳米地球科学 非传统矿物学 成因机制 地质意义 纳米矿物与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东南地区干热岩地球物理勘查与资源潜力分析
5
作者 区小毅 杨富强 +4 位作者 莫亚军 李叶飞 康志强 孙明行 李静和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3-1006,共14页
【研究目的】针对广西干热岩资源探测研究不足的现状,重点围绕桂东南地区开展综合地球物理勘查与研究,探究干热岩资源潜力,进一步提高该地区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程度,助力广西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方法】基于研究区地球物理场特征,... 【研究目的】针对广西干热岩资源探测研究不足的现状,重点围绕桂东南地区开展综合地球物理勘查与研究,探究干热岩资源潜力,进一步提高该地区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程度,助力广西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方法】基于研究区地球物理场特征,综合运用大地电磁法开展深部探测工作,并结合干热岩地质研究成果,系统分析区域断裂与深部热源通道,通过地球物理与地热地质资料耦合分析,探讨深部结构面埋深及隐伏岩体存在的可能性。【研究结果】通过研究分析,识别出多条深大断裂作为深部热源通道,发现西场盆地底部存在隐伏岩体,埋深3~5 km,规模达数百平方千米。经热储法估算,西场盆地干热岩资源量为182.48×10^(15) J,折合标准煤622.63×10^(4) t,按20%的采收率,干热岩资源量可开采量为36.5×10^(15) J,折合标准煤124.53×10^(4) t,占2018年广西全区能源生产总量的3.31%。【结论】桂东南地区干热岩地热资源前景优越,西场盆地为理想的有利远景区,具备进一步开展调查勘探与开发利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东南地区 干热岩 地球物理勘查 正演拟合 非线性共轭梯度反演 潜力分析 洁净能源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荒漠区勘查植物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关键科学问题 被引量:6
6
作者 宋慈安 宋玮 +2 位作者 雷良奇 杨仲平 陈三明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95-605,共11页
利用植物地球化学在干旱荒漠地区进行勘查找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已在国内外得到一定的重视和应用。从砾石荒漠→土质荒漠→荒漠草原→盐渍化荒漠采用植物地球化学测量进行矿产普查都是适应的。为推动干旱荒漠区勘查植物地球化... 利用植物地球化学在干旱荒漠地区进行勘查找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已在国内外得到一定的重视和应用。从砾石荒漠→土质荒漠→荒漠草原→盐渍化荒漠采用植物地球化学测量进行矿产普查都是适应的。为推动干旱荒漠区勘查植物地球化学的发展,使之在这一特殊景观区投入生产性应用,应加强其关键性科学问题研究。以干旱荒漠区特殊气候水热条件、土壤类型和植物生理生态特性为背景,研究荒漠-植物系统元素的分布分配、迁移转化、元素群组行为及运移驱动力,是干旱荒漠区勘查植物地球化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其中元素的迁移转化是核心问题。在这些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还应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找矿有效指示植物及指示元素的选择、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条件和机制、植物地球化学找矿的深度预测模型等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查植物地球化学 干旱荒漠区 研究现状 关键科学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峁遗址东门址出土玉器的科学测试:玉器、玉料的类型及其指示 被引量:1
7
作者 丘志力 杨炯 +6 位作者 孙周勇 邵晶 张跃峰 彭雨帆 白洞洲 叶旭 任箬筠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189,共19页
石峁遗址是中国北方龙山时代晚期-夏代早期最重要的城邑遗址之一,对石峁遗址出土玉器的研究可为探索及理解我国早期文明的发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对石峁遗址东门址16件出土玉器,进行了上手观察和... 石峁遗址是中国北方龙山时代晚期-夏代早期最重要的城邑遗址之一,对石峁遗址出土玉器的研究可为探索及理解我国早期文明的发生、不同区域文化交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重要的参考。本文对石峁遗址东门址16件出土玉器,进行了上手观察和红外光谱、便携式荧光光谱的科学测试,对其工艺类型、矿物组成及其材料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石峁遗址东门址16件出土玉器中,有12件玉器主要矿物为透闪石,占比75%;4件为大理岩、蛇纹石化大理岩及蛇纹石玉,占比25%,说明该遗址所在的陕北河套地区先民在龙山时代晚期-夏代早期(约2100 BC—1900 BC)主要使用闪石玉材料为主,与近于同时代晋南陶寺、清凉寺及下靳遗址先民对玉石材料选择(偏好)明显不同。2)对东门址3件牙璋的材料及其扉牙的考察显示,东门址牙璋存在最早期的牙璋类型,结合对石峁出土玉器类型的特点分析,我们认为石峁文化可能是华西和华东系统玉文化融合后形成的独特类型,对中原夏代玉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3)根据12件闪石玉器的矿物组成及半定量微量元素分析,可确认其玉料为大理岩型交代变质成因;4种颜色、结构、光泽等特征有所差别的闪石玉中,件数多的A和B类玉料较大可能来自现今甘肃中部的马衔山和甘肃西部两地,但无法排除来自辽河流域来源,也不排除具有多个来源的可能;C类玉料最大可能来自青海格尔木;D类墨黑色闪石玉料的来源仍然无法判断,不排除本地来源的可能。上述认知为进一步探索石峁文化在龙山晚期-夏代华夏文明形成过程扮演的角色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玉器 科学测试 玉料类型 牙璋 石峁遗址东门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拜兴图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预测
8
作者 李杰伟 高文 +6 位作者 罗先熔 李超 张文博 商振城 刘攀峰 邱宏蕊 刘秀娟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42,共14页
为优选阿拉善右旗拜兴图地区找矿预测靶区,在查明该区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开展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采用元素变异系数、ILR变换、ILR-PCA多元统计分析法对研究区Au、Ag、Co、Cu、Pb、Zn和As等7种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成矿元... 为优选阿拉善右旗拜兴图地区找矿预测靶区,在查明该区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开展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采用元素变异系数、ILR变换、ILR-PCA多元统计分析法对研究区Au、Ag、Co、Cu、Pb、Zn和As等7种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成矿元素主要赋存于断裂与矿化蚀变带交汇部位,Au、Ag呈现强分异富集特征,成矿潜力大;Pb、Zn、As、Co、Cu呈现低分异富集特征,成矿潜力较小。(2)ILR变换可消除原始数据的闭合效应,使元素呈现标准正态分布;ILR-PCA第一主成分能最大限度提取原始数据的综合信息,即PC1正端载荷(Au-Ag-As)为成矿指示元素,元素异常强度和形态受断裂与矿化蚀变带控制,负端载荷(Co-Cu-Pb-Zn)为多期次岩浆热液活动引起。(3)对Ⅰ号找矿靶区进行工程验证,查明靶区数条金(银)矿体,金、银含量均达到或超过最低工业品位,表明拜兴图地区具有较大的金、银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球化学 ILR变换 ILR-PCA 找矿预测 拜兴图 阿拉善右旗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板仑磁铁矿集区矽卡岩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9
作者 李睿昱 覃小锋 +5 位作者 王宗起 戴昱 戴翔 毕婧怡 李东任 赵钰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5-1230,共26页
位于华夏、扬子和印支板块交接部位的滇东南板仑磁铁矿集区属于个旧-文山-德保矽卡岩型锡钨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该区矽卡岩型磁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等进行了少量的研究工作,但对矽卡岩的成因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这... 位于华夏、扬子和印支板块交接部位的滇东南板仑磁铁矿集区属于个旧-文山-德保矽卡岩型锡钨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该区矽卡岩型磁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等进行了少量的研究工作,但对矽卡岩的成因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这严重制约了对该矿集区内矽卡岩成因的认识及磁铁矿找矿潜力的准确评价。本文以矿集区内最为典型的坤洪和洞哈磁铁矿床的矽卡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矽卡岩及相关岩石的野外地质特征和岩相学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借助LA-ICP-MS和EPMA等方法手段,重点对矽卡岩及相关岩石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矽卡岩的成岩成矿演化过程可划分为早期进变质矽卡岩阶段、晚期退变质矽卡岩阶段和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等3个阶段;(岩浆)热液成因的硅质岩条带与晚二叠世OIB型基性杂岩体(即“半瓦型”岩体)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蜘蛛网图和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与中三叠世岛弧型中-基性杂岩体(即“安定型”岩体)的模式曲线较为相似,均显示出Nb、Ta、P和Ti等元素明显亏损的特征;矽卡岩的模式曲线与硅质岩条带的模式曲线也较为相似,且含矿矽卡岩比无矿矽卡岩无论在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还是模式曲线上均更加接近于硅质岩条带。矿物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世代石榴石属于钙铁-铁铝-钙铝榴石系列(And80-83Alm9-11Gro5-7),含较多的钙铝榴石(Gro);而第二世代石榴石属于钙铁-铁铝榴石系列(And86-93Alm6-12),基本上不含或仅含极少量的钙铝榴石(Gro);由早期辉石→晚期辉石,辉石端员组分中钙铁辉石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而透辉石的含量则具显著增加趋势。综合分析认为,形成矽卡岩的热液流体主要来源于中三叠世岛弧型中-基性杂岩体;矽卡岩型磁铁矿床的成岩成矿环境至少经历了从进变质矽卡岩阶段早期相对还原环境→进变质矽卡岩阶段晚期-退变质矽卡岩阶段相对氧化环境→后期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相对还原环境的转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矽卡岩 矿物学 地球化学 形成机制 板仑磁铁矿集区 滇东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龙胜硅质岩的地球化学、Si-O同位素特征及沉积环境研究
10
作者 陈忻 沙鑫 +1 位作者 阮青锋 于海燕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46-959,共14页
本文通过对桂北龙胜地区出露的硅质岩进行系统的地球化学及Si-O同位素分析以探讨其成因、物质来源及其沉积环境意义。结果表明,龙胜硅质岩的SiO_(2)含量为92.09%~99.27%,Si/Al值为412.93~3841,Al_(2)O_(3)/(Al_(2)O_(3)+Fe_(2)O_(3))值... 本文通过对桂北龙胜地区出露的硅质岩进行系统的地球化学及Si-O同位素分析以探讨其成因、物质来源及其沉积环境意义。结果表明,龙胜硅质岩的SiO_(2)含量为92.09%~99.27%,Si/Al值为412.93~3841,Al_(2)O_(3)/(Al_(2)O_(3)+Fe_(2)O_(3))值为0.03~0.58,Al/(Al+Fe+Mn)值为0.04~0.66;MnO/TiO_(2)值为0.43~26.64;∑REE为0.20~2.37,LREE/HREE值为1.76~11.18,U/Th值为1.31~18.52。龙胜硅质岩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呈右倾型,显示Eu负异常,且Ce具有较强正异常,北美页岩和澳大利亚后太古宙页岩标准化配分模式呈平坦型,具有较强的Eu正异常和较弱的Ce负异常特征;Th、U、Pb、Nb、Ta、Hf、Rb等不相容元素严重亏损,表明龙胜硅质岩是热水沉积成因;龙胜硅质岩δ^(30)Si的值为–0.36‰~0.78‰,δ^(18)O值为17.42‰~18.24‰,说明其为大陆边缘-半深海环境下沉积而成的热水成因硅质岩。综合分析认为,龙胜硅质岩沉积于765~760 Ma的新元古代,同时期大规模的岩浆活动以及裂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指示龙胜硅质岩在热水沉积作用下形成,且沉积于大陆边缘海-半深海盆地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地球化学 Si-O同位素 沉积环境 龙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大化县透闪石玉矿床地球化学、锶同位素特征及成因
11
作者 陆俐合 于海燕 +3 位作者 蓝叶 阮青锋 沙鑫 易泽邦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1-401,共11页
广西大化县透闪石玉矿床产自贫镁碳酸盐岩中,是一种新型透闪石玉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及成因研究较为薄弱。对该矿床中围岩、蚀变岩、侵入岩和透闪石玉进行主微量元素和锶同位素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透闪石玉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广西大化县透闪石玉矿床产自贫镁碳酸盐岩中,是一种新型透闪石玉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及成因研究较为薄弱。对该矿床中围岩、蚀变岩、侵入岩和透闪石玉进行主微量元素和锶同位素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透闪石玉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石灰岩和大理岩相似,且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与大理岩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0.931),说明Ca的来源与大理岩有关;透闪石玉^(87)Sr/^(86)Sr与1000/Sr呈线性负相关关系,说明透闪石玉^(87)Sr/^(86)Sr(0.7070)主要受大理岩(0.7075)和辉绿岩(0.7061)两个端元控制,外推1000/Sr=0得到的^(87)Sr/^(86)Sr值与辉绿岩一致,说明成矿流体为岩浆热液;透闪石玉Y/Ho值(均值49.10)高于大理岩和辉绿岩(均值分别为44.53、24.30),说明其受岩浆热液作用较强烈。结合大化透闪石玉成矿特点,推测其成矿物质Ca来自大理岩,Si和Mg来自辉绿岩。采用稀土元素配分、δCe、δEu、Zr/Hf、Nb/Ta、Sr/Ba、U/Th、W、V、Cu等指标判断,其氧逸度较高,成矿环境为碱性。广西大化透闪石玉矿床的成矿过程分为4个阶段:基性岩浆侵入→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富含Mg和Si的基性岩浆热液形成→热液交代大理岩形成透闪石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闪石玉 地球化学 锶同位素 成矿物质来源 大化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深部脱碳过程研究评述
12
作者 李卓骐 许成 韦春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04-319,共16页
地球深部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含有地球98%以上的碳。在上地幔顶部,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碳酸盐与CO_(2)。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它们可以降低地幔岩的固相线,参与地幔熔融过程,形成含碳的硅酸盐熔体或者碳酸盐熔体。含碳的熔流体是岩石... 地球深部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含有地球98%以上的碳。在上地幔顶部,碳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碳酸盐与CO_(2)。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它们可以降低地幔岩的固相线,参与地幔熔融过程,形成含碳的硅酸盐熔体或者碳酸盐熔体。含碳的熔流体是岩石圈地幔中碳迁移的重要形式,也是地球深源碳向地表释放的直接载体。碳酸盐熔体与碳酸盐化硅酸盐熔体在地幔中迁移、上侵过程中可能与橄榄岩发生反应,熔体分解并释放出CO_(2)。在地壳阶段,除了火山作用导致的脱气外,含碳熔体在上侵的过程中,减压导致熔体中CO_(2)溶解度降低,或者熔体与地壳岩石之间的脱碳反应也是CO_(2)释放的重要途径。地表碳可以随板块俯冲等作用进入地球深部,该过程与深源碳释放构成的深部碳循环过程是影响地球历史大气中碳含量与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在现代冷板块俯冲过程中,碳释放的主要形式是俯冲板片释放的流体对板片中碳的溶解和迁移,大部分的俯冲碳能够进入地球深度。深部脱碳过程的复杂性使当前对地史时期深部碳释放的途径与对应的通量仍有争议,对不同脱碳作用的综合研究是进一步厘清地史时期碳释放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文系统地总结了深部碳循环过程中不同脱碳作用与其识别标志,并以华北克拉通东缘中生代脱碳过程为例,探讨了深源碳释放对于古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碳 地球深部 地幔去气 地壳去气 俯冲带脱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卢安夏某氧化铜矿石尾渣工艺矿物学研究
13
作者 夏瑜 冯吉福 +1 位作者 马荣锴 袁江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27-328,共2页
赞比亚是世界重要的铜矿资源富集区域,国内外已对其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矿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任军平等,2021;盖寿山等,2015)。随着矿山开采和生产的不断深入,矿石和尾渣物质成分的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近年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氧化铜矿 尾渣 赞比亚 工艺矿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纤光栅的抗偏载压力环传感研究及其工程应用
14
作者 朱觉文 王长海 +3 位作者 梁才 侯泽群 林婧 沈全喜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00-1708,共9页
为解决压力传感器在拉索索力监测中抗偏载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光纤光栅的组合式压力环,理论分析了粘贴式光纤光栅传感器与基体之间的应变传递率;根据索力监测量程,对承力支柱的弹性模量、直径、数量及光纤光栅自感知杆件预拉... 为解决压力传感器在拉索索力监测中抗偏载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光纤光栅的组合式压力环,理论分析了粘贴式光纤光栅传感器与基体之间的应变传递率;根据索力监测量程,对承力支柱的弹性模量、直径、数量及光纤光栅自感知杆件预拉应力提出了设计要求。利用8个准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器预拉应变的恢复对索力进行监测,消除偏载对测量结果的影响。采用压力试验机对组合式光纤光栅压力环进行循环加载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式光纤光栅压力环能有效监测荷载,其监测灵敏度约为2.2982×10^(-4)nm/kN,线性度误差≤0.821%、迟滞误差≤0.382%、重复性误差≤3.758%、总精度≤3.867%。利用组合式光纤光栅压力环对桥梁的索力张拉进行实时监测,并与油压表读数法、频率法相互验证,分析发现,组合式光纤光栅压力环和频率法监测的索力基本相近,误差在3.4%以内。组合式光纤光栅压力环利用分区承载、预拉应变的恢复实现受压监测,消除偏载弯曲产生的测量误差,提高监测精度高,改变自感知杆件预拉应力和承力支柱数量可实现多种规格拉索的索力监测,降低工程监测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力监测 光纤光栅传感器 组合式压力环 抗偏载 应变传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秦岭南召盆地太山庙组下部凝灰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15
作者 刘超 梁天 +5 位作者 杨文涛 陈浩 刘萧萧 安海花 李昕 马强分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9,共12页
晚三叠世卡尼期全球古气候发生明显转变,全球降水量增加,海水温度上升了6~8℃,大量陆源碎屑物质输入海洋,导致海洋中出现碳酸盐生产危机。北秦岭南召盆地太山庙组可能记录了卡尼期洪水事件。目的为精确限定太山庙组沉积时代,凸显其地质... 晚三叠世卡尼期全球古气候发生明显转变,全球降水量增加,海水温度上升了6~8℃,大量陆源碎屑物质输入海洋,导致海洋中出现碳酸盐生产危机。北秦岭南召盆地太山庙组可能记录了卡尼期洪水事件。目的为精确限定太山庙组沉积时代,凸显其地质意义,方法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对太山庙组下部凝灰岩进行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凝灰岩锆石颗粒呈粒状、短柱状,无磨圆;阴极发光图像显示振荡环带结构明显;根据阴极发光图像和Th/U,认为太山庙组下部凝灰岩中18颗锆石均为火山来源,剔除轻稀土富集的锆石后,选择其中15颗锆石进行计算,得到其加权平均年龄为(241.4±1.3)Ma(1σ;MSWD=0.27),代表凝灰岩中锆石的结晶年龄;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计算出太山庙组下部平均沉积速率为20.6 m/Ma,太山庙组底界年龄约246 Ma,因此,太山庙组至少自中三叠世安尼期就开始沉积,至晚三叠世卡尼期末结束;根据南召盆地遗迹化石组合演化规律和植物孢粉变化,认为太山庙组沉积时期古气候发生了明显转变,由干旱炎热气候转变为温暖、湿润气候。结论研究结果对北秦岭南召盆地三叠纪地层划分产生了新认识,有助于研究探讨南召盆地对卡尼期洪水事件的沉积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尼期洪水幕 U-PB同位素定年 三叠纪 南召盆地 太山庙组 陆相沉积 火山凝灰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浅震和钻探的中卫盆地北缘隐伏断层定位及活动性研究
16
作者 刘超 花鑫升 +3 位作者 王度 雷启云 武治群 余思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6,共6页
为查明宁夏中卫盆地北缘隐伏断层(河滩-郭滩隐伏断层)的构造特征、展布情况及活动时代,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获得该隐伏断层的产状、性质、位置和上断点埋深。在此基础上,利用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出断层的准确位置和更可靠的上断点埋深,并... 为查明宁夏中卫盆地北缘隐伏断层(河滩-郭滩隐伏断层)的构造特征、展布情况及活动时代,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获得该隐伏断层的产状、性质、位置和上断点埋深。在此基础上,利用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出断层的准确位置和更可靠的上断点埋深,并测试样品年代确定该隐伏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结果表明,河滩-郭滩隐伏断层是一条走向近EW、倾向S的正断层,长度约12.5 km;断层上断点埋深在38 m以下,视倾角75°;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中晚期,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不属于活动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震勘探 钻孔联合剖面探测 中卫盆地 隐伏断层 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稀有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17
作者 李晓峰 徐恒 +6 位作者 朱艺婷 余勇 邓宣驰 崔子良 王泽传 姜永果 吴福元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13-2242,共30页
滇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其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是特提斯构造、岩浆和成矿演化的缩影。该地区稀有金属资源成矿潜力是近年来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收集、分析和整理已有的地质勘查资料及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同... 滇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其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是特提斯构造、岩浆和成矿演化的缩影。该地区稀有金属资源成矿潜力是近年来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收集、分析和整理已有的地质勘查资料及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数据,并通过对典型稀有金属矿床(点)的考察和研究,结合“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综合研究”专题“稀有金属资源现状和远景评估”执行过程中的最新研究成果,阐述了滇西地区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类型、时空分布、成矿规律和资源远景。滇西地区稀有金属矿床主要沿怒江和澜沧江断裂带呈带状、局部集中分布;成矿类型主要有花岗岩型、伟晶岩型、矽卡岩型、云英岩型、电气石-石英脉型、硫化物-石英脉型、金云母热液脉型、风化壳型以及煤系型和热泉型等,其中花岗岩型和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中发育有宝玉石资源(如:碧玺和海蓝宝石等)。滇西稀有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三叠纪(240~220Ma)、早白垩世(124~120Ma)、晚白垩世(80~70Ma)、古新世-始新世(65~50Ma)、渐新世(33~30Ma)、中新世(25~12Ma)等6个时期,分别与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闭合后碰撞环境、新特提斯洋的俯冲,以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碰撞后的大型剪切走滑作用有关。滇西Li-Be-Rb-Cs稀有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晚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和中新世,其中渐新世和中新世主要与剪切走滑变形变质作用密切相关。滇西地区稀有金属矿床具有富F或富B,或富F且富B的特点,与不同时期分异程度较高的花岗岩关系密切。锡石、电气石和云母等指示矿物可以示踪稀有金属成矿过程及成矿元素组合的差异性。本文提出滇西稀有金属成矿具有地域性和时域性的特点,晚白垩世和中新世是该地区稀有金属大规模成矿时期,稀有金属资源成矿潜力较好,其中花岗岩型和伟晶岩型是下一步主要突破方向。Li-Rb-Cs的找矿工作多集中怒江成矿带,腾冲-梁河地区以花岗岩型和风化壳型为主,高黎贡地区应以伟晶岩型和金云母热液脉型为主。Be矿找矿工作应集中于高黎贡和腾冲-梁河地区,崇山和西盟地区也应予以关注。Nb-Ta和Zr-Hf找矿应多注重寻找与主矿种共伴生元素的Nb-Ta和Zr-Hf。锡矿则应以寻找稀有金属花岗岩型为突破口,以及在已有矿床的深部和外围开展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金属矿床 成矿规律 成矿远景 时空分布 变质变形 滇西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Green函数实现电阻率法总电位高精度三维正演
18
作者 熊彬 熊心如 +2 位作者 徐志锋 陆裕国 张健辉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86-2791,共6页
在电阻率法正演中,采用有限单元法数值求解总电位V时,关于总电位V的泛函中含有点电流源项,而位函数V在源点处具有奇异性.为了有效模拟点电流源邻近总电位V的变化情况,人们采用线性插值、二次插值甚至更高次插值,也难以完全消除其影响,... 在电阻率法正演中,采用有限单元法数值求解总电位V时,关于总电位V的泛函中含有点电流源项,而位函数V在源点处具有奇异性.为了有效模拟点电流源邻近总电位V的变化情况,人们采用线性插值、二次插值甚至更高次插值,也难以完全消除其影响,均不能收获令人满意的精度.本文将满足Possion方程的Green函数引入稳定电流场所满足的边值问题,借助Galerkin加权余量法构建有限单元法控制方程,进而实现基于总电位的高精度电阻率法三维正演.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算法的稳定性颇佳,对网格的依赖性低,且计算精度与基于异常电位正演的计算精度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法 正演 有限单元法 GREEN函数 总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地区沉积型铝土矿矿石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靖伟 庞保成 +6 位作者 许箭琪 陈涛 向绍立 刘旺 卢光辉 徐海棚 姚双秋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9,共16页
桂西地区沉积型铝土矿矿石构造类型主要有致密块状、碎屑状、豆(鲕)状及土状铝土矿等四种,不同矿石构造类型在空间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桂西地区沉积型铝土矿矿石岩相学... 桂西地区沉积型铝土矿矿石构造类型主要有致密块状、碎屑状、豆(鲕)状及土状铝土矿等四种,不同矿石构造类型在空间上存在一定差异,其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桂西地区沉积型铝土矿矿石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查明沉积型铝土矿含矿岩系层序组合差异性及原因,探讨其指示意义。野外调查发现桂西不同地区沉积型铝土矿含矿岩系的铝土矿层中矿石组合顺序存在一定差异:东兰-巴马-凤山成矿区铝土矿层由底部至顶部矿石构造类型表现为“致密块状-豆(鲕)状-碎屑状+土状”;靖西成矿区、平果成矿区铝土矿层由底部至顶部矿石构造类型表现为“豆(鲕)状-致密块状/碎屑状-碎屑状/土状”;乐业成矿区铝土矿层由底部至顶部矿石构造类型表现为“土状-致密块状/碎屑状-豆(鲕)状”。矿石化学风化指数(CIA=87.69~99.90)、成分变异指数(ICV=0.07~1.17)、硅铝率(SiO_(2)/Al_(2)O_(3)=0.03~1.09)、Th/U值(2.36~37.95)、δCe值(0.57~39.02)指示所有构造类型的铝土矿均经历了淋滤作用。土状、豆(鲕)状、碎屑状铝土矿较致密块状铝土矿具有更高的铝硅比(Al_(2)O_(3)/SiO_(2),A/S),说明前三者较后者脱硅更为彻底,其中土状铝土矿A/S值(0.91~34.12)和Al_(2)O_(3)含量(29.62%~74.73%)最高,致密块状铝土矿最低(A/S值0.93~2.80,Al_(2)O_(3)含量31.54%~59.75%),指示土状铝土矿所经历淋滤作用最强,致密块状铝土矿所经历淋滤作用最弱。不同成矿区铝土矿层中铝土矿类型横向产出存在较大差异,差异原因主要与淋滤作用有关,淋滤作用强度控制矿石构造类型差异,而淋滤作用强度又受地势控制,地势越高,淋滤作用越强。从铝土矿层底部矿石构造类型在横向上的变化特征发现,铝土矿层形成早期乐业成矿区地势最高,靖西、平果成矿区地势相对较高,东兰-巴马-凤山成矿区地势最低,不同成矿区铝土矿在横向上产出存在差异主要受古地形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型铝土矿 矿石特征 淋滤作用 古地形 桂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桂林地区东部栗木花岗岩体SHRIMP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37
20
作者 康志强 冯佐海 +2 位作者 杨锋 廖家飞 潘会彬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06-1312,共7页
栗木矿区位于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的中段,成矿作用与花岗岩密切相关。通过对栗木金竹源与三个黄牛地区云英岩化花岗岩的年代学研究,获得2个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8.3Ma±2.4Ma和214.0Ma±5.0Ma,代表了栗木花岗岩体的形成... 栗木矿区位于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的中段,成矿作用与花岗岩密切相关。通过对栗木金竹源与三个黄牛地区云英岩化花岗岩的年代学研究,获得2个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18.3Ma±2.4Ma和214.0Ma±5.0Ma,代表了栗木花岗岩体的形成年龄。结合前人的研究数据,栗木矿区成岩、成矿作用年龄近乎一致,应为晚三叠世同一期次岩浆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铌钽矿床 SHRIMP锆石U-PB年龄 金竹源 三个黄牛 栗木花岗岩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