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维纳米棒结构CoMn_(2)O_(4)/CC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家宏 卢世晨 +3 位作者 王立奎 刘燕红 温玉清 尚伟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68,共10页
金属氧化物因其高容量、低成本、适于商业化、环保等特点而常被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以Mn-MOF为前驱体,将其置于乙醇中与Co(NO_(3))_(2)进行离子交换和刻蚀反应,然后在空气中热处理,最后在碳布(carbon cloth,CC)基体上得到高度结... 金属氧化物因其高容量、低成本、适于商业化、环保等特点而常被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以Mn-MOF为前驱体,将其置于乙醇中与Co(NO_(3))_(2)进行离子交换和刻蚀反应,然后在空气中热处理,最后在碳布(carbon cloth,CC)基体上得到高度结晶的CoMn_(2)O_(4)二维纳米棒结构。对不同Co(NO_(3))_(2)添加量下制备的CoMn_(2)O_(4)/CC和直接热处理得到的Mn_(2)O_(3)/CC进行SEM和XRD分析,并且通过循环伏安测试、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和交流阻抗测试等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0.3 g Co(NO_(3))_(2)刻蚀后CoMn_(2)O_(4)/CC的母体结构相对保留良好,形成中空的纳米空心结构,热处理后在碳布上原位生长的垂直纳米棒结构均一密集地包裹碳纤维,由于无任何黏合剂的添加,确保较高的力学稳定性和导电性。在1.2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电极材料具有809.8 mF·cm^(-2)的面积比电容;在5 mA·cm^(-2)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0周次后电容保持率为79.1%,是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一种电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锰基金属有机骨架衍生物 电极材料 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球@纳米片状钴镍金属氧化物核壳型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2
作者 冯艳艳 李彦杰 +1 位作者 杨文 牛潇迪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734-2741,共8页
以葡萄糖为碳源,采用水热炭化法制备碳球,然后以氯化钴和氯化镍为钴源和镍源,六次甲基四胺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和高温处理合成一种核壳结构的碳球@钴镍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储能性能。借助X射线衍... 以葡萄糖为碳源,采用水热炭化法制备碳球,然后以氯化钴和氯化镍为钴源和镍源,六次甲基四胺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和高温处理合成一种核壳结构的碳球@钴镍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并研究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储能性能。借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低温氮气吸附/脱附等对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及交流阻抗等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碳球的加入能有效改善钴镍金属氧化物的分散性,同时降低材料的电子转移阻力,进而提高其电化学性能。当电流密度为1A/g时,所得碳球@钴镍金属氧化物核壳型复合材料的比电容为984.8F/g;当电流密度增大10倍(10A/g)时,仍保留86.3%的初始比电容值。当电流密度为15A/g时,经过2000次恒电流充放电后复合材料的比电容量保持率为94.6%,体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镍氧化物 碳球 超级电容器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醇-水热法制备钴镍双金属氢氧化物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冯艳艳 黄宏斌 +2 位作者 杨文 夏义郎 黄文露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0-143,共4页
以六水合氯化钴、六水合氯化镍和六次甲基四胺为原料,通过引入乙醇溶剂,利用醇-水热法合成钴镍双金属氢氧化物。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化学工作站等对所制材料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从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出,利用醇-水热法合... 以六水合氯化钴、六水合氯化镍和六次甲基四胺为原料,通过引入乙醇溶剂,利用醇-水热法合成钴镍双金属氢氧化物。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化学工作站等对所制材料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从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出,利用醇-水热法合成的钴镍双金属氢氧化物具有较薄的片状结构;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双金属氢氧化物具有较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A/g时,其比电容达到586.7F/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水热法 双金属氢氧化物 比电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镍钴双金属氢氧化物/乙炔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7
4
作者 冯艳艳 黄宏斌 +2 位作者 杨文 赖国勇 赵文君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378-4383,共6页
以氯化钴和氯化镍作为钴源和镍源,六次甲基四胺作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合成镍钴双金属氢氧化物/乙炔黑复合材料,并研究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储能性能。借助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表征手段研究乙炔黑的加入对所得镍钴双金属氢氧化物... 以氯化钴和氯化镍作为钴源和镍源,六次甲基四胺作为沉淀剂,采用水热法合成镍钴双金属氢氧化物/乙炔黑复合材料,并研究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储能性能。借助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表征手段研究乙炔黑的加入对所得镍钴双金属氢氧化物复合材料结构和形貌的影响。采用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及循环稳定性等电化学测试手段对该复合材料的储能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乙炔黑的加入能有效改善镍钴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分散性,同时降低电极材料的电子转移阻力,进而提高镍钴双金属氢氧化物的储能性能。当电流密度为7A/g时,经过500次恒电流充放电后复合材料的比电容量保持率为97%,体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双金属氢氧化物 乙炔黑 复合材料 超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生长法制备花瓣状氢氧化钴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3
5
作者 冯艳艳 李彦杰 +1 位作者 杨文 钟开应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1-126,共6页
以硝酸钴为钴源,六次甲基四胺为沉淀剂,通过水热法在棉花基碳纤维基底上原位生长氢氧化钴。借助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等对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及交流阻抗等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X射... 以硝酸钴为钴源,六次甲基四胺为沉淀剂,通过水热法在棉花基碳纤维基底上原位生长氢氧化钴。借助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等对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及交流阻抗等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测试结果表明,在碳纤维基底上原位生长的氢氧化钴呈花瓣状、α型。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当电流密度为1 A/g时,所得花瓣状氢氧化钴的比电容为650 F/g;当电流密度增大至10 A/g时,仍保留67%的初始比电容值。以上结果表明,在碳纤维基底上原位生长形成的花瓣状氢氧化钴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原因在于碳纤维基底原位生长有助于提高氢氧化钴的分散性,形成纳米片状花瓣结构,进而显著改善其储能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花瓣状氢氧化钴 碳纤维 六次甲基四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铋系光电材料及其在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龚燕燕 刘瑞麟 +1 位作者 李建平 魏小平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99-1108,共10页
铋系光电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晶体结构以及良好的可见光响应,近年来在化学传感器中的研究受到极大关注。综述了铋的氧化物、铋的硫化物、含铋二元金属氧化物、铋的卤氧化物、铋的多元复合物等铋系光电材料的制备和掺杂改性的方法... 铋系光电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晶体结构以及良好的可见光响应,近年来在化学传感器中的研究受到极大关注。综述了铋的氧化物、铋的硫化物、含铋二元金属氧化物、铋的卤氧化物、铋的多元复合物等铋系光电材料的制备和掺杂改性的方法、光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基于铋系复合材料构建的化学传感器在环境污染监测、食品安全检测、生物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对铋系光电材料化学传感器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引用文献74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材料 铋系 化学传感器 应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X(X=S,Se)/P3HT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热电应用
7
作者 张继云 吴庆港 +3 位作者 查柯宇 李继青 海杰峰 陆振欢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5,共8页
将SnS纳米带或SnSe纳米片与聚(3-己基噻吩-2,5-二基)(P3HT)复合制备了两类无机/有机复合薄膜SnS/P3HT和SnSe/P3HT。采用XRD、SEM、EDS和Raman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SnS或SnSe含量(以P3HT质量为基准,下同)对SnS/P3HT或SnSe/P3HT电导... 将SnS纳米带或SnSe纳米片与聚(3-己基噻吩-2,5-二基)(P3HT)复合制备了两类无机/有机复合薄膜SnS/P3HT和SnSe/P3HT。采用XRD、SEM、EDS和Raman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SnS或SnSe含量(以P3HT质量为基准,下同)对SnS/P3HT或SnSe/P3HT电导率、塞贝克系数和功率因子的影响,评价了SnS/P3HT复合薄膜在柔性热电器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SnS纳米带或SnSe纳米片与P3HT的复合均为物理混合。SnS(4%)/P3HT(SnS含量为4%)的功率因子最大,为3.33μW/(m·K^(2)),比P3HT薄膜〔2.80μW/(m·K^(2))〕提高了18.9%;SnSe纳米片在SnSe/P3HT中的分散性差,其团聚程度随SnSe含量的增加而增强,导致其电导率大幅度降低,未能提高功率因子。SnS(4%)/P3HT的柔性热电器件在外负载电阻为1.5 kΩ时的最大输出功率为16.7 nW;当弯曲半径为4 mm时,SnS(4%)/P3HT复合薄膜经过1000次的弯曲循环后,其电阻相对偏差值为23.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材料 SNS SnSe 聚(3-己基噻吩-2 5-二基) 复合薄膜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及电解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翟冬梅 郭鹏卓 +2 位作者 黄宏斌 丁倩瑶 杨文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3,共7页
为应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气候变化,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使用新工艺、新设备来改善传统能源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作为介于传统电容器和化学电源之间的一种新型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 为应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气候变化,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使用新工艺、新设备来改善传统能源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作为介于传统电容器和化学电源之间的一种新型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温度范围宽和绿色安全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到电子设备、智慧电网和储能等领域,有效地起到了碳减排作用。电极材料和电解液是构成超级电容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超级电容器性能的关键因素。综述了超级电容器在电极材料及电解液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详细介绍了对它们的优缺点,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电极材料 电解液 电化学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表面不同MOF超疏水涂层的耐蚀行为 被引量:2
9
作者 刘金玉 张志远 +3 位作者 王东 蒋世权 温玉清 尚伟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145,共8页
对AZ91D镁合金表面三种不同超疏水涂层(MZS-1,MZS-2和ZnO@ZIF-8)在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进行研究。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静态接触角测试仪、电化学工作站和盐水喷雾试验机分别对超疏水复合涂层进行微观形貌、润湿性... 对AZ91D镁合金表面三种不同超疏水涂层(MZS-1,MZS-2和ZnO@ZIF-8)在5%(质量分数)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进行研究。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静态接触角测试仪、电化学工作站和盐水喷雾试验机分别对超疏水复合涂层进行微观形貌、润湿性、耐蚀性能等进行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经过盐雾处理后,三种超疏水涂层均在192 h后出现腐蚀,其中MZS-1超疏水涂层的腐蚀最为严重,MZS-2超疏水涂层240 h后表面出现点蚀,同时经过盐雾处理后仍能维持较高的接触角,故MZS-2复合涂层耐蚀性能最好。极化曲线测试发现,在盐雾处理240 h后,三种超疏水涂层的腐蚀电流密度仍比金属基体降低1个数量级,表现出优异的耐蚀性能。所制备的超疏水涂层可以有效增加金属材料的耐蚀性,由于超疏水涂层的拒水性,有效阻挡腐蚀离子的渗透,给基体提供长期的防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MOF 超疏水涂层 疏水稳定性 耐蚀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视化比色法测定面粉中偶氮二甲酰胺的含量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小燕 吕奕菊 +4 位作者 邹品田 刘峥 覃孙良 陈艳萍 李奉霞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7-691,共5页
基于偏钒酸铵在磷酸介质中对偶氮二甲酰胺(ADA)氧化靛蓝二磺酸钠褪色反应的催化作用,提出了可视化比色法测定面粉中ADA含量的方法。在试管中依次加入150 mg·L^(−1)偏钒酸铵溶液1.0 mL、0.001 mol·L^(−1)靛蓝二磺酸钠溶液1.1 m... 基于偏钒酸铵在磷酸介质中对偶氮二甲酰胺(ADA)氧化靛蓝二磺酸钠褪色反应的催化作用,提出了可视化比色法测定面粉中ADA含量的方法。在试管中依次加入150 mg·L^(−1)偏钒酸铵溶液1.0 mL、0.001 mol·L^(−1)靛蓝二磺酸钠溶液1.1 mL、85%(体积分数)磷酸溶液3.0 mL和样品溶液4.5 mL,于45℃反应35 min。以水为参比,测量溶液在610 nm处的吸光度A;用手机拍摄图片,通过智能手机中的颜色识别器应用程序提取图片的RGB值(红、绿、蓝值)。结果显示:ADA的质量浓度在40.0 mg·L^(−1)以内与吸光度A或R/B值(红、蓝值之比)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分别为0.015,4.518 mg·L^(−1);对空白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ADA的回收率为94.0%~114%,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为2.3%~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氮二甲酰胺 靛蓝二磺酸钠 可视化比色法 吸光度 智能手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促进水滑石衍生镍基催化剂的原位制备及其CO_(2)甲烷化性能
11
作者 杨文 王迪迪 +2 位作者 黄子怡 周亚平 冯艳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1-570,共10页
采用原位生长法制备水滑石衍生Ni-La/Al_(2)O_(3)催化剂,并用于CO_(2)甲烷化反应,以研究La掺杂量对所得催化剂形貌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影响。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X射线衍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扫描电镜和... 采用原位生长法制备水滑石衍生Ni-La/Al_(2)O_(3)催化剂,并用于CO_(2)甲烷化反应,以研究La掺杂量对所得催化剂形貌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影响。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X射线衍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催化剂的形貌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适宜的La掺杂量能够提高活性金属Ni在载体中的分散性,减弱Ni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并且改善催化剂的孔隙结构,提高催化剂的比表面积。CO_(2)甲烷化性能表明,当Ni负载量(质量分数)为30%、La掺杂量(质量分数)为10%时,催化剂30Ni-10La/Al_(2)O_(3)具有较优的催化性能;350℃时其CO_(2)转化率及CH_(4)产率分别达到91.9%和91.5%,并且连续测试60 h后催化性能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甲烷化 水滑石衍生催化剂 LA掺杂 高分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β-Ni(OH)_2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延伟 潘观林 +2 位作者 姚金环 李世玉 张灵志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088-5095,共8页
以Ni(NO3)2·6H2O和NaOH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Ni(OH)2电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表征了样品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该样品是具有片状纳米次级结构的β-Ni(OH)2。采用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充放... 以Ni(NO3)2·6H2O和NaOH为原料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Ni(OH)2电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表征了样品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该样品是具有片状纳米次级结构的β-Ni(OH)2。采用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充放电测试研究了该β-Ni(OH)2样品的储锂性能,结果发现该样品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非常高的储锂活性,在50 m A·g-1电流密度下其第3次循环放电比容量高于1550m A·h·g-1;样品电极中的碳含量对其循环性能和倍率性都有显著影响,通过交流阻抗(EIS)测试分析了样品电极中碳含量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镍 锂离子电池 纳米材料 纳米结构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燕尾形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其表面活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永 刘峥 +1 位作者 云亮 谢元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24-1432,共9页
设计合成了3种基于五苯基苯骨架结构的苝二酰亚胺衍生物n-PDI(n=2,3,4)双子表面活性剂,利用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氢谱仪、热重分析仪,对所合成的3种目标产物结构进行表征与确认,它们的分解温度均在200℃以上。研究了3种双子表面活性... 设计合成了3种基于五苯基苯骨架结构的苝二酰亚胺衍生物n-PDI(n=2,3,4)双子表面活性剂,利用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氢谱仪、热重分析仪,对所合成的3种目标产物结构进行表征与确认,它们的分解温度均在200℃以上。研究了3种双子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参数和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双子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和在气-液界面处的吸附过程是自发的;且双子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胶束的过程易于进行;随温度的升高ΔGmic、ΔHmic、ΔSmic均减小,表明ΔHmic对ΔGmic的贡献有增大趋势,ΔSmic对ΔGmic的贡献有下降趋势,即胶束化过程为熵驱动力在减小而焓驱动力在增大的过程。由SEM测试表明双子表面活性剂能有效吸附在锌电极表面,对其具有缓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 4 9 10-苝二酐 双子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胶束化 热力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燃烧法制备Sr_(3-3x/2)(VO_4)_2∶xEu^(3+)红色荧光粉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峥 郭亚晋 +2 位作者 郭鹏 夏金虹 韦卉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04-710,共7页
利用稀土离子Eu^(3+)作为激活剂,采用溶胶燃烧法制备了Sr_(2.85)(VO_4)_2∶0.1Eu^(3+)红色荧光粉。用SEM、XRD和荧光光谱表征了荧光粉体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和荧光性能。XRD分析和荧光光谱分析得出:最佳退火温度为950℃。该荧光粉在280... 利用稀土离子Eu^(3+)作为激活剂,采用溶胶燃烧法制备了Sr_(2.85)(VO_4)_2∶0.1Eu^(3+)红色荧光粉。用SEM、XRD和荧光光谱表征了荧光粉体的表面形貌、晶体结构和荧光性能。XRD分析和荧光光谱分析得出:最佳退火温度为950℃。该荧光粉在280 nm光下被高效激发,其最强发射峰位于618 nm处,对应于Eu^(3+)的5D0到7F2的能级跃迁,表现出较强发射强度。设定发射波长为618 nm,得到荧光粉的激发光谱,其最强激发峰为280 nm处,说明该荧光粉可被紫外光有效激发。同时研究了Eu^(3+)掺杂量和助燃剂柠檬酸对Sr2.85(VO4)2∶0.1Eu红色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得出Eu^(3+)的最佳掺杂摩尔分数为0.1。助燃剂柠檬酸有利于形成主体基质,使荧光粉颗粒更分散,同时改善晶粒形貌,提高荧光粉的相对发光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燃烧法 Sr2.85(VO4)2∶0.1Eu3+ 红色荧光粉 柠檬酸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反应气氛下负载型Cu-Co/ZSM-5催化剂的柴油车NO_x净化性能
15
作者 赵辉 刘津 +4 位作者 杨宏斌 陈梦寅 陈彦宏 阮乐 唐富顺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68,74,共7页
在模拟柴油车尾气气氛下 ,利用微反装置研究了浸渍法制备的Cu-Co/ZSM-5催化剂在不同反应气氛下的C3 H8 选择性催化净化NOx 性能.结果表明 ,具有良好的净化NOx 起燃性能和高温选择性的3% Cu-3% Co/ZSM-5催化剂在不同的反应气氛下催化性... 在模拟柴油车尾气气氛下 ,利用微反装置研究了浸渍法制备的Cu-Co/ZSM-5催化剂在不同反应气氛下的C3 H8 选择性催化净化NOx 性能.结果表明 ,具有良好的净化NOx 起燃性能和高温选择性的3% Cu-3% Co/ZSM-5催化剂在不同的反应气氛下催化性能各异.O2 体积分数较低时(≤6% ) ,O2 的存在有利于C3 H8 催化还原NOx ,催化剂的NOx 转化率随O2 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加 ;高温(300~400 ℃)反应时O2 体积分数较高(≥6% )对C3 H8 催化还原NOx 是不利的 ,O2 的增加使催化剂的NOx 转化选择性变差 ,NOx 转化率下降.催化剂最适于的O2 体积分数为2% ~8% .C3 H8 体积分数越高 ,越有利于NOx 的还原.反应气氛中的CO2 和CO的体积分数变化对催化剂的C3 H8 催化还原NOx 活性没有明显的影响 ,该催化剂仍具有较高的稳定NOx 净化性能.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应匹配好发动机的空燃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车尾气 催化剂 反应气氛 氮氧化物 选择性催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系统素多肽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林 郭琳 +3 位作者 秦群 郑弦 阮贵华 杜甫佑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4-402,共9页
烟草系统素多肽是烟叶植物中系统性防御反应的信号分子,调控烟草的生长、发育和防御等整个生命周期活动。本工作采用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质谱(LC-LTQ-MS)联用技术,研究3种烟草系统素多肽的质谱裂解规律。结果表明:烟草系统素多肽的... 烟草系统素多肽是烟叶植物中系统性防御反应的信号分子,调控烟草的生长、发育和防御等整个生命周期活动。本工作采用液相色谱-线性离子阱质谱(LC-LTQ-MS)联用技术,研究3种烟草系统素多肽的质谱裂解规律。结果表明:烟草系统素多肽的准分子离子均带3~4个电荷;多肽准分子离子峰在18~25V的碰撞电压下,主要产生b型和y型碎片离子;在离子化过程中,烟草系统素Ⅱ(TobSysⅡ)最强准分子离子[M+4H]4+的最优碰撞电压为20V;烟草系统素Ⅰ(TobSysⅠ)和烟草系统素Ⅲ(TobSysⅢ)最强准分子离子峰[M+3H]3+的最优碰撞电压为22V;在最优碰撞电压下,烟草系统素多肽的离子碎片信息丰富,特征离子碎片的峰强度最大,且主要在亮氨酸、羟脯氨酸和脯氨酸的氨基端进行断裂。该质谱裂解规律可为检测植物样品中的系统素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肽激素 烟草系统素 液相色谱-质谱(LC/MS) 裂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电池有机电子传输材料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启超 袁小亲 +4 位作者 陆振欢 刘勇平 杨建文 海杰峰 张灵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4-49,67,共7页
当今能源危机问题日益紧迫,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发成为研究热点。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成本低廉、可塑性强、性能优异等特点,因此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中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研发性能优异、成本低、稳定性高的有机电子传输材料是太阳能... 当今能源危机问题日益紧迫,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开发成为研究热点。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成本低廉、可塑性强、性能优异等特点,因此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中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研发性能优异、成本低、稳定性高的有机电子传输材料是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总结了近年来有机电子传输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按照其分子结构分为富勒烯衍生物、大π共轭体系、非π体系、改性材料、碳纳米材料等5类体系,分别介绍了其结构特性,讨论了其在太阳能电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综述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总结了开发新型高效的有机电子传输材料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 电子传输层 有机电子传输材料 有机半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电高分子类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亚晋 刘峥 魏席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16,共3页
吸波材料的研究对军用和民用的意义非常重要,其中导电高分子因其电导率可调性而具有制备吸波材料的潜在可能性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简要介绍了吸波材料的分类和吸波原理,详细叙述了几类重要的导电高分子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并探... 吸波材料的研究对军用和民用的意义非常重要,其中导电高分子因其电导率可调性而具有制备吸波材料的潜在可能性受到了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简要介绍了吸波材料的分类和吸波原理,详细叙述了几类重要的导电高分子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掺杂对导电席夫碱电导率的影响,最后指出吸波材料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波材料 导电高分子 电导率 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过氧化氢处理对采后荔枝褐变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潘家丽 覃子倚 +2 位作者 李静 Khoo Hock Eng 董新红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7-1234,共8页
【目的】研究外源过氧化氢(H_(2)O_(2))处理对采后荔枝褐变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为荔枝采后保鲜提供途径,以期提高果实的贮藏品质。【方法】以清水处理为对照(CK),采用不同浓度(1、5和10 mmol/L)的外源H_(2)O_(2)浸泡荔枝3 min,在4℃下... 【目的】研究外源过氧化氢(H_(2)O_(2))处理对采后荔枝褐变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为荔枝采后保鲜提供途径,以期提高果实的贮藏品质。【方法】以清水处理为对照(CK),采用不同浓度(1、5和10 mmol/L)的外源H_(2)O_(2)浸泡荔枝3 min,在4℃下冷藏放置,每隔3 d取样一次,进行失重率、褐变指数、丙二醛(MDA)含量、细胞膜透性、内源H_(2)O_(2)含量、超氧阴离子(O_(2)-)产生速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不同浓度的外源H_(2)O_(2)处理对采后荔枝会产生不同的贮藏效果。以5 mmol/L外源H_(2)O_(2)处理保鲜效果最佳,明显降低果皮中MDA含量、内源H_(2)O_(2)含量和PPO活性,并提高SOD活性,减缓O_(2)-产生速率。至贮藏末期(12 d),经5 mmol/L外源H_(2)O_(2)处理的采后荔枝SOD活性较CK显著提高31.41%(P<0.05,下同),MDA含量、PPO活性、O_(2)-产生速率和内源H_(2)O_(2)含量较CK分别降低44.72%、38.72%、22.63%和13.75%,其失重率、褐变指数和相对电导率最低。1 mmol/L外源H_(2)O_(2)处理效果稍逊于5 mmol/L外源H_(2)O_(2)处理,而经10 mmol/L外源H_(2)O_(2)处理显著提高采后荔枝的MDA和内源H_(2)O_(2)含量,加速采后果实衰老。【结论】采用5 mmol/L外源H_(2)O_(2)处理可调节采后荔枝的活性氧代谢而延缓其衰老进程,为H_(2)O_(2)应用于采后荔枝保鲜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H_(2)O_(2)) 荔枝 褐变 活性氧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合金表面微弧氧化/自组装复合膜的耐蚀性能 被引量:7
20
作者 蒋世权 吴方 +2 位作者 王媛媛 尚伟 温玉清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4-303,共10页
目的提高镁合金基体的耐蚀性能。方法采用微弧氧化工艺对镁合金进行预处理,再通过自组装技术处理,在镁合金表面制备微弧氧化/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自组装复合膜层。通过SEM、EDS对复合膜的微观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XPS、拉曼光谱分... 目的提高镁合金基体的耐蚀性能。方法采用微弧氧化工艺对镁合金进行预处理,再通过自组装技术处理,在镁合金表面制备微弧氧化/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自组装复合膜层。通过SEM、EDS对复合膜的微观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XPS、拉曼光谱分析了复合膜的表面成分,利用电化学阻抗谱、极化曲线、盐雾实验和浸泡实验检测了复合膜层的耐腐蚀性能。结果复合膜均匀覆盖在镁合金表面,且复合膜较为光滑,主要含有C、O、F、Si等元素。经过自组装处理后,膜层从亲水性转为疏水性,接触角达到145.07°。经电化学性能测试,复合膜的Rct值能达到2.242×106Ω·cm^(2),与微弧氧化膜相比,增大了2个数量级;此外,复合膜的腐蚀电流密度为1.314×10-8 A/cm^(2),与微弧氧化膜相比也降低了2个数量级,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浸泡120 h后,复合膜的腐蚀电流密度仍有1.061×10^(-5) A/cm^(2),盐雾实验进行120 h也没有出现明显的腐蚀现象。结论自组装技术明显提高了镁合金基体的耐蚀性能,微弧氧化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自组装膜层对基材的粘附力。由于复合膜的疏水性使得水滴在膜层表面停留的时间减少,所以膜层的耐蚀性会随着疏水性增大而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微弧氧化 自组装 耐蚀性 疏水性 复合膜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