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40年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与生态环境格局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赵良杰 王莹 +4 位作者 栾崧 杨杨 吴树诚 王喆 李录娟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5-231,共17页
【研究目的】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亟需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期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以及多源水资源... 【研究目的】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亟需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期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以及多源水资源监测数据,全面分析大湾区自1980年以来近40年间的水文、降水、地表覆盖等水资源环境格局变化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大湾区水资源状况总体上呈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1980—2022年平均气温22.2℃,降雨2022.1 mm,主要变化周期约4.1 a。西江、北江、东江干流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1231.09 m^(3)/s、1479.63 m^(3)/s、809.42 m^(3)/s,径流变差系数介于0.19~0.27,气候格局呈现出暖湿化的趋势,水体总量出现减少趋势,植被覆盖整体上升但局部出现退化,显著退化面积6225.98 km^(2),改善面积9537.31 km^(2);水体(含湿地)面积变化速率呈现“缓慢萎缩−加速萎缩−稳步增长−缓慢增长”的阶段性特征。【结论】提出具有开发远景的41处应急备用水源地,允许开采量达234.26万m^(3)/d。大湾区具有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水生态服务功能退化、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及以地表水为主的供水水源结构单一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演变 应急备用水源 地质环境动力 气候变化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3—2023年漓江上游降雨时空演变特征精细解析
2
作者 徐珂 陈炼钢 +3 位作者 吴树诚 张永锋 粟忠 陈诺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93,共9页
以桂林防洪及水资源保障的关键区域漓江上游为研究区,基于泰森多边形法将1983—2023年38个雨量观测站逐日实测降水量数据转换为13个子流域的面降水量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按水文年从全年、主汛期、后... 以桂林防洪及水资源保障的关键区域漓江上游为研究区,基于泰森多边形法将1983—2023年38个雨量观测站逐日实测降水量数据转换为13个子流域的面降水量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按水文年从全年、主汛期、后汛期和枯水期4个时间尺度解析降雨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时间与空间变差系数揭示降雨时空不均匀度。结果表明:流域年降水量和主汛期降水量分别以11.36 mm/a和9.10 mm/a的速率显著增长,后汛期和枯水期降水量总体无明显趋势,漓江上游流域汛期洪涝风险增加;流域年内降雨时空分配不均,13个子流域多年时间变差系数均值为2.174,时间不均匀度呈不显著增大趋势,丰枯差异越来越大,全年、主汛期和枯水期空间变差系数呈不显著下降趋势,降雨空间分布趋于均匀,而后汛期空间不均匀度呈不显著增大趋势,该时段水库群调控难度增大;漓江上游降雨在不同的时空尺度都出现了明显变化且变化特征不一致,上游水库群的防洪与兴利调度以及桂林的城市防洪难度更高,漓江生态景观流量保障也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变化趋势 时空不均匀度 多尺度 漓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景观流域水平衡健康多维评价——以漓江流域为例
3
作者 陈俊鸿 鲁敏 +3 位作者 刁梦娴 段忆曦 吴树诚 张燕洪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8-194,200,共8页
健康的水平衡状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统筹岩溶景观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互馈关系,从自然水分收支平衡、经济社会供需水平衡、生态景观供需水平衡以及经济社会与生态景观用水平衡4个维度选取15个评价指标,构建岩... 健康的水平衡状态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统筹岩溶景观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互馈关系,从自然水分收支平衡、经济社会供需水平衡、生态景观供需水平衡以及经济社会与生态景观用水平衡4个维度选取15个评价指标,构建岩溶景观流域水平衡健康多维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以漓江流域为例,基于TOPSIS模型对2013-2021年流域水平衡健康状态进行评价,采用障碍度模型定量诊断影响水平衡健康程度的关键障碍因子,并提出流域水平衡优化对策。结果表明:漓江流域水平衡健康程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9和2020年评价结果为健康,受蒸发量、降水集中度、降水量等因素影响,2021年流域水平衡健康程度下降0.09。自然水分收支平衡、经济社会供需水平衡、经济社会与生态景观用水平衡准则层健康状态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生态景观供需水准则层健康状态有所下降,表明流域存在经济社会用水挤占生态景观用水现象。影响漓江流域水平衡健康的主要障碍因子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水库最大蓄水量、降水集中度和蒸发量,研究期内自然水分收支平衡准则层障碍度最大,提高流域内水资源调控能力和用水效率对于漓江流域水平衡健康程度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衡健康评价 层次分析法 熵权法 TOPSIS模型 岩溶景观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生态及航运补水水流演进规律精细化解析
4
作者 聂远雄 董吴欣 +3 位作者 王绍旭 胡腾飞 阳海涛 吴树诚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7,共10页
为助力桂林市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缓解近年来漓江生态及航运用水与枯水期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深度挖掘2017-2021年30场水库群重大补水记录,精细解析了漓江河道补水水流演进规律,以期支撑漓江上游水库群开展高效精准补水。以漓江上游水库... 为助力桂林市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缓解近年来漓江生态及航运用水与枯水期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深度挖掘2017-2021年30场水库群重大补水记录,精细解析了漓江河道补水水流演进规律,以期支撑漓江上游水库群开展高效精准补水。以漓江上游水库群坝下至桂林水文站河道为研究对象,采用河道分段模拟、数据分时解析的总体思路,基于数据挖掘、函数构造、曲线拟合等方法,优化确定了各河段不同量级水流演进时间表征函数。结果表明:(1)鉴于水流演进动力机制差异和点据分布特征,上游山区性河道水流演进用时适合采用线性函数表征,区域中下游河段适合采用非线性函数;(2)水流演进函数率定精度理想,演进时间的相对误差基本小于10%、均方根误差基本小于1.7 h。对漓江补水水流演进规律的精细解析结果,可用于历史补水任务复盘及新补水计划拟定,以有效提升水库补水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 生态补水 旅游航运 水流演进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文学法的漓江生态流量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林诗隽 张红艳 +2 位作者 莫建英 代俊峰 吴树诚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6-81,共6页
为了计算漓江的生态流量及确定适宜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基于1954~2017年桂林水文站的逐月平均径流量数据,采用Q90法、年内展布法、Texas法、逐月频率法、NGPRP法和Tessman法6种水文学方法计算漓江的生态流量,从需水程度、水文节律和满... 为了计算漓江的生态流量及确定适宜的生态流量计算方法,基于1954~2017年桂林水文站的逐月平均径流量数据,采用Q90法、年内展布法、Texas法、逐月频率法、NGPRP法和Tessman法6种水文学方法计算漓江的生态流量,从需水程度、水文节律和满足程度3个方面分析了各种计算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①在需水程度方面,Q90法在鱼类产卵期和全年范围不满足基本需水量,年内展布法在全年范围不满足基本需水量,Tessman法在一般用水期需水量最大,逐月频率法在鱼类产卵期和全年范围需水量最大;②在水文节律方面,Q90法无法体现丰枯季节性变化;③在满足程度方面,逐月频率法在鱼类产卵期保障率较低,Tessman法在一般用水期、枯水期和全年范围保障率较低;④综合考虑需水程度、水文节律和满足程度3个方面,Texas法是最适用于漓江生态流量计算的水文学方法。最终确定桂林水文站生态流量的逐月取值范围应为11.4~124.0 m^(3)/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量 水文学法 水文节律 满足程度 漓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上游水沙对降水、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方荣杰 黄卉 +3 位作者 张帅普 代俊峰 蒋立新 许景璇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122,共8页
为了探究漓江流域上游水沙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特征,基于气温、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应用Mann-Kendall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分析漓江上游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利用累积量斜率变... 为了探究漓江流域上游水沙对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特征,基于气温、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结合土地利用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应用Mann-Kendall检验法、双累积曲线法分析漓江上游水文气象要素变化趋势,利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揭示气候因子对上游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合植被覆盖变化特征探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河流水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965—2019年漓江流域上游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未呈现显著增加或减少趋势,同时期NDVI呈上升趋势,但土地利用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仍以林地、耕地为主。漓江上游气温未出现突变点,降水量与径流量于1991年发生突变,1992—2019年漓江上游NDVI平均值显著高于突变前的1981—1991年,耕地面积平均值与林地面积平均值显著低于突变前的1981—1991年;输沙量于2003年发生突变,2004—2019年漓江上游NDVI平均值与建设用地面积平均值显著高于1981—2003年。降水对径流改变的贡献率为56.30%,降水量-径流量关系并未在突变点前后发生改变。降水量对输沙量改变的贡献率为-12.67%,降水量-输沙量关系在突变后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特征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贡献率 漓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石灰土演化过程中钙影响土壤氮矿化的机制研究
7
作者 谢银财 杨慧 +3 位作者 李军 缪雄谊 杨霖 吴树诚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7-1064,共8页
选择桂林岩溶区不同演化阶段典型的黑色、棕色和红色石灰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BCR方法测定石灰土不同钙形态含量,通过~(15)N同位素标记技术结合MCMC氮素转化模型测定石灰土总有机氮矿化(M_(Norg))、易分解有机氮矿化(M_(Nlab))和难... 选择桂林岩溶区不同演化阶段典型的黑色、棕色和红色石灰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的BCR方法测定石灰土不同钙形态含量,通过~(15)N同位素标记技术结合MCMC氮素转化模型测定石灰土总有机氮矿化(M_(Norg))、易分解有机氮矿化(M_(Nlab))和难分解有机氮矿化(M_(Nrec))速率,探讨了岩溶区石灰土演化过程中钙影响土壤氮矿化的机制。结果表明:(1)岩溶区黑色和棕色石灰土各形态钙含量顺序均为交换态(ECa)>酸溶态(ASCa)>残渣态(RCa)>水溶态(WSCa)>有机结合态(OCCa),红色石灰土各形态钙含量大小顺序为ECa>RCa>ASCa>WSCa>OCCa,石灰土不同形态钙中以ECa含量最多,分别占黑色、棕色和红色石灰土全钙含量的80%、64%和48%,表明钙在石灰土中具有较高的活度;(2) M_(Norg)和M_(Nrec)大小顺序均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M_(Nlab)大小顺序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M_(Norg)由M_(Nrec)主导,棕色和红色石灰土M_(Norg)主要由M_(Nlab)控制,说明石灰土演化影响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降低土壤无机氮供应能力;(3)除M_(Norg)、M_(Nlab)和M_(Nrec)与OCCa和RCa的相关性不显著外,M_(Norg)和M_(Nrec)分别与ECa、ASCa和WSC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M_(Nlab)则与之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高含量有效态钙能促进土壤M_(Nrec)而抑制M_(Nlab)。ECa和ASCa作为石灰土钙的主要赋存形态因在土壤演化过程中受到强烈淋溶作用,促使M_(Nrec)显著降低,这是造成石灰土演化过程中土壤无机氮供应能力显著降低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石灰土演化过程中钙的分布、迁移和氮矿化特征以及钙对氮矿化过程的影响,为深入理解岩溶区石灰土氮矿化过程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速率 钙形态 ~(15)N示踪 石灰土 岩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流域不同水期降水径流突变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董千雨 张红艳 +1 位作者 许景璇 代俊峰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4-81,共8页
丰、平、枯不同水期降水径流突变分析对于准确认识漓江水资源变化规律、科学实施水资源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别选取漓江上中下游的桂林、阳朔、平乐3个水文站1968-2021年降水径流月尺度序列,分析降水径流年内和年际分布;分别对... 丰、平、枯不同水期降水径流突变分析对于准确认识漓江水资源变化规律、科学实施水资源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别选取漓江上中下游的桂林、阳朔、平乐3个水文站1968-2021年降水径流月尺度序列,分析降水径流年内和年际分布;分别对丰、平、枯水期单独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进行突变分析,结合漓江上游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建设运行情况分析突变点及其成因;应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分析降水和人为活动对径流突变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①漓江流域年降水量上游呈现递增趋势,下游呈现递减趋势;年径流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②漓江流域上中下游3个站点在丰、平、枯水期的突变点不一致。③水利工程建设对径流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枯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径流 突变点 水期 漓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漓江流域景观格局及生境质量时空演变分析
9
作者 胡露瑶 代俊峰 +2 位作者 郑文俊 齐姗姗 莫建英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6-1167,共12页
流域生境常受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影响,脆弱的生态平衡极易被打破,研究流域生境质量变化对受损生境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ArcGIS 10.8软件和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估(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 流域生境常受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影响,脆弱的生态平衡极易被打破,研究流域生境质量变化对受损生境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ArcGIS 10.8软件和生态系统服务与权衡综合评估(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对漓江流域1990-2020年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进行评估,利用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其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相关性。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漓江流域总体景观格局以耕地、林地为主,占比超过80%,耕地占比从23.88%下降到22.75%,其中大部分转化为建设用地,景观格局趋于破碎化,景观复杂程度不断增加;(2)从流域整体分析,生境质量总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低生境质量区域面积有所扩大,特别是在流域中部核心区,生境质量的下降趋势明显,生境质量与聚集度指数(A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水域和林地面积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经过生态环境治理,漓江流域的景观生态格局得以改善,有效抑制了生境质量的退化。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可为河流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景观格局 时空动态变化 漓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上游灵渠丰枯水期水量水质综合变化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哲卿 张红艳 +2 位作者 许景璇 白凯华 代俊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3-49,共7页
为了研究漓江上游灵渠丰枯水期水量和水质的变化,选取灵渠水文站1960~2019年径流和2004~2019年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与总磷水质数据,使用统计分析法、Mann-Kendall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对水量水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 为了研究漓江上游灵渠丰枯水期水量和水质的变化,选取灵渠水文站1960~2019年径流和2004~2019年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与总磷水质数据,使用统计分析法、Mann-Kendall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对水量水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在丰、枯水期的年际变化方面,灵渠高锰酸盐指数浓度都呈现不显著的上升趋势,氨氮浓度都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总磷浓度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年际间高锰酸盐指数浓度的变化比氨氮、总磷剧烈。②枯水期径流与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浓度和污染物通量的相关性,大于丰水期径流与污染物浓度和污染物通量的相关性。③径流量增大对高锰酸盐指数的稀释作用起主导作用,然而,径流量增大引起的氨氮和总磷污染物入河的增加量,大于径流量对河流氮磷污染物的稀释量(能力)。④丰、枯水期的高锰酸盐指数浓度随着径流的增加而减小,高锰酸盐指数污染以点源为主;丰、枯水期氨氮、总磷浓度随着径流的增加而增加,氮磷污染以面源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丰枯水期 水量水质综合变化 污染物浓度 污染物通量 径流 相关性分析 灵渠 漓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漓江上游非点源污染比例计算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张楠 许景璇 +4 位作者 刘雁 代俊峰 张振宇 张红艳 徐保利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45-750,共6页
以漓江流域的4个监测断面(大埠头断面、大面断面、桂林水文站、磨盘山断面)及其所在区域为研究区,运用数字滤波法,计算2015—2020年高锰酸盐指数、氨氮、TP、TN非点源污染比例,并与2017年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非点源污染... 以漓江流域的4个监测断面(大埠头断面、大面断面、桂林水文站、磨盘山断面)及其所在区域为研究区,运用数字滤波法,计算2015—2020年高锰酸盐指数、氨氮、TP、TN非点源污染比例,并与2017年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非点源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污染来源以非点源污染为主。基于水文分割的数字滤波法,2015—2020年4个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TP、TN非点源污染比例平均分别为0.72、0.76、0.75、0.74。基于2017年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统计,研究区COD、氨氮、TP、TN非点源污染比例分别为0.89、0.84、0.79、0.78。(2)研究区非点源污染负荷量的时间分布规律与降雨量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大面断面、桂林水文站、磨盘山断面非点源污染比例2018年(枯水年)明显降低,2015—2017、2019—2020年非点源污染比例呈现波动上升。(3)受降雨、地形、土地利用、污染源类型等因素影响,研究区上、中游非点源污染排放量大于下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上游 非点源污染 数字滤波法 污染源普查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马斯京根法漓江上游河道流量演算模型探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金德 粟忠 +5 位作者 范玉洁 许景璇 李勇军 苏钊 吴树诚 方荣杰 《绿色科技》 2022年第4期16-19,28,共5页
为探求漓江流域上游河段干支流的流量演进过程,基于该河段主要干支流上的三街水文站、灵川水文站和桂林水文站的每日实测流量数据资料,以演算出流量与实测出流量的离差平方和最小为主要判据,直接推导出了马斯京根法的河道流量演算系数C_... 为探求漓江流域上游河段干支流的流量演进过程,基于该河段主要干支流上的三街水文站、灵川水文站和桂林水文站的每日实测流量数据资料,以演算出流量与实测出流量的离差平方和最小为主要判据,直接推导出了马斯京根法的河道流量演算系数C_(0)、C_(1)、C_(2)(0.37;0.62;0.01)。用所推求得到的系数模拟漓江上游河段的流量演进过程,并对该河段的流量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量演算值的确定性系数为0.812,相关系数为0.940,达到了乙级标准,演算结果可靠,可为桂林市的洪水预报作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漓江 马斯京根法 流量演算 模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会仙岩溶湿地核心区域水面变化分析
13
作者 彭昕悦 张红艳 +4 位作者 代俊峰 许景璇 白凯华 徐保利 李哲卿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55,26,共5页
由于人类活动扰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漓江流域最大的岩溶地貌原生态湿地———会仙湿地的核心区域睦洞湖水域面积萎缩,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风险。利用2017~2021年的65景Sentinel遥感影像数据,运用随机森林分类法提取睦洞湖水域面积,分析近... 由于人类活动扰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漓江流域最大的岩溶地貌原生态湿地———会仙湿地的核心区域睦洞湖水域面积萎缩,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风险。利用2017~2021年的65景Sentinel遥感影像数据,运用随机森林分类法提取睦洞湖水域面积,分析近5年睦洞湖水域面积的时空变化,结合睦洞湖水位实测数据和周边水位站数据,探讨了睦洞湖水位―面积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5年睦洞湖水域面积相对稳定,但丰枯水期变化明显;面积变化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区北部;水位―面积关系相关性较好,不同水期的相关系数存在差异,丰水期、枯水期相关性分别为0.90、0.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水面面积 水位 遥感影像 丰枯水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