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体系构建策略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曾金霞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8-81,共4页
在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是最为基础的环节之一。文章通过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的农村成人教育仍然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而优化课程设置、规范教学考核、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推动培... 在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是最为基础的环节之一。文章通过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的农村成人教育仍然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而优化课程设置、规范教学考核、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推动培训方式创新,是构建农村成人教育培训体系的主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成人教育 培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耕读教育的路径 被引量:2
2
作者 伍辉燕 《教学与管理》 2022年第29期20-22,共3页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耕读教育有助于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应利用乡村小规模学校特有的优势,从营造耕读文化环境、多渠道开展耕读教育、开发耕读教育...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耕读教育有助于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应利用乡村小规模学校特有的优势,从营造耕读文化环境、多渠道开展耕读教育、开发耕读教育课程、开展探究性教学四个方面,探讨乡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耕读教育的路径,进而促进小规模学校特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小规模学校 耕读教育 劳动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生态道德治理: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5
3
作者 秦初生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2-78,共7页
乡村生态道德治理是乡村振兴的伦理支撑。生态道德治理是社会多元主体(政府但不限于政府)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以生态道德对社会和成员施以影响或化解社会生态伦理道德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生态道德风尚建设,促进社会成员生态道德素质发展的过... 乡村生态道德治理是乡村振兴的伦理支撑。生态道德治理是社会多元主体(政府但不限于政府)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以生态道德对社会和成员施以影响或化解社会生态伦理道德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生态道德风尚建设,促进社会成员生态道德素质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以生态道德治理”和“对生态道德问题的治理”两个层面。对于乡村生态道德治理来说,一方面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治理中都应该蕴含有生态伦理价值和要求,生态道德治理应贯穿其中;另一方面,要对乡村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道德问题进行专项治理。现今,乡村生态道德治理还存在治理理念相对陈旧,治理队伍有待加强,治理方式的碎片化、封闭化等问题,为此,我们应通过树立乡村振兴的“德治”意识,树立整体性的治理观,构建共建共享的治理共同体,本土化与国际化融合,生态道德规范的法律化、制度化生态美育与乡村生态道德治理融合等路径,以推进乡村生态道德治理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理论 乡村 生态道德治理现代化 整体性治理 共建共享共同体 美善相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循环:生态美育的生发 被引量:3
4
作者 秦初生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3-136,共4页
美育是一个历史概念和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在发展变化中不断丰富着其内涵和意义,进行着范式的转变和螺旋性的发展,形成超循环的生发特性。美育在其历史性和逻辑性的发展中,依次经历了原始生存性生态美育、古代伦理性的依... 美育是一个历史概念和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在发展变化中不断丰富着其内涵和意义,进行着范式的转变和螺旋性的发展,形成超循环的生发特性。美育在其历史性和逻辑性的发展中,依次经历了原始生存性生态美育、古代伦理性的依生美育、近代取得独立地位的竞生美育、现代向生存性复归的共生美育,之后螺旋性地回归和发展到当代整生性的生态美育,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其理论体系也呈现出不同的结构模式以及整体变更的超循环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美育 依生 竞生 共生 整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模式的构建 被引量:3
5
作者 曾金霞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4期60-62,共3页
文章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审视高校教师的心理现状,发现高校教师的期待与现实有落差,对职业发展、职业认同感产生动摇。在深刻认识这些问题之后,文章提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模式构建的策略,以期提高其对职业的认同感,促进高校教师积极正面... 文章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审视高校教师的心理现状,发现高校教师的期待与现实有落差,对职业发展、职业认同感产生动摇。在深刻认识这些问题之后,文章提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模式构建的策略,以期提高其对职业的认同感,促进高校教师积极正面力量的提升,让高校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教师 心理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候鸟型”乡村教师的认知偏差及其矫正
6
作者 伍辉燕 《教学与管理》 2023年第27期57-60,共4页
教师减负工作不应只看到教师承担的非教学工作任务,还应关注其承受的精神负担。然而,一些研究者对往返于城乡的“候鸟型”乡村教师存在认知偏差:城市人与乡村人的身份“混乱”、坚守者与迁徙者的想法“摇摆”、融入与孤立的角色“冲突... 教师减负工作不应只看到教师承担的非教学工作任务,还应关注其承受的精神负担。然而,一些研究者对往返于城乡的“候鸟型”乡村教师存在认知偏差:城市人与乡村人的身份“混乱”、坚守者与迁徙者的想法“摇摆”、融入与孤立的角色“冲突”。人们之所以对“候鸟型”乡村教师出现这样的认知,是因为城乡二元文化的“对立”、乡村学校功能的“苛求”和乡村教师责任的“泛化”等“惯性思维”的影响。因此,应从顺应城镇化趋势、理性看待“迁徙”行为,关注人性需求、改善乡村学校环境,祛魅“神化”身份、唤醒教师生命自觉三个方面,理性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候鸟型”乡村教师,从精神层面为乡村教师“减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候鸟型”乡村教师 乡村教育 教师减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