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电压脉冲射频联合医用三氧水治疗肿瘤病人化疗后合并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 被引量:1
1
作者 苏建林 杨磊 +4 位作者 龙家鹏 龙卓秀 余想远 黄辉 何睿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83-787,共5页
急性期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oster associated pain,ZAP)是由隐性感染后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被重新激活,导致相应的感觉神经节受到损害或破坏形成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早期有效的干预治疗可以减少ZAP的发生。
关键词 感觉神经节 病人化疗 带状疱疹神经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ZOSTER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 治疗肿瘤 干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被引量:6
2
作者 钟伟 肖绍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2-274,共3页
目的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TCCF)是一种少见的以眼部症状为突出表现的颅内血管病变,由于解剖结构上的特殊,自然愈合的概率很低,临床治疗尤为重要,文中探讨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TCCF的临床疗... 目的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TCCF)是一种少见的以眼部症状为突出表现的颅内血管病变,由于解剖结构上的特殊,自然愈合的概率很低,临床治疗尤为重要,文中探讨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TC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7例采用股动脉入路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TCC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TCCF患者共行39次血管内栓塞治疗。30例患者在成功地闭塞了瘘口的同时保持了颈内动脉的通畅;7例患者闭塞了瘘口的同时闭塞了颈内动脉。颈内动脉通畅率81%。结论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TCCF具有损伤小、安全可靠等优点,可作为TCCF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可脱性球囊 血管栓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幕上肿瘤术中血糖波动水平与术后血清炎性因子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苏建林 谭卫 +2 位作者 黄斌 阳子华 蒋奕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17-220,共4页
目的 探讨颅内幕上肿瘤术中血糖波动水平与术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无糖尿病颅内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146例.根据术中血糖波动水平分为:血糖波动水平<2.2 mmol/L组(L... 目的 探讨颅内幕上肿瘤术中血糖波动水平与术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无糖尿病颅内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146例.根据术中血糖波动水平分为:血糖波动水平<2.2 mmol/L组(L组,n=97),血糖波动水平≥2.2 mmol/L组(H组,n=49).于术前1d空腹血糖(T0)、麻醉诱导后5min(T1)、术中最高血糖(峰血糖,T2)、术中最低血糖(谷血糖,T3)、关颅后5min (T4)、返回ICU即刻(T5)、ICU 2 h(T6)采集右侧颈内静脉血2ml检测血糖.分别在术前1d和术后1、3、6d检测患者血清TNF-α、IL-6和CRP浓度;观察并记录术后房颤发生率、心肌缺血率,高血糖和低血糖发生率、呼吸支持时间、死亡情况.结果 T2、T4~T6时H组血糖明显高于T0时和L组(P<0.05或P<0.01).与术前1d比较,术后1、3和6d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和CRP浓度明显升高(P<0.01).与L组比较,术后1、3和6dH组患者血清TNF-α、IL-6和CRP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L组比较,术后H组房颤、心肌缺血、高血糖、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增加,呼吸支持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 在小批量患者的颅内幕上肿瘤手术患者中,术中血糖波动水平与术后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和CRP浓度有相关性,当血糖波动水平<2.2 mmol/L时患者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上肿瘤 术中血糖波动水平 血清炎性因子 临床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火器伤早期脑微血管三维构型和超微结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钱畅 陈长才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65-767,共3页
目的 探讨颅脑火器伤早期猫脑微血管三维构型和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应用脑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伤后脑微血管三维结构的变化,同时行脑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结构的变化。结果 颅脑火器伤后,脑微血管发生紊乱,... 目的 探讨颅脑火器伤早期猫脑微血管三维构型和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应用脑微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伤后脑微血管三维结构的变化,同时行脑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结构的变化。结果 颅脑火器伤后,脑微血管发生紊乱,既有血管痉挛又有血管扩张,出血和缺血并存,微血管括约肌出现病理性强力收缩,部分微血管破裂,血管内皮细胞微绒毛、空泡增多,紧密连接增宽,基底膜断裂,血管周围水肿及周围神经细胞损伤。结论 颅脑火器伤早期脑微血管结构出现损害,引起了脑微循环功能紊乱,导致脑的继发性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火器伤 微血管铸型 三维构型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敷丁卡因、利多卡因加透皮吸收促进剂缓解静脉穿刺疼痛
5
作者 秦媳秀 阎位明 +3 位作者 张林琼 苏跃珍 粟艳玉 翟华荣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12期76-77,共2页
目的探讨外敷丁卡因、利多卡因加透皮吸收促进剂在静脉穿刺患者疼痛控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甘露醇等脱水剂治疗患者90例,按输液单双序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均选择前臂肘部以下外周静脉,由同一人操作。对照组采用热水袋热... 目的探讨外敷丁卡因、利多卡因加透皮吸收促进剂在静脉穿刺患者疼痛控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甘露醇等脱水剂治疗患者90例,按输液单双序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均选择前臂肘部以下外周静脉,由同一人操作。对照组采用热水袋热敷局部皮肤后行静脉穿刺;观察组用丁卡因、利多卡因加透皮吸收促进剂(冰片、薄荷醇、高金噻酮等)棉片外敷局部皮肤45-55 min后行静脉穿刺,滴速均为100-110 gtt/min。观察静脉穿刺时,输液153、0 min疼痛发生率及其程度和静脉穿刺前后患者血压、脉搏。结果观察组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显著少于和轻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血压、脉搏穿刺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输注20%甘露醇前局部外敷丁卡因、利多卡因加透皮吸收促进剂有助于减轻患者输液过程中的疼痛,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输液 静脉穿刺 甘露醇 丁卡因 利多卡因 透皮吸收促进剂 疼痛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