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公藤红素经过TRAIL途径增强γδ T细胞对骨肉瘤细胞株HOS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朝旭 张浚哲 +2 位作者 王胜涛 王锐英 唐际存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777-1780,共4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经过TRAIL途径增强γδT细胞对骨肉瘤细胞株HOS的杀伤作用。方法:Western blot检测骨肉瘤细胞株HOS死亡受体(DR)的表达。使用唑来膦酸(ZOL)联合IL-2体外扩增人γδT细胞,LDH法检测γδT细胞对HOS细胞株的杀伤活性。... 目的:探讨雷公藤红素经过TRAIL途径增强γδT细胞对骨肉瘤细胞株HOS的杀伤作用。方法:Western blot检测骨肉瘤细胞株HOS死亡受体(DR)的表达。使用唑来膦酸(ZOL)联合IL-2体外扩增人γδT细胞,LDH法检测γδT细胞对HOS细胞株的杀伤活性。结果:雷公藤红素可促进骨肉瘤细胞株HOS死亡受体DR4和DR5的表达(P<0.05)。健康人来源的γδT细胞具有杀伤HOS细胞株的能力(P<0.05),经过雷公藤红素(1μmol/L)24 h预处理HOS细胞株,γδT细胞杀伤HOS细胞株的能力增强(P<0.05),TRAIL中和抗体可阻断雷公藤红素增强γδT细胞杀伤HOS细胞株的能力(P<0.01)。结论:雷公藤红素经过TRAIL途径增强γδT细胞对骨肉瘤细胞株HOS的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γδ T细胞 免疫治疗 雷公藤红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对骨肉瘤患者PBMCs来源γδT细胞抗骨肉瘤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朝旭 唐际存 +1 位作者 孙凌凌 叶招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对骨肉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来源γδT细胞杀伤骨肉瘤作用的影响。方法使用唑来膦酸联合IL-2体外扩增原发性、复发性和转移性骨肉瘤患者PBMCs来源γδT细胞,LDH法检测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γδT细...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对骨肉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来源γδT细胞杀伤骨肉瘤作用的影响。方法使用唑来膦酸联合IL-2体外扩增原发性、复发性和转移性骨肉瘤患者PBMCs来源γδT细胞,LDH法检测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γδT细胞分泌IFN-γ情况,并应用不同的抗体确定γδT细胞识别、杀伤骨肉瘤细胞的途径。建立裸鼠HOS骨肉瘤移植瘤模型,尾静脉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唑来膦酸、γδT细胞及唑来膦酸联合γδT细胞,观察并比较不同方法对裸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骨肉瘤患者PBMCs体外经过唑来膦酸联合IL-2刺激可高度选择性扩增γδT细胞,并且扩增后的γδT细胞具有杀伤骨肉瘤细胞的能力。唑来膦酸预处理骨肉瘤细胞后可显著增强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γδT细胞识别、杀伤唑来膦酸预处理骨肉瘤细胞主要通过TCR途径和穿孔素-纤溶酶途径,NKG2D途径和TRAIL途径发挥作用较小。体内实验表明,唑来膦酸联合γδT细胞治疗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强烈而持久,显著优于单独唑来膦酸治疗组和单独γδT细胞治疗组。结论唑来膦酸能够促进骨肉瘤患者PBMCs来源γδT细胞的增殖,并能够增强γδT细胞的抗骨肉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ΓΔT细胞 唑来膦酸 细胞毒活性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刺激健康人和骨肉瘤PBMCs体外扩增γδT细胞 被引量:8
3
作者 李朝旭 孙凌凌 +2 位作者 程瑞林 孙正旺 叶招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22-824,共3页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Zol)联合IL-2对健康人和骨肉瘤患者末梢血γδT细胞的扩增和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取健康人和骨肉瘤患者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分别使用IL-2和Zol联合IL-2刺激体外扩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γδT细胞的纯度,并计...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Zol)联合IL-2对健康人和骨肉瘤患者末梢血γδT细胞的扩增和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取健康人和骨肉瘤患者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分别使用IL-2和Zol联合IL-2刺激体外扩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γδT细胞的纯度,并计算其扩增倍数。以Daudi细胞作为阳性对照、Raji细胞为阴性对照,并以人成骨细胞系hFOB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用LDH法检测扩增后γδT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的变化。结果:健康人和骨肉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经过体外14 d的培养,Zol联合IL-2组可高度选择性扩增γδT细胞,并且扩增后γδT细胞具有杀伤活性,而对正常细胞无杀伤活性。结论:健康人和骨肉瘤患者PBMCs经唑来膦酸联合IL-2刺激后,可获得高纯度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的γδ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ΔT细胞 唑来膦酸 细胞毒活性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元分析在股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陈国栋 罗羽婕 王锐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4-336,共3页
有限元法(finit eelement method.FEM)是一种工程力学研究方法。FEM是用较简单的问题代替复杂问题后再求解.计算过程中将求解域看成是由许多称为有限元的小的互连子域组成。有限元是那些集合在一起能够表示实际连接域的离散单元,... 有限元法(finit eelement method.FEM)是一种工程力学研究方法。FEM是用较简单的问题代替复杂问题后再求解.计算过程中将求解域看成是由许多称为有限元的小的互连子域组成。有限元是那些集合在一起能够表示实际连接域的离散单元,对每一单元假定一个合适的(较简单的)近似解.然后退到求解这个域总的满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力学研究 应用 生物 股骨 有限元法 求解 F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γ增强人γδT细胞杀伤骨肉瘤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朝旭 唐际存 叶招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25,共4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γ(IFN-γ)增强骨肉瘤患者γδT细胞对骨肉瘤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以唑来磷酸法扩增骨肉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分别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γ处理前后骨肉瘤细胞Fas的表达情况;LDH法检测骨... 目的研究干扰素-γ(IFN-γ)增强骨肉瘤患者γδT细胞对骨肉瘤杀伤作用的影响。方法以唑来磷酸法扩增骨肉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分别使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γ处理前后骨肉瘤细胞Fas的表达情况;LDH法检测骨肉瘤患者γδT细胞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IFN-γ对骨肉瘤细胞Fas的表达明显提高(P<0.01),骨肉瘤患者γδT细胞对骨肉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增强(P<0.01)。抗人FasL抗体对γδT细胞杀伤OS细胞作用影响较小(P>0.05);但能显著阻断γδT细胞杀伤IFN-γ预处理OS细胞的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FN-γ可增强骨肉瘤患者γδT细胞的抗骨肉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治疗 骨肉瘤 干扰素Γ ΓΔ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IFN体外增强人γδT细胞对骨肉瘤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朝旭 王锐英 唐际存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33-1535,1542,共4页
目的:探讨Ⅰ型干扰素(IFN)对人来源γδT细胞杀伤骨肉瘤作用的影响。方法:取健康人和骨肉瘤患者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分别使用唑来膦酸(Zol)、Zol和Ⅰ型IFN体外刺激扩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γδT细胞的纯度,计算扩增倍数。以Zol刺激体... 目的:探讨Ⅰ型干扰素(IFN)对人来源γδT细胞杀伤骨肉瘤作用的影响。方法:取健康人和骨肉瘤患者外周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分别使用唑来膦酸(Zol)、Zol和Ⅰ型IFN体外刺激扩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γδT细胞的纯度,计算扩增倍数。以Zol刺激体外扩增的γδT细胞为对照组,Zol联合Ⅰ型IFN刺激体外扩增的γδT细胞为实验组,LDH法检测不同方法扩增的γδT细胞的细胞毒活性,ELISA法检测γδT细胞分泌的IFN-γ。结果:Zol、Zol联合Ⅰ型IFN均可高度选择性扩增健康人和骨肉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γδT细胞,扩增后γδT细胞具有杀伤骨肉瘤细胞的能力。Ⅰ型IFN预处理γδT细胞后可显著增强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结论:Ⅰ型IFN能够促进人γδT细胞的抗骨肉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ΓΔT细胞 干扰素 细胞毒活性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相关的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7
作者 詹翼 贝朝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5-117,共3页
肱骨髁上骨折常见于7岁以下儿童,约占儿童肢体骨折的30%和肘部骨折的50%~70%;根据受伤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其中伸直型约占96%~98%、屈曲型约占2%~4%,是最常见的儿童骨折之一[1,2]。Gartland分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肱骨髁上... 肱骨髁上骨折常见于7岁以下儿童,约占儿童肢体骨折的30%和肘部骨折的50%~70%;根据受伤机制的不同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其中伸直型约占96%~98%、屈曲型约占2%~4%,是最常见的儿童骨折之一[1,2]。Gartland分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肱骨髁上骨折分型系统:Ⅰ型骨折无移位常采取保守治疗,Ⅱ型和Ⅲ型骨折因创伤严重致治疗棘手。由于儿童肱骨远端特殊的解剖生理特点,尺神经、正中神经及桡神经均容易损伤,文献报道肱骨髁上骨折导致的神经损伤发生率高达10%~20%[1-3],医源性神经损伤也高达3%~6%[2-4],给临床带来严重挑战。本文就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 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肉瘤免疫靶向治疗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曾新歆 王胜涛 +2 位作者 贵鹏 吴昊 李朝旭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6-239,共4页
骨肉瘤(OS)起源于间叶组织,在青少年及老年人群中呈特征性双高峰分布,是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之一。免疫靶向治疗能阻断肿瘤细胞信号传递通路,促进癌细胞凋亡,是近年来继手术、化疗后抗OS治疗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对OS免疫靶向治... 骨肉瘤(OS)起源于间叶组织,在青少年及老年人群中呈特征性双高峰分布,是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之一。免疫靶向治疗能阻断肿瘤细胞信号传递通路,促进癌细胞凋亡,是近年来继手术、化疗后抗OS治疗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对OS免疫靶向治疗相关机制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和EGFP体外电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文剑明 王锐英 +3 位作者 高燕 胡译文 陶波 周文静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1-584,共4页
目的通过电转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观察Ⅱ型胶原表达的情况。方法用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兔BMSCs;诱导14 d后,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Ⅱ型胶原表达。结果 BMSCs CD90表达阳性,... 目的通过电转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观察Ⅱ型胶原表达的情况。方法用全骨髓细胞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兔BMSCs;诱导14 d后,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Ⅱ型胶原表达。结果 BMSCs CD90表达阳性,CD31表达阴性;成功转染TGF-β1至BMSCs;通过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1组细胞内Ⅱ型胶原有较强的表达,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转TGF-β1质粒至兔BMSCs,可以促进Ⅱ型胶原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Β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电转染 Ⅱ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δT细胞过继细胞免疫治疗恶性实体肿瘤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朝旭 唐际存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5-568,共4页
近年来对恶性实体瘤的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高,但发生复发和转移的比例仍较高。免疫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中过继免疫细胞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需要抗原提呈并具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的αβT细胞不同,γδ... 近年来对恶性实体瘤的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高,但发生复发和转移的比例仍较高。免疫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中过继免疫细胞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与需要抗原提呈并具有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的αβT细胞不同,γδ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杀伤显现出MHC非限制性,因此γδT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过继免疫治疗得到了人们的关注。目前已证实γδT细胞针对多种恶性实体瘤具有杀伤作用,尤其重要的是临床验证了γδT细胞对部分恶性实体瘤的有效性。本文综述了γδT细胞的分型、作用机制和应用现状,重要的是,讨论了γδT细胞联合双磷酸盐、基因调整的αβTCR转染γδT细胞治疗恶性实体瘤的可能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抗原 T细胞 免疫治疗 过继 肿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代次兔髓核细胞中Ⅱ型胶原和SOX9的表达
11
作者 胡译文 张伯寅 +1 位作者 文剑明 王锐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0-192,共3页
目的:通过培养不同代次兔髓核细胞,检测其Ⅱ型胶原和SOX9的含量变化,观察其细胞生长规律。方法:取2~3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8只,空气栓塞致死后取出胸、腰椎段髓核进行细胞传代培养。将原代细胞作为对照组(A组.n=8),传代后的2、3... 目的:通过培养不同代次兔髓核细胞,检测其Ⅱ型胶原和SOX9的含量变化,观察其细胞生长规律。方法:取2~3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8只,空气栓塞致死后取出胸、腰椎段髓核进行细胞传代培养。将原代细胞作为对照组(A组.n=8),传代后的2、3、4、5代细胞分别为B、c、D、E组,显微镜下观察不同代次细胞的形态变化:MTF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代次细胞Ⅱ型胶原和SOX9的表达。结果:原代细胞(A组)生长缓慢,20~30d达80%融合可传代;B组生长速度最快,7~10d可传代,C、D、E组生长速度依次减慢。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可知A组和B组的Ⅱ型胶原及SOX9的表达明显高于C、D、E三组(P〈0.05),A、B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D、E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代次兔髓核细胞的生长规律、Ⅱ型胶原及SOX9含量不同,第2代兔髓核细胞生物学特性与原代细胞相似.可作为种子细胞进行实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核细胞 不同代次 Ⅱ型胶原 SOX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