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林地区新生儿G6PD缺乏症基因突变分布及酶活性分析
1
作者 杨冬梅 王光丽 +6 位作者 庾冬兰 曾丹 郑海青 唐文军 冯乔 李凯 朱春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5-1411,共7页
目的:分析桂林地区新生儿G6PD缺乏症基因突变分布特征及其酶活性。方法:收集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桂林地区4554例新生儿脐带血样本,采用荧光PCR溶解曲线法检测G6PD基因突变,其中4467例同时进行速率法G6PD活性测定。结果:在4467例G6PD活... 目的:分析桂林地区新生儿G6PD缺乏症基因突变分布特征及其酶活性。方法:收集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桂林地区4554例新生儿脐带血样本,采用荧光PCR溶解曲线法检测G6PD基因突变,其中4467例同时进行速率法G6PD活性测定。结果:在4467例G6PD活性检测中,检出G6PD缺乏症新生儿162例(3.63%)。其中男性142例(6.04%),女性20例(0.94%),男性G6PD缺乏症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P<0.001)。在4554例基因突变检测中,检出G6PD基因突变新生儿410例(9%),其中男性171例(7.13%),女性239例(11.09%),女性基因突变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P<0.001)。共检出9种单一突变以及4种双重杂合突变,其中c.1388G>A(33.66%)、c.1376G>T(23.66%)、c.95A>G(16.34%)为主要突变。同时接受酶活性与基因突变检测的新生儿,检出G6PD基因突变的男性酶活性显著低于女性(P<0.001),在携带c.1388G>A、c.1376G>T、c.95A>G、c.1024C>T、c.871G>A突变的新生儿中,同种突变的男性新生儿酶活性均低于女性(P<0.001)。此外,在男性G6PD缺乏症新生儿中,c.1388G>A、c.1376G>T、c.95A>G、c.1024C>T、c.871G>A突变组的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及c.519C>T突变组(P<0.05)。结论:明确桂林地区G6PD缺乏症的发病率和基因突变谱,分析酶活性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为桂林地区新生儿G6PD缺乏症的防治和个性化管理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地区 G6PD缺乏症 新生儿 基因突变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桂林地区2015-2019年19482名孕妇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情况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郑海青 于祥远 +2 位作者 曾丹 冯乔 朱春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92-1895,共4页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地区孕期女性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类型及频率分布。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门诊及优生遗传门诊就诊的孕妇血液样本,采用Gap-PCR法检测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PCR-RDB法...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地区孕期女性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类型及频率分布。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门诊及优生遗传门诊就诊的孕妇血液样本,采用Gap-PCR法检测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PCR-RDB法检测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及点突变型β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罕见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则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或者DNA测序,统计分析基因携带类型及频率。结果:共收集19 482例样本,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3 801例(19.51%)。α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共检出7种类型,携带率为15.43%,以--^(SEA)缺失(7.32%)、-α^(3.7)缺失(3.97%)和-α^(4.2)缺失(1.4%)最常见;检出12种β地中海贫血突变类型,携带率为5.02%,以CD41-42(-TCTT)(2.32%)、CD17(AAG>TAG)(1.23%)以及IVS-Ⅱ-654(C>T)(0.55%)最常见。同时发现107例少见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和异常血红蛋白。结论:广西桂林地区属于地中海贫血高发区,α地中海贫血以--^(SEA)缺失、-α^(3.7)缺失和-α^(4.2)缺失为主,β地中海贫血则以CD41-42(-TCTT)、CD17(AAG>TAG)和IVS-Ⅱ-654(C>T)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地区 地中海贫血 基因型 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区域STS微缺失位点多重PCR法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冯乔 王曼伊 +3 位作者 于鸿浩 李君 曾丹 侯任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62-1267,共6页
目的:探讨Y染色体无精子症因子(AZF)区域的15个标签位点(STS)序列片段微缺失位点与男性不育(MI)的关系,为干预遗传性MI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 586例疑似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20岁组(14例)、21~30岁组(988例)、 31~40岁组(1 ... 目的:探讨Y染色体无精子症因子(AZF)区域的15个标签位点(STS)序列片段微缺失位点与男性不育(MI)的关系,为干预遗传性MI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 586例疑似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分为≤20岁组(14例)、21~30岁组(988例)、 31~40岁组(1 318例)和≥41岁组(266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Y染色体AZF区域的15个STS序列片段进行检测并筛选异常结果,比较各组MI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情况。结果:在2 586例参检人群样本中发现207例Y染色体异常,占总体样本的8.00%;其中≤20岁组、21~30岁组、31~40岁组和≥41岁组检出Y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7.14%(1/14)、8.10%(80/988)、8.04%(106/1 318)和7.52%(20/266);各组患者基础位点合并扩展位点的缺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36,P=0.013),21~30岁组患者基础位点合并扩展位点的缺失率明显高于31~40岁组(P<0.05);在总体受检样本中,发生基础位点片段缺失者52例,异常率为2.01%,各组患者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58,P=0.022);AZFc片段缺失者占所有受检人数1.39%,21~30岁组和31~40岁组患者AZFc缺失率明显高于≥41岁组(P<0.05),21~30岁组和31~40岁组患者总体缺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2, P=0.040);各组患者sY127、 sY134合并sY105、 sY121、 sY1192、 sY153和sY160位点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sY254、sY255合并sY105、sY121、sY1192、sY153和sY160位点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区主要生育年龄段男性Y染色体异常的主要原因是sY1192和sY153位点微缺失,其中以sY1192位点微缺失为主,且随着年龄增长,该位点突变检出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不育 Y染色体 微缺失位点 标签位点 无精子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