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hBMP-2/GFP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骨生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宁寅宽 李强 +3 位作者 蔡伟良 武成聪 陈佳滨 石正松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4-268,共5页
目的观察Ad-h BMP-2/GFP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骨生成中钙化斑形成,并对钙化斑元素构成进行研究。方法用携带h BMP2和GFP基因的腺病毒转染细胞,通过RT-PCR检测转染后BMSCs h BMP-2基因的表达,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钙结节茜... 目的观察Ad-h BMP-2/GFP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骨生成中钙化斑形成,并对钙化斑元素构成进行研究。方法用携带h BMP2和GFP基因的腺病毒转染细胞,通过RT-PCR检测转染后BMSCs h BMP-2基因的表达,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钙结节茜素红染色观察转染后细胞形态改变和钙化斑的形成,结合扫描电镜和X线能谱分析(SEM/EDS)技术观测钙化斑表面微观形貌及其元素构成。结果 RT-PCR检测转染后BMSCs表达h BMP-2目的基因,细胞形态向成骨方向分化,钙结节茜素红染色见红色矿化结节,电镜下见钙化灶点状散布于细胞中,细胞重叠生长,分泌基质旺盛。X射线能谱分析显示其表面为钙、磷沉积物,其钙磷比(Ca/P)为1.53。结论 Ad-h BMP-2/GFP能成功转染兔BMSCs,体外诱导BMSCs向成骨方向分化,并具备较好的骨生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腺病毒 骨形态生发蛋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扫描电镜 能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途径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断指再植术后感觉恢复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5
2
作者 辛林伟 唐际存 +2 位作者 李朝旭 李强 王黎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3217-321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断指再植术后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断指再植成活59例66指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鞘膜内注射组、肌肉注射组及对照组。鞘膜内注射组于神经鞘膜内一次性注射NGF 7.5μg。...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断指再植术后感觉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断指再植成活59例66指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鞘膜内注射组、肌肉注射组及对照组。鞘膜内注射组于神经鞘膜内一次性注射NGF 7.5μg。肌肉注射组术后每日臀部肌肉注射NGF 30μg,连续14 d。对照组局部及全身均未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术后3、6个月随访,测定患指指端两点分辨觉距离。结果:术后3个月鞘膜内注射组优于其他2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鞘膜内注射组与肌肉注射组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NGF能促进断指再植术后感觉功能恢复,神经鞘膜内注射NGF早期疗效优于肌肉注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损伤 再植术 鼠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鞘膜内注射 感觉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BMP-2/GFP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前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宁寅宽 李强 +3 位作者 蔡伟良 武成聪 陈佳滨 石正松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87-1392,共6页
目的对Ad-BMP-2/GFP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前后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获取第10代兔BMSCs,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44、CD45、CD29的表达,用携带BMP2和GFP基因的腺病毒转染细... 目的对Ad-BMP-2/GFP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前后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获取第10代兔BMSCs,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44、CD45、CD29的表达,用携带BMP2和GFP基因的腺病毒转染细胞。分别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前后细胞形态改变,MTT法分析转染前后细胞增殖的情况,体外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和钙结节茜素红染色以观察转染前后细胞的成骨分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内目的蛋白表达。结果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获取高纯度第10代兔B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44、CD29阳性,CD45阴性。Ad-BMP-2/GFP转染兔BMSCs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细胞形态向成骨方向分化,在短时间内能促进兔BMSCs的增殖(P<0.05),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Western Blot显示细胞内稳定表达BMP-2目的蛋白。结论 Ad-BMP-2/GFP能成功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能改变其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2 腺病毒载体 生物学特性 基因治疗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兔BMSCs体外成骨的定量能谱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宁寅宽 李强 +3 位作者 蔡伟良 武成聪 陈佳滨 石正松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15-418,共4页
目的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诱导后形态学改变和体外骨生成中矿化钙结节的形成,并结合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技术(SEM/EDS)对矿化钙结节元素进行定量能谱分析。方法用携带GFP基因的腺病毒转染兔BM... 目的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诱导后形态学改变和体外骨生成中矿化钙结节的形成,并结合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技术(SEM/EDS)对矿化钙结节元素进行定量能谱分析。方法用携带GFP基因的腺病毒转染兔BMSCs进行示踪标记,并诱导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钙结节茜素红染色观察成骨诱导后细胞形态改变和矿化钙结节的形成,结合SEM/EDS技术观测矿化钙结节的表面微观结构及其元素构成。结果腺病毒介导GFP基因(Ad-GFP)转染兔BMSCs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经成骨诱导后细胞形态向成骨方向分化,并形成不透光的矿化钙结节,钙结节茜素红染色见红色矿化结节,SEM下见矿化钙结节散布于细胞中,细胞重叠生长,分泌基质旺盛。EDS分析显示矿化钙结节主要组成元素与正常骨组织相同,其钙磷比(Ca/P)为1.55,接近正常骨组织钙磷比1.49。结论 AdGFP能成功转染并标记兔BMSCs,成骨诱导后BMSCs向成骨方向分化,具备较好的骨生成能力,BMSCs体外矿质化成骨过程与体内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腺病毒 绿色荧光蛋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扫描电镜 能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骨表面微观形貌和生物矿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宁寅宽 李强 +3 位作者 蔡伟良 武成聪 陈佳滨 石正松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8-172,共5页
目的:用绿色荧光蛋白( GFP)标记结合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 SEM/EDS)技术对组织工程骨的表面微观形貌和生物矿化进行观测,以评价脱钙骨( DBM )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生物性能。方法用重组腺病毒介导GFP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 目的:用绿色荧光蛋白( GFP)标记结合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 SEM/EDS)技术对组织工程骨的表面微观形貌和生物矿化进行观测,以评价脱钙骨( DBM )支架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生物性能。方法用重组腺病毒介导GFP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进行示踪标记,细胞与DBM复合经成骨诱导后,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对细胞生长情况进行即时观察,结合SEM/EDS技术,观测组织工程骨的表面微观形貌和生物矿化。结果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见细胞在DBM支架上能较好的黏附、重叠生长和增殖,体外培养至14 d 时,细胞内 GFP 有较高水平瞬时表达。SEM见DBM呈疏松多孔结构,孔隙直径为300~600μm,孔隙率达90%。 SEM下观察组织工程骨,见细胞在DBM网孔内表面贴壁生长,分泌基质旺盛,并可见粗糙的生物矿化物覆盖支架。 EDS显示其表面为钙、磷沉积物,其钙磷比( Ca/P)为1.46。结论 DBM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有非常好的生物性能,GFP标记结合SEM/EDS技术可以作为DBM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较好的评价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腺病毒 绿色荧光蛋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脱钙骨基质 能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颗粒引起人单核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变化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辛林伟 唐际存 +1 位作者 李朝旭 王梨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42-846,共5页
目的金属假体以其良好的性质在关节置换中得到广泛应用。文中探讨金属假体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金属颗粒刺激对人单核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抽取15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离心后吸取单个核细胞,将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加入将钴颗粒... 目的金属假体以其良好的性质在关节置换中得到广泛应用。文中探讨金属假体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金属颗粒刺激对人单核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抽取15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离心后吸取单个核细胞,将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加入将钴颗粒、铬颗粒、铁颗粒、钛颗粒形成钴、铬、铁、钛颗粒组,并使颗粒浓度最终约达到20×109个/mL。对照组加入等渗盐水。分别在刺激后6、12、24、36、48h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氧化物酶(GSH)含量。结果单核细胞与金属颗粒共培养6、12、24、36、48h后,经统计学分析各颗粒组MDA、ROS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钴、铬、铁颗粒组MDA、ROS水平均高于钛颗粒组(P<0.05);各颗粒组SOD、GS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钴、铬、铁颗粒组SOD、GSH水平均低于钛颗粒组(P<0.05)。结论金属颗粒能导致体外培养的单核细胞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升高,降低细胞内的抗氧化物酶水平,钴、铬、铁颗粒的诱导活性强于钛颗粒。氧化应激在金属颗粒介导的骨溶解中可能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颗粒 人单核细胞 氧化应激 人工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