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乔伟 冯乐平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6年第6期118-119,共2页
该文从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论述了如何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完善实验室的管理体系。为进一步推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做法和新思路。在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 该文从医学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论述了如何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和完善实验室的管理体系。为进一步推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做法和新思路。在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管理制度、调整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实验室的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汉果组培苗二次脱毒技术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吴群英 李伯林 李景云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85-1187,共3页
对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组培苗采用热处理和剥取茎尖技术进行二次脱毒处理,脱毒效果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和电镜观察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适合材料热处理的培养基为MS+0.3 mg/L 6-BA+NAA 0.1 mg/L+0.1 mg/L IBA,热处理材料的顶... 对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组培苗采用热处理和剥取茎尖技术进行二次脱毒处理,脱毒效果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和电镜观察法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适合材料热处理的培养基为MS+0.3 mg/L 6-BA+NAA 0.1 mg/L+0.1 mg/L IBA,热处理材料的顶芽呈锥形,利于剥取茎尖;茎尖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0.3 mg/L 6-BA+0.05 mg/L NAA+0.1 mg/L GA3;38.5℃热处理10 d剥取长1.0~1.5 mm的茎尖进行二次脱毒培养,存活率为80.00%,脱毒率为10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花叶病毒 茎尖 热处理 脱毒 酶联免疫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和镉复合胁迫对禾花鲤标准代谢的影响
3
作者 程春醒 潘清 +4 位作者 吴扬扬 韦金友 韦雨薇 田文斐 蒋骄云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4,共10页
近年来,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与镉(Cd)对水生动物的联合毒性受到广泛关注。禾花鲤Cyprinus carpio var.Quanzhounensis是广西当地特色经济水产养殖品种之一。目前,有关MPs和Cd复合胁迫对禾花鲤的毒性效应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 近年来,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与镉(Cd)对水生动物的联合毒性受到广泛关注。禾花鲤Cyprinus carpio var.Quanzhounensis是广西当地特色经济水产养殖品种之一。目前,有关MPs和Cd复合胁迫对禾花鲤的毒性效应相关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禾花鲤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静水实验法,探究不同浓度(0.25、0.5、1.0和2.0 mg/L)Cd和MPs单独及复合胁迫对禾花鲤耗氧率、排氨率和氧氮比的影响。结果表明,Cd单独胁迫下,耗氧率随Cd浓度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排氨率呈上升趋势;氧氮比随Cd浓度的增加不断下降,并且当胁迫浓度高于(包含)1.0 mg/L后,氧氮比小于7。MPs单独胁迫下,耗氧率、氧氮比呈下降趋势,当胁迫浓度超过0.5 mg/L后变化趋于平缓,当暴露浓度高于(包含)1.0 mg/L后,氧氮比小于7;排氨率则先上升,胁迫浓度超过0.5 mg/L后变化趋于平缓。复合胁迫下,耗氧率、排氨率和氧氮比的变化趋势均大于单独胁迫,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Cd与MPs的交互作用对耗氧率、排氨率和氧氮比均影响显著(P<0.05);二元回归分析显示,Cd对禾花鲤的影响大于MPs。综上所述,MPs与Cd单独和(或)复合胁迫都影响禾花鲤的标准代谢;复合胁迫下MPs和Cd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并且Cd对禾花鲤的毒性效应强于MPs;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氧氮比小于7,能量代谢底物转变为以蛋白质为主,不利于蛋白质合成,影响禾花鲤的正常生长和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花鲤 微塑料 耗氧率 排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重环境对骨组织生物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于露 韩标 +2 位作者 李昊 韦淑萍 张西正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44-1049,共6页
目的 探讨超重环境对骨组织生物力学性能及骨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为航天员和飞行员安全飞行训练及最大耐受高重力值的确定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采用本课题组自主设计的超重加载平台构建超重动物模型,加载方式为腹背方向承受向心加速度,... 目的 探讨超重环境对骨组织生物力学性能及骨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为航天员和飞行员安全飞行训练及最大耐受高重力值的确定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采用本课题组自主设计的超重加载平台构建超重动物模型,加载方式为腹背方向承受向心加速度,加速度分别为5、10、20 g,离心45 s, 1次/d, 5 d/周,连续4周。使用Instron 5865材料力学试验机对离体骨组织进行三点弯曲试验,通过测量力学参数的变化,分析超重环境对骨组织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扫描、Micro-CT扫描、骨组织染色等技术,检测骨矿物质含量、骨密度及骨小梁等形态学参数的变化,观察超重环境对骨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 超重加载可显著降低小鼠胫骨的断裂应力及弹性模量。超重环境导致骨组织中骨体积分数下降,骨小梁厚度以及骨小梁数量显著降低,骨小梁排列紊乱。结论 超重环境对骨组织生物力学性能及骨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与超重载荷的强度密切相关。低(5 g)强度超重载荷能够降低骨小梁厚度,但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很小。中(10 g)、高(20 g)强度超重载荷能够显著触发骨流失以及骨力学性能的下降。随着超重载荷的增加,机体的生理调节无法阻止骨量和力学性能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重力 生物力学 力学生物学 骨组织 骨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囊性纤维化疾病分子特征及其作用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
作者 王小燕 张秋月 +1 位作者 胡雨洁 莫之婧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90-1297,共8页
目的:筛选囊性纤维化(CF)特异性相关基因,预测其靶基因,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方法法:从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获取CF样本和正常对照样本的高通量芯片数据集GSE71799、GSE24206、GSE98925和GSE69764,并分为CF组和对照组。采用R软件limm... 目的:筛选囊性纤维化(CF)特异性相关基因,预测其靶基因,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方法法:从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获取CF样本和正常对照样本的高通量芯片数据集GSE71799、GSE24206、GSE98925和GSE69764,并分为CF组和对照组。采用R软件limma包筛选CF组和对照组差异表达基因(DEGs),使用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对DEGs进行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使用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获取DEGs显著富集的基因集,采用STRING数据库建立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采用Cytoscape软件可视化并筛选hub基因。结果:GEO数据库获取并筛选共429个DEGs (|log2 (FC)|>1, P<0.05), CF组中显著高表达DEGs 105个,对照组中显著高表达DEGs 324个。GO富集分析,DEGs主要富集于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免疫、趋化因子活动和细胞黏附分子结合等方面;KEGG通路分析,DEGs主要富集于白细胞介素17 (IL-17)信号通路(P<0.05)。GSEA分析,DEGs主要富集于信号通路翻译、核糖体RNA(rRNA)处理和线粒体翻译等相关基因集。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分析共筛选出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 (CXCL2)、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3 (CXCL3)等35个hub基因,其中CXCL2和CXCL3 hub基因与DNA甲基化有关联。结论:hub基因可能是CF中调节中性粒细胞免疫的关键基因,通过中性粒细胞介导的免疫和与免疫密切相关的IL-17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失调可促进CF发生发展,CXCL2和CXCL3基因可能成为CF的DNA甲基化治疗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性纤维化 生物信息学 差异表达基因 hub基因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表达水平与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道、肺血管重构的相关性 被引量:21
6
作者 王昌明 蒋明 +2 位作者 谭宁 刘晓黎 莫碧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495-1500,共6页
目的探讨NF-κB的表达水平与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气道、肺血管重构的相关性。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正常饲养4周;慢支组(B):于实验d1、14经气道内注入脂多糖(LPS),200μg/次,4周后检测;COPD组(C):d1、14经... 目的探讨NF-κB的表达水平与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气道、肺血管重构的相关性。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正常饲养4周;慢支组(B):于实验d1、14经气道内注入脂多糖(LPS),200μg/次,4周后检测;COPD组(C):d1、14经气道内注入LPS,200μg/次,熏香烟1h,共4周;COPD并肺动脉高压组(D):d1、14经气道内注入LPS,200μg/次,熏香烟1h/d,共6周,实验的最后2周在熏香烟的同时,给予18%低氧8h/d。各组测定气道阻力、肺血流动力学和右心室肥厚指数,观测气道炎症,气道重构以及肺小动脉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肺组织中NF-κB蛋白的表达,RT-PCR、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mRNA、蛋白的表达。结果①与A组相比,C、D组气道阻力明显增大(P<0.05)。②C、D组RVSP、mPAP和RV/LV+S都明显高于A组(P<0.05)。③与A组比较,C、D组气道重构指标细支气管管壁厚度与气管外径比值(MT%)、管壁面积和气管总面积比值(MA%)均明显增高(P<0.05)。④与A组相比,C、D组肌化型动脉百分比增多(P<0.05);D组肺小动脉管壁厚度与血管外径比值(WT%)、管壁面积与血管总面积比值(WA%)比值增大(P<0.05)。⑤免疫组化示,C、D组NF-κB蛋白表达强于A组(P<0.05),C、D组间表达差异无显著性。⑥RT-PCR结果说明,与A组相比,C、D组NF-κB 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5)。C组与D组间NF-κB mRNA表达也有差异(P<0.05)。⑦Western blot电泳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C、D组NF-κB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D组较C组NF-κB蛋白表达增强(P<0.05)。结论 COPD早期已出现肺血流动力学变化,随疾病进展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肺血管、气道重构,同时NF-κB的表达逐渐增强,说明NF-κB与COPD的肺血管、气道重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NF-ΚB 肺血管重构 气道重构 肺动脉高压 脂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和河北省小麦白粉菌毒性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赵紫慧 黄江 +5 位作者 陆鸣 王晓鸣 吴龙飞 武小菲 赵鑫 李洪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77-1385,共9页
由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白粉病是危害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分析菌株毒性结构和抗病基因有效性对于利用寄主抗性控制白粉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011年从山东和河北两省分离的41个菌株进行了毒性分析,并采... 由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白粉病是危害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分析菌株毒性结构和抗病基因有效性对于利用寄主抗性控制白粉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011年从山东和河北两省分离的41个菌株进行了毒性分析,并采用SSR标记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测试菌株的毒性频率在0.35(Bg40-2,山东烟台)至0.74(Bg46-1,山东平度)之间。山东省菌株的平均毒性频率与河北省菌株没有显著差异。除别菌株外(例如Pm17),山东省和河北省的菌株对大多数抗病基因的毒性差异不大。全部测试菌株对来自地方品种齿牙糙的Pm24基因都没有毒性。极少数菌株对Pm1c、Pm16、Pm20、PmH和Mlxbd的毒性频率低于0.1,在河北省邯郸市和黄骅市发现对Pm21基因具有毒性的菌株,但在山东省没有检测到对Pm21具有毒性的菌株。对Pm5e、Pm6、Pm12、Pm13、Pm17、Pm40、Pm2+6和Pm5+6的毒性频率在0.18~0.48之间,对Pm1a、Pm3a、Pm3c、Pm3g、Pm4a、Pm4b、Pm5a、Pm7、Pm8、Pm19、Pm33、Pm43、PmY39、PmPS5A和Pm1+2+9的毒性频率超过0.6。遗传多样性分析可见,小麦白粉菌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部,菌株间具有一定程度的基因交流。同一地点采集的不同单孢分离菌株有些可聚为一类,但有些不能聚为一类,说明其遗传基础可能存在差异。供试菌株对不同抗病基因的毒性多态性与DNA多态性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菌 毒性 抗病基因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杠板归总黄酮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5
8
作者 韦日明 高雅 +1 位作者 张可锋 李迎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4-669,共6页
【目的】探究杠板归总黄酮的保肝药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为杠板归的深入研究提供活性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将60只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联苯双酯阳性组(150 mg/kg)及杠板归黄酮高剂量组(600 mg/kg)、中剂量组(400 mg/kg)、... 【目的】探究杠板归总黄酮的保肝药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为杠板归的深入研究提供活性物质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随机将60只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联苯双酯阳性组(150 mg/kg)及杠板归黄酮高剂量组(600 mg/kg)、中剂量组(400 mg/kg)、低剂量组(200 mg/kg),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按16 m L/kg剂量灌胃56%vol白酒,1 h后各用药组按20 m L/kg剂量灌胃给药,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14 d,然后通过计算肝脏指数(LI)、脾脏指数(SI)、胸腺指数(TI),生化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ELISA检测肝组织中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探究杠板归总黄酮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各杠板归总黄酮剂量组可有效降低因酒精性肝损伤引起小鼠升高的LI,并升高SI和TI;又能降低血清ALT、AST活性及MDA含量,升高SOD活性;还可降低酒精性损伤肝组织中的IL-4、IL-6和TNF-α含量,且对小鼠肝小叶结构、肝细胞坏死和变性及炎细胞浸润等方面均有改善作用,尤其以杠板归总黄酮高、中剂量组的效果最明显。【结论】杠板归总黄酮对小鼠急性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理是通过抗脂质过氧化、抑制肝脏炎症反应来实现保肝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杠板归 总黄酮 小鼠 酒精性肝损伤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茱萸提取物对认知障碍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9
作者 诸葛秀红 韦日明 +6 位作者 刘漫君 朱琳 程子娟 曹娜 李肇蕤 李孟知 夏春波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812-2818,共7页
【目的】明确山茱萸提取物对认知障碍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开展中药治疗认知障碍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柠檬酸铝和亚硝酸钠联合腹腔注射60 d建立40只认知障碍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及山茱萸提取物低、中... 【目的】明确山茱萸提取物对认知障碍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开展中药治疗认知障碍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柠檬酸铝和亚硝酸钠联合腹腔注射60 d建立40只认知障碍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及山茱萸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4、8和12 g/(kg·d)的山茱萸提取物连续灌胃4周后,利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大鼠的认知功能,采用尼氏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存活状态,并以TUNEL法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凋亡情况。【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山茱萸提取物高、中剂量组大鼠爬上平台所需时间极显著缩短(P<0.01,下同),跨越平台次数极显著增加;山茱萸提取物低剂量组大鼠爬上平台所需时间与模型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跨越平台次数显著增加(P<0.05,下同)。山茱萸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尼氏小体数目明显增加,着色加深,对应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46±0.11、0.39±0.06和0.32±0.06,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山茱萸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大鼠海马CA1区绿色荧光标记的神经元数量逐渐减少,凋亡指数逐渐降低,对应的凋亡指数分别为(24.20±3.45)%、(16.33±5.68)%和(9.56±2.80)%,显著或极显著低于模型组[(38.78±4.36)%]。【结论】山茱萸提取物可有效改善认知障碍大鼠在Morris水迷宫中的游泳轨迹,其海马CA1区神经元尼氏小体数目增加、着色加深,绿色荧光标记的神经元逐渐减少,凋亡指数逐渐降低,即山茱萸提取物对大鼠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海马CA1区神经元功能改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山茱萸提取物 认知障碍 海马神经元 尼氏小体 凋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紫色甘薯常见病毒病的检测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贤松 张俊广 +2 位作者 高峰 房伯平 陈景益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4-38,共5页
采用硝化纤维素膜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 (NCM -ELISA)和症状诊断法 ,对从日本引进的紫色甘薯病毒病发生情况进行检测。NCM -ELISA检测结果表明 ,从日本引进的紫色甘薯分别感染了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甘薯轻度斑驳花叶病毒 (SPMMV)... 采用硝化纤维素膜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 (NCM -ELISA)和症状诊断法 ,对从日本引进的紫色甘薯病毒病发生情况进行检测。NCM -ELISA检测结果表明 ,从日本引进的紫色甘薯分别感染了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甘薯轻度斑驳花叶病毒 (SPMMV)、甘薯褪绿斑点病毒 (SPCFV)、甘薯潜隐病毒 (SPLV)、C - 6病毒和C - 8病毒。其中 ,SPFMV和SPMMV感染最普遍 ,SPCFV和SPLV次之 ,而C - 6和C - 8感染较少。在供试的 14个日本紫色甘薯品种 (系 )中 ,A4、A5和山川紫等 3个品系 (种 )感染上述全部 6种病毒 ,其余 11个甘薯品系只是感染了其中几种病毒 ;症状观察结果表明 ,感染病毒的紫色甘薯叶片出现明显的症状 ,主要表现为褪绿斑驳、畸形、坏死、变色等 4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甘薯 病毒检测 ELISA 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倍长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在Huh7细胞中的高效复制和表达 被引量:5
11
作者 蒋林彬 施建飞 +4 位作者 刘妍 刘文 思兰兰 钟彦伟 徐东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35-638,共4页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1.1倍基因组长度的重组载体,研究其在人肝癌细胞系Huh7中的复制与表达。方法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基因型HBV DNA为模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出HBV基因组的两条DNA片段,酶切后与载体连接成含HBV1.1倍基因组...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1.1倍基因组长度的重组载体,研究其在人肝癌细胞系Huh7中的复制与表达。方法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基因型HBV DNA为模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出HBV基因组的两条DNA片段,酶切后与载体连接成含HBV1.1倍基因组长度的重组载体。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后,将重组载体经FuGENEHD转染入Huh7细胞,用ELISA检测转染细胞培养上清液的HBsAg和HBeAg表达,用荧光定量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HBV DNA的复制水平及复制中间体。结果经鉴定证实成功构建1.1倍基因组长度C基因型HBV重组载体,体外转染Huh7细胞48h后,培养上清液中检出HBsAg和HBeAg表达;转染72h后,荧光定量PCR检出较高的HBV DNA复制水平(107~109拷贝/ml);Southern杂交检出病毒复制中间体。结论构建的1.1倍长重组载体可以介导高水平的HBV病毒复制和基因表达,为进一步体外瞬时转染HBV表型耐药分析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基因组 病毒复制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Ⅱ型胶原诱导SD大鼠类风湿关节炎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2
作者 韦日明 张丽华 +2 位作者 刘健翔 郭亚芬 蒋林彬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93-1896,共4页
【目的】探讨牛II型胶原诱导SD大鼠构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模型的可行性,为今后深入研究RA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60只4周龄的SD大鼠,依据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组(模型组50只,对照组10只),模型组通过注射... 【目的】探讨牛II型胶原诱导SD大鼠构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模型的可行性,为今后深入研究RA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60只4周龄的SD大鼠,依据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组(模型组50只,对照组10只),模型组通过注射牛Ⅱ型胶原建模,并通过体征观察、病理组织切片评价、钼靶影像学检测等判定建模是否成功。【结果】通过尾静脉注射牛Ⅱ型胶原免疫SD大鼠的建模成功率高达90.0%。与对照组SD大鼠相比,模型组SD大鼠体重减轻,活动减少,精神萎靡,先是后足小趾或踝关节红肿,之后炎症漫延至前肢,最终发展成慢性、多发性、对称性关节炎;模型组SD大鼠关节滑膜层次增多,且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软骨及骨组织受损,关节腔结构紊乱;模型组SD组大鼠从初次免疫第10周开始,其关节间隙狭窄、模糊,骨质疏松,关节软骨及骨组织受损。【结论】SD大鼠是研究RA发病机制及研发抗风湿药物的理想动物模型,可丰富该疾病动物模型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牛II型胶原 类风湿关节炎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糖诱导重组多价人精子表位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3
作者 谢琦 林军 +4 位作者 白玲 叶元 杨冰 石青峰 刘永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71-175,共5页
旨在研究用乳糖替代IPTG作为诱导剂进行重组多价人精子抗原表位肽的表达及诱导表达的优化条件。在摇瓶发酵条件下,通过改变培养基组成、诱导时机、诱导温度、诱导剂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方式等条件,利用SDS-PAGE电泳和AlphaEase凝胶电... 旨在研究用乳糖替代IPTG作为诱导剂进行重组多价人精子抗原表位肽的表达及诱导表达的优化条件。在摇瓶发酵条件下,通过改变培养基组成、诱导时机、诱导温度、诱导剂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方式等条件,利用SDS-PAGE电泳和AlphaEase凝胶电泳图像分析系统,研究以上条件改变对GST-重组多价人精子抗原表位肽融合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并与IPTG诱导结果相比较。结果显示,在摇瓶试验中,最优表达条件为选用TB培养基,在菌体对数生长的中期进行诱导,诱导温度37℃、乳糖诱导终浓度3 mmol/L、诱导时间6 h。GST-重组多价人精子抗原表位肽融合蛋白的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0.5%,且主要以可溶形式表达,与IPTG的诱导结果相同。分批流加乳糖和一次性加入乳糖诱导,效果一样。乳糖可以替代IPTG作为诱导剂诱导GST-重组多价人精子抗原表位肽融合蛋白的表达,优化条件下可获得与IPTG相同的诱导表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多价人精子抗原表位肽 乳糖 IPTG 表达 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GAT1-2基因在超高油玉米中的转化、表达及对油脂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蓝碧秀 吴子恺 +4 位作者 王凛 杨丽超 阳丽艳 何勇强 姜伯乐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3-47,共5页
【目的】三酰甘油是油料作物油脂的主要成分,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是催化三酰甘油合成唯一的关键酶和限速酶.探讨DGAT基因对超高油玉米ZeamaysL.种子油分含量的影响,以进一步提高超高油玉米的含油率.【方法】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 【目的】三酰甘油是油料作物油脂的主要成分,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是催化三酰甘油合成唯一的关键酶和限速酶.探讨DGAT基因对超高油玉米ZeamaysL.种子油分含量的影响,以进一步提高超高油玉米的含油率.【方法】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DGAT1-2基因导入超高油玉米自交系,在盆栽条件下5~6叶期对T1代植株进行PCR检测筛选,Southern杂交进一步验证.成熟时收获10株自交授粉的转基因植株(T2代)籽粒,测籽粒平均含油率,通过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和结论】初步筛选获得假定转化植株163株,Southern杂交获29株转基因植株,平均转化率为1.44%.t检验结果表明,10株自交授粉的转基因植株(T2)籽粒平均含油率比非转基因植株籽粒平均含油率提高了6.19%,差异极显著(P〈0.01).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DGAT1-2基因,可显著提高超高油玉米籽粒含油率,是一种切实有效提高超高油玉米含油量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油玉米 花粉管通道法 DGAT基因 油脂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葡萄糖对体外培养小鼠胰岛细胞NF-κB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梁瑜祯 张木勋 +2 位作者 夏宁 杨月莲 冯乐平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3-237,398,F0003,共7页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高浓度葡萄糖诱导胰岛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对分离纯化的小鼠胰腺胰岛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按DMEM培养液里葡萄糖浓度不同,分为6组:G1组(5.6mmol·L-1葡萄糖)、G2组(7.8mmol·L-1)、G3组(11.1mmol&...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高浓度葡萄糖诱导胰岛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对分离纯化的小鼠胰腺胰岛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按DMEM培养液里葡萄糖浓度不同,分为6组:G1组(5.6mmol·L-1葡萄糖)、G2组(7.8mmol·L-1)、G3组(11.1mmol·L-1)、G4组(16.7mmol·L-1)、G5组(22.2mmol·L-1)及G6组(27.6mmol·L-1)。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F-κB活性;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色素C释放和细胞核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当葡萄糖浓度5.6~11.1mmol·L-1时,随着葡萄糖浓度升高,胰岛细胞胰岛素分泌逐渐增加(P<0.05),NF-κB的活性逐渐增加(P<0.05),但此时细胞凋亡未见显著的变化(P>0.05),细胞色素C释放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当葡萄糖浓度≥16.7mmol·L-1时,与葡萄糖浓度≤11.1mmol·L-1各组比较,NF-κB表达明显增加,细胞色素C的释放也逐渐增强(P<0.05),胰岛细胞凋亡百分率同时也呈明显增加趋势(P<0.05)。结论:高浓度葡萄糖可以诱导胰岛细胞NF-κB表达增加,细胞色素C释放增强,同时诱导胰岛细胞凋亡,提示NF-κB的激活与胰岛细胞凋亡可能存在必然的联系,抑制NF-κB活性可能对于保护胰岛细胞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分泌细胞 细胞凋亡 高浓度葡萄糖 NF-ΚB 细胞色素C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汉果组培苗脱毒方法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吴群英 李伯林 李景云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18-20,共3页
采用热处理结合茎尖技术对罗汉果组培苗进行脱毒培养,并用间接酶联免疫法和电镜观察法对脱毒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组培苗经38.5℃热处理10d后,剥取0.2~0.5mm微茎尖培养或切取1.0~1.5mm茎尖进行二次茎尖脱毒培养,茎尖苗的... 采用热处理结合茎尖技术对罗汉果组培苗进行脱毒培养,并用间接酶联免疫法和电镜观察法对脱毒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组培苗经38.5℃热处理10d后,剥取0.2~0.5mm微茎尖培养或切取1.0~1.5mm茎尖进行二次茎尖脱毒培养,茎尖苗的脱毒率均为100%,建立了两种有效的罗汉果组培苗脱毒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花叶病毒 茎尖培养 酶联免疫法 脱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特异性CD8^+ T细胞受体α和β链亚家族特点 被引量:3
17
作者 叶海燕 王琳 +5 位作者 丁宁 范振平 刘妍 钟彦伟 刘永明 徐东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62-864,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特异性CD8+ T细胞受体α和β链亚家族特点。方法:从1例HLA*0201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乙肝抗原HBsAg表位S335-343多肽和细胞因子刺激PBMC以诱导CD8+ T增殖,用流式细胞... 目的:分析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特异性CD8+ T细胞受体α和β链亚家族特点。方法:从1例HLA*0201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用乙肝抗原HBsAg表位S335-343多肽和细胞因子刺激PBMC以诱导CD8+ T增殖,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出特异性CTL到96孔培养板,培养10~14 d后,提取细胞RNA,PolyA介导反转录,巢式PCR扩增TCR Vα和TCR Vβ,并用非特异性CD8+ T细胞作为对照。对扩增产物分别进行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分析。结果:从HBV急性肝炎患者分离的HBsAg335-343表位特异性CD8+ T细胞扩增出15个Vα亚家族和10个Vβ亚家族,其中用少量CTL仅检出Vα2、Vα9和TCR Vβ3、Vβ4、Vβ9,提示这几种亚家族可能为该特异性CTL TCR的优势取用亚家族,除Vα2呈现3种序列和Vβ9呈现2种序列外,其他亚家族内序列单一;而从患者非特异性CD8+ T对照细胞中可扩增到所有的32个TCRVα和25个Vβ亚家族,且同一亚家族序列呈现高度多样性。结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V特异性CD8+ T细胞受体存在优势利用的特点,可能是由于针对同一抗原的特异性CD8+ T细胞克隆性增殖所致,其机制有待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8+ T细胞 T细胞受体(TCR)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铂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机理 被引量:7
18
作者 冯乐平 乔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81-584,共4页
目的:探讨顺铂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部位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为更好地预防铂类药物对肾脏的毒副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将含目的基因的Bcl-2(Bcl-acta、Bcl-cb5及Bcl-nt)的pcDNA3.1(+)/Hygromycin质粒及pEGFP-C3质粒,通过共转染方... 目的:探讨顺铂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部位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为更好地预防铂类药物对肾脏的毒副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将含目的基因的Bcl-2(Bcl-acta、Bcl-cb5及Bcl-nt)的pcDNA3.1(+)/Hygromycin质粒及pEGFP-C3质粒,通过共转染方式导入肾小管上皮细胞(RPTC)。并将细胞分为对照组、Bcl-acta组、Bcl-cb5组及Bcl-nt组。细胞经顺铂处理后,应用显微共聚焦和免疫荧光及免疫印记技术,分析各种突变的Bcl-2基因对细胞Bax激活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的保护作用,并进行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综合分析顺铂诱导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途径。结果:转染Bcl-cb5组细胞色素C释放百分率为35.74%,明显高于Bcl-nt组(18.7%)和Bcl-acta组(24.6%),Bcl-cb5组细胞色素C释放的细胞数与Bcl-nt组及Bcl-acta组比较明显增多(P<0.05)。未经转染Bcl-2的细胞和经过转染Bcl-cb5的细胞均可见明显的Bax激活和细胞凋亡。而经Bcl-acta和Bcl-nt转染后再进行顺铂处理,24h后比Bcl-cb5基因转染组和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转染Bcl-acta和Bcl-nt基因组RPTC抵抗凋亡的能力明显高于转染Bcl-cb5基因组,转染Bcl-cb5基因能够使所表达的蛋白在内质网上定位,但不能发挥抗凋亡的作用。说明RPTC抵抗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的主要作用是通过线粒体途径而不是通过内质网起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顺铂 BCL-2基因 线粒体 内质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MBA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增殖和KLF6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健 侯菊花 +4 位作者 王国华 胡春萍 陈高 王双杰 左晓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3-438,共6页
目的:研究六亚甲基二乙酰胺(hexamethylene bisacetamide,HMBA)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增殖和Kruppel样因子6(Kruppel-likefactor 6,KLF6)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HMBA处理Tca8113细胞后,观察细胞生长和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 目的:研究六亚甲基二乙酰胺(hexamethylene bisacetamide,HMBA)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增殖和Kruppel样因子6(Kruppel-likefactor 6,KLF6)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HMBA处理Tca8113细胞后,观察细胞生长和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RT-PCR检测KLF6 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KLF6、p53、cyclin D1及c-Jun的蛋白表达。结果:HMBA处理后贴壁细胞的数量随浓度增加明显减少;MTT实验显示其生长抑制作用呈浓度/时间-效应关系;镜下观察显示处理后Tca81 13细胞出现向正常细胞形态逆转演变的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Tca8113细胞G_1期比例为(52.00±0.02)%,S期为(34.00±0.08)%,G期为(14.00±0.10)%;HMBA处理后,随作用时间增加,G_1期细胞显著增加,S期细胞显著减少,G_2期细胞也减少,细胞明显被阻滞于G_1期(P<0.05);出现凋亡峰。RT-PCR结果显示HMBA处理后KLF6 mRNA的表达上调(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HMBA处理后KLF6和p53蛋白表达上调(P<0.05),cyclin D1和c-Jun表达下调(P<0.05)。结论:HMBA对Tca8113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一方面可能通过p53上调p21的表达和活性,另一方面可能通过上调表达的KLF6解除c-Jun对p21的抑制作用,下调cyclin D1,抑制CDK4/6和cyclinD1复合物活性,将Tca8113细胞阻滞于G_0/G_1期,诱导Tca8113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恢复正常细胞的表型和功能,并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A8113细胞 Kruppel样因子6 六亚甲基二乙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raffinisoside A对HepG2.2.15细胞HBsAg、HBeAg及HBV-D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先丽 李映新 +2 位作者 张士军 刘霖 黄仁彬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897-1900,共4页
目的研究六月青中一种苯乙醇苷taraffinisoside A的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方法以Hep G2.2.15细胞株为模型,通过MTT法检测taraffinisoside A对Hep G2.2.15细胞的细胞毒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乙肝表面抗原(HBsAg)... 目的研究六月青中一种苯乙醇苷taraffinisoside A的体外抗乙肝病毒作用。方法以Hep G2.2.15细胞株为模型,通过MTT法检测taraffinisoside A对Hep G2.2.15细胞的细胞毒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上清液HBV DNA的含有量。结果 Taraffinisoside A对细胞分泌HBsAg、HBeAg和HBV DNA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P<0.05)。抑制作用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强。结论 Taraffinisoside A在体外有明显的抗乙肝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月青 taraffinisoside A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