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桂林市高校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广西桂林市900名高校毕业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目的了解桂林市高校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广西桂林市900名高校毕业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用Epi Data 3.1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结果桂林市高校毕业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29.4%,其中偏执、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的检出率分别为12.35%、19.46%、15.15%、14.80%和14.22%。检出率方面男生(33.00%)高于女生(25.1%)(χ2=6.325,P=0.012);少数民族学生(40%)高于汉族学生(28.4%)(χ2=4.445,P=0.035);城镇学生(36.3%)高于农村学生(25.3%)(χ2=11.562,P=0.001);非学生干部(33.9%)高于学生干部(26.5%)(χ2=5.463,P=0.019);无兼职经历的学生(41.4%)高于有兼职经历的学生(25.3%)(χ2=19.997,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兼职经历、城乡、民族、学生干部经历、性别等,OR值分别为1.848、1.695、1.666、1.459、0.688。结论桂林市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重点加强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城镇毕业生及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高校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展开更多
基于多靶点虚拟筛选、网络药理学分析和体外实验,探讨强肝胶囊(QGC)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潜在作用机制。利用基于PPARα/γ、FXR及sEH的多靶点虚拟筛选选出QGC中具有治疗NAFLD的活性成分,运用网络药理学预测活性成分靶点、...基于多靶点虚拟筛选、网络药理学分析和体外实验,探讨强肝胶囊(QGC)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潜在作用机制。利用基于PPARα/γ、FXR及sEH的多靶点虚拟筛选选出QGC中具有治疗NAFLD的活性成分,运用网络药理学预测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相关靶点,筛选调控疾病的关键靶点,通过Discovery Studio 2020软件和Gromacs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最后,通过实验验证QGC中的关键活性成分对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改善作用。多靶点虚拟筛选得到235个QGC活性成分,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320个成分-疾病共同靶点。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芹菜素、异鼠李素、迷迭香酸、大黄素甲醚、木犀草素与关键靶点PTPN1、PPARα、PPARγ、AR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验证了迷迭香酸、大黄素甲醚等化合物与关键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稳定性。体外实验结果显示,5个关键活性成分均能改善HepG2细胞的脂肪变性,其中异鼠李素、迷迭香酸、大黄素甲醚改善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的效果最佳。本研究通过多层面探讨,为QGC在NAFLD治疗中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了解桂林市高校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策略与措施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广西桂林市900名高校毕业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采用Epi Data 3.1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结果桂林市高校毕业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为29.4%,其中偏执、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的检出率分别为12.35%、19.46%、15.15%、14.80%和14.22%。检出率方面男生(33.00%)高于女生(25.1%)(χ2=6.325,P=0.012);少数民族学生(40%)高于汉族学生(28.4%)(χ2=4.445,P=0.035);城镇学生(36.3%)高于农村学生(25.3%)(χ2=11.562,P=0.001);非学生干部(33.9%)高于学生干部(26.5%)(χ2=5.463,P=0.019);无兼职经历的学生(41.4%)高于有兼职经历的学生(25.3%)(χ2=19.997,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兼职经历、城乡、民族、学生干部经历、性别等,OR值分别为1.848、1.695、1.666、1.459、0.688。结论桂林市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重点加强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城镇毕业生及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强高校社会实践教学环节。
文摘基于多靶点虚拟筛选、网络药理学分析和体外实验,探讨强肝胶囊(QGC)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潜在作用机制。利用基于PPARα/γ、FXR及sEH的多靶点虚拟筛选选出QGC中具有治疗NAFLD的活性成分,运用网络药理学预测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相关靶点,筛选调控疾病的关键靶点,通过Discovery Studio 2020软件和Gromacs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最后,通过实验验证QGC中的关键活性成分对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改善作用。多靶点虚拟筛选得到235个QGC活性成分,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320个成分-疾病共同靶点。分子对接结果表明,芹菜素、异鼠李素、迷迭香酸、大黄素甲醚、木犀草素与关键靶点PTPN1、PPARα、PPARγ、AR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分子动力学模拟进一步验证了迷迭香酸、大黄素甲醚等化合物与关键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稳定性。体外实验结果显示,5个关键活性成分均能改善HepG2细胞的脂肪变性,其中异鼠李素、迷迭香酸、大黄素甲醚改善细胞脂肪变性模型的效果最佳。本研究通过多层面探讨,为QGC在NAFLD治疗中的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