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BL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基于文献分析的视角 被引量:34
1
作者 陈火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81-1384,共4页
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探讨PBL在我国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PBL应用于医学免疫学教学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近年来相关论文的发表量总体呈增长趋势,PBL从最初应用于理论教学发展到应用于实验教学... 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探讨PBL在我国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对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PBL应用于医学免疫学教学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近年来相关论文的发表量总体呈增长趋势,PBL从最初应用于理论教学发展到应用于实验教学,并逐渐与其他教学方法如CBL、TBL、RISE以及网络辅助教学等多元结合,被广泛纳入医学免疫学课程改革的建构体系中。作为目前较为普遍采用和效果较好的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PBL如何避免僵化和模式化,如何创新PBL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是PBL应用于医学免疫学教学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 PBL 教学改革 文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槲皮苷对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炎症因子的调控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天旭 李娟 +3 位作者 蒋国君 董晓敏 朱钊铭 黄桂红 《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6期601-605,共5页
目的探讨异槲皮苷对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噻唑蓝(MTT)法检测异槲皮苷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一氧化氮(NO)试剂盒检测NO含量;Weste... 目的探讨异槲皮苷对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噻唑蓝(MTT)法检测异槲皮苷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培养基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一氧化氮(NO)试剂盒检测NO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i NOS和环氧化酶-2(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异槲皮苷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为65.73μmol·L^(-1);LPS对细胞无抑制作用;与LPS组比较,异槲皮苷(20,10μmol·L^(-1))可使TNF-α分泌降低至74.80%,60.57%,且对TNF-α分泌的抑制作用,与剂量减少呈正相关;一氧化氮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异槲皮苷(20,10μmol·L^(-1))可以抑制NO的分泌,NO的分泌量降低至79.34%,68.81%(P<0.05);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表明:异槲皮苷(20,15,10μmol·L^(-1))可降低i NOS和COX-2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异槲皮苷具有抗炎作用,其抗炎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NO、iNOS和COX-2的产生有关,当异槲皮苷浓度为10μmol·L^(-1)时抗炎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槲皮苷 RAW264.7细胞 炎症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槲皮苷对HepG2细胞中Raf/MEK/ERK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9
3
作者 蒋国君 刘天旭 +3 位作者 黄桂红 巫亭 陶丽群 朱钊铭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82-1387,共6页
目的研究异槲皮苷对Hep G2细胞中Raf/MEK/ERK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异槲皮苷(0、40、80、160、320μmol·L^(-1))作用于Hep G2细胞,MTT法检测异槲皮苷对Hep G2细胞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下观察24、48 h后,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 目的研究异槲皮苷对Hep G2细胞中Raf/MEK/ERK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异槲皮苷(0、40、80、160、320μmol·L^(-1))作用于Hep G2细胞,MTT法检测异槲皮苷对Hep G2细胞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下观察24、48 h后,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异槲皮苷(0、40、80、160μmol·L^(-1))作用Hep G2细胞48 h后细胞周期情况;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异槲皮苷作用Hep G2细胞后Ras、Raf、MEK、ERK mRNA及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MTT检测发现异槲皮苷对Hep G2细胞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且与异槲皮苷的浓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不同浓度的异槲皮苷作用Hep G2细胞24、48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随着浓度的增高及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生存数量逐渐减少,且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随着异槲皮苷浓度的增高,细胞被阻滞在G1期的数量逐渐增加;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结果均表明,与空白组相比,异槲皮苷(80μmol·L^(-1))作用Hep G2细胞后Ras、Raf、MEK、ERK mRNA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异槲皮苷有诱导Hep G2细胞凋亡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对Raf/MEK/ERK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的干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槲皮苷 诱导 HEP G2细胞 Raf/MEK/ERK 信号通路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控IL-33的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艾洁 陈火英 刘洪波(指导)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645-1651,共7页
IL-33是细胞因子IL-1家族新成员。组织损伤或坏死后,IL-33表达增加并被释放到细胞外,作用于表达ST2受体的各种免疫细胞“敲响警钟”,发挥免疫调节作用。IL-33与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等炎症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 IL-33是细胞因子IL-1家族新成员。组织损伤或坏死后,IL-33表达增加并被释放到细胞外,作用于表达ST2受体的各种免疫细胞“敲响警钟”,发挥免疫调节作用。IL-33与过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等炎症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在维持组织稳态、炎症消除及组织损伤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潜在的治疗靶点。本文将重点介绍IL-33中和抗体及对IL-33具有调控作用的药物研究进展,并对药物按照作用机制进行归类,以期为进一步研发针对IL-33的新型药物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33 治疗靶点 中和抗体 药物 炎症相关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心莲内酯对人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伟鸿 吴琪琪 +3 位作者 黄桔 龙文清 蒋艳平 周越菡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360-370,共11页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体外实验,研究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ND)对人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根据AND的结构预测其神经胶质瘤相关靶点。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枢纽...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方法,结合体外实验,研究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ND)对人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根据AND的结构预测其神经胶质瘤相关靶点。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枢纽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子功能及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以确定与其相关的信号通路,再进行分子对接,研究AND与上述靶点的结合活性,最后进行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通过神经胶质瘤样本和正常样本的比较,分析枢纽基因的表达差异并获得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在上述基础上,在人源神经胶质瘤细胞U251观察AND对其生长的影响及形态变化,并检测AND在蛋白质水平对PI3K/AKT通路的影响。结果: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获得AND的40个神经胶质瘤相关靶点,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10个枢纽基因,AND与其有较强的结合活性。GO、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枢纽基因参与神经元凋亡过程的调控、活性氧代谢等生物过程,且与PI3K/AKT等信号通路有关。GSEA富集分析提示PI3K/AKT-mTOR等信号通路在神经胶质瘤干细胞中显著上调。枢纽基因中HSP90AA1、HSP90AB1、RHOA、CDK2、MET在神经胶质瘤样本与正常样本间存在显著差异,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低表达的枢纽基因BCL2L1、CDK2、SOD2、MET有较高的生存率。体外研究发现,AND时间、浓度依赖性地抑制U251细胞的生长。在AND的作用下,U251细胞出现变圆、皱缩,并显著降低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p-PI3K、p-AKT、p-PI3K/PI3K、p-AKT/AKT蛋白的表达。结论:AND可抑制人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与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心莲内酯 U251 PI3K/AKT 信号通路 网络药理学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33在肿瘤中的双重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茜茜 陆地 +2 位作者 胡嘉华 梁俊朝 陈火英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9-175,共7页
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是IL-1家族的一位新成员,其不仅可以在细胞核内作为核因子发挥作用,也可以被损伤或坏死的细胞释放到细胞外作为细胞因子发挥作用。被释放的IL-33通过由特异性受体肿瘤发生抑制子2(suppression of tu... 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33,IL-33)是IL-1家族的一位新成员,其不仅可以在细胞核内作为核因子发挥作用,也可以被损伤或坏死的细胞释放到细胞外作为细胞因子发挥作用。被释放的IL-33通过由特异性受体肿瘤发生抑制子2(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 2,ST2)及IL-1受体辅助蛋白(interleukin 1 receptor auxiliary protein,IL-1RAcP)组成的异构体激活下游的NF-κB和MAPKs信号通路,进一步激活多种免疫反应。IL-33在多种肿瘤(如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中异常表达,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甚至在同一类肿瘤中同时发挥促肿瘤和抗肿瘤的双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33 肿瘤发生抑制子2 肿瘤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