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放射分析化学的现状和展望
1
作者 侯小琳 史克亮 党海军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7-418,共22页
放射分析化学是分析化学的重要分支,其以放射性核素及其形态和种态为研究对象,是聚焦核素分离材料、核素分离与测量技术、设备和方法研究的一门学科。几十年来,该学科在我国核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国家核安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 放射分析化学是分析化学的重要分支,其以放射性核素及其形态和种态为研究对象,是聚焦核素分离材料、核素分离与测量技术、设备和方法研究的一门学科。几十年来,该学科在我国核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国家核安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放射分析化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特效分离材料国产化、痕量放射性核素的高灵敏分析、海洋环境放射性分析、核燃料循环过程工艺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专业技术队伍与科研平台的建设明显加强,有力支撑了我国国防建设、核环境安全保障、核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核燃料后处理的技术跃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和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应用发展的战略需求相比,在低水平难分析核素的高灵敏准确分析、复杂体系中核素形态的准确识别与分析、放射分析自动化、核素测量设备的自主研发等方面仍面临很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效分离材料与分析设备国产化创新、核素及其形态的原位自动化分析、放射性医药质控分析、大范围环境放射性在线监测和后处理等高辐射条件下自动化智能化分析测量系统的建设等方面研究,提高放射化学分析方法技术与分析仪器设备的自主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需要关注放射分析化学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强化放射分析标准化技术和方法、核设施退役多维度表征技术研发,拓展其在多领域应用,推动高水平放射分析化学平台和团队建设,全面提升我国放射分析化学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分析 核素形态分析 核环境安全 放射性核素 萃取色谱树脂 核素测定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AN@M8复合纤维膜:可快速降解神经毒剂模拟剂的防护膜材料
2
作者 秦浩捷 赵越 +4 位作者 张敏 张守鑫 李晓鹏 周川 李和国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68-2279,共12页
化学毒剂仍然是影响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开发兼具优异防护性能和良好生理舒适性的新型化学防护服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必要举措,其核心在于开发能够吸附并降解化学毒剂的柔性轻质膜材料.锆基金属有机骨架(Zr-MOFs)材料凭... 化学毒剂仍然是影响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开发兼具优异防护性能和良好生理舒适性的新型化学防护服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必要举措,其核心在于开发能够吸附并降解化学毒剂的柔性轻质膜材料.锆基金属有机骨架(Zr-MOFs)材料凭借高比表面积、可调的孔径结构、丰富的催化位点,在化学毒剂吸附和降解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柔性织物/Zr-MOFs复合膜材料不仅保留原有的生理舒适性,而且具备良好的化学防护能力,是极具潜力的皮肤防护材料.但常用的复合方法存在操作复杂、负载效果差、环境负担大等缺点.在此,利用粗糙多孔的聚丙烯腈纤维(PPAN)作为基底,通过水热法原位负载结合MOF-808,实现了MOF-808颗粒连续均匀的高质量负载(52.10%wt),操作流程简单,避免大量有机溶剂的使用,绿色环保.得到的PPAN@M8防护膜材料催化降解神经毒剂模拟剂O,O-二甲基-4-硝基苯基磷酸酯(DMNP)的半衰期为2.27 min,连续8次过滤式降解的转化率超过94%,且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理舒适性,优异的防护性能和良好的使用性能使其在新型化学防护服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基金属有机骨架 MOF-808 聚丙烯腈 静电纺丝 化学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UiO–66–NH_(2)皮革胶原纤维材料吸附去除磷酸盐
3
作者 杨晓晗 代松伯 +4 位作者 何雨晴 陶秀丹 陈立坤 郑禾 李正军 《皮革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16,共9页
制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利于皮革行业可持续发展,含磷废水中磷酸盐的去除对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以制革废弃物(LS,主要为胶原纤维)为基底材料、海藻酸钠(SA)为网络框架、UiO–66–NH_(2)为功能组分,成功制备了一种皮革胶原纤维基吸附剂(LS... 制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有利于皮革行业可持续发展,含磷废水中磷酸盐的去除对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以制革废弃物(LS,主要为胶原纤维)为基底材料、海藻酸钠(SA)为网络框架、UiO–66–NH_(2)为功能组分,成功制备了一种皮革胶原纤维基吸附剂(LS@SA@UiO–66–NH_(2))。表征分析表明该吸附剂制备成功,其对磷酸盐的最佳吸附pH值为3,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在318 K时最大理论吸附容量达119.82 mg/g。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描述吸附过程,吸附机理主要涉及静电吸附和配体交换作用。此外,共存离子竞争、循环使用性能及实际水样吸附实验证明了LS@SA@UiO–66–NH_(2)的实际应用潜力。文中不仅制备了一种处理含磷废水的吸附剂新材料,还提出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思路,有助于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皮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革废弃物 资源化利用 胶原纤维 磷酸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水凝胶可剥离膜用于表面放射性U(Ⅵ)的高效去污
4
作者 马传意 王毅 李战国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80-2289,共10页
针对复杂表面放射性去污场景,改善可剥离膜去污剂的流变与机械性能至关重要.本研究报道了一种以普鲁兰多糖、魔芋葡甘聚糖与明胶天然胶体为成膜剂的水凝胶可剥离膜材料,并通过复配酒石酸钠助剂去除表面U(Ⅵ)污染.研究结果显示,氢键与静... 针对复杂表面放射性去污场景,改善可剥离膜去污剂的流变与机械性能至关重要.本研究报道了一种以普鲁兰多糖、魔芋葡甘聚糖与明胶天然胶体为成膜剂的水凝胶可剥离膜材料,并通过复配酒石酸钠助剂去除表面U(Ⅵ)污染.研究结果显示,氢键与静电网络形成的双网结构赋予了去污剂优秀的流变与机械特性,水凝胶去污剂的初始动态黏度超过10 Pa·s,膜体的强度高达57 MPa,水凝胶去污剂可以在污染表面有效喷洒与固化.在玻璃、不锈钢、橡胶、陶瓷、漆板与水泥介质表面,水凝胶膜的剥离强度为63.6—644 N·m^(−1),薄膜可以顺利实现剥离与回收.表面去污结果表明,水凝胶去污剂对上述介质表面U(Ⅵ)的去污效率分别为96.61%、97.66%、86.58%、97.05%、93.21%与80.23%,水凝胶膜对污染物的去除主要依赖物理捕获、离子络合与配位矿化作用.这种基于天然配方的水凝胶膜去污剂表现出优秀的综合性能,为绿色高效的去污配方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去污 水凝胶膜 魔芋葡甘聚糖 明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砷毒剂降解微生物的筛选及其分子机理研究
5
作者 侯文杰 刘洋 郭旋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22-2334,共13页
砷及其化合物对动植物有强烈的致病性,已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认定为人类已知致癌物.本研究从日遗化武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多株(≥3)具有含砷毒剂耐受性强、富集效果好且砷污染转化率高的微生物.通过适应性进化,进一步提升了目标微... 砷及其化合物对动植物有强烈的致病性,已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认定为人类已知致癌物.本研究从日遗化武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多株(≥3)具有含砷毒剂耐受性强、富集效果好且砷污染转化率高的微生物.通过适应性进化,进一步提升了目标微生物对含砷毒剂的降解效率,成功实现了在30 min内对20 mg·mL^(−1)的氯乙烯二氯胂、二苯氰胂、4-氨基苯胂的降解效率超过99.9%.同时,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全基因组分析,并进一步解析了目标微生物降解含砷毒剂的作用机理以及分子机制,绘制了含砷毒剂的生物降解路径图.经研究表明,污染物进入微生物体内后,迅速被代谢为二苯砷酸(DPAA),随后DPAA中的苯环逐步经历羟基取代反应,进而生成苯砷酸(PAA),随后又经过另一个苯环的羟基取代,最后转化为无机砷酸.所制备的含砷污染物降解菌剂绿色环保,降解性能优异,为快速实现含砷污染物的绿色高效降解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砷污染物 微生物 生物降解 定向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探测用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单晶闪烁体
6
作者 张磊磊 薛泽旭 +3 位作者 孙炼 刘阳 王鲁凯 王尊刚 《人工晶体学报》 2025年第8期1330-1351,共22页
闪烁体是一种通过粒子辐射或电离射线辐射激发发光的材料,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高能物理、天体物理、辐射成像、国土安全等领域。现市面上所售闪烁体探测器材料大多为NaI∶Tl、LaBr_(3)∶Ce等离子掺杂型发光闪烁体,有易潮解... 闪烁体是一种通过粒子辐射或电离射线辐射激发发光的材料,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广泛应用于高能物理、天体物理、辐射成像、国土安全等领域。现市面上所售闪烁体探测器材料大多为NaI∶Tl、LaBr_(3)∶Ce等离子掺杂型发光闪烁体,有易潮解、自放射性本底、高脆性等缺点,已逐渐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辐射探测应用场景。金属卤化物钙钛矿闪烁材料因结构可调性和化学组分多样性的优势,展现出比传统无机闪烁体更优异的性能。其中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单晶具有三维结构长程有序、无晶界、缺陷密度低、环境稳定性好与低成本等特点,在辐射探测领域中展现出更大的优势,成为近年来最具有竞争力的辐射探测发光材料之一。本文从分子结构、材料分类及辐射特性等角度全面总结了金属卤化钙钛矿闪烁单晶及其在辐射探测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该领域未来的优化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使读者综合了解金属卤化物钙钛矿闪烁晶体的辐射特性,为新型闪烁晶体材料选型及结构优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单晶 闪烁体 辐射探测 结构种类 光输出 能量分辨率 衰减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3)O_(4)@SiO_(2)@IL-B/Mo复合纳米材料催化H_(2)O_(2)降解芥子气的机制研究
7
作者 王东博 董彬 +3 位作者 孔令策 杨旭 朱勇兵 赵三平 《环境化学》 2025年第7期2739-2750,共12页
本研究利用水热法合成Fe_(3)O_(4)纳米微球,通过表层硅烷化和Mo/B掺杂,以及1-甲基-3-丁基咪唑酸氢盐([BMIm]HCO_(3),IL)固载化,制备了Fe_(3)O_(4)@SiO_(2)@IL-B/Mo复合纳米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 本研究利用水热法合成Fe_(3)O_(4)纳米微球,通过表层硅烷化和Mo/B掺杂,以及1-甲基-3-丁基咪唑酸氢盐([BMIm]HCO_(3),IL)固载化,制备了Fe_(3)O_(4)@SiO_(2)@IL-B/Mo复合纳米材料.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对样品进行表征,确认核壳结构的存在,B和Mo元素成功负载在微球表面.Fe_(3)O_(4)@SiO_(2)@IL-B/Mo催化碱性H_(2)O_(2)对芥子气模拟剂2-氯乙基乙基硫醚(2-CEES)的降解效率提高,其中Fe_(3)O_(4)@SiO_(2)@Mo、Fe_(3)O_(4)@SiO_(2)@IL-Mo效果最佳,30 min对2-CEES的降解率达到99.86%、99.84%,过度氧化率<5%.对化学毒剂降解效果:Fe_(3)O_(4)@SiO_(2)@IL-B/Mo在30 min对糜烂性毒剂(HD)的降解率达99.75%;对神经性毒剂梭曼(GD)降解彻底,残留GD低于检出限.Fe_(3)O_(4)@SiO_(2)@IL-B/Mo通过1-甲基-3-丁基咪唑酸氢盐([BMIm]HCO_(3),IL)局部增溶与B/Mo限域催化的协同作用实现芥子气的高效氧化降解,同时限制过氧钼酸盐/过氧硼酸将亚砜进一步氧化为砜.催化材料循环使用5次后,Fe_(3)O_(4)@SiO_(2)@IL-B/Mo对2-CEES的降解率和材料回收率仍保持在90%以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回收利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O_(2) 芥子气 非均相催化 磁性纳米复合材料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高阶残差网络的中红外危化品混合光谱识别研究
8
作者 范炳瑞 翟爱平 +3 位作者 王东 梁婷 张根伟 曹树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25年第9期2459-2466,共8页
在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与使用带来了环境风险,也对人类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因此,亟需开发高效的监测与识别手段以应对这一挑战。中红外光谱技术凭借其独特的分子“指纹”识别能力和高灵敏性,已广泛应用于危... 在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量危险化学品的生产与使用带来了环境风险,也对人类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因此,亟需开发高效的监测与识别手段以应对这一挑战。中红外光谱技术凭借其独特的分子“指纹”识别能力和高灵敏性,已广泛应用于危险化学品的识别分析。同时,近年来深度学习在特征提取和目标检测领域的显著突破,为解决复杂数据分析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为满足在复杂背景下对危险化学品进行精准识别的需求,提出了一种结合深度可分离卷积与高阶残差网络的模型(DSC-HORN),以进一步提升中红外复杂光谱数据的特征提取效率和识别精度。DSC-HORN模型通过深度可分离卷积技术,将标准卷积分解为深度卷积和逐点卷积,从而将参数量和计算复杂度减少了约65.89%。这一优化使DSC-HORN模型的运行速度较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提升约4倍,显著降低了内垫消耗,使其在资源受限环境中表现出更高的适应性。在实验方面,本研究采集了10%浓度的DMMP溶液在11类地物背景下的中红外混合光谱数据。经过数据预处理剔除异常样本后,最终得到528组有效光谱数据用于模型构建。为了确保不同标签样本在各子集中保持均衡分布,并真实反映数据的整体分布特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数据集进行划分,以6∶1∶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实验结果显示,DSC-HORN模型在识别效率和准确率方面相较现有模型表现出显著优势。与传统模型(如K-最邻近、随机森林、鲁棒众数回归稀疏非负矩阵分解和反向传播神经网络)以及深度学习模型(如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相比,DSC-HORN模型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6.84%,较上述模型分别提高了5.7%、13.93%、5.07%、10.76%和6.33%,这一性能提升归因于深度可分离卷积的参数优化和高阶残差连接的高效特征提取能力。结果进一步表明,DSC-HORN模型不仅是一种高效准确的中红外危化品识别模型,还为危险化学品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识别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此外,基于改进高阶残差网络的中红外危化品识别技术,有望进一步推动中红外光谱技术在复杂场景中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化学品监测 光谱识别 中红外光谱 深度可分离卷积 高阶残差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貌调控增强Zr-MOFs降解神经毒剂模拟物性能
9
作者 路世博 侯文杰 +2 位作者 李淑文 张晶晶 武杰 《环境化学》 2025年第7期2718-2726,共9页
有机磷酸酯类神经毒剂具有极高毒性,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因此亟需开发针对其的高效降解材料.锆基金属有机框架(Zr-MOFs)材料,如MOF-808、UiO-66-NH2、NU-912-I等,能够模拟磷酸三酯酶活性中心,对神经毒剂水解展现出极高的催化能力.除... 有机磷酸酯类神经毒剂具有极高毒性,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因此亟需开发针对其的高效降解材料.锆基金属有机框架(Zr-MOFs)材料,如MOF-808、UiO-66-NH2、NU-912-I等,能够模拟磷酸三酯酶活性中心,对神经毒剂水解展现出极高的催化能力.除了Zr-MOFs的组成和孔道尺寸外,晶体的形貌同样影响材料的催化位点可及性、亲/疏水性等,进而影响催化性能.本文通过调控NU-912和NU-912-I的生长条件,合成了绣球花状的NU-912-HYD和NU-912-I-HYD.在6%mol的催化剂用量条件下,NU-912-HYD和NU-912-I-HYD催化水解神经毒剂模拟物二甲基-4-硝基苯基磷酸(DMNP)的半衰期在1 min以内,表现出极高的催化性能.水解性能的提高是由于绣球花状的MOFs材料表面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以及材料亲水性的提高.进一步,通过相转化法将NU-912-HYD和NU-912-I-HYD与亲水性材料聚丙烯腈(PAN)结合制备成NU-912-HYD/PAN和NU-912-I-HYD/PAN薄膜,并将其用于湿度下对DMNP的固态水解.这些薄膜在99%相对湿度下和室温条件下,能够在3 h内完全水解DMNP,展示了良好的催化水解性能.该结果为其在防护材料方面的应用层面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毒剂及其模拟物 锆基金属有机框架 催化水解 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引雷先导-回击过程电磁与X射线辐射观测
10
作者 李晓 张雄 +5 位作者 李鹏 樊艳峰 王元 李小强 曹保锋 吕伟涛 《应用气象学报》 2025年第5期553-562,共10页
依托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人工引雷试验平台,利用自主研发的探测设备对发生于2023年7月18日的一次负极性人工触发闪电进行综合观测,获取了2次箭式先导-回击过程(RS1和RS2)高时间分辨、多参量互补的闪电电流、电场、磁场、甚高... 依托中国气象局雷电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人工引雷试验平台,利用自主研发的探测设备对发生于2023年7月18日的一次负极性人工触发闪电进行综合观测,获取了2次箭式先导-回击过程(RS1和RS2)高时间分辨、多参量互补的闪电电流、电场、磁场、甚高频(very high frequency,VHF)辐射以及X射线脉冲数据序列。结果表明:两次回击过程的下行先导进入气化钢丝通道及接地引起回击瞬间产生强烈的VHF和高能量X射线辐射,但其箭式先导发展速率存在较大差异,RS1先导发展速率达到10^(7) m·s^(-1)量级,对应较强的VHF辐射和连续型X射线脉冲;RS2先导发展速率达到10^(6) m·s^(-1)量级,相对于RS1二维发展速率低1个量级,VHF辐射和X射线脉冲相对较弱,且X射线呈分立脉冲特征;高能量X射线脉冲与先导沿钢丝通道下传接地引起回击的过程在时间上吻合,指示高能量X射线与回击启动过程间的直接关联,为揭示闪电回击阶段X射线的强场辐射机制提供了重要观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引雷 箭式先导-回击过程 电磁脉冲 闪电X射线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