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岗岩采石场边坡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实例研究及效果评价
1
作者 杨芝乙 徐华 +3 位作者 李胜伟 韩富庆 刘晶晶 陆玲玲 《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0-591,共12页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公路沿线存在大量的废弃采石场边坡,其地质条件复杂,植被恢复困难,极易诱发滚落石、崩塌甚至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及行车安全。以广东粤西地区一典型的废弃花岗岩采石场为研究对象,针对场区复杂的地形地...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公路沿线存在大量的废弃采石场边坡,其地质条件复杂,植被恢复困难,极易诱发滚落石、崩塌甚至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危及行车安全。以广东粤西地区一典型的废弃花岗岩采石场为研究对象,针对场区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采用“一区段一方案”的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方案解决边坡高陡破碎易垮塌以及植被难以恢复等难题,达到生态防护和植被恢复目的;通过植被混凝土现场喷播试验及理化性质测试,对植被覆盖率、植被生长速度、植物株高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混凝土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植被混凝土喷播后,能够快速封闭坡面,28天的无侧限强度高达637 kPa。同时,5~7天植物种子发芽,28天坡面植被覆盖率90%,45天达到95%以上,3个月坡面植物完全遮盖裸露坡面。该研究实现了坡面防护与植被恢复的目标,有效防治了边坡溜塌、垮塌及滚落石等地质灾害,修复了花岗岩采石场边坡脆弱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混凝土 生态修复 花岗岩 采石场 地质灾害防治 现场试验 粤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孔过程中RTTS封隔器安全及密封评价
2
作者 于浩 陈方鑫 +5 位作者 秦晟毓 赵朝阳 王昊 万智勇 谢婷 肖勇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130,共10页
针对射孔完井过程中RTTS(Retrievable Test Treat Squeeze)封隔器密封失效等问题,基于瞬态冲击动力学理论,建立RTTS封隔器坐封前后的有限元力学评价模型,并以X1井为例,开展封隔器坐封及射孔过程中关键元件的力学行为评价。结果表明:在... 针对射孔完井过程中RTTS(Retrievable Test Treat Squeeze)封隔器密封失效等问题,基于瞬态冲击动力学理论,建立RTTS封隔器坐封前后的有限元力学评价模型,并以X1井为例,开展封隔器坐封及射孔过程中关键元件的力学行为评价。结果表明:在坐封状态下,封隔器最大应力出现在中心管上部,应力值为224.2 MPa,封隔器中心管、卡瓦、橡胶筒应力远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处于安全状态;在X1井冲击载荷75 MPa、冲击时间4 ms射孔工况下,中心管上部在响应时间为10 ms时出现最大应力值;当冲击时间增加至10 ms时,橡胶筒的最大压力为58.2 MPa,橡胶筒处于破坏的边缘;封隔器中心管在冲击时间4~10 ms、冲击载荷75~200 MPa范围内,应力值均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射孔过程中橡胶筒的密封性能指数在小范围内波动,射孔完成后橡胶筒密封性能指数与坐封状态下基本一致,表明橡胶筒处于良好的密封状态。研究结果为实际现场射孔作业中RTTS封隔器结构及密封安全评价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隔器 射孔工况 关键元件 安全分析 密封性能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动力破坏模式的能量判识方法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范刚 张建经 +2 位作者 付晓 王志佳 田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59-966,共8页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和边际谱理论,进行了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的大型振动台试验,并利用试验结果对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动力破坏模式的能量判识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边际谱峰值和特征频率的变化能清晰地表征边坡内部的震害损... 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和边际谱理论,进行了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的大型振动台试验,并利用试验结果对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动力破坏模式的能量判识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边际谱峰值和特征频率的变化能清晰地表征边坡内部的震害损伤发展过程;地震作用下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的损伤首先出现在坡肩位置,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震害损伤逐渐向低高程发展,最终边坡在坡体中上部相对高度0.56处沿软弱夹层顺层剪出,试验中坡面的位移监测结果表明坡体中上部位移出现陡增时刻晚于坡肩,边际谱分析结果与位移监测结果吻合较好;坡面附近的震害程度强于坡体内部;边坡中下部特征频率发生突变,表明坡体中下部为边坡动力响应的不连续带;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的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边坡后缘垂直的拉裂破坏和沿边坡中上部相对高度0.56处软弱夹层的剪切滑出破坏,边坡的破坏模式为拉裂-滑移-崩落式。本文提出的能量判识方法对识别边坡的破坏模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顺层岩质边坡 边际谱 振动台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排桩加预应力锚索加固边坡锚索轴力地震响应特性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范刚 张建经 +2 位作者 付晓 吴金标 田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95-1103,共9页
利用大型振动台,设计并进行了双排抗滑桩加预应力锚索加固边坡的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锚索轴力的变化体现了坡体稳定性的发展过程,小震作用下锚索并未开始工作,在地震的扰动下所有锚索均出现预应力损失。随着输入地震波强度增大,坡肩... 利用大型振动台,设计并进行了双排抗滑桩加预应力锚索加固边坡的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锚索轴力的变化体现了坡体稳定性的发展过程,小震作用下锚索并未开始工作,在地震的扰动下所有锚索均出现预应力损失。随着输入地震波强度增大,坡肩部分出现局部失稳,锚索开始受力导致轴力增加,直至边坡整体出现失稳趋势,所有锚索均开始受力引起轴力增加,随后边坡与锚索形成新的平衡体系。在新的平衡体系下,锚索轴力在地震扰动作用下继续降低。试验中最大锚索预应力损失比例为16.28%,因此锚索预应力施加初始值应为设计值的1.2倍左右。坡腰抗滑桩以上#2锚索动态响应峰值较大,坡腰抗滑桩与坡脚抗滑桩之间7号锚索轴力动态响应峰值较大,#4,#5,#6号锚索轴力动态响应峰值随高程增加而增大。同一工况下坡面所有锚索轴力的动态响应峰值出现时间接近,且锚索轴力的动态响应峰值出现时间随着输入地震波强度的增大而提前,锚索轴力动态响应峰值出现时间在激励地震波的峰值时间附近。在预应力锚索抗震设计时应采用"分区设计"的思想,即根据不同区域内锚索的动态响应特征对边坡拟加固区域进行锚索设计分区,在不同分区内做针对性的锚索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索 预应力损失 动态响应 边坡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型试验的分离相似设计方法——以锚索格构加固边坡模型试验为例 被引量:28
5
作者 王志佳 张建经 +3 位作者 付晓 闫孔明 汪明元 彭盛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617-2623,共7页
提出了模型试验的分离相似设计方法,以锚索、格构梁加固边坡振动台试验为例进行介绍。将传统量纲分析法中描述振动台试验各个相关参数之间关系的函数关系式定义为1级特征方程。根据边坡、锚索、格构和地震波特性的不同,将1级特征方程进... 提出了模型试验的分离相似设计方法,以锚索、格构梁加固边坡振动台试验为例进行介绍。将传统量纲分析法中描述振动台试验各个相关参数之间关系的函数关系式定义为1级特征方程。根据边坡、锚索、格构和地震波特性的不同,将1级特征方程进行分离处理,得到分别用于边坡、锚索、格构和地震波相似设计的2级特征方程。根据每个2级特征方程中参数的重要程度不同,将关键设计参数从2级特征方程中分离出来,组成3级特征方程。根据3级、2级和1级特征方程可以分别推导得到针对边坡、锚索、格构梁和地震波各自的关键参数、相关参数和无关参数相似比,选择关键参数相似比作为模型设计的主要依据,并对试验模型进行了相似设计。解决了按照传统量纲分析法要求,模型试验无法同时满足所有参数相似比要求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相似设计方法 土-结构相互作用 振动台试验 量纲分析法 相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层岩质边坡静力开挖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马洪生 庄卫林 +2 位作者 刘阳 范刚 田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43,58,共8页
利用大型室内模型试验,开展了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的静力开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开挖角度的增大,边坡完成开挖卸荷松弛的时间大幅缩短。开挖角度为47°时,边坡位移稳定时间为214.56 h;开挖角度为60°和72°时,边坡... 利用大型室内模型试验,开展了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的静力开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开挖角度的增大,边坡完成开挖卸荷松弛的时间大幅缩短。开挖角度为47°时,边坡位移稳定时间为214.56 h;开挖角度为60°和72°时,边坡位移稳定时间缩减为107.28 h。随着开挖角度增大,坡面位移稳定值逐渐增大,且位移稳定值随着高程的增加而增大。通过布设于坡体内部的位移传感器可以获得边坡在开挖过程中坡内及坡面的位移场,分析不同高程水平参考线处坡体位移分布曲线,并结合位移限制值可以得到边坡开挖位移松弛区范围。通过试验研究发现,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开挖松弛区范围随着开挖角度的增大不断向坡脚和坡顶延伸,开挖松弛区范围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静力开挖 卸荷松弛 位移松弛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滑坡变形破坏机制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孔维伟 赵其华 +1 位作者 韩俊 王照财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7-303,共7页
对温州市台风地质灾害分析,发现乔木类滑坡最为典型。以物理模型试验再现其演化过程,归纳总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台风引发裸坡和乔木类斜坡变形破坏现象的联系,再综合分析,初步得到台风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研究表明,坡体在强降雨作用软... 对温州市台风地质灾害分析,发现乔木类滑坡最为典型。以物理模型试验再现其演化过程,归纳总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台风引发裸坡和乔木类斜坡变形破坏现象的联系,再综合分析,初步得到台风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研究表明,坡体在强降雨作用软化后更易在台风与植被耦合下破坏。与一般类型斜坡变形破坏在诱发机制方面显著不同,台风对斜坡的作用主要包括暴雨的冲蚀、软化作用和大风的动力作用等。台风来袭时,当乔木根系在滑带之上则不利于斜坡的稳定,可能导致前缘小部分土体失稳。风振液化是以脉动风的反复循环荷载形式通过植被作用于根部土体,使土体液化,加剧植被的风倒和斜坡的变形破坏。将台风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归纳为:暴雨冲蚀→土体软化→风的作用→植被摇曳→土体松动→裂缝发展→前缘土体失稳→滑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滑坡 乔木类斜坡 模型试验 变形破坏机制 风振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角度成层倾斜场地动力响应分析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建经 范刚 +2 位作者 王志佳 张明 彭盛恩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17-624,共8页
基于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小角度成层倾斜场地在倾向、走向、垂向、坡面方向、坡面垂直方向上的地震动响应特征,以及地层倾角对场地反应谱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倾向方向,随着地层倾角的增大,倾斜场地的放大效应增大;在走向方向,... 基于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小角度成层倾斜场地在倾向、走向、垂向、坡面方向、坡面垂直方向上的地震动响应特征,以及地层倾角对场地反应谱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倾向方向,随着地层倾角的增大,倾斜场地的放大效应增大;在走向方向,当地层倾角小于12.5°时,放大效应强于水平成层场地;在倾向、走向方向,当地层倾角达到12.5°时,场地对反应谱短周期T≤0.1 s部分具有放大作用,对T>0.1 s的部分具有削弱作用;在垂向方向,随着地层倾角的增加,倾斜场地的放大效应强于水平成层场地;在坡面方向,倾斜场地的放大效应弱于水平成层场地;在坡面垂向方向,倾斜场地的放大效应强于水平成层场地。该研究成果对小角度成层倾斜场地上的建筑物抗震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层倾斜场地 振动台 放大系数 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荷载下软土地基长期沉降的有限元法 被引量:22
9
作者 魏星 王刚 余志灵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011-2015,共5页
软土地基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长期沉降是决定软土地区交通设施耐久性的关键因素。为合理地预测该部分沉降,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交通荷载长期作用下的饱和软土累积变形(残余体变和残余剪切变形)计算的经验公式。该模型采用一个反映排水条件... 软土地基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长期沉降是决定软土地区交通设施耐久性的关键因素。为合理地预测该部分沉降,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交通荷载长期作用下的饱和软土累积变形(残余体变和残余剪切变形)计算的经验公式。该模型采用一个反映排水条件的参数描述不同的排水条件对残余体变发展过程的影响。通过采用体变硬化模式,考虑部分排水条件对残余体积变形和残余剪切变形发展过程的影响。基于该经验模型,发展了有限元实用计算方法,编制了相应的程序ROAD2D。通过对实际边值问题的计算,验证了该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分析结果表明,与部分排水路段相比,排水不畅的路段在交通荷载长期作用下将出现更大的地基沉降和侧向挤出,其变形模式更不利于路面的正常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荷载 残余变形 沉降 经验模型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节点加载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晶晶 赵其华 +3 位作者 张文居 彭盛恩 周勇 于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4-266,270,共4页
目前,计算格构梁的力学模型中,多采用弹性地基梁法进行计算,而对于边坡上的格构梁,受坡角和锚索倾角的影响,梁底面摩擦力的存在使得格构梁受力变得复杂。因此,在计算中采用合理的计算模型真实地反映格构梁的受力状态显得尤为重要。通过... 目前,计算格构梁的力学模型中,多采用弹性地基梁法进行计算,而对于边坡上的格构梁,受坡角和锚索倾角的影响,梁底面摩擦力的存在使得格构梁受力变得复杂。因此,在计算中采用合理的计算模型真实地反映格构梁的受力状态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多节点加载预应力锚索格构梁室内模型试验的研究,认为受边坡坡角和锚索倾角的影响,格构梁底面存在的摩擦力对格构梁的变形和受力状态有较大影响,并对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采用考虑摩擦的Winkler弹性地基梁模型能很好地反映格构梁的实际受力状态,更适合于工程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 格构梁 多节点 模型试验 摩擦 Winkler弹性地基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桩法施工引起土体变形的规律研究 被引量:24
11
作者 黄生根 付卓 吴军林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6,共6页
研究目的:洞桩法作为一种修建地下车站的新兴工法,发展迅速,但其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地表沉降及管线变形上,忽视了地下结构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尤其缺乏对于四洞三跨结构洞桩施工引起土体变形研究。本文以北京地铁16号线苏州街站工... 研究目的:洞桩法作为一种修建地下车站的新兴工法,发展迅速,但其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地表沉降及管线变形上,忽视了地下结构与土体的相互作用,尤其缺乏对于四洞三跨结构洞桩施工引起土体变形研究。本文以北京地铁16号线苏州街站工程为背景,基于实测数据对导洞开挖阶段地表沉降的发展及分布规律进行分析,并结合有限元方法动态模拟地铁车站洞桩法施工过程,研究四洞三跨结构洞桩法各施工阶段引起的土体变形规律。研究结论:(1)多个相邻导洞同时开挖会引起"群洞效应";(2)对地表沉降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导洞开挖、初衬施工及二衬施工这三个阶段,占总沉降量的比值分别为32%、55%和7%;(3)二衬施工完后,支护体系初步形成,除开挖面底部土体因卸荷产生竖向隆起外,其他土体主要以水平变形为主:拱顶上部土体向车站中心发生一定水平位移,同时拱顶两侧土体受支护结构伸张变形的影响,向车站外侧发生明显水平位移;(4)本研究结论可为洞桩法的推广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并可为类似工程的施工与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施工 洞桩法 地表沉降 土体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区隧道排水网络体系卸压能力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化云 周伟 +1 位作者 尚明源 张志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6期11668-11674,共7页
为研究富水区隧道排水网络体系对地下水的卸压能力,以豹狸岗隧道为研究背景,基于Flac3D软件进行三维差分建模,探讨水头高度与环向盲管间距对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向排水盲管可显著削减二次衬砌上部背后水压,但对仰拱处水压... 为研究富水区隧道排水网络体系对地下水的卸压能力,以豹狸岗隧道为研究背景,基于Flac3D软件进行三维差分建模,探讨水头高度与环向盲管间距对地下水渗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向排水盲管可显著削减二次衬砌上部背后水压,但对仰拱处水压力的削减作用可忽略不计;提出了平均减压系数概念,盲管间距对二次衬砌上部平均减压系数影响显著,但对仰拱处平均减压系数基本无影响;保持盲管间距不变时,平均减压系数基本不受水头高度影响。分析二次衬砌平均减压系数与盲管间距关系,揭示不同盲管间距对排水网络体系的卸压效果,确定最优环向盲管间距为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盲管间距 水头高度 排水网络体系 平均减压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作用下滑坡灾害监测预警研究——以遂宁市船山区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瑜 韦玮 +1 位作者 王宝亮 李宏俊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68,共5页
通过对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2001—2020年的地质灾害排查和降水量资料分析,区内滑坡灾害90%以上发生在汛期,降雨作为滑坡主要诱发因子,对滑坡之类的斜坡灾害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船山区位于川中丘陵带,境内滑坡地质灾害频发,结合历年滑坡... 通过对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2001—2020年的地质灾害排查和降水量资料分析,区内滑坡灾害90%以上发生在汛期,降雨作为滑坡主要诱发因子,对滑坡之类的斜坡灾害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船山区位于川中丘陵带,境内滑坡地质灾害频发,结合历年滑坡动态变化数据的分析,考虑最大单日降雨量、月累计降雨量与滑坡发生频度的关系,以历史降雨数据和当日降水量数据为依据,建立滑坡降雨预警模型,得出滑坡不同发生概率对应的滑坡失稳破坏前3 d期降水量和当日降水量,结合不同设计频率最大暴雨量计算分析和滑坡不同变形阶段的破坏特征,提出船山区滑坡监测预警模型、预警方案和预警阈值,对增强当地滑坡灾害防御能力和主动避灾防灾具有一定实际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山区 滑坡 强降雨 预警阈值 四川遂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佛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应力变形二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慧萍 刘良军 邓弟平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9-153,共5页
针对重庆市金佛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初步设计方案,通过静力平面应力变形分析计算,分析了坝体在竣工期、蓄水期的应力变形分布规律,重点研究了主堆石孔隙率、次堆石材料对面板和趾板的应力变形、周边缝变位等的影响,为选取主堆石孔隙率、... 针对重庆市金佛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初步设计方案,通过静力平面应力变形分析计算,分析了坝体在竣工期、蓄水期的应力变形分布规律,重点研究了主堆石孔隙率、次堆石材料对面板和趾板的应力变形、周边缝变位等的影响,为选取主堆石孔隙率、次堆石区筑坝材料提供依据。计算结果表明,主堆石孔隙率采用20.1%和19.1%均可行,次堆石筑坝材料采用弱风化带粉砂岩∶页岩=7∶3和弱风化带粉砂岩∶页岩=5∶5均是可行的。但是相对于其他方案,采用主堆石孔隙率为20.1%,次堆石筑坝材料为弱风化带粉砂岩∶页岩=7∶3的方案,坝体、面板、趾板的应力变形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应力应变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岩体双轴压缩变形试验的数值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熊良宵 于宇 虞利军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9,共5页
以绿片岩和大理岩组成的层状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3D对互层状岩体进行了双轴压缩变形试验的数值分析,在数值分析中考虑荷载方向与层理之间的几何关系、大理岩夹层的体积含量和侧压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轴压缩条件下,轴向荷载方... 以绿片岩和大理岩组成的层状岩体为研究对象,采用FLAC3D对互层状岩体进行了双轴压缩变形试验的数值分析,在数值分析中考虑荷载方向与层理之间的几何关系、大理岩夹层的体积含量和侧压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轴压缩条件下,轴向荷载方向平行于层理、侧向荷载方向垂直于层理时的破坏强度最大,轴向荷载方向垂直于层理、侧向荷载方向平行于层理时的破坏强度次之,轴向和侧向荷载方向均平与层理时的的破坏强度最小;当轴向荷载方向斜交于层理、侧向荷载方向平行于层理时,随着夹层倾角由0°增加至90°时,层状岩体的破坏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随着侧压比由0增加到1.0时,层状岩体的双轴压缩破坏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岩体 FLAC3D 双轴压缩破坏强度 体积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岩体边坡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6
作者 寇昊 李宁 郭双枫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1-88,共8页
从岩体结构控制论的观点出发,分别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状结构及散体状结构岩体边坡的地震稳定性及破坏机制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地震作用下不同结构岩体边坡的破坏模式。针对... 从岩体结构控制论的观点出发,分别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状结构及散体状结构岩体边坡的地震稳定性及破坏机制的研究进展,系统总结了地震作用下不同结构岩体边坡的破坏模式。针对当前地震荷载作用下岩体边坡破坏机制和稳定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应当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对岩体边坡变形与稳定的影响,加强岩体内部结构特征研究,提高物理模型试验的准确性,并深入研究地震与地下水共同作用下岩体边坡的破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边坡 地震作用 岩体结构 边坡稳定 破坏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防治前后滑带土基质吸力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卢明 郑明新 何敏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305-3312,共8页
降雨使坡内地下水位上升,坡体的基质吸力和暂态孔隙水压力会随着降雨过程和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采用抗滑桩、挡墙等工程防治后,针对滑坡体滑带土的性质变化以及抗滑结构的设置是否会影响到滑坡体的自然排水通道,导致坡体地下水位... 降雨使坡内地下水位上升,坡体的基质吸力和暂态孔隙水压力会随着降雨过程和时间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采用抗滑桩、挡墙等工程防治后,针对滑坡体滑带土的性质变化以及抗滑结构的设置是否会影响到滑坡体的自然排水通道,导致坡体地下水位的抬升,从而影响滑坡防治效果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以鹰厦线K290滑坡为主线,通过开展滑坡饱和-非饱和渗流模型试验与数值分析,探讨了降雨入渗及地下水位变化下滑坡体及滑带土体积含水率与基质吸力的变化规律,以及其对滑坡防治前后坡体渗流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滑带土基质吸力对抗剪强度的贡献。研究表明:防治前后滑坡体及滑带土基质吸力受降雨强度等条件影响明显,不同深度处滑带土基质吸力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在土质滑坡的防治中应考虑抗滑桩的布置对滑带土性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滑带土 基质吸力 体积含水率 防治效果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阳地区冰水堆积土石灰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祝敏刚 陈鹏宇 +2 位作者 齐云龙 卫军刚 汤维武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7-71,共5页
为全面系统地研究绵阳地区冰水堆积土加石灰前后的工程性质及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等,对0%,3%,5%,7%,9%,11%石灰掺量下绵阳地区冰水堆积土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得到冰水堆积改良土改性前后的颗粒级配、自由膨胀率、塑性指数、膨胀量、抗剪... 为全面系统地研究绵阳地区冰水堆积土加石灰前后的工程性质及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等,对0%,3%,5%,7%,9%,11%石灰掺量下绵阳地区冰水堆积土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得到冰水堆积改良土改性前后的颗粒级配、自由膨胀率、塑性指数、膨胀量、抗剪强度、CBR值和无侧限抗压强度等数据,从而确定其最佳掺灰比为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冰水堆积物 颗粒级配 工程性质 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藏公路波密段九绒沟泥石流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齐云龙 邓明枫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3-127,共5页
川藏公路波密段沿着帕隆藏布展布。帕隆藏布流域是我国海洋性冰川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强活动区。因流域内冰川分布范围不一,泥石流发生受气温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帕隆藏布下游无冰川流域内的泥石流与气温无关,... 川藏公路波密段沿着帕隆藏布展布。帕隆藏布流域是我国海洋性冰川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强活动区。因流域内冰川分布范围不一,泥石流发生受气温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帕隆藏布下游无冰川流域内的泥石流与气温无关,如帕隆藏布下游的加玛其美沟泥石流,但中游以上的泥石流却与气温有关。该文以帕隆藏布中上游九绒沟2014-2015年内的4次泥石流为例,详细分析了泥石流暴发前的降雨过程,并对降雨和气温在泥石流起动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3次泥石流仅由暴雨激发,其作用机制与常规暴雨泥石流类似,即由降雨径流侵蚀地表物质产流,为'低温+暴雨'模式;而2014年8月18日泥石流与迅速升高的气温关系密切,为'高温+降雨'模式,其作用机制在于气温升高导致土体内部冰颗粒快速消融从而放大土体活性,降雨径流侵蚀湿润的活动性土体而迅速产生泥石流。二者的差异在于高温迅速放大了冰碛物的活性,增加了表层土体的含水量,从而降低了泥石流产生所需要的降雨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泥石流 形成机制 降雨 高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作用下核电厂顺层软岩高边坡组合支挡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卢明 岳建国 +2 位作者 张建经 王首智 朱丹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42-750,共9页
在综述国内核电厂高边坡案例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某核电厂含泥化夹层顺层软岩高边坡为例,探讨应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放大效应、抗震性能和加固效果的分析思路。首先,基于典型二维计算剖面,采用拟静力法对边坡进行初... 在综述国内核电厂高边坡案例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某核电厂含泥化夹层顺层软岩高边坡为例,探讨应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放大效应、抗震性能和加固效果的分析思路。首先,基于典型二维计算剖面,采用拟静力法对边坡进行初步加固设计;然后,基于振动台试验和数值计算,研究边坡动态放大效应、支挡结构的动力响应和抗震性能,探讨边坡抗震参数优化取值。研究结果表明:(1)原位边坡坡面的加速度放大系数随高度增加而增大,且泥化夹层饱水后的放大系数要大于饱水前,水平向最大值为1.90;(2)加固后边坡动态放大系数显著降低,水平最大放大系数为1.31,垂直向基本为1.0,锚索抗滑桩以下边坡基本不存在放大效应,说明软岩高边坡采用锚索抗滑桩和锚索框架抗震性能较好;(3)PGA=0.21g时,边坡整体抗震性能较好,仅最顶部锚杆和中部锚索受力超过设计锚固力,分别超过设计值的20%和5%,适当加强即可;(4)数值计算得到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分布规律与振动台试验结果较为一致,且两者得到的坡顶加速度放大系数也十分接近。研究成果可为核电厂软岩高陡边坡抗震安全评价和工程设计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厂 泥化夹层 软岩高边坡 振动台试验 动态放大效应 动力响应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