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2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铀矿成矿规律与百年勘查成果及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建议--《中国矿产地质志·铀矿卷》研编 被引量:3
1
作者 蔡煜琦 张金带 +4 位作者 李子颖 张字龙 庞雅庆 林锦荣 夏宗强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68,共17页
铀是军民两用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随着我国核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铀资源的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基于《中国矿产地质志·铀矿卷》的研编,阐述了中国铀矿百年勘查成果,介绍了中国铀矿床类型及其特征,归纳了中国典型的铀成矿理论... 铀是军民两用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随着我国核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铀资源的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基于《中国矿产地质志·铀矿卷》的研编,阐述了中国铀矿百年勘查成果,介绍了中国铀矿床类型及其特征,归纳了中国典型的铀成矿理论。为了进一步落实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确保铀矿目标的实现,划分了中国铀成矿系列,分析了中国铀资源的区位优势,总结了中国铀成矿规律;针对中国“四大类型”铀矿床,概述了中国铀矿的禀赋特征,提出了铀矿找矿方向,以期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床类型 铀成矿规律 百年勘查成果 铀矿找矿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型矿床白色云母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及其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2
作者 徐清俊 张志新 +5 位作者 叶发旺 张川 王艺龙 李瑞炜 田程 李新春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2-1035,共14页
【研究目的】白色云母是热液型矿床最为广泛发育的蚀变矿物,其短波红外光谱蕴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记录了其形成热液环境及其与矿化的关系。研究热液型矿床白色云母短波红外光谱变化规律及地质影响因素,这不仅可为高光谱矿物填图技术的... 【研究目的】白色云母是热液型矿床最为广泛发育的蚀变矿物,其短波红外光谱蕴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记录了其形成热液环境及其与矿化的关系。研究热液型矿床白色云母短波红外光谱变化规律及地质影响因素,这不仅可为高光谱矿物填图技术的深入找矿应用提供重要理论支持,还可以进一步完善蚀变矿物勘查标识体系。【研究方法】本文系统整理、总结了热液型矿床白色云母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剖析了白色云母化学组分和含量,热液流体温度、酸碱性、压力等地质因素与其短波红外光谱特征的关系。【研究结果】白色云母短波红外光谱吸收特征与其结构中主要的两种含氢基团Al-OH和H_(2)O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的两个特征吸收峰位分别位于2200 nm(主要吸收峰)和2350 nm(次要吸收峰)附近。白色云母Al-OH特征吸收峰位受到热液流体温度、压力、酸碱性等地质因素影响,主要发生Tschermak(契尔马克)替换^(Ⅵ)Al^(3+)+^(Ⅳ)Al^(3+)ν^(Ⅳ)Si^(4+)+^(Ⅵ)(Fe^(2+),Mg^(2+),Mn^(2+)),Si、Al、Fe、Mg、K、Na等离子含量产生变化,致使其Al-OH特征吸收峰位在2180 nm和2230 nm之间发生漂移变化。原岩组分、其他蚀变矿物、流体组分、岩石渗透率和水/岩比值等地质因素也会影响白色云母Al-OH特征吸收峰位波长的变化。【结论】白色云母Al-OH特征吸收峰波长与矿化的关系会因地质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在利用Al-OH特征吸收峰波长变化规律圈定矿床热液矿化中心时需要综合考虑矿床地质特征。白色云母的伊利石成熟度或结晶度(ISM或SWIR-IC)在不同的热液矿床系统中则呈现出一致性,即靠近矿床热液矿化中心,伊利石成熟度值相对较大,远离矿床热液矿化中心则相对较小。未来应加强白色云母光谱特征的精细、定量化星空(卫星和航空)高光谱遥感反演研究,建立典型热液矿床成矿热液特征的高光谱遥感反演应用示范,以推进星空高光谱遥感矿物填图技术的深入地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云母 短波红外光谱 Al-OH特征吸收峰 伊利石成熟度 矿产勘查工程 热液型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放废物处置北山预选区地下水化学形成机制模拟研究
3
作者 李杰彪 周志超 +2 位作者 郭永海 吉子健 梁修雨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0-353,共14页
研究地下水化学特性对于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和长期性能安全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采用水文地球化学综合分析和模拟方法,探讨了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预选区甘肃北山地区基岩裂隙水的基本化学特征、水平分带性以及不同水文地质区水化学形成机... 研究地下水化学特性对于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和长期性能安全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采用水文地球化学综合分析和模拟方法,探讨了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预选区甘肃北山地区基岩裂隙水的基本化学特征、水平分带性以及不同水文地质区水化学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_(4)-Na型和SO_(4)·Cl-Na型,pH值多在7.5~8.3之间。基岩裂隙水对岩盐、石膏、萤石、绿泥石以及长石类等矿物多处于未饱和状态,而对黏土类矿物则多处于过饱和状态。从补给区到排泄区,基岩裂隙水化学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水平分带性。马鬃山一带是区域地下水主要补给区,地下水矿化度低,水化学组分形成主要受溶滤作用控制;沉积盆地是地下水主要排泄区,地下水矿化度高,水化学组分形成主要受蒸发作用控制;在径流区,地下水化学形成主要受岩盐、石膏等矿物的溶解控制,而碳酸盐类和硅酸盐类矿物的溶解或沉淀作用微弱。该区基岩裂隙水化学形成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及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和控制,该结果为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提供了地下水化学基础信息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形成机制 地下水化学特征 高放废物处置 北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8)U、^(232)Th、^(226)Ra、^(137)Cs在北山合头草中的转移系数研究
4
作者 凌辉 夏子通 +2 位作者 赵伟 马明清 吴鹏 《辐射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0-418,共9页
放射性核素从土壤到植物的转移系数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生物圈评价模型的关键参数之一,其取值和不确定性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为获取北山地下实验室场址的转移参数及不确定性水平,选取了场址范围内优势植物——合头草,开展了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从土壤到植物的转移系数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生物圈评价模型的关键参数之一,其取值和不确定性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为获取北山地下实验室场址的转移参数及不确定性水平,选取了场址范围内优势植物——合头草,开展了放射性核素从土壤到植物的转移系数研究。通过对北山场址范围内代表性区域土壤和合头草样品的采集和分析,获得了土壤和合头草样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和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从土壤到合头草根部、茎部、叶部的转移系数及其不确定性水平。结果表明,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在合头草茎部的转移系数高于根部和叶部,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在合头草根部的转移系数大于茎部和叶部;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转移系数的波动范围在1个数量级之内,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的波动范围达到2个数量级;合头草各部位的核素转移系数波动范围呈现出叶部显著高于茎部和根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 北山 安全评价 生物圈评价 转移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编码的高光谱遥感解混技术研究综述(内封面文章·特邀)
5
作者 秦凯 郝予希 +4 位作者 赵英俊 崔鑫 杨越超 朱玲 田青林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37,共18页
高光谱解混技术通过将混合像元分解为端元及其对应丰度,实现亚像元级地物信息精准提取,是高光谱遥感分析领域的关键技术。基于自编码器的解混方法因其特征提取与数据重建等优势,成为近年研究焦点。文中从模型架构演进和与物理模型融合... 高光谱解混技术通过将混合像元分解为端元及其对应丰度,实现亚像元级地物信息精准提取,是高光谱遥感分析领域的关键技术。基于自编码器的解混方法因其特征提取与数据重建等优势,成为近年研究焦点。文中从模型架构演进和与物理模型融合两个方面,系统梳理了该技术的发展脉络,揭示其创新路径与演进趋势。首先,通过三阶段框架说明技术进展:基础自编码网络验证了解混理论与深度学习的初步适配性;集成卷积、循环及Transformer模块的复合架构强化了光谱-空间联合建模能力;神经架构搜索与即插即用机制则推动动态优化自适应网络的形成。其次,物理模型与数据驱动方法的融合呈现递进特征:早期研究通过非负性、丰度和为一等约束条件建立物理联系,而当前方法通过将物理模型嵌入网络层或损失函数,实现物理机理与特征学习的深度耦合。最后,未来研究将聚焦于构建"物理可解释-数据自适应"混合智能模型,重点突破先进模型创新、物理模型深度融合、复杂场景适应性、计算效率优化等关键技术,有望将应用边界拓展至医学影像分析、农产品品质检测等新兴领域,为高光谱解混技术体系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混合像元分解 深度学习 自编码 物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芯高光谱成像及勘查指示意义研究--以西藏邦铺大型多金属矿床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吴畅宇 代晶晶 +4 位作者 宋扬 陈伟 刘治博 刘洪成 白龙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4,共7页
西藏邦铺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上重要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矿区东段矽卡岩矿体研究程度较低。高光谱成像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岩芯样品“图谱合一”的高光谱数据,选取邦铺矿床东段矽卡岩典型岩芯为样品,应用国产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自主研发... 西藏邦铺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上重要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矿区东段矽卡岩矿体研究程度较低。高光谱成像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岩芯样品“图谱合一”的高光谱数据,选取邦铺矿床东段矽卡岩典型岩芯为样品,应用国产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自主研发岩芯扫描仪与国外SPECIM岩芯成像仪,开展短波红外(SWIR)高光谱成像测试及对比分析,揭示典型矿物的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并探讨先进的高光谱成像技术应用于矽卡岩勘探的潜力与优势。对同一批岩芯样品分别进行了国内外仪器的高光谱成像测试,利用最小噪声分离变换以及纯净像元指数进行端元提取,而后结合光谱信息散度法选取不同矿物的训练集和验证集样本,采用光谱角填图法进行蚀变矿物填图。共识别出方解石、绿帘石、绿泥石、角闪石、石英、白云母六种矿物,两种仪器矿物填图的结果大体一致,并反映了不同蚀变矿物之间的组合与分布。SPECIM成像仪对两个钻孔样品的平均填图精度为91.5%,Kappa系数为0.87;核工业高光谱成像仪对两个钻孔的填图精度为75%左右,Kappa系数为0.66。两种仪器获取的高光谱数据信噪比均较高,但是由于核工业仪器的数据空间分辨率相对更低,导致图像中存在更多的混合像元,进而影响了填图精度,其空间分辨率的进一步提高是下一步研发的重点。高光谱成像数据表明ZK0010钻孔绿泥石Fe-OH吸收峰波长变化范围为2252.3~2260 nm,ZK0011钻孔绿泥石Fe-OH吸收峰变化范围为2251.7~2258.5 nm,由上至下均向短波方向移动,表明了绿泥石远离矿化中心而相对富Mg,其高值指示了矿体中心位置。高光谱成像技术相较于传统的点测法可以提供更加丰富的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为指针矿物的光谱特征参数提取与变化规律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撑。利用高光谱成像提供的大量光谱数据进行绿泥石Fe-OH峰位统计分析,进而可以通过其波长高值位置指示矽卡岩矿床勘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芯高光谱成像 短波红外 矽卡岩 邦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水-力多场耦合下高放废物处置库核心处置单元间距设计研究
7
作者 张奇 王驹 +3 位作者 刘江峰 曹胜飞 谢敬礼 成建峰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26-2638,共13页
高放废物核心处置单元在热-水-力耦合条件下的长期性能对于现场试验及处置库概念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核心处置单元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相应热-水-力多场耦合模型,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开展了不同处置方式下高放废... 高放废物核心处置单元在热-水-力耦合条件下的长期性能对于现场试验及处置库概念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核心处置单元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相应热-水-力多场耦合模型,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开展了不同处置方式下高放废物核心处置单元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当竖直处置1个、2个和3个废物罐时,单场传热模拟下处置单元最小处置间距比热-水-力耦合下更大,这是因为单场传热模拟,不考虑缓冲材料吸水饱和度升高,缓冲材料热传导系数偏小所致,但单场传热模拟得出的处置间距,对于处置单元是偏安全的。随着处置坑内废物罐个数的增加,废物罐的平均处置面积略有增加,热场分析结果表明,一个处置坑处置一个废物罐时最能节省处置面积。当采用水平处置时,处置单元内热量向外传输比竖直处置时要慢,热场分析结果表明,竖直处置更能节省处置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 处置库概念设计 热-水-力耦合 数值模拟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高放废物处置库屏障材料膨胀性能演化研究
8
作者 张明 胡栋科 +4 位作者 谢敬礼 王赵明 李小明 周方亮 赵留义 《辐射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7-166,共10页
高放废物处置库服役周期长且地质条件复杂,常规手段无法直接获取膨润土缓冲屏障膨胀性能演化趋势,本文尝试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展开预测。利用在材料性能预测方面比较成熟的9种算法训练模型,探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膨润土膨胀性能的可行性,... 高放废物处置库服役周期长且地质条件复杂,常规手段无法直接获取膨润土缓冲屏障膨胀性能演化趋势,本文尝试采用机器学习算法展开预测。利用在材料性能预测方面比较成熟的9种算法训练模型,探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膨润土膨胀性能的可行性,通过分析其决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遴选出神经网络算法为最优.引入我国北山候选处置库地球化学条件,预测出高庙子膨润土在高放废物处置库服役期间膨胀力呈“S”型演化;考虑蒙脱石含量、初始含水率、温度以及Na+浓度影响,缓冲屏障初始干密度建议值不小于1.58 g/cm^(3);若进一步考虑铁质储存罐Fe(Ⅱ)释放的影响,缓冲屏障初始干密度应进一步增大。本研究可为我国北山高放废物处置库地下试验室原位试验开展和缓冲屏障性能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润土 高放废物处置库 缓冲屏障 膨胀性能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小孤山金矿床赋矿凝灰岩的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9
作者 杨雨 付文钊 +6 位作者 朱磊 尹志刚 马占才 陈金勇 高莲凤 张振国 巩磊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0-1142,共23页
辽西地区小孤山金矿床赋矿岩体是一套火山碎屑岩组合,原被划分为中生界白垩系下统义县组。为了精确厘定该岩体成岩时代,探讨辽西地区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对小孤山金矿床赋矿凝灰岩开展了岩石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 辽西地区小孤山金矿床赋矿岩体是一套火山碎屑岩组合,原被划分为中生界白垩系下统义县组。为了精确厘定该岩体成岩时代,探讨辽西地区岩石成因及构造意义,对小孤山金矿床赋矿凝灰岩开展了岩石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凝灰岩加权平均年龄为2510.7~2508.9 Ma,是新太古代晚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岩石具有富硅(w(SiO_(2))为68.99%~71.82%)、富碱、富钾(w(Na_(2)O+K_(2)O)为7.13%~8.82%、w(K_(2)O)为6.94%~8.59%)、贫镁(w(MgO)为0.51%~0.66%)、贫钙(w(CaO)为0.43%~0.90%)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16~1.42之间,属于过铝质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岩石;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Rb、Th、U、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Nb、Ta、P等高场强元素;稀土配分模式呈右倾型平缓低“V”曲线,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介于15.19~38.23之间,具有弱的Eu异常(δEu为0.60~0.72)。岩石成因和岩浆源区判别显示,岩石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岩浆起源于增生下地壳变质泥岩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构造判别和年代学特征,认为小孤山金矿床赋矿凝灰岩形成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龙岗陆块和狼林陆块俯冲后同碰撞的构造环境,体现了太古宙时期华北克拉通固结基底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为太古宙华北克拉通板块构造机制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太古代 凝灰岩 锆石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意义 华北克拉通 小孤山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国内外遥感地质找矿主要进展
10
作者 李志忠 陈圣波 +6 位作者 刘德长 柳昆鹏 刘磊 王猛 李竺强 付垒 周致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3-195,共13页
近年来,随着卫星、航空和地面遥感数据源及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遥感地质找矿在技术方法与应用领域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笔者系统梳理了目前主要的卫星遥感数据、航空高光谱遥感数据和地面数据。其中,Landsat-8、ASTER和Sentinel-... 近年来,随着卫星、航空和地面遥感数据源及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遥感地质找矿在技术方法与应用领域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笔者系统梳理了目前主要的卫星遥感数据、航空高光谱遥感数据和地面数据。其中,Landsat-8、ASTER和Sentinel-2等多光谱影像应用最为广泛,GF-5、ZY1-02D等国产卫星高光谱遥感数据已覆盖全球大部分陆地范围,可满足全球矿产资源勘查数据需求,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与社会经济效益;Headwall、HySpex和SSMAP等无人机高光谱传感器在矿区尺度岩性及矿物识别中潜力巨大。遥感技术在岩性分类、矿化蚀变信息提取、构造提取及遥感找矿模型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在遥感地质找矿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遥感地质找矿仍面临植被覆盖区等复杂地貌景观区示矿弱信息提取及遥感数据的尺度差异等问题,未来还需在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更广阔的应用拓展及人工智能找矿应用方面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遥感 矿产勘查 岩性分类 蚀变信息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土矿物-生物复合胶体影响放射性核素迁移行为与机理研究进展
11
作者 唐清枫 徐真 +4 位作者 孙亚楼 张奇 谭琪 潘多强 吴王锁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I0001,共17页
深入认识和科学评价放射性核素的迁移行为对核环境安全评价和放射性污染场地高效清除和修复策略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环境胶体的存在会影响放射性核素的迁移行为,如何有效控制和阻滞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迁移和预测其潜在的危害已成为... 深入认识和科学评价放射性核素的迁移行为对核环境安全评价和放射性污染场地高效清除和修复策略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环境胶体的存在会影响放射性核素的迁移行为,如何有效控制和阻滞放射性核素在环境中的迁移和预测其潜在的危害已成为一项紧迫的工作。尽管已认识到胶体的存在会影响放射核素的吸附模式和迁移规律,但真实天然环境中胶体种类繁多,黏土矿物和微生物等会形成黏土矿物-生物复合胶体,这些复合胶体与放射性核素相互作用使得迁移行为的预测和迁移机理的分析变得更为复杂。本文先概述了胶体与放射性核素迁移行为,重点阐释了影响胶体和放射性核素迁移行为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然后论述了影响胶体迁移的主要检测手段和分析方法,旨在为核环境安全评价和核应急下有效净化修复放射性污染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素迁移 环境胶体 放射性污染修复 相互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基地聚合物对模拟核素Cs(Ⅰ)、Co(Ⅱ)和Eu(Ⅲ)的吸附性能研究
12
作者 高润慧 董艳辉 +2 位作者 Mohamed R.El-Naggar 宗自华 王福辰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0-709,共10页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伴随着核废物的产生。吸附法是处理放射性废水的主要方法,相比于其他吸附材料,粉煤灰基地聚合物具有绿色、低碳、价格低廉且吸附性友好的优势。粉煤灰基地聚合物对废水中重金属元素的吸附特征研究较多,...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伴随着核废物的产生。吸附法是处理放射性废水的主要方法,相比于其他吸附材料,粉煤灰基地聚合物具有绿色、低碳、价格低廉且吸附性友好的优势。粉煤灰基地聚合物对废水中重金属元素的吸附特征研究较多,但是对于废水中放射性元素的吸附特征尚不清晰。本研究采用粉煤灰为原料,通过不同液固比的制备工艺,合成粉煤灰基地聚合物,并通过吸附实验评估其对模拟核素Cs(Ⅰ)、Co(Ⅱ)和Eu(Ⅲ)的吸附性能及核素之间的竞争吸附行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3种核素吸附量逐渐增加,并在约50 h后达到吸附平衡。在不同液固比下,Eu(Ⅲ)和Cs(Ⅰ)吸附性能存在明显差异,液固比为0.7的地聚合物对3种核素的吸附能力最好。Eu(Ⅲ)在不同浓度范围内维持较高的吸附率,显示出较强的吸附行为。此外,研究还发现核素之间存在竞争吸附行为,Eu(Ⅲ)对Cs(Ⅰ)和Co(Ⅱ)具有较强的吸附竞争性,表现出最强的吸附能力。当3种核素共存时,Eu(Ⅲ)的吸附率依然较高,而Cs(Ⅰ)和Co(Ⅱ)的吸附率则明显下降。与传统的吸附材料相比,粉煤灰基地聚合物不仅具备良好的吸附性能,还具有较低的成本和环境友好的优势,并实现以废治废。研究成果为基于地聚合物吸附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合物 粉煤灰 模拟核素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集构建和改进BiSeNetV2的矿山道路检测研究
13
作者 毛永强 柳霞 李炜强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05-211,共7页
自动检测和识别矿山道路不仅能够提高矿山运输安全,而且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了对矿山道路进行自动检测,研究选取了某实验矿山,使用专业设备采集了矿山区域的道路图像。随后通过直方图均衡化来提升图片质量,并引入中值滤波来进行数据去... 自动检测和识别矿山道路不仅能够提高矿山运输安全,而且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为了对矿山道路进行自动检测,研究选取了某实验矿山,使用专业设备采集了矿山区域的道路图像。随后通过直方图均衡化来提升图片质量,并引入中值滤波来进行数据去噪处理,以构建检测数据集。在检测模型上,研究采用了双边分割网络模型,并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改进,即细节分支、语义分支和特征恢复。研究结果显示,检测模型的准确率最大值为97.82%,比四种对比模型的最大值分别高了10.63%、7.07%、6.17%和5.55%。该模型的F1最大值为0.993,综合性能较好。Dice系数最大值为0.975,更接近于1,且均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的平均值分别为1.204和1.110。此外,在计算消耗上,该模型的耗时、中央处理器利用率和内存占用率的最大值分别为83 ms、11.37%和10.95%,明显优于对比算法。研究设计的矿山道路检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性能,能够对矿山行驶卡车提供道路识别和指引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中值滤波 BiSeNetV2 道路 检测 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缓冲材料大型试验台架和热-水-力-化学耦合性能研究 被引量:35
14
作者 刘月妙 王驹 +4 位作者 曹胜飞 马利科 谢敬礼 赵星光 陈亮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756-2762,2789,共8页
缓冲材料作为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库中一道重要的人工屏障,与高放废物容器和处置库围岩直接接触,在高放废物衰变热、辐射作用和地下水等影响下产生复杂的热-水-力-化学耦合作用,为了验证缓冲材料是否能长期有效地发挥其屏障材料的作用,... 缓冲材料作为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库中一道重要的人工屏障,与高放废物容器和处置库围岩直接接触,在高放废物衰变热、辐射作用和地下水等影响下产生复杂的热-水-力-化学耦合作用,为了验证缓冲材料是否能长期有效地发挥其屏障材料的作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利用高庙子钠基膨润土组装并运行了模拟中国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室1:2尺寸的大型缓冲材料膨润土试验台架(China-Mock-Up)。建立了缓冲材料试验台架的安装和试验方法,依据实测数据和理论分析,揭示了热-水-力-化学耦合作用条件下膨润土中的相对湿度是在加热器的热效应和外部供水的湿效应共同作用下发生变化的,压实膨润土中应力的变化主要是由于膨润土遇水膨胀和加热器的热效应引起的,试验验证了模拟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室内加热器(废物罐)运行初期的位移过程,为缓冲材料和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工程参数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 缓冲材料 钠基膨润土 热-水-力-化学耦合 大型试验台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冬季大气颗粒物中铅的同位素丰度比的测定和来源研究 被引量:46
15
作者 王琬 鲁毅强 +4 位作者 刘咸德 李玉武 郭冬发 田肖丹 F.Adams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1-29,共9页
本文报道了北京市冬季(1998-1999年)大气颗粒物样品的无机多元素和铅同位素丰度比的测定数据。分别采用HR-ICP-MS和TOF-ICP-MS测定铅同位素丰度比,结果表明ICP-MS的测定精度可适用于大气中铅的来源研究。大气颗粒物样品中一些特征无... 本文报道了北京市冬季(1998-1999年)大气颗粒物样品的无机多元素和铅同位素丰度比的测定数据。分别采用HR-ICP-MS和TOF-ICP-MS测定铅同位素丰度比,结果表明ICP-MS的测定精度可适用于大气中铅的来源研究。大气颗粒物样品中一些特征无机元素含量,如Br、Ti、Pb、Zn,与铅的同位素丰度比之间存在相关性。在铅含量高的样品中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贡献明显,在铅含量低的样品中土壤扬尘和燃煤飞灰的贡献增加;其中部分样品表现出来自西伯利来地区的长距离传输的特征。样品聚类分组结果结合气象信息可以得到合理解释。应用铅的同位素技术来研究北京市大气颗粒物中的铅的来源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同位素丰度比 ICP-MS 大气污染 环境监测 放射性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选址研究概况及国内进展 被引量:47
16
作者 郭永海 王驹 金远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327-332,共6页
高放废物是核能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安全处置是核能事业持续发展的前提 ,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文中阐述了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的一般概念。同时重点介绍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置库选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进展 ,例如 ,美国把处... 高放废物是核能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安全处置是核能事业持续发展的前提 ,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文中阐述了高放废物深地质处置的一般概念。同时重点介绍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置库选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进展 ,例如 ,美国把处置库建造过程分为场地推荐、场地的特征评价、处置库场地的选择和批准、领取场地执照和处置库建造设计的审批、处置库的建造 5个阶段 ;德国的选址研究工作包括地电和地热研究 ,重力、地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微生物研究等 ;瑞典在花岗岩中建成了地下实验室 ,并制定了实验室的总体研究目标等等。另外也介绍了中国在甘肃省北山进行的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选址工作的情况 ,研究表明北山地区为一地壳稳定区 ,也是地下水贫水区且地下水流速缓慢 ,有利于处置库的建造 ,进一步的地面地质、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及钻探工程工作正在进行中。伴随着这些工作的完成 ,中国将大大缩短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废物 处置库 地质处置 核能工业 水文地质 同位素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包裹体在油气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概念、分类、形成机制及研究意义 被引量:50
17
作者 潘立银 倪培 +1 位作者 欧光习 丁俊英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9-28,共10页
油气包裹体已成为油气成藏研究的有力工具,在划分油气运移充注期次、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反映油气的成熟度及来源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利用油气包裹体及其共生的盐水溶液包裹体估算油气藏形成时的pVT条件是油气包裹体... 油气包裹体已成为油气成藏研究的有力工具,在划分油气运移充注期次、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反映油气的成熟度及来源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利用油气包裹体及其共生的盐水溶液包裹体估算油气藏形成时的pVT条件是油气包裹体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它为更准确地计算油气藏形成的温度-压力条件提供了一种独立的、更准确的技术手段。研究表明,包裹体岩相学和流体体系的热力学研究仍将是今后的发展重点。油气包裹体的pVT模拟技术尚处于初始阶段,两种软件(VTFlinc和FIT)的准确性和精确性虽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经成为今后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包裹体 油气地质 捕获温度-压力 pVT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遥感应用技术研究与地质实践——以东胜—神木地区铀资源勘查为例 被引量:19
18
作者 刘德长 叶发旺 +5 位作者 张杰林 赵英俊 黄贤芳 黄树桃 张静波 祝民强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04年第1期11-14,共4页
介绍了后遥感应用技术提出的背景及技术构成,阐述了该技术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地质成果。实践表明,在地质勘查领域,后遥感应用技术比单一遥感技术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和更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 后遥感应用技术 地质勘查 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处理 信息解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增压毛细管分离富集ID-ICP-MS测定地质样品中微量锂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郭冬发 崔建勇 +1 位作者 武朝晖 张彦辉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193-199,共7页
采用一种脉冲增压毛细管柱 ,用于锂的分离富集。其原理类似于高效液相色谱 ,但使用钢瓶气为动力脉冲驱动液相在固定相中流动。使用粒度很细的固定相材料 ,惰性气体和液相脉冲交替通过固定相 ,使固定相的死体积减小到最低程度 ,从而获得... 采用一种脉冲增压毛细管柱 ,用于锂的分离富集。其原理类似于高效液相色谱 ,但使用钢瓶气为动力脉冲驱动液相在固定相中流动。使用粒度很细的固定相材料 ,惰性气体和液相脉冲交替通过固定相 ,使固定相的死体积减小到最低程度 ,从而获得很高的分离富集系数。试验了一种无机固定相材料和树脂材料用于锂的分离富集。结果表明 :无机材料能高效富集锂 ,但选择性较差、本底杂质较多 ;阳离子交换树脂分离效果好、本底低 ,能从镁、钙等大多数离子中很好地将锂分离 ,几乎没有拖尾现象 ,回收率达到 97% ,分离纯度高。分离后 ,用 ICP-MS测定锂同位素的比值 ,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密度。用同位素稀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ID-ICP-MS)测定地质样品中微量锂 ,结果相对标准偏差 sr<3%。方法检出限低 ,精密度高 ,分析速度快 ,是测定锂的较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增压毛细管 分离 富集 ID-ICP-MS 测定 地质样品 微量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微量分析 同位素稀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热电离质谱和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在核工业中的新进展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金英 郭冬发 +4 位作者 吉燕琴 赵永刚 李力力 崔建勇 石磊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10年第5期257-263,共7页
结合实例,回顾并展望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热电离质谱(TIMS)和二次离子质谱(SIMS)技术的应用进展,特别是在核工业领域中的进展。讨论了未来相关质谱技术的发展方向,并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热电离质谱(TIMS) 二次离子质谱(SIMS) 核燃料循环 铀资源勘查 核保障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