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某工业区周边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和来源分析
1
作者 薛佳豪 陈晓明 +1 位作者 唐运来 周君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3期37-43,共7页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某工业区周边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并分析其来源。[方法]采集了38个土壤样品和34份农作物样品,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土壤主要重金属(Cr、Mn、Cu、Zn、Cd、Pb、Hg、As)的来源,结合单因子污染指...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某工业区周边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并分析其来源。[方法]采集了38个土壤样品和34份农作物样品,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土壤主要重金属(Cr、Mn、Cu、Zn、Cd、Pb、Hg、As)的来源,结合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研究区稻田土壤中重金属进行污染特征分析和风险评价,并分析农作物的富集特征。[结果]研究区域土壤受到不同程度重金属复合污染,整体处于重度污染水平。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活动、农业活动和废气排放。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Cd属于重度污染,Pb为中度污染,Mn、Cr、Zn为轻度污染,As、Cu和Hg为无污染。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Cd均值处于重污染—极重污染,Pb均值处于中污染—重污染级别,Hg和Cr均值处于中污染级别,Zn、Cu、Mn处于无污染—轻微污染级别,As处于无污染级别。重金属潜在生态单项指数表明最主要生态风险因子为Cd,其生态风险危害程度为极强;Hg处于很强生态风险,Pb处于中等生态风险,其他元素的风险处于轻微污染;研究区农作物中重金属Cd含量有超标风险。[结论]调查区域的农业土壤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需要进行管控和治理修复;不同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稍有不同,在对不同质地土壤进行评价时,应选择合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土壤 土壤重金属 单因子污染指数 地累积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重金属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成像光谱的砂岩铀矿岩性分类深度学习方法
2
作者 潘蔚 张元涛 +1 位作者 师俞晨 陈雪娇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5-325,共11页
【研究目的】岩心编录对获取地球深部地质信息意义重大,目前,人工编录仍然是获取岩性等信息的主要手段,存在编录过程费时费力,编录结果不完整、主观性强的缺点。【研究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砂岩型铀矿岩心钻孔ZKH3为研究对象,将... 【研究目的】岩心编录对获取地球深部地质信息意义重大,目前,人工编录仍然是获取岩性等信息的主要手段,存在编录过程费时费力,编录结果不完整、主观性强的缺点。【研究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砂岩型铀矿岩心钻孔ZKH3为研究对象,将深度学习技术与成像光谱技术应用于岩心岩性识别。【研究结果】构建了包含7个一维卷积层、2个池化层、1个一维卷积注意力模块和3个全连接层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并收集整理了7类岩石共26877条光谱样本,完成了模型优化和训练。最后,通过与支持向量机(SVM)的对比及在整孔岩心中的应用,评价了模型性能。结果表明,深度学习岩性识别模型的总体精度(OA)达到94.6%,其中泥岩、细砂岩、粉砂岩、中砂岩、粗砂岩、砂砾岩及背景的生产者精度(PA)分别为95.07%、72.02%、97.50%、97.37%、96.65%、97.33%、99.01%,Kappa系数为0.94,总体优于SVM,且取得了与地质编录相当的效果。【结论】表明基于成像光谱数据的深度学习模型具有良好的钻孔岩性分类识别能力,可实现岩性的无损快速识别,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工地质编录的主观性,可为岩心数字化及自动化编录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像光谱 铀矿 砂岩粒级 岩性分类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三叠系杂卤石的时空分布、显微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侯学文 龚大兴 +5 位作者 文华国 李超 惠博 张红 周家云 李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55-1571,共17页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成盐聚钾盆地,三叠系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发育大量的杂卤石,具分布广泛、层数多、累计厚度大的特点。前人对杂卤石的微观结构及成因机制研究较少,影响了四川盆地杂卤石钾盐资源的勘查及深部化学开采。本次研究通过... 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成盐聚钾盆地,三叠系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发育大量的杂卤石,具分布广泛、层数多、累计厚度大的特点。前人对杂卤石的微观结构及成因机制研究较少,影响了四川盆地杂卤石钾盐资源的勘查及深部化学开采。本次研究通过野外调查,结合薄片、电子探针、定量光谱分析及蒸发试验等方法,开展杂卤石的微观组构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研究发现四川盆地杂卤石的分布与盐岩分布并不一致,杂卤石主要分布在广安—武胜、邛崃—浦江、长寿—垫江地区,四川盆地以发育"硬石膏—岩盐—杂卤石—岩盐—硬石膏"、"硬石膏—杂卤石—硬石膏"两种成钾序列为主,微观形态以(1)呈块状、片状、集合体状、不规则粒状与石盐、硬石膏共生;(2)呈放射状、纤维状、花瓣状与硬石膏共生;(3)呈星点状、碎片状、港湾状与硬石膏共生三种为主。研究认为杂卤石主要有原生沉积及后生交代两种成因,"硬石膏—岩盐—杂卤石—岩盐—硬石膏"型的杂卤石应为从饱和含钾卤水中直接析出,"硬石膏—杂卤石—硬石膏"型杂卤石为交代成因,杂卤石交代硬石膏,具明显的交代残余结构,钾石膏可能作为交代过程的中间产物。盐类矿物在沉积成岩—埋藏变形变质—差异隆升改造等漫长的过程中会出现溶解、交代、重结晶等改造和重塑,形成现今四川盆地含盐剖面的组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三叠系 杂卤石 微观组构 形成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基底铀矿床(点)含铀建造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邓祖林 林洋 +2 位作者 晏中海 庄景遗 张亮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280-,共1页
四川盆地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中生代盆地,铀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其找矿前景备受关注。铀矿的含铀建造研究对盆地铀矿找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四川盆地基底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前震旦纪结晶基底或褶皱基底,上部为震旦纪—中三叠世上... 四川盆地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中生代盆地,铀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其找矿前景备受关注。铀矿的含铀建造研究对盆地铀矿找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四川盆地基底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前震旦纪结晶基底或褶皱基底,上部为震旦纪—中三叠世上扬子陆表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建造,和盆地周边的火山岩、侵入岩组成了盆地的基底和蚀源区,广泛出露于盆地周边。盆地基底铀矿床(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基底 铀矿床 盆地周边 褶皱基底 海相碳酸盐岩 中生代盆地 成矿地质条件 上扬子 碎屑岩 找矿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雄武地区铀矿化与有机流体的成因联系 被引量:2
5
作者 邱林飞 吴玉 +8 位作者 李子颖 蒋宏 徐伟 韩文文 解波 郭建 孙祥 黎丕林 邱锦鸿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2-367,共16页
在黔西南地区,前人针对构造演化、油气流体、金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模式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铀矿床研究方面还十分薄弱,尤其针对有机流体与铀成矿的关系还未开展研究。本次研究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黔西南雄武地区大际山铀矿床... 在黔西南地区,前人针对构造演化、油气流体、金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模式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铀矿床研究方面还十分薄弱,尤其针对有机流体与铀成矿的关系还未开展研究。本次研究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黔西南雄武地区大际山铀矿床及大梨树铀矿床中典型的矿石与蚀变围岩样品开展了显微岩相学、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电子探针、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稳定同位素等方面研究。宏观上,铀矿体的中心部位往往呈黑色,矿体两侧呈灰色、灰褐色,矿体中心向两侧颜色逐渐变浅。镜下研究发现,铀矿物、黄铁矿等金属矿物与黑色的有机质紧密共生。激光拉曼分析指示,这些有机质经历的最高温度为185~237℃,等效镜质体反射率指示有机质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具有焦沥青的特征。铀矿体外围蚀变带中饱含显示强浅蓝色荧光的轻质油,指示富烃类有机流体与成矿物质可能为同一来源,均为含铀有机流体演化而成。铀矿石中黑色有机质的^(13)C值与其赋矿碳酸盐岩表现出明显的异源特征,且与当地古油藏的C同位素具有相似性,指示焦沥青可能来源于深部侵位的古油藏。铀矿物微区年代学与有机质Re-Os年代学的研究结果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均为喜山期,进一步指示铀矿物和有机质是同时代地质作用的产物。黔西南雄武地区铀的沉淀应该与油气裂解‒分异作用相关,其铀矿成矿作用既不是以往认为的沉积成岩型,也不是沉积成岩叠加淋积‒热液改造型,而应该是构造作用下、深部渗出含铀富有机质成矿流体形成的渗出碳酸盐岩型铀矿床。成矿过程中,铀钼等多金属可能以微纳米超显微结构的形式随有机流体共同迁移,在温压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含矿的富烃类有机流体发生裂解‒分异作用,致使铀、黄铁矿等金属物质与重质组分(沥青)残留于破碎带或构造裂隙中而发生铀矿化,而轻质组分(轻质油)发生逃逸,部分以包裹体或孔隙流体的形式捕获于构造带或上覆地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类流体 裂解‒分异作用 大际山铀矿床 雄武地区 黔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攀枝花大田地区铀矿化透镜地质体特征、成因及其对深源铀成矿的启示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凤岗 姚建 +4 位作者 吴玉 陈友良 孙泽轩 张玉顺 李秋实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2-931,共20页
提要:【研究目的】近期在四川省攀枝花大田地区发现了呈雁列式展布铀矿化透镜体群,无论是在铀矿化特征上还是在成因上均极为特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通过对铀矿化透镜体开展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 提要:【研究目的】近期在四川省攀枝花大田地区发现了呈雁列式展布铀矿化透镜体群,无论是在铀矿化特征上还是在成因上均极为特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通过对铀矿化透镜体开展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及年代学、铀赋存状态及铀矿化与透镜体之间的成因联系等研究。【研究结果】铀矿化透镜体基本由斜长石组成并发生了强烈钠黝帘石化,具有岩浆岩常见的镶嵌结构,形成年龄为821 Ma(SIMS锆石U-Pb)。化学组成上具有富Na_(2)O(含量3.95%~5.68%,平均为5.09%)、CaO(含量4.40%~7.35%,平均为5.46%),贫SiO_(2)(含量51.52%~55.09%,平均为53.34%)的特征。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铀矿化透镜体具有极低的ΣREE含量(含量9.96×10^(-6)~33.63×10^(-6),平均为22.03×10^(-6)),特殊的铕正异常(δEu=1.59~5.51,平均为2.68)稀土配分模式。I_(Sr)值介于0.7060~0.7088,平均为0.7074,具有地幔来源特征。透镜体中铀主要呈独特的“铀钛矿物聚集体”形式存在,主要由“金红石+铀钛混合物+钛铀矿+晶质铀矿+锆石”等矿物组成,且上述矿物具有由“金红石(Ti)→铀钛混合物(Ti>U)→钛铀矿(Ti700℃)高压(>15 kbar)的环境中,U与Ti具有极强的亲和性,形成以Na U^(4+)(Ti^(4+))[Ti O_(4)]^(4+)(F,Cl)为主要形式的络合物,并在熔体中向富钠的部位迁移、富集。铀与透镜体具有同源、同成因特征,而“铀钛矿物聚集体”是在等压降温过程中因温度降低从浆状体中分离出来所形成。攀枝花大田地区铀矿化透镜体的发现提供了深源铀成矿的地质实例,为探讨深源铀成矿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化透镜体 铀钛矿物聚集体 斜长岩 幔源 矿产勘查工程 攀枝花大田地区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20年伶仃洋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及潜在生态风险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付淑清 杨龙 +2 位作者 唐光良 钟霆堃 宗永强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珠江口是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口之一,为了解该河口区近十余年来的重金属污染变化状况,分别于2010和2020年在污染物最易聚集的伶仃洋海域开展了表层沉积物调查取样工作,并使用ICP-MS方法测试了所有样本的V、Cr、Co、Ni、Cu、Zn、Cd... 珠江口是中国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口之一,为了解该河口区近十余年来的重金属污染变化状况,分别于2010和2020年在污染物最易聚集的伶仃洋海域开展了表层沉积物调查取样工作,并使用ICP-MS方法测试了所有样本的V、Cr、Co、Ni、Cu、Zn、Cd、Pb等重金属含量。结果显示,2020年所取沉积物中Cd、Cr、Cu、Zn和Pb的平均含量都比2010年样本的含量显著降低,V和Ni的变化甚微,Co的含量则明显上升。富集系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也反映出2020年沉积物中Cd、Cu、Pb、Zn以及Cr的富集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总体上较10年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仍有超过50%的样本中Cd呈现中度—显著富集。V和Ni在2个时期的沉积物中均为轻微富集或基本无富集,但2020年属轻微富集的比例相比2010年有所增加。Co的富集程度及潜在生态危害较2010年加剧,但尚属轻微级。空间上看,伶仃洋4大口门水道,尤其是洪奇沥和蕉门水道,仍为珠江口重金属污染的重灾区,其中,Cd依然是富集程度最高、受人为影响最大且潜在生态风险最强的重金属,其次是Cu和P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伶仃洋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兴义地区大际山铀多金属矿床成因:矿石特征与铀赋存状态 被引量:10
8
作者 潘澄雨 吴玉 +6 位作者 刘畅 王凤岗 田建吉 徐伟 韩文文 肖昌浩 张文高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32,共10页
大际山铀多金属矿床是黔西南地区鲜有的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有关该矿床的矿化特征和成因研究涉及甚少。本文利用α径迹蚀刻、光学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多种方法,对大际山铀多金属矿床的矿石组构特征和铀的赋存状态... 大际山铀多金属矿床是黔西南地区鲜有的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有关该矿床的矿化特征和成因研究涉及甚少。本文利用α径迹蚀刻、光学显微镜、激光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多种方法,对大际山铀多金属矿床的矿石组构特征和铀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细致研究。结果表明,铀多金属矿石主要呈角砾状、浸染状和细脉状构造,矿石中以发育大量黄铁矿、白铁矿、硫钼矿和有机质为特征,还可见少量方铅矿和闪锌矿。铀主要以"不可见铀"和显微状沥青铀矿等形式存在,其中,沥青铀矿颗粒细小,多以星点状、粒状分布在金属硫化物颗粒内部或呈不规则团块状、絮状赋存在不同矿物颗粒的边缘或间隙部位,另有少量不规则细脉状、网脉状沥青铀矿充填于碳酸盐岩角砾的裂隙中。结合野外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围岩蚀变强烈和赋矿围岩中铀含量较低等基本地质特征,推测大际山铀多金属矿床应属于低温热液型铀矿床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石特征 铀赋存状态 矿床成因 大际山铀多金属矿床 贵州兴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双江县清平地区斜长角闪岩年龄与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昌宁-孟连洋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3
9
作者 彭智敏 关俊雷 +5 位作者 付于真 胡金锋 张璋 王国芝 任飞 张向飞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05-1919,共15页
近年,昌宁-孟连结合带已获得了大量早古生代残余洋壳年龄及与之对应的弧岩浆记录,但晚古生代大洋演化相关的记录较少,缺乏高精度的年代学数据,制约了对昌宁-孟连洋演化的认识。通过对双江县清平地区2件斜长角闪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 近年,昌宁-孟连结合带已获得了大量早古生代残余洋壳年龄及与之对应的弧岩浆记录,但晚古生代大洋演化相关的记录较少,缺乏高精度的年代学数据,制约了对昌宁-孟连洋演化的认识。通过对双江县清平地区2件斜长角闪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获得^(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442±3 Ma、410±6 Ma、365±6 Ma,其中410±6 Ma为继承年龄,其余代表岩浆结晶年龄。斜长角闪岩样品地球化学特征显示,SiO_(2)含量为47.28%~48.18%,平均为47.90%,K_(2)O/Na_(2)O值小于1,具有富钠贫钾的特征。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高场强元素Nb、Ta无明显的亏损,Ti、Zr呈弱的负异常,总体特征具富集型洋中脊玄武岩的性质。(^(87)Sr/^(86)Sr)t=0.705288~0.705750,(^(143)Nd/^(144)Nd)t=0.512373~0.512424,ε_(Nd)(t)值为4.01~5.00,平均值4.72。Sr-Nd-Pb同位素组成表明,斜长角闪岩岩浆主要来源于富集型地幔(EMII)并具DUPAL异常的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清平地区在442~365 Ma发育洋盆,表明昌宁-孟连结合带经历了原-古特提斯洋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角闪岩 原-古特提斯 锆石U-PB年龄 SR-ND-PB同位素 昌宁-孟连结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现代泥火山的发现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颜泽 冯兴雷 +3 位作者 侯明才 付修根 陈文彬 谭志远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50-1156,共7页
在羌塘盆地唢呐湖地区发现现代泥火山,通过采集泥浆样、水样等样品,开展水化学离子、水溶烃类气体、碳氢氧稳定同位素等测试分析,对现代泥火山的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水化学类型和氢氧同位素表明,该地区地下可能存在油气藏;水溶烃... 在羌塘盆地唢呐湖地区发现现代泥火山,通过采集泥浆样、水样等样品,开展水化学离子、水溶烃类气体、碳氢氧稳定同位素等测试分析,对现代泥火山的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水化学类型和氢氧同位素表明,该地区地下可能存在油气藏;水溶烃类气体测试结果表明,气体成分为C1~C5,以甲烷为主,与常规气藏的气体成分一致;碳同位素判别结果表明,其为热解成因的油成气。结合泥火山的地质背景,表明泥火山为油气藏破坏渗漏的产物,在保存良好的未泄露地区,油气勘探具有良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泥火山 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雄武地区大际山铀多金属矿床控矿构造解析与找矿预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吴玉 徐伟 +6 位作者 解波 王健 刘开坤 邱林飞 肖昌浩 张文高 彭松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03-1219,共17页
大际山铀多金属矿床地处黔西南碳酸盐岩台地相区,赋矿围岩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为主。详细的野外观测和构造解析表明,该矿床主要有NE-NEE向张扭性断裂、NNE向压扭性断裂和层间破碎带/层间滑脱构造三种控矿构造类型,形成“断控型”和“层... 大际山铀多金属矿床地处黔西南碳酸盐岩台地相区,赋矿围岩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为主。详细的野外观测和构造解析表明,该矿床主要有NE-NEE向张扭性断裂、NNE向压扭性断裂和层间破碎带/层间滑脱构造三种控矿构造类型,形成“断控型”和“层控型”两种铀多金属矿体。矿区内构造分级控矿特征显著,区域性NE-NEE向张扭性断裂带控制了成矿区带的整体展布,张扭性断裂带凹凸转换拉张部位决定了矿床的产出位置,与NE-NEE向张扭性断裂贯通的层间破碎带、层间滑脱部位和NNE向压扭性断裂控制了矿体的形态和规模。依据矿区内不同构造行迹的相互穿插关系,厘定出早北东向、晚北东向和北北西向三期构造带。其中,早北东向构造带导致层间破碎带的形成,为成矿流体的侧向贯入提供了先决条件;晚北东向构造带控制了NE-NEE向张扭性断裂的形成和展布,为成矿流体的垂向运移和矿床的就位提供了主要场所和空间;北北西向构造带在促使NNE向压扭性断裂形成的同时,驱动了成矿流体从势能高的地方向势能低的地方运移。由此构建了NE-NEE向张扭性断裂构造与层间破碎带/层间滑脱构造联合控矿模式,并将浅表构造解析与CSAMT地球物理探测相结合,预测了大际山矿区深部及外围黄泥堡‒下银厂地区仍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为下一步铀多金属找矿勘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矿构造 成矿构造体系 找矿预测 大际山铀多金属矿床 黔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牟定地区巨粒晶质铀矿成因新认识:一种与钠长岩有关的新型铀矿化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凤岗 姚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39-754,共16页
云南牟定地区产出世界罕见的巨粒晶质铀矿,且具有极其特殊的"晶质铀矿-金红石(大量)-锆石(少量)"矿物组合形式,对于这种特殊铀矿化的成因及巨粒晶质铀矿的形成机理等问题谜一样困扰学界多年。近年来,经岩石学、矿物学、岩石... 云南牟定地区产出世界罕见的巨粒晶质铀矿,且具有极其特殊的"晶质铀矿-金红石(大量)-锆石(少量)"矿物组合形式,对于这种特殊铀矿化的成因及巨粒晶质铀矿的形成机理等问题谜一样困扰学界多年。近年来,经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学及年代学等综合研究,确认含铀的围岩为钠长岩,主要由钠长石(平均An=3.36)组成,Na2O平均含量为7.91%,属碱性(平均σ=5.84),强过铝(A/CNK≥1.10),具有高分异指数(平均DI=82.39%)、长英指数(平均FL=88.39%)、镁铁指数(平均MF=84.92%)及低的固结指数(平均SI=5.06%)的特征,且具有极低的稀土含量(平均∑REE=162)。[n(87Sr)/n(86Sr)]i均大于0.710,具有壳源特征,形成年龄(锆石SIMS年龄测试结果为1057 Ma)与水桥寺岩体(1038~1070 Ma)接近,是水桥寺高分异岩体由黑云母微斜长石花岗岩-含黑云母微斜长钠长花岗岩-钠长花岗岩-钠长岩的演化分异过程中最远端产物。晶质铀矿稀土配分模式及成分特征与典型岩浆型铀矿床一致,其形成于高温(平均662.19℃)的地质环境中,铀矿物与钠长岩具有同源、同演化及近于同时形成的特征,进而确定牟定地区铀矿化为一种与钠长岩有关的新的铀矿化类型,具有岩浆分异成因特征。Ti对U的络合、迁移及巨粒晶质铀矿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岩体演化分异过程中不仅控制铀矿化的产出,同时钠长花岗岩阶段还有Nb、Ta矿化产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质铀矿 钠长岩 高分异花岗岩 云南牟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澜沧岩群钠长浅粒岩锆石U-Pb测年、Hf同位素组成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1
13
作者 韩文文 彭智敏 +3 位作者 张辑 关俊雷 胡金锋 刘云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82-1294,共13页
澜沧岩群位于滇西"三江"地区的昌宁-孟连结合带,是研究特提斯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双江地区出露的钠长浅粒岩进行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讨论了岩石的成因和形成时代,以及大地构造演化。利用LA-ICP... 澜沧岩群位于滇西"三江"地区的昌宁-孟连结合带,是研究特提斯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双江地区出露的钠长浅粒岩进行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讨论了岩石的成因和形成时代,以及大地构造演化。利用LA-ICP-MS对钠长浅粒岩中具有典型岩浆震荡环带的锆石U-Pb定年,获得了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76.5±1.6Ma,形成时代为早奥陶世(O1)。Hf同位素原位分析获得锆石εHf(t)值为-5.6^-2.2,TDMc年龄为1591~1802Ma,表面源区物质形成于早元古代晚期-中元古早期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岩石地球化学分析,钠长浅粒岩的原岩为花岗闪长岩,具有高硅SiO2=67.89%~68.91%、富铝Al2O3=14.48%~15.14%、高钾钙碱性过铝质S型花岗岩特征;轻稀土富集,整体呈"右"倾型;δEu值介于0.60~0.64之间,呈现强Eu负异常,表明斜长石从岩浆中结晶分离。分析认为,钠长浅粒岩的原岩应特为昌宁-孟连特提斯洋在弧-陆碰撞阶段形成的岛弧花岗岩,与奥陶纪惠民岩组火山岩具有相同的大地构造背景;随着特提斯洋俯冲消减进入陆内挤压阶段,岛弧花岗岩呈俯冲增生杂岩拼贴到昌宁-孟连结合带与临沧花岗岩带之间,组成了澜沧岩群构造岩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双江地区 澜沧岩群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昌宁-孟连结合带 岛弧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米易垭口地区前震旦纪五马箐组与其侵入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4
作者 殷桂芹 陈友良 +4 位作者 张宝玲 顾孟娟 王勤 姚建 尹观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6-1148,共23页
在扬子板块西缘断续分布有多套变质沉积岩系,厘定区内不同岩石单元的时代对于探讨扬子西缘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出露于扬子板块西缘米易垭口地区的五马箐组变沉积岩以及侵入其中的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 在扬子板块西缘断续分布有多套变质沉积岩系,厘定区内不同岩石单元的时代对于探讨扬子西缘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出露于扬子板块西缘米易垭口地区的五马箐组变沉积岩以及侵入其中的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区内五马箐组的沉积时代介于1.19~1.01Ga,其地层归属为会理群而非康定群,位于五马箐组之下的“冷竹关组”并非变沉积地层而是一套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体。五马箐组碎屑锆石年龄存在~1.56Ga、~2.50Ga两个主要峰值以及~1.43Ga、~1.68Ga、~1.87Ga、~2.32Ga、~2.68Ga五个次要峰值,推断其物质来源主要为扬子板块西南缘的撮科杂岩、隐伏的或还暂未发现的太古代基底岩石、同时期岩浆岩和早期变沉积岩的再循环。碎屑锆石的ε_(Hf)(t)值在~1.7Ga发生了显著变化,暗示扬子板块西缘的构造体制由陆壳汇聚向裂谷活动转变,且在~1.56Ga处于裂谷岩浆活动的峰期。花岗岩体正的ε_(Hf)(t)值反映出扬子板块西缘在~1.0Ga有一次新生陆壳生长事件,可能是格林威尔造山后的伸展塌陷构造背景下裂谷岩浆活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垭口地区 五马箐组 锆石U-Pb-Lu-Hf同位素 沉积时代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伶仃洋水体及表层沉积物砷污染时空变化 被引量:3
15
作者 付淑清 钟霆堃 +3 位作者 杨龙 谢露华 唐光良 宗永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341-3350,共10页
为了解珠江口伶仃洋砷污染状况,分别于2010年12月和2020年12月在该海域布点取样,样点布设位置和数量基本一致.2010年仅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2020年采集了表层沉积物和水体样品,分别使用原子荧光法和ICP-MS法测试了水体和沉积物砷含量.... 为了解珠江口伶仃洋砷污染状况,分别于2010年12月和2020年12月在该海域布点取样,样点布设位置和数量基本一致.2010年仅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2020年采集了表层沉积物和水体样品,分别使用原子荧光法和ICP-MS法测试了水体和沉积物砷含量.结果显示,2020年时伶仃洋水体中溶解态的砷含量在2μg·L^(−1)左右,空间差异性小,与1976年以来的其他调查结果相近,指示该海域的水体砷含量在近40余年间未发生明显变化.2020年时表层沉积物砷平均含量为52.98 mg·kg^(−1),较2010年时(平均25.40 mg·kg^(−1))增加了1倍;空间分布上,由2010年时总体上从口门水道向外海方向递减的特征变为了2020年时的由近岸向远岸方向递增的特点.综合分析认为,近10年间,除来自陆域的砷输入总量依然较大之外,持续加剧的海上人类活动可能向水中排放了更多的含砷污染物,加上人类活动的强烈扰动及水环境变化(如持续富营养化)导致的底泥中的砷释放和再沉淀作用等,共同导致了砷在沉积物表层的进一步富集和在空间上的重新分配.总之,珠江口伶仃洋区域砷污染的潜在风险依然较为严峻,后期仍需加强监测和修复等相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伶仃洋 水体 沉积物 砷污染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班公湖—怒江构造带尼玛盆地构造性质 被引量:1
16
作者 钟凌林 钟康惠 +19 位作者 秦覃 严钊 杨雄 何智远 张洪杰 彭杰 Johan De GRAVE Stijn DEWAELE 周慧文 何兴杰 韩文文 龚晓波 杨海锐 董随亮 常宇鹏 李开智 窦杰 李林 何明峰 刘毅龙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66-284,共19页
雅鲁藏布江洋俯冲及印度-欧亚陆陆碰撞导致了强烈的大陆岩石圈挤压变形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研究青藏高原内部破碎带构造-沉积演化,对理解相关变形如何向欧亚大陆腹地扩展传递至关重要。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发育一系列白垩纪—新生代陆... 雅鲁藏布江洋俯冲及印度-欧亚陆陆碰撞导致了强烈的大陆岩石圈挤压变形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研究青藏高原内部破碎带构造-沉积演化,对理解相关变形如何向欧亚大陆腹地扩展传递至关重要。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发育一系列白垩纪—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保存了关于该时期高原内部构造-沉积演化的丰富信息。针对该类盆地的构造性质和形成机制有走滑拉分盆地、断陷盆地、前陆盆地3类不同观点。若要检定上述观点,需要开展如下工作:(1)查明盆地基底与充填建造变形特征;(2)结合构造背景探究其演化机制。鉴于此,本文对该带内尼玛盆地开展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与构造分析,结合前人成果,对盆地构造背景、构造性质和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1)尼玛盆地基底为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形成的软碰撞缝合带内的变质岩与海相沉积岩。基底断裂为近东西走向,倾向或南或北的逆冲断裂。(2)盆地充填建造为上白垩统—新近系多旋回河湖相沉积。其变形样式主要为轴向近东西延伸的非对称褶皱,局部卷入基底断裂变形。多幕次变形自边缘向盆地中心前展式递进发展。(3)盆地可以划分为盆北掀斜隆起、南部推覆扇状隆起两处主要剥蚀物源区、中部基底断片掀斜隆起一处次要剥蚀物源区,以及北部叠瓦状压陷区与南部对冲压陷区两处主要构造沉积单元,其构造格架可以概括为"三隆夹两坳"。(4)尼玛盆地肇始于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导致的南北向地壳缩短。其后,雅鲁藏布江洋北向俯冲与印度-欧亚碰撞所致南北向挤压,导致盆地基底断裂发生周期性活动,伴有多旋回磨拉石建造与递进变形。简言之,尼玛盆地为软碰撞缝合带之上发育的山间压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公湖—怒江带 陆相盆地 尼玛盆地 构造性质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F-5高光谱数据在铀矿勘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元涛 潘蔚 余长发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70,共10页
高分五号(GF-5)卫星自2018年发射以来,利用该型卫星AHSI高光谱数据开展铀矿勘查应用的研究少见报道。为此,以内蒙古卫境地区为研究区,基于GF-5 AHSI数据,采用光谱沙漏技术提取了针铁矿和低铝、中铝及高铝绢云母蚀变异常;采用主成分变换(... 高分五号(GF-5)卫星自2018年发射以来,利用该型卫星AHSI高光谱数据开展铀矿勘查应用的研究少见报道。为此,以内蒙古卫境地区为研究区,基于GF-5 AHSI数据,采用光谱沙漏技术提取了针铁矿和低铝、中铝及高铝绢云母蚀变异常;采用主成分变换(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PCI Geomatica软件中的LINE模型,自动提取了研究区线性构造,制作了研究区线性构造密度分布图;最后结合ArcGIS软件,通过对各证据层的整合,制作了研究区铀成矿潜力图。结果表明:所采用的蚀变信息、线性构造提取以及多证据层整合方法可行,获得的铀成矿潜力图可靠性较高。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地质资料,圈定了1处铀矿预测区,为该区后续铀矿勘查工作提供了指导,同时也将为GF-5 AHSI数据在地质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五号 高光谱 蚀变信息 线性构造 权重叠加 铀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北苍溪地区白垩系红层沉积孢粉组合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侯学文 施泽进 +2 位作者 孙泽轩 谭志远 田雪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27-738,共12页
四川盆地白垩系陆相红层是中国南方晚中生代陆相红层沉积的典型代表,但也因红色沉积中匮乏古生物化石材料,严重制约了关于四川盆地白垩系红层的地质时代及其古环境背景的理解。本研究基于川北苍溪地区白垩系苍溪组-白龙组岩芯和地表露... 四川盆地白垩系陆相红层是中国南方晚中生代陆相红层沉积的典型代表,但也因红色沉积中匮乏古生物化石材料,严重制约了关于四川盆地白垩系红层的地质时代及其古环境背景的理解。本研究基于川北苍溪地区白垩系苍溪组-白龙组岩芯和地表露头剖面样品展开孢粉学研究。研究发现在川北地区白垩系红层沉积特别是灰绿色沉积夹层中富含孢粉化石,孢粉组合中化石组成较为单一,以晚中生代典型化石分子Classopollis占绝对地位为特征(>80%),其次是蕨类孢子,未见被子植物花粉。蕨类孢子以Cyathidites和Deltoidospora(平均1.4%)为主,其次为Osmundacidites(平均0.8%)。根据主要孢粉类型的亲缘关系研究,四川盆地该时期为以Classopollis母体亲缘植物掌鳞杉科(Cheirolepidiaceae)为主的单一森林群落及少量矮生植物组成,干旱气候盛行。化石组合中,本研究首次在川北地区发现了零星Dicheiropollis花粉粒,尽管丰度极低,但其具有跨时短、地理分布典型的特点。首先指示了川北苍溪组、白龙组沉积时代可能为Valanginian至Hauterivian期。其次根据Dicheiropollis的地理分布资料,本研究认为中国东南部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孢粉植物群省与西藏-塔里木Dicheiropollis孢粉植q物群省的界线至少移动到四川盆地东部,推测早白垩世特提斯洋沿岸植物地理分布可能比早期研究中提出的区域范围更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四川盆地 古环境 孢粉学 Dicheiropoll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伦坡拉盆地牛堡组二段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包万铖 夏国清 +3 位作者 路畅 樊秋爽 吴敬宣 石柱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80-591,共12页
伦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感应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变化效应的核心地带,不仅能够记录大陆碰撞过程、岩石圈和地壳变形历史,也是获取高原腹地地形地貌演化环境和气候变迁信息最理想的场所。为揭示伦坡拉盆地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古气候... 伦坡拉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感应高原隆升过程和环境变化效应的核心地带,不仅能够记录大陆碰撞过程、岩石圈和地壳变形历史,也是获取高原腹地地形地貌演化环境和气候变迁信息最理想的场所。为揭示伦坡拉盆地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古气候信息,选取盆地西南缘382道班剖面牛堡组二段细粒沉积物样品,通过主、微量元素分析,采用元素组合(C值)、Rb/Sr、Sr/Cu和Sr/Ba等比值以及化学蚀变指数(CIA)、元素风化指数(α)、Ln(Al_(2)O_(3)/Na_(2)O)等多种化学风化指数研究了源区风化作用强度,讨论了古气候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伦坡拉盆地牛堡组二段沉积期古气候整体较为干旱,但在始新世-渐新世之交存在一个明显的降温事件,该降温事件并不局限于伦坡拉盆地,在青藏高原及周缘其它地区也被广泛记录,是新生代始新世-渐新世全球降温事件的陆内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坡拉盆地 元素地球化学 风化指数 始新世-渐新世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高分辨率层序格架下沉积演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勇 江文剑 王超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1期55-63,共9页
伊犁盆地是重要的沉积型矿产盆地之一,赋矿层位主要在侏罗系,但该套地层油气勘探却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对盆地南缘苏阿苏沟剖面的中下侏罗统地层进行精细测量,对其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划分。依据不整合面、冲刷面和岩性转换面... 伊犁盆地是重要的沉积型矿产盆地之一,赋矿层位主要在侏罗系,但该套地层油气勘探却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对盆地南缘苏阿苏沟剖面的中下侏罗统地层进行精细测量,对其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划分。依据不整合面、冲刷面和岩性转换面,将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可划分为4个长期旋回,7个中期旋回及15个短期旋回;明确了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沉积环境,主要扇三角洲-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侏罗纪时期,伊犁盆地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断陷湖盆构造升降旋回:初期裂陷扩张阶段(MSC1-MSC3时期),可容空间有限,物源充沛,八道湾组扇三角洲沉积,中期旋回叠加式样以A型和C1型为主;中期深陷鼎盛阶段(MSC4时期),可容空间最大,物源供给不足,三工河组湖泊相沉积,中期旋回叠加式样以C3型为主;后期抬升萎缩阶段(MSC5-MSC7时期),可容空间减少,物源增大,西山窑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期旋回叠加式样以C2型为主。研究成果将为该地区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盆地 侏罗系 高分辨层序划分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