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北麓荒漠草原不同牧草品种的适应性研究
1
作者 李淳玥 甘辉林 +1 位作者 马垭杰 顾新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137-139,143,共4页
[目的]筛选适宜的牧草品种和优良的混播类型,为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祁连山北麓温性荒漠草原开展了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驼绒黎(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 [目的]筛选适宜的牧草品种和优良的混播类型,为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祁连山北麓温性荒漠草原开展了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驼绒黎(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绢蒿(Seriphidium nitrosum)、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和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共9个品种的补播及混播适应性研究,调查记录了各品种及不同品种混播组合的生长高度、覆盖度、产草量等指标。[结果]无芒隐子草、沙蒿、沙米的生长发育表现优于其他品种,草产量较高,分别为6880.5、5329.5、5259.0 kg/hm^(2),具有较强的区域适应性。沙米+驼绒黎+无芒隐子草+草木樨的混播组合和无芒隐子草+沙蒿+驼绒黎+绢蒿的混播组合可以显著提高草产量,是退化荒漠草地恢复的最佳混播类型。[结论]无芒隐子草、沙蒿、沙米的适应性好、产量较高,可以作为荒漠草原改良的适宜草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牧草 草产量 适应性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忠诚 华华 +1 位作者 王淮永 张展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5-101,共7页
为了研究林地水源涵养功能,选择湘西北的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该区域具有代表性的阔叶林地,从灌草、枯落物、土壤3个层次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林地灌草持水量... 为了研究林地水源涵养功能,选择湘西北的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该区域具有代表性的阔叶林地,从灌草、枯落物、土壤3个层次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林地灌草持水量与其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林地郁闭度呈负相关关系;(2)林地枯落物持水量与枯落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林地土壤容重随土层加深而增大,且表层变化幅度较大,随时间推移,容重呈减小趋势;林地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壤深度变化与土壤容重基本相反,且各层明显高于撂荒地。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对土壤具有强大的保护及改良作用,此研究结论对于森林在改良土壤、美化环境等方面,尤其是在提升土壤涵养水源功能方面具有建设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 水源涵养 持水量 八大公山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持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忠诚 邓秀秀 +2 位作者 崔卓卿 张展 华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9-84,共6页
采用野外定位观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洞庭湖区具有代表性的森林土壤持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表层容重变化幅度大于土壤深层。不同林地土壤容重变化范围为1.03~1.53 g·cm^(-3)... 采用野外定位观测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洞庭湖区具有代表性的森林土壤持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表层容重变化幅度大于土壤深层。不同林地土壤容重变化范围为1.03~1.53 g·cm^(-3),平均值大小表现为杉木林(1.18 g·cm^(-3))<杨树林(1.36 g·cm^(-3))。(2)林地土壤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土壤孔隙度平均值大小为杨树林(33.15%)<杉木林(38.53%)。(3)土壤有效蓄水量平均值大小为杨树林(2 206.50 t·hm^(-2))<杉木林(2 235.91 t·hm^(-2))。相对于杨树林而言,杉木林的土壤蓄水能力较强。(4)土壤的持水性能和土壤物理性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林地土壤的最大蓄水量和有效蓄水量主要取决于土壤的孔隙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土壤 物理性质 持水性能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第三代优树选择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徐清乾 许忠坤 +3 位作者 张勰 周礼芳 彭挺立 彭早珍 《湖北林业科技》 2010年第5期8-10,13,共4页
在杉木二代种子园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杉木第三代优树的选优区域和选优林分。提出了优树的选择优方法和步骤,并相应制定出优树树干、树皮、侧枝、结实等形质标准,优树分树龄、密度的绝对生长量标准和相对生长量标准。同时,对杉木第三代... 在杉木二代种子园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杉木第三代优树的选优区域和选优林分。提出了优树的选择优方法和步骤,并相应制定出优树树干、树皮、侧枝、结实等形质标准,优树分树龄、密度的绝对生长量标准和相对生长量标准。同时,对杉木第三代种子园育种群体的组成及建园时无性系配置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第三代 优树 选择标准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颈长尾雉的研究现状及保护建议
5
作者 李益得 龚洵胜 +1 位作者 廖常乐 易建新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9-82,共4页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为中国特有的珍稀雉类和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由于砍伐森林、烧山垦植和农业侵占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而造成栖息地的破坏、丧失和片断化,使白颈长尾雉面临着严重的栖息地片段化和生境丧失的威胁。为了保护...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为中国特有的珍稀雉类和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由于砍伐森林、烧山垦植和农业侵占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而造成栖息地的破坏、丧失和片断化,使白颈长尾雉面临着严重的栖息地片段化和生境丧失的威胁。为了保护白颈长尾雉这个中国特有珍稀物种,本文从栖息地、活动区、空间生态学、食性和繁殖学等领域对白颈长尾雉的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了其致危因素并提出了合理的保护建议,以期为白颈长尾雉进一步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颈长尾雉 生态学 食性 繁殖学 保护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持水功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曾介凡 王忠诚 +2 位作者 张展 曾宪斌 张志海 《湖南林业科技》 2013年第2期24-26,共3页
对鹰嘴界自然保护区阔叶林、杉木毛竹混交林和杉木林的林下枯落物贮量与持水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总贮量在5.13~6.50 t/hm2之间,其大小顺序为:杉木毛竹混交林>阔叶林>杉木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差异... 对鹰嘴界自然保护区阔叶林、杉木毛竹混交林和杉木林的林下枯落物贮量与持水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总贮量在5.13~6.50 t/hm2之间,其大小顺序为:杉木毛竹混交林>阔叶林>杉木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差异明显,其大小顺序为阔叶林(19.00 t/hm2)>杉木毛竹混交林(15.72 t/hm2)>杉木林(11.09 t/hm2)。枯落物有效持水量在0.93~1.62 m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林分 枯落物 鹰嘴界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野生木本观赏植物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杨 《湖南林业科技》 2003年第2期17-19,共3页
为充分利用湖南丰富的观赏植物资源 ,在园林绿化中发挥其应用作用 ,以及进行有效保护 ,对湖南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 ,在其资源状况、观赏特性。
关键词 湖南 木本植物 野生植物 观赏植物资源 观赏特性 利用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胸蛙人工养殖技术研究概述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平 廖常乐 +3 位作者 王慧颖 胡建平 吕卫权 苏勇 《湖南林业科技》 2019年第5期94-99,共6页
棘胸蛙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与越南北部山区的大型蛙类,其对水质、地质、气候等环境因子的要求较高,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指示物种。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大,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蛙类。由于栖息地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为过度捕杀,导... 棘胸蛙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与越南北部山区的大型蛙类,其对水质、地质、气候等环境因子的要求较高,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指示物种。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大,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蛙类。由于栖息地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为过度捕杀,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人工养殖棘胸蛙是缓解其野外生存压力、满足市场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棘胸蛙人工养殖过程中的成蛙驯养、种蛙繁殖、孵化与蝌蚪饲养、生态因子、疾病防控等几方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概述,旨在为棘胸蛙人工养殖技术、养殖标准与养殖模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人工养殖 概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刨花楠育苗与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平 曾介凡 钟智群 《湖南林业科技》 2010年第6期52-56,共5页
对分布于株洲市茶陵县的优良乡土树种天然的刨花楠的生物学调查、采种育苗试验和丰产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野生刨花楠实生植株前期生长较慢,10年生胸径和树高年均生长量为0.17~0.44 cm和0.27~0.53 m;野生刨花楠萌芽植株生长较快,10... 对分布于株洲市茶陵县的优良乡土树种天然的刨花楠的生物学调查、采种育苗试验和丰产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野生刨花楠实生植株前期生长较慢,10年生胸径和树高年均生长量为0.17~0.44 cm和0.27~0.53 m;野生刨花楠萌芽植株生长较快,10年生胸径和树高年均生长量为1.1 cm和0.87 m;刨花楠人工林采伐后,可采用萌芽更新;刨花楠育苗芽苗期采用70%遮荫的技术措施,可防止芽苗遭受太阳灼伤,提高苗木质量和成活率。刨花楠容器育苗芽苗截根移栽和全根移栽在苗高、地径生长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对主根长度和须根数量有显著影响。刨花楠截根移栽培育的容器苗主根短、须根多,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刨花楠造林最适宜的海拔高度,即在海拔300~600 m的丘陵和低山区最适合刨花楠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刨花楠 育苗 丰产栽培 萌芽更新 容器育苗 遮荫 芽苗截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箬竹属植物发笋和高生长规律研究
10
作者 钟仁发 刘杨 《湖南林业科技》 2023年第5期68-72,共5页
以粽巴箬竹、髯毛箬竹和美丽箬竹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其高生长和发笋规律,探讨土壤温湿度对高生长的影响,旨在为箬竹栽培、经营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3种箬竹的萌发生长期大约在3月上旬至6月中旬,一般需80~90 d完成高生长;3种箬竹的... 以粽巴箬竹、髯毛箬竹和美丽箬竹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其高生长和发笋规律,探讨土壤温湿度对高生长的影响,旨在为箬竹栽培、经营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3种箬竹的萌发生长期大约在3月上旬至6月中旬,一般需80~90 d完成高生长;3种箬竹的高生长均呈“慢-快-慢”的变化趋势,高度日生长量呈波动性变化,约在出土后20 d左右开始迅速增加,在出土41 d左右达到峰值,在出土81 d后基本稳定;土壤温湿度日变化不是影响箬竹幼竹高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揭示了三种箬竹幼竹的萌发生长规律,为箬竹丰产经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箬竹 高生长规律 退笋 拟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胸蛙种群分布和景观生态稳定性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廖常乐 张平 +3 位作者 陈冬洋 胡建平 华华 苏勇 《热带林业》 2019年第2期26-30,36,共6页
为研究棘胸蛙野生种群分布与景观生态稳定性的关系,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采用样带、样方法对炎陵县境内不同生境中的棘胸蛙野生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合湖南省"十三五"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应用稳定性评价模型对炎陵县景... 为研究棘胸蛙野生种群分布与景观生态稳定性的关系,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采用样带、样方法对炎陵县境内不同生境中的棘胸蛙野生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合湖南省"十三五"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应用稳定性评价模型对炎陵县景观生态格局稳定性进行分析,并与棘胸蛙野生种群分布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棘胸蛙野生种群数量较少,为82811只±26279只,主要分布于炎陵县东部景观生态稳定性较好的天然阔叶林生境中;景观生态稳定性较差且生境破碎化严重的区域分布较少甚至没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种群资源 景观生态 稳定性 炎陵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箬竹鞭系表型性状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杨 彭超 +4 位作者 艾文胜 张平 孟勇 杨明 李美群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3期93-99,共7页
阔叶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为我国特色经济竹种,对区域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比较了阔叶箬竹人工林和天然林鞭系表型性状和功能鞭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在分析土壤理化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冗余分析(RDA)探讨了鞭系生物量... 阔叶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为我国特色经济竹种,对区域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比较了阔叶箬竹人工林和天然林鞭系表型性状和功能鞭系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在分析土壤理化性质的基础上,通过冗余分析(RDA)探讨了鞭系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除鞭箨生物量占比外,人工林竹鞭的鞭径、鞭长、鞭芽数、节数等指标均高于天然林的;竹鞭节间长度主要在1.5~3.0 cm波动变化,表现对土壤微环境的适应性;在垂直分布上,鞭系主要分布在10 cm表土层,占总生物量的74.33%,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减少,50 cm以下仅有极少量细鞭系分布。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极显著下降(P=0.000<0.01);RDA排序表明,土壤有机质、铵态氮、总氮含量和pH对鞭系生物量性状影响显著,其中前三者对总生物量有显著正向影响,pH有显著负向影响,pH较前三者对粗细鞭系生物量比影响更大,为显著负相关。阔叶箬竹栽培应以10~30 cm左右的浅栽为宜,在育苗过程中可适当增施氮肥和有机肥,以促进竹株鞭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箬竹 鞭系 表型性状 垂直分布 生物量 土壤理化性质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刨花楠容器育苗试验初报 被引量:6
13
作者 钟智群 曾宪斌 《湖南林业科技》 2008年第2期36-37,共2页
使用刨花楠容器苗可提高刨花楠造林成活率。本文介绍了刨花楠容器育苗试验中不同播种时间、不同浓度ABT 6号生根粉处理和芽苗移栽截根处理等对刨花楠容器育苗的影响。
关键词 刨花楠 容器育苗 生根粉 截根 出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恩桉扦插育苗试验初报 被引量:6
14
作者 钟智群 曾宪斌 陈德云 《湖南林业科技》 2006年第6期44-45,共2页
对邓恩桉不同年龄母株上的嫩枝插穗以不同浓度ABT6号生根粉处理,并在不同时间进行扦插试验,结果显示:①500×10-6ABT6号生根粉处理邓恩桉嫩枝插穗,其扦插成苗率最高;②初夏扦插成苗率最高;③当年生邓恩桉母株上的嫩枝扦插成苗率最高。
关键词 邓恩桉 扦插育苗 成苗率 ABT6号生根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优良无性系采穗圃新建技术初探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文嵘 张志海 《湖南林业科技》 2011年第3期39-41,共3页
以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提供的湘林1号、28号、36号、39号、47号、51号、53号、63号、65号、89号共10个无性系为材料,2009年采用高接换冠的方法,于株洲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新建2.7 hm2油茶优良无性系采穗圃。通过对初接和补接的成活率及高、径... 以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提供的湘林1号、28号、36号、39号、47号、51号、53号、63号、65号、89号共10个无性系为材料,2009年采用高接换冠的方法,于株洲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新建2.7 hm2油茶优良无性系采穗圃。通过对初接和补接的成活率及高、径、冠幅生长量的调查发现:10个无性系中湘林1号、36号、39号、47号、51号表现突出,2年高生长和冠径达到1 m以上,是理想的优良建圃材料;接穗材料最好选择健壮饱满的芽,且嫁接时间不要拉得过长;嫁接砧木以幼、壮龄树为佳,老龄树较差,新建采穗圃宜选择幼、壮龄油茶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良无性系 采穗圃 高接换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淡水龟类资源调查 被引量:1
16
作者 廖常乐 王合升 +5 位作者 刘礼跃 邓吉文 陈辈乐 李益得 温柏豪 米鸿旭 《热带林业》 2018年第1期45-48,共4页
为明确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淡水龟分布与资源情况,2013年3~10月、2015年4~5月、2017年2月,采用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结合的方法,对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周边的淡水龟类进行了调查。按照溪流、山地、河流三种生境,共设置调查样带28条,... 为明确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淡水龟分布与资源情况,2013年3~10月、2015年4~5月、2017年2月,采用野外调查和访问调查结合的方法,对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和保护区周边的淡水龟类进行了调查。按照溪流、山地、河流三种生境,共设置调查样带28条,960个研究样点,用笼捕法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淡水龟类有3科6种,占海南淡水龟总种数的46.2%,野外调查共发现淡水龟类4种11只,包括1只大头扁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5只四眼斑水龟(Sacalia quadriocellata)、2只锯缘摄龟(Pyxidea mouhotii)、3只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访问调查淡水龟两种,分别是三线闭壳龟(Cuora trifasciata)和山瑞鳖(Palea steindachneri)。保护区内淡水龟类种群密度低,人为捕猎、水电站的修建,对淡水龟类种群影响大,外来龟类的管理存在隐患,建议加大对保护区内及周边龟类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哥岭 淡水龟 种群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斑棱皮树蛙生物学特征及栖息地生境初探
17
作者 廖常乐 王合升 李益得 《热带林业》 2018年第2期19-21,18,共4页
为补充白斑棱皮树蛙生物学相关数据,2012年6月—2013年6月,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利用样带法对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的白斑棱皮树蛙(Theloderma albopunctatum)进行了野外调查,发现白斑棱皮树蛙成体6只,蝌蚪5尾,并对蝌蚪进行了人工饲... 为补充白斑棱皮树蛙生物学相关数据,2012年6月—2013年6月,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利用样带法对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的白斑棱皮树蛙(Theloderma albopunctatum)进行了野外调查,发现白斑棱皮树蛙成体6只,蝌蚪5尾,并对蝌蚪进行了人工饲养。结果显示:白斑棱皮树蛙在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具有稳定的种群,栖息地位于中高海拔的原始林或次生林中,栖息地植被茂密、郁闭度高,湿度大。该蛙繁殖季节为5月前后,通常在树洞内进行繁殖,产卵量少,约10枚左右。蝌蚪生活在树洞积水内,唇齿式为I:3+3/1+1:II。该蛙种群数量相对稀少,该文也对该物种的保护进行了探讨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 白斑棱皮树蛙 生物学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