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通窍活血汤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卢昌均 顿玲露 +4 位作者 刘国成 周哲屹 徐榛 赵世亮 王少洲 《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期44-46,共3页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通窍活血汤对其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及通窍活血汤小、中、大剂量组各6只,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通窍活血汤对其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及通窍活血汤小、中、大剂量组各6只,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CAO)模型。造模成功后,通窍活血汤组给予通窍活血汤灌胃,其余组给予纯化水灌胃。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第3,7,14天血清中SDF-1的变化。结果模型对照组SDF-1在不同时间点均有表达,第3天明显增加,第7天达高峰,第14天下降[分别为(545.92±21.81),(574.82±26.58),(558.97±24.17)pg·m L-1],但仍高于假手术组[分别为(350.09±9.36),(356.62±10.86),(356.62±9.64)pg·m L-1];通窍活血汤中剂量组和大剂量组血清中SDF-1含量[分别为(560.84±32.37),(655.95±14.87),(625.18±14.77)pg·m L-1和(595.07±19.19),(760.39±46.90),(679.26±37.01)pg·m L-1]均高于模型对照组。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会引起SDF-1含量增加,通窍活血汤可促进SDF-1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窍活血汤 损伤 缺血-再灌注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白质疏松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安红伟 卢昌均 赵德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35-237,共3页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LA)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在发病48h内住院的1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是否伴有LA分为伴LA组(63例)与单纯脑梗死组(110例),并随访1a,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后1、6、9个月及1a时行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LA)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在发病48h内住院的1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是否伴有LA分为伴LA组(63例)与单纯脑梗死组(110例),并随访1a,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后1、6、9个月及1a时行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测评,并统计脑梗死复发率。结果:2组患者随访期内CSS评分、BI、MMSE评分组内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入院时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CSS、BI及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以后脑梗死伴LA组CSS评分高于单纯脑梗死组,BI及MMSE评分低于单纯脑梗死组(P<0.05)。随访1a,脑梗死伴LA组脑梗死复发时间(10.651±0.037)个月(95%CI为9.926~11.376个月),单纯脑梗死组为(11.464±0.173)个月(95%CI为11.125~11.802个月),脑梗死伴LA组脑梗死复发时间早于单纯脑梗死组(χ2L=4.964,P=0.026)。结论:LA对脑梗死的预后有明显影响,且增加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 脑梗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大性下橄榄变性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4
3
作者 武雷 安红伟 +4 位作者 孙璇 金迪 董钊 黄德晖 于生元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0-705,710,共7页
目的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是由原发于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环路(DROP)区病变所继发的一种特殊的跨突触变性,具有较为独特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本文拟对HOD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HOD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HOD)是由原发于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环路(DROP)区病变所继发的一种特殊的跨突触变性,具有较为独特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本文拟对HOD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HO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10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53.5岁。原发病包括中脑出血1例,脑桥出血8例,脑桥梗塞1例,脑桥胶质瘤1例。HOD临床表现为头晕、视物不清、眼震、言语含混、软腭阵挛、肌张力增高、不自主运动、姿势异常、共济失调等症候组合,平均晚于原发病3.8个月出现。MRI上表现为下橄榄核体积增大和T2WI高信号。当原发病变累及单侧脑桥被盖或红核时,HOD发生在同侧,临床症状出现在对侧;当原发病变累及双侧红核或脑桥被盖时,HOD和临床症状出现在双侧。巴氯芬、氯硝安定和卡马西平可以减轻临床症状。结论 DROP区病变后要警惕HOD的发生,延迟损害是诊断的重要线索,共济失调和不自主运动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MRI检查可以帮助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性下橄榄核变性 齿状核-红核-下橄榄核环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吡酯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脑保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石胜良 贾建平 +1 位作者 毕桂南 蒋祝昌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7期317-319,共3页
目的 探讨托吡酯对大鼠高血压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保护作用。 方法 将25只大鼠制成高血压模型,喂养2个月。随机分为3组:即托吡酯治疗组(9只)、缺血再灌注组(9只)和假手术组(7只)。将大鼠用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时间为2... 目的 探讨托吡酯对大鼠高血压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保护作用。 方法 将25只大鼠制成高血压模型,喂养2个月。随机分为3组:即托吡酯治疗组(9只)、缺血再灌注组(9只)和假手术组(7只)。将大鼠用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时间为2 h,将线栓拔除即形成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末置入线栓。再灌注后6 h,将大鼠快速断头取脑,经TTC染色,用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仪测量鼠脑梗死体积及鼠脑总体积,并将两者的比值作为脑梗死体积比。结果 托吡酯治疗组的脑梗死体积比为0.1087±0.0426,明显小于缺血-再灌注组脑梗死体积比0.286 3±0.064 7(P<0.05)。假手术组未见梗死灶。结论 托吡酯使大鼠高血压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梗死体积减小,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吡酯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脑保护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亚临床发作的脑血流动力学监测 被引量:1
5
作者 安红伟 卢昌均 程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6-109,共4页
目的:探讨癫痫亚临床发作过程中脑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价值。方法:对30例癫痫亚临床发作患者同步进行经颅多普勒及脑电图连续监测,对发作前1min及发作后1、5、10和20min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癫痫亚临床发作... 目的:探讨癫痫亚临床发作过程中脑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价值。方法:对30例癫痫亚临床发作患者同步进行经颅多普勒及脑电图连续监测,对发作前1min及发作后1、5、10和20min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癫痫亚临床发作前后大脑中动脉的收缩期峰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期末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及心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9.880、78.716、58.393、119.209和164.268,P均<0.001),与发作前比较,发作后1min收缩峰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舒张期末血流速度及心率最快(P均<0.001),搏动指数最低(P<0.001)。结论:癫痫亚临床发作时脑血流动力学有其独特的规律,经颅多普勒监护显示脑血流速度突然增快提示癫痫亚临床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床 癫痫 经颅多普勒 脑电图 脑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吡酯促进高血压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石胜良 毕桂南 +1 位作者 贾建平 蒋祝昌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7期512-513,共2页
目的观察托吡酯对高血压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行双肾动脉狭窄术制成高血压模型,喂养2个月后随机分为3组:托吡酯干预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线栓... 目的观察托吡酯对高血压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行双肾动脉狭窄术制成高血压模型,喂养2个月后随机分为3组:托吡酯干预组、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线栓法制做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2h,再灌注1d。取脑组织切片经免疫组化染色后,用病理图象分析仪计数HSP70阳性和阴性细胞数并计算阳性细胞比。结果托吡酯干预组大鼠HSP70的表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假手术对照组未见HSP70表达。结论托吡酯能促进HSP70的表达,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吡酯 脑缺血 缺血再灌注 热休克蛋白7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监测及颅内压预测 被引量:1
7
作者 安红伟 卢昌均 程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58-861,共4页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脑脊液置换减轻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并进而无创预测颅内压(ICP)。方法:将6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脑脊液置换组与非置换组各30例,发病第1、3、5、7天...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脑脊液置换减轻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并进而无创预测颅内压(ICP)。方法:将60例SAH患者随机分为脑脊液置换组与非置换组各30例,发病第1、3、5、7天均行TCD检测,记录收缩期峰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置换组每次检测完成后立即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测压并行脑脊液置换,非置换组仅行脑脊液测压。结果:2组患者病程不同时间点间vs、vm及v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vs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置换组血流速度第5天达高峰,第7天稍有减慢,而非置换组呈逐渐增快趋势,第7天达高峰;与非置换组比较,置换组CVS发生率降低(χ2=6.239,P=0.012),程度减轻。以PI为解释变量,ICP为反应变量建立回归方程:ICP=4.666+15.246×PI(F=93.275,P<0.001)。应用该回归方程对ICP进行预测,与实际ICP相比,预测差值在5mmHg内者占85.6%。结论:SAH急性期患者脑血流速度呈增快趋势,脑脊液置换可有效减轻CVS;TCD可较为准确地无创预测SAH急性期患者的I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 经颅多普勒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与闪光视觉诱发电位预测颅内压的对比 被引量:1
8
作者 安红伟 程岗 张振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33-835,共3页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TCD)血流动力学参数及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各波潜伏期与颅内压(ICP)的相关变化,对比研究2者无创预测ICP的准确性。方法:对157例颅脑病变患者腰椎穿刺测压前均行TCD与FVEP检查,依不同ICP范围分为:ICP正常组(A组,n...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TCD)血流动力学参数及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各波潜伏期与颅内压(ICP)的相关变化,对比研究2者无创预测ICP的准确性。方法:对157例颅脑病变患者腰椎穿刺测压前均行TCD与FVEP检查,依不同ICP范围分为:ICP正常组(A组,n=48)、轻度颅高压组(B组,n=52)、中度颅高压组(C组,n=57),另选30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D组,n=30)。记录TCD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期峰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FVEP各波(P2、N2、P3、N3)潜伏期及脑脊液压力。结果:与A、D组比较,B、C组vs、vm、PI、各波潜伏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CD参数PI与ICP的相关系数最大(r=0.769,P<0.001),FVEP的N2波潜伏期与ICP的相关系数最大(r=0.642,P<0.001)。2种方法对ICP的预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及FVEP均可较准确地无创预测I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 经颅多普勒超声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白质疏松急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9
作者 安红伟 赵德强 +2 位作者 卢昌均 潘速跃 陈建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85-1687,共3页
目的分析伴脑白质疏松(LA)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LA发病机制及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发病48h内住院的1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可能的多项致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和结论本... 目的分析伴脑白质疏松(LA)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LA发病机制及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发病48h内住院的17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中可能的多项致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和结论本组急性脑梗死合并LA者63例。高龄、高血压史、糖尿病、颈内动脉斑块或狭窄、卒中史是伴LA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伴LA急性脑梗死好发部位为基底节或皮质下白质,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高。脑小血管病变可能是LA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脑白质疏松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