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脑钠肽、肌钙蛋白I、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阚国庆 白娟 +3 位作者 田瑞雪 李争 王德启 王继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1年第8期603-606,共4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浆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按Braunwald标准,120例心功能正常的UA患者分为IB组(35例)、ⅡB组(42例)及ⅢB组(43例),并取50例...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浆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按Braunwald标准,120例心功能正常的UA患者分为IB组(35例)、ⅡB组(42例)及ⅢB组(43例),并取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作为对照组。SAP组与UA组于人院24h内及入院后24h抽肘前静脉血2次,分别行BNP、cTnI和hs—CRP检测,取两次结果的最高值,并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随访30d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①UA组BNP、cTnI、hs—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ⅢB组的BNP[96.3(79.8~100.1)]、cTnI(0.078±0.022)和hs—CRP(9.68±1.95)显著高于IB组和ⅡB组[ⅠB组BNP50.0(32.6±58.8)、Tnl(0.018±0.06)、hs—CRP(4.88±1.83);ⅡB组BNP90.6(69.6~95.8)、Tnl(0.042±0.010)、hs—CRP(5.72±2.08),P均〈0.05]。②冠脉三支病变组的BNP(99.65±19.73)与双支病变组的BNP(48.54±10.79)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30.37±8.52)。三支病变组的BNP、cTnI明显高于双支及单支病变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观察4周,uA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SAP组(16%比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cTnI和hs—CRP是30d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血浆BNP、cTnI和hs—CRP水平对临床评价UA患者病情程度及近期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状动脉造影 血浆脑钠肽 高敏C-反应蛋白 肌钙蛋白I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西孟旦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阚国庆 黄孟洪 +2 位作者 李杨 王德启 王继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1年第12期925-927,共3页
目的 评价左西孟旦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洋地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螺内酯、多巴酚丁胺、米力龙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 目的 评价左西孟旦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洋地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螺内酯、多巴酚丁胺、米力龙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改多巴酚丁胺为左西孟旦.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指标的变化,静脉置Swan-Ganz导管,以心电压力监测仪测定平均右房压(MRAP)、平均肺动脉压(MPAP)和平均肺毛细血管楔压(MPCWP),热稀释心排计算机测定心排血量,计算心脏指数(CI)、左室搏动指数(LVgWI)、体循环阻力(SvR)和肺循环阻力(PvR).结果 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48±4)%比(42±4)%,P<0.05)],血压及心率下降程度、6 min步行距离,以及左心室内径缩短程度、相对室壁厚度(RWT)、短轴缩短率(FS)、心搏出量(SV)增加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MRAP、MPAP、MPCWP、LVgWI、SvR、PvR,MPAP、MPCwP下降,CI增加,SVR、PVR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西孟旦能够更好地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西孟旦 心力衰竭 难治性 左室功能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心电图和外周血管超声对冠状动脉病变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白娟 李广军 +4 位作者 阚国庆 王继征 王德启 李杨 朱银环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1期54-57,共4页
目的 探讨心电图和外周血管超声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8例冠心病患者联合心电图和外周血管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CAG) 资料.根据CAG确定病变范围,通过分析心电图,多导联ST-T改变,如aVR 导联ST 段抬高>0.05 mV,且... 目的 探讨心电图和外周血管超声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8例冠心病患者联合心电图和外周血管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CAG) 资料.根据CAG确定病变范围,通过分析心电图,多导联ST-T改变,如aVR 导联ST 段抬高>0.05 mV,且合并≥6个导联ST段压低(幅度越大预测性越高)或aVR导联ST 抬高大于V1导联ST 段抬高,联合颈动脉和股动脉超声检测,提示外周动脉硬化积分与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积分呈正相关.结果 ①多支病变组心电图改变特点与非多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颈股动脉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率增高(P<0.05).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颈股动脉斑块形成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③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颈股动脉粥样硬化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心电图和外周血管超声检测预测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准确性高,临床检测方便,适合基层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多支病变 左主干 外周血管病 心电图 超声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移与血浆BNP、cTnI、hs—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阚国庆 黄孟洪 +3 位作者 王德启 李杨 蔡忠贵 王继征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2年第2期115-118,共4页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及血浆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按Braunwald标准,120例心功能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分为IB组(35例)、ⅡB组(42例)及ⅢB组(43例...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及血浆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按Braunwald标准,120例心功能正常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分为IB组(35例)、ⅡB组(42例)及ⅢB组(43例),并取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作为对照组。SAP组与UAP组于入院时及入院后24h抽肘前静脉血2次,分别行BNP、cTnI和hs—CRP检测,取两次结果的最高值。常规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和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①UAP组缺血性ST。(ST段延续至J点后80ms)段下移水平及BNP、cTnI、hs—CR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ⅢB组显著高于IB组和ⅡB组(P均〈0.05)。②冠脉三支与双支病变组BNP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缺血性sT舶段下移敏感性高于单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BNP、cTnI明显高于双支及单支病变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观察4周,UAP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SAP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NP、cTnI和hs—CRP是30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及血浆BNP、cTnI、hs—CRP水平对临床评价UAP患者病情程度及近期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动态心电图 血浆脑钠肽 肌钙蛋白I 高敏C-反应蛋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证护理干预在心力衰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梁慧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27期153-154,共2页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干预在心力衰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行循证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力衰竭分级程度及平均住院次数和平均住...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干预在心力衰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行循证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力衰竭分级程度及平均住院次数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92.0%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心力衰竭恶化程度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次数为(2.01±0.23)次/年,平均住院时间为(7.12±1.03)d;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次数为(3.45±0.56)次/年,平均住院时间为(10.24±1.32)d。实验组患者平均住院次数和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干预在心力衰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作用持久,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心力衰竭 康复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预后恢复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丽丽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19期71-73,共3页
目的探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68例冠心病患者,均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不良情绪评分、心功能指标水平、炎症因子水平,统计其不良事件、死亡率以及术后半年... 目的探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68例冠心病患者,均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不良情绪评分、心功能指标水平、炎症因子水平,统计其不良事件、死亡率以及术后半年心电图检测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焦虑评分(50.23±6.57)分、抑郁评分(49.20±2.08)分及白细胞介素-2(34.22±3.27)ng/L、C反应蛋白(16.71±2.51)m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68.32±7.49)分、(68.33±4.82)分、(58.88±7.99)ng/L、(27.39±3.88)mg/L,左室射血分数(54.54±3.88)%高于治疗前的(48.11±2.79)%,左心室舒张末径(53.39±3.41)mm小于治疗前的(59.61±4.9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心理领域、独立性、环境、社会关系、生理评分分别为(25.32±3.38)、(27.33±2.32)、(23.33±3.96)、(24.32±4.22)、(10.34±2.75)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20.10±3.95)、(23.11±2.98)、(17.11±3.57)、(18.10±4.07)、(6.11±2.2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41%(3/68),死亡率为1.47%(1/68)。术后半年为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结果显示,房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频发房性期收缩、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例数分别为4例(5.88%)、3例(4.41%)、2例(2.94%)、1例(1.47%)。结论冠心病患者使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临床疗效和预后恢复方面均具有良好表现,使患者不良情绪得到缓解,心功能指标得到改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预后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溶栓危险指数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孙英伦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22期51-52,共2页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溶栓危险指数(TRI)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482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TRI不同分为高危组(TRI≥23.05分)与低危组(TRI<23.05分),各241例。治疗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冠状...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溶栓危险指数(TRI)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482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TRI不同分为高危组(TRI≥23.05分)与低危组(TRI<23.05分),各241例。治疗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及远期预后情况。结果低危组冠状动脉狭窄分级情况优于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脑卒中、血运重建、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再发、死亡等远期预后发生率分别为0.83%、7.47%、1.24%、2.90%、1.24%,高危组分别为3.73%、13.28%、4.56%、7.88%、4.98%,低危组远期预后优于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I能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的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及远期预后情况,可作为医生治疗的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期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溶栓危险指数 冠状动脉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胰岛素泵治疗
8
作者 李广军 戚慧 +2 位作者 白娟 王继征 何淑云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5年第2期124-125,共2页
关键词 治疗 胰岛素泵 糖尿病 急性心肌梗死 血糖 并发 急危重症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缺血后适应循环时间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效果分析
9
作者 蔡忠贵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26期22-23,共2页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后适应循环时间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产生的影响。方法 12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A1组、A2组、A3组、A4组,每组30例。A1组常规对患者实施PCI治疗;A2组在前降支开通>1 min...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后适应循环时间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产生的影响。方法 12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A1组、A2组、A3组、A4组,每组30例。A1组常规对患者实施PCI治疗;A2组在前降支开通>1 min,对患者展开反复低压(4~6 atm,1 atm=101.325 kPa)充盈以及3次回缩球囊,时间均为30 s/次;A3组在前降支开通>1 min,对患者展开反复低压(4~6 atm)充盈以及3次回缩球囊,第1次、第2次以及第3次时间分别为30 s、60 s以及90 s;A4组在前降支开通>1 min,对患者展开反复低压(4~6 atm)充盈以及3次回缩球囊,时间均为60 s/次。观察对比四组患者的血清指标[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术后72 h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手术前和手术后24 h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A1组、A2组、A3组、A4组患者的血清CK-MB峰值水平分别为(166.91±11.91)、(126.61±9.01)、(52.91±7.31)、(89.51±7.31)ng/ml,术后72 h cTnI水平分别为(16.81±2.31)、(12.51±1.91)、(5.71±1.61)、(7.51±2.11)ng/ml;四组患者的血清CK-MB峰值、术后72 h cTnI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A1组、A2组、A4组、A3组,四组患者的血清CK-MB峰值、术后72 h cTnI水平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四组患者的hs-CRP水平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4 h, A2组、A3组、A4组患者的hs-CRP水平均低于A1组, A3组患者的hs-CRP水平低于A2组、A4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A4组患者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缺血后适应循环时间对于患者血清指标的改善意义显著,尤其在前降支开通>1 min,对患者展开反复低压(4~6 atm)充盈以及3次回缩球囊,第1次、第2次以及第3次时间分别为30 s、60 s以及90 s,最终获得的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后适应 循环时间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被引量:17
10
作者 白娟 王德启 蔡忠贵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6年第6期516-519,共4页
目的 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探讨三者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98例临床确诊患者,其中急性心肌... 目的 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D-D)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探讨三者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98例临床确诊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98例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0例,同时选取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单支病变69例、双支病变91例、三支病变38例.均采用免疫比浊法对hs-CRP和D-D进行测定,采用循环酶法对Hcy进行测定.结果 AMI患者血浆hs-CRP、D-D及Hcy水平分别为(18.3±6.4)mg/L、(553.2±148.7) μg/L、(45.6±8.4)μmol/L;UAP患者血浆hs-CRP、D-D及Hcy水平分别为(11.3±4.8)mg/L、(491.7±136.9)μg/L、(33.6±7.2) μmol/L;SAP患者血浆hs-CRP、D-D及Hcy水平分别为(6.9±3.3)mg/L、(304.3±124.5)μg/L、(27.8±6.8)μmol/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SAP、UAP、AMI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UAP、AMI组分别与SAP组相比较、AMI组与UAP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病变患者血浆Hcy、hs-CRP和D-D水平均明显高于双支病变和单支病变患者.结论 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cy、hs-CRP和D-D水平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对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D-二聚体 超敏C-反应蛋白 同型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