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枣庄矿业集团对权属单位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创建
1
作者 李继恭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2-43,48,共3页
给出了枣矿集团对权属单位绩效评价体系的考核范围、考核对象、目标薪酬兑现系数、目标薪酬构成与考评方式,并给出了绩效评价体系效果。
关键词 绩效评价 薪酬 权属单位 枣矿集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压水作用下采动卸荷砂岩力学及渗流特性
2
作者 张培森 王洪伟 +5 位作者 杨守振 许大强 刘业强 刘超 方家鑫 鞠照强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3-196,共14页
随着煤炭开采不断向深部延深,高承压水对采煤工作面的威胁显著增加,易诱发突水灾害,基于此,采用Rock Top多场耦合试验仪模拟承压水环境下采动应力作用,开展砂岩卸荷试验,采取升轴压(应力集中)、降围压(开挖卸荷)的应力路径,探究不同初... 随着煤炭开采不断向深部延深,高承压水对采煤工作面的威胁显著增加,易诱发突水灾害,基于此,采用Rock Top多场耦合试验仪模拟承压水环境下采动应力作用,开展砂岩卸荷试验,采取升轴压(应力集中)、降围压(开挖卸荷)的应力路径,探究不同初始卸荷水平、不同渗透压差条件下砂岩力学及渗流特性。获得了承压水作用下采动卸荷砂岩的力学及渗流特性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砂岩应力-应变曲线因初始卸荷水平不同而出现“分流”现象,卸荷作用会加快岩样内部裂隙发育进程。岩样峰值平均有效应力随渗透压差增大、卸荷水平升高而增大;峰值径向应变整体随卸荷水平增高而增大;随初始卸荷水平的增高,峰值环向应变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定义了岩体内部结构有效卸荷模量,起始卸荷水平越高、渗透压差越小,岩体内部结构有效卸荷模量越低,岩样内部结构抵抗变形能力越差。砂岩典型渗透率曲线呈现“减—增减—稳定”的规律,低渗压环境下砂岩渗透率曲线在岩样破坏后出现明显的“尖峰”阶段,高渗压环境下“尖峰”阶段相对不明显。渗流通道总体积曲线与渗透率曲线具有良好地对应性;渗流场流速变化曲线符合“降—增—平”的变化规律,高渗透压差下水流流速大,低渗透压差下水流流速小且出现反向渗流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压水 采动作用 渗流特性 力学特性 渗透压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型煤田封闭采区地下水回升渗流特征与水质演化规律
3
作者 尹会永 孙德辉 +5 位作者 董方营 王凡华 张历峰 吴焘 刘超 曾一凡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7-190,共14页
【背景】煤矿采区封闭诱发的地下水回升过程所伴生的渗流场演变与水质演化,对矿井水害防控、水资源循环利用具有重要影响,系统揭示其渗流-水化学协同作用机制是推进矿区水系统协同治理与资源化开发的基础科学问题。【方法】以山东枣庄... 【背景】煤矿采区封闭诱发的地下水回升过程所伴生的渗流场演变与水质演化,对矿井水害防控、水资源循环利用具有重要影响,系统揭示其渗流-水化学协同作用机制是推进矿区水系统协同治理与资源化开发的基础科学问题。【方法】以山东枣庄滨湖煤矿116封闭采区为工程背景,采用水化学测试、数值模拟、理论计算方法,分析封闭采区内积水回升渗流特征以及离子浓度、矿相演化规律,对地下水回升及水化学演化模式进行表征。【结果与讨论】(1)滨湖煤矿116采区现有积水主要分布于采区西侧,根据封闭前涌水量计算,积水回升灌满整个采区空间预计需要426d。采区封闭后0~90d内,突水点持续涌水,采空区水位快速回升至-450~-250m,封闭后90~360d内,采空区水位回升速度减缓,采空区两侧水位升至-150m,之后水位变化不大,至封闭455d时积水完全灌满采空区,与预计结果基本相符,此时地下水流场基本达到平衡状态。(2)奥灰水与十四灰水在沿裂隙上涌及突水过程中,阳离子交换加速,Na^(+)+K^(+)浓度快速上升,Ca^(2+)、Mg^(2+)显著下降,此阶段钠长石、钾长石及岩盐等矿物相增多,石英、方解石及白云石因溶解或沉淀减少。(3)采空区封闭后,积水回灌过程中水-岩作用持续,但阳离子交换速率减缓,矿物相变化趋势与突水阶段相似但强度减弱,最终形成以高Na^(+)/K^(+)、低Ca^(2+)/Mg^(2+)为特征的水化学平衡体系,整个过程反映了从动态突水扰动到封闭采空区缓慢自平衡的封闭采区积水化学演化模式。研究结果为揭示相似背景下的采空区积水水环境演化规律提供了参考,为封闭矿井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封闭采区 地下水回升 渗流 水化学特征 水质演化 数值模拟 水资源协同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掘进下深部巷道片帮主控因素及调控技术研究
4
作者 苏昊阳 王俊 +4 位作者 胡亚波 孔凯 张秀龙 孔令伟 高振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83,共14页
为分析掘锚一体机快速掘进条件下深部巷道片帮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人工调控方法,以巴彦高勒煤矿53101工作面运输巷地质条件与生产技术为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开展了掘锚一体机快速掘进下深部巷道片帮破坏多因素正交实验,获得了地质... 为分析掘锚一体机快速掘进条件下深部巷道片帮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人工调控方法,以巴彦高勒煤矿53101工作面运输巷地质条件与生产技术为背景,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开展了掘锚一体机快速掘进下深部巷道片帮破坏多因素正交实验,获得了地质与生产技术主要影响因素的敏感度。掘锚一体机快速掘进条件下,深部巷道片帮的主控影响因素为初始应力环境、掘进面尺寸、空顶距和煤层抗拉强度;针对深部巷道片帮主控影响因素,使用煤柱爆破卸压技术进行了工业性实验,有效控制了巴彦高勒煤矿53101工作面运输巷巷帮片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掘进 片帮 拉破坏 正交实验 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采巷道厚层软岩直接顶全锚索支护机制及应用
5
作者 李永超 王印 +1 位作者 罗刚 张仰强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5-784,共10页
因锚杆支护厚层软岩顶板的锚固范围小、支护强度低,会导致围岩变形严重甚至失稳破坏等灾变问题。通过岩石力学试验,阐明了厚层软岩作为锚固层的不合理性,确立了全锚索支护的合理性及其支护机理,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全锚索支护的支护效... 因锚杆支护厚层软岩顶板的锚固范围小、支护强度低,会导致围岩变形严重甚至失稳破坏等灾变问题。通过岩石力学试验,阐明了厚层软岩作为锚固层的不合理性,确立了全锚索支护的合理性及其支护机理,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全锚索支护的支护效果,优化了支护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厚层软岩的强度低、易变形,不能作为主要锚固层;因锚杆支护范围小,锚杆支护与锚杆-锚索联合支护不适用于厚层软岩环境;长短锚索联合支护通过加强浅部围岩,其支护效果优于前两者,等长的全锚索支护可通过均化应力、强化锚固等方式,将厚层软岩全部锚固在深部稳定岩层中,其支护效果优于锚杆-锚索联合支护。现场应用表明,通过调整锚索长度、间排距等关键参数,结合经济性原则,优化后的支护方案可减小顶板塑性区,锚索工作阻力较高,巷道围岩变形量较小,顶板和两帮的变形率分别为3.68%和3.13%,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层软岩 直接顶板 全锚索支护 支护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00t混铁车走行部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怀银 刘怀金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8年第8期78-80,84,共4页
为进行400t混合铁水车走行部静强度分析,在三维软件Pro/E中建立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ANSYS中进行了强度分析。结合混铁车在实际运行中的情况,对混合铁水车行走装置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分析、计算结果表明,400t混铁车的结构设计满足强度要... 为进行400t混合铁水车走行部静强度分析,在三维软件Pro/E中建立模型,导入有限元软件ANSYS中进行了强度分析。结合混铁车在实际运行中的情况,对混合铁水车行走装置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分析、计算结果表明,400t混铁车的结构设计满足强度要求。并为以后的400 t混铁车走行部的设计制造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铁水车 有限元分析 走行部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庄矿区东部水患的治理与分析
7
作者 付文安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14,8,共3页
对枣庄矿区的水患问题进行了分析 ,对水患治理的措施和成效作了具体阐述 ,并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完善措施。
关键词 水患 涌水量 矿区 排水 注浆堵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面单双巷顶板爆破应力演化规律研究
8
作者 牟宗龙 张泽辉 +4 位作者 张修峰 盖元 庄佳鑫 史毛宁 董晓勇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1,共8页
坚硬顶板是影响工作面冲击危险的重要因素,实践中常采用爆破技术对工作面顶板进行预裂和卸压。以田陈煤矿3煤层上方存在坚硬顶板的7202工作面为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业试验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爆破高度、工作面单巷和双巷顶板... 坚硬顶板是影响工作面冲击危险的重要因素,实践中常采用爆破技术对工作面顶板进行预裂和卸压。以田陈煤矿3煤层上方存在坚硬顶板的7202工作面为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业试验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爆破高度、工作面单巷和双巷顶板爆破下围岩应力演化及微震规律。结果表明:针对低位亚关键层采用单巷和双巷爆破时,爆破高度越大,巷道围岩峰值应力越低,卸压效果与爆破高度呈正相关关系;但采用双巷爆破时,当爆破高度增加至6倍采高(亚关键层中部位置)以上时,工作面中部区域会出现应力升高现象,且工作面越短应力升高越明显;在7202工作面初采阶段进行高度为3倍采高的单巷顶板爆破时,微震多集中在巷道区域,卸压效果一般,改为双巷顶板爆破并提高爆破高度至6倍采高后,微震多集中到工作面中部区域,无大能量微震事件发生,应力监测预警次数也大幅降低,巷道区域卸压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地压 坚硬顶板 单双巷顶板爆破 爆破高度 应力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水煤表面结构演化与自然发火指标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葛俊岭 解树亮 +2 位作者 赵滨 夏鸣泽 王刚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0,共10页
为了提高浸水煤自燃预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采用扫描电镜实验与程序升温氧化实验研究了不同含水率煤与原煤的结构变化和氧化规律。首先对比分析了浸水煤的表面结构变化,然后通过浸泡法制备了含水率为4%、11%、18%、25%、32%的煤样,利用... 为了提高浸水煤自燃预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采用扫描电镜实验与程序升温氧化实验研究了不同含水率煤与原煤的结构变化和氧化规律。首先对比分析了浸水煤的表面结构变化,然后通过浸泡法制备了含水率为4%、11%、18%、25%、32%的煤样,利用程序升温实验分析不同含水率煤样气体产生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浸水后,煤样氧化产生CO和C_(2)H_(4)的临界温度由73℃、180℃提前到62℃、161℃,各煤样升温过程中产生气体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含水率为18%的煤样产生的CO、CO_(2)、C_(2)H_(4)和C_(2)H_(6)体积分数最高;在CO、C_(2)H_(4)可作为标志气体的基础上,引入CO与CO_(2)体积分数比值γ和C 2H_(4)与C 2H_(6)的体积分数比值ε,分别作为煤吸氧蓄热阶段和自热氧化阶段的预测指标,即:γ≤0.019时,煤样温度小于136℃,处于吸氧蓄热阶段;0.752≤ε≤0.836时,煤样温度136~226℃,处于自热氧化阶段;γ≥0.908时,煤氧化温度大于226℃,处于加速氧化阶段。最后,基于CO、C_(2)H_(4)、C_(2)H_(6)三种标志气体和γ、ε值,建立了浸水条件下采空区遗煤自燃的分级预警防控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水煤 扫描电镜 程序升温实验 表面结构 自然发火 指标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糖苷-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协同效应的抑尘泡沫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甘建 仲莎莎 +4 位作者 朱小龙 王德明 鲍庆国 张晓明 徐超航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9-176,共8页
为改善抑尘泡沫综合性能,减小矿尘危害,通过润湿性、起泡性、抗硬水性实验探究糖苷-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的协同效应。测试所选9种表面活性剂泡沫、润湿性能,研究不同配比对复配体系泡沫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在高硬水条件下的泡沫综... 为改善抑尘泡沫综合性能,减小矿尘危害,通过润湿性、起泡性、抗硬水性实验探究糖苷-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合体系的协同效应。测试所选9种表面活性剂泡沫、润湿性能,研究不同配比对复配体系泡沫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在高硬水条件下的泡沫综合性能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去离子水条件下,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铵(B)、烷基糖苷(I)单体溶液具有较强的泡沫、润湿性能;当水质硬度为1000 mg/L时,B,I单体溶液的起泡时间仅降低了8.7%,7.3%,泡沫排液半衰期也仅缩短了22.0%和51.4%,说明B,I单体溶液的抗硬水性能较佳。高硬水条件下,8∶2的B-I复配体系的协同润湿、起泡效应最为明显,泡沫综合指数达到峰值,相比B,I单体溶液分别提高72.8%,77.8%。研究结果可为高效泡沫降尘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协同效应 起泡性 润湿性 矿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FC-CFD的采空区自燃“三带”预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东京 夏鸣泽 +1 位作者 解树亮 王刚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44,共12页
采空区遗煤自燃是导致煤矿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多数发生于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氧化带中。为更准确地预测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预防矿井火灾,提出了PFC-CFD采空区流场演化模型。首先利用PFC颗粒流模拟软件模拟采空区覆岩的垮落和... 采空区遗煤自燃是导致煤矿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多数发生于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氧化带中。为更准确地预测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预防矿井火灾,提出了PFC-CFD采空区流场演化模型。首先利用PFC颗粒流模拟软件模拟采空区覆岩的垮落和空隙率分布,然后使用UDF函数将PFC模拟得到的空隙率分布数据导入CFD中,通过建立采空区物理模型对采空区内的氧气流场进行模拟预测,最终得到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现场实测表明,基于PFC-CFD的采空区自燃“三带”预测结果更接近现场实际,优于单一CFD方法的预测结果,表明利用空隙率动态演化分析采空区流场变化,进而预测遗煤自燃危险区域的方法是可靠的,对预防采空区自然发火具有一定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煤自燃 空隙率 数值模拟 自燃“三带” 预测 采空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nSAR技术与SBAS-InSAR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鹏 程海强 王翔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3-141,共9页
为了对D-InSAR和SBAS-InSAR两种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能力进行对比分析,以山东省济宁市某采矿工作面为主要研究区,选取2022年11月2日—2023年8月29日期间26景Sentinel-1A数据,分别利用D-InSAR和SBAS-InSAR两种技术获取了该工... 为了对D-InSAR和SBAS-InSAR两种技术在矿区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能力进行对比分析,以山东省济宁市某采矿工作面为主要研究区,选取2022年11月2日—2023年8月29日期间26景Sentinel-1A数据,分别利用D-InSAR和SBAS-InSAR两种技术获取了该工作面的地面沉降信息,首先从沉降区域的时空演变特征和沉降面积分布等方面对两种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通过同期实测水准数据对两种技术得到的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研究结果表明,D-InSAR和SBAS-InSAR两种技术监测到的研究区内最大累积沉降量分别为69 mm和59 mm,识别出沉降量大于10 mm的区域面积分别为0.60 km^(2)和0.87 km^(2),其中,沉降量大于30 mm的区域面积分别为0.10 km^(2)和0.17 km^(2)。与水准监测数据对比可知,两种InSAR技术得到的监测结果与真实沉降情况相吻合,在部分沉降漏斗中心区域,地面沉降量超过InSAR技术可监测形变梯度,两种技术的监测精度都大幅降低。相对于SBAS-InSAR技术,D-InSAR技术获取的累积沉降量值更大,但其抵抗误差干扰的能力较弱,而SBAS-InSAR技术能够更好地消除大气相位效应等误差的影响,得到的地面沉降结果在空间分布上更连续平滑。本文研究对利用InSAR技术监测矿区地面沉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技术 SBAS-InSAR技术 煤矿 地面沉降 沉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矿工程中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鲁伟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99-202,共4页
传统开采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工开采效率低,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化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智能化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矿山的开采效率,为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传统开采方法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工开采效率低,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化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智能化技术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矿山的开采效率,为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提高了矿山开采效率,减少了安全风险,给矿山工程开采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阐述了矿山开采的特点,分析了采矿工程现状,并对采矿工程中的智能化技术应用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矿工程 智能化技术 应用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水原位充填浆体流动性参数研究与应用
14
作者 马秋峰 刘国磊 +4 位作者 董晓勇 李庆国 何国志 崔嵛 田静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1-67,共7页
为了探究超高水材料原位充填管路系统设计中水力坡度和临界流速两个关键参数,对现有模型进行修正,以甲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水力实验探究不同倾角、质量浓度条件下甲料浆的实际水力坡度和临界流速,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并对模型... 为了探究超高水材料原位充填管路系统设计中水力坡度和临界流速两个关键参数,对现有模型进行修正,以甲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水力实验探究不同倾角、质量浓度条件下甲料浆的实际水力坡度和临界流速,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并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探究,并以鲁西南地区田陈煤矿7105老巷原位充填为背景进行工程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倾角的增大水力坡度逐渐增大,倾角影响系数α与管路倾角近似满足线性关系,临近流速修正系数β同时受到倾角和浓度的影响,浓度越大、倾角越大,临界流速越大;利用实验数据得到α、β拟合公式并带入修正模型,水力坡度模型预测结果误差在10%以内,临界流速模型预测结果误差在5%以内;基于两个关键参数设计的现场充填管路系统通畅,未出现淤积堵管现象和管路磨损现象,证明了水力坡度修正模型和临界流速修正模型在实践应用中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充填 水力坡度 临界流速 老空区治理 超高水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近距离上保护层底板裂隙演化及卸压瓦斯抽采时效性 被引量:92
15
作者 王伟 程远平 +3 位作者 袁亮 陈荣柱 王海锋 杜凯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8-148,共11页
为解决深部近距离上保护层开采被保护层大量卸压瓦斯通过底板裂隙涌向首层采煤工作面极易造成瓦斯超限的问题,以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五矿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实验、现场考察以及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手段,研究了深部近... 为解决深部近距离上保护层开采被保护层大量卸压瓦斯通过底板裂隙涌向首层采煤工作面极易造成瓦斯超限的问题,以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五矿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实验、现场考察以及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手段,研究了深部近距离上保护层开采底板煤岩层裂隙瓦斯通道演化规律及下被保护层卸压瓦斯抽采时效性。研究表明:回采方向上底板煤岩层可分为原始应力区、卸压增透区和重新压实区,卸压增透区内煤体膨胀变形量大渗透率高,卸压瓦斯解吸扩散,底板采动裂隙使被保护层与采煤工作面贯通形成裂隙瓦斯通道。时间尺度上,卸压增透区的形成与上保护层回采到基本顶来压垮落时间段相对应,采动裂隙瓦斯通道伴随基本顶的破断垮落逐渐重新压实消失,卸压增透区范围在基本顶初次垮落前达最大值,回采推进期间与基本顶来压步距正相关。重新压实区域内煤岩层经历应力加载、卸荷、重新加载后可能出现损伤破坏,卸压瓦斯大量解吸引起煤体收缩变形,部分煤岩体受力比其原始应力更大出现压缩变形。卸压增透区是卸压瓦斯产生及运移的主要空间,也是进行卸压瓦斯拦截及抽采的高效区,瓦斯抽采工程需考虑采动裂隙演化的空间和时间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上保护层 裂隙瓦斯通道 卸压增透区 瓦斯抽采时效性 三维离散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掘面粉尘场数值模拟及除尘系统研制与实践 被引量:50
16
作者 程卫民 张清涛 +1 位作者 刘中胜 聂文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9-44,共6页
为了解决矿井综掘工作面高浓度粉尘问题,结合矿井综掘工作面产尘特点,在对综掘工作面通风系统进行流场分析后,利用FLUENT软件,对综掘工作面粉尘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了粉尘浓度分布规律,依据湿式振旋除尘原理,设计了综掘工作面附壁风... 为了解决矿井综掘工作面高浓度粉尘问题,结合矿井综掘工作面产尘特点,在对综掘工作面通风系统进行流场分析后,利用FLUENT软件,对综掘工作面粉尘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了粉尘浓度分布规律,依据湿式振旋除尘原理,设计了综掘工作面附壁风筒封闭式除尘系统,并在枣庄矿业集团高庄煤矿3上1101轨道巷综掘工作面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矿井综掘工作面的全尘和呼尘的平均降尘率为93.0%和92.3%,取得了理想的降尘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掘工作面 通风流场 数值模拟 湿式振旋 封闭式除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通风系统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 被引量:14
17
作者 周刚 程卫民 +3 位作者 田传强 王昊 张磊 文金浩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6期51-57,共7页
针对矿井通风系统影响因素多、难以辨识与评价的现状,首先采用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方法对矿井通风系统危险源进行辨识,得到由14个重要指标构成的危险源指标体系,并结合Delphi法确定了各指标的临界值。其次,利用模糊区间与层次分析相结合... 针对矿井通风系统影响因素多、难以辨识与评价的现状,首先采用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方法对矿井通风系统危险源进行辨识,得到由14个重要指标构成的危险源指标体系,并结合Delphi法确定了各指标的临界值。其次,利用模糊区间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常权值,发现矿井是否独立通风、分区通风及风区风路是否角联对通风系统的可靠性影响最大。然后,根据模糊集值统计分析法对通风系统危险源进行了分级,并确定了每一级别的危险度值。再则,通过引入状态变权向量和加法合成法,构建了矿井通风系统动态变权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以欢城煤矿为例,进行了通风系统变权前后的危险源评价,得到该矿通风系统为Ⅰ级危险源,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包括增加通风网络可靠性、提高主要通风机能力、增大矿井有效风量、降低矿井负压在内的控制措施,增风降阻,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系统 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 模糊集值统计分析 动态变权 评价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煤层综采的综合创新技术 被引量:81
18
作者 盛国军 孙启生 宋华岭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0-234,共5页
介绍了田陈煤矿综采薄煤层开采技术.该开采技术在工作面巷道布置上采用机采与普采混合,不规则刀形形状和对拉工作面布置,回采工艺采用了旋转调采等新技术.该采煤方法适用于特殊条件下的薄煤层开采.
关键词 薄煤层开采 对拉工作面 旋转调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开采底板承压水导升模拟试验系统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保良 郭惟嘉 +3 位作者 张新国 沈宝堂 张涛 孔贺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057-2062,共6页
为深入分析煤层底板承压水导升规律和直观展现突水通道形成过程,基于现有的二维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台研制了煤层底板承压水导升模拟试验系统。该系统包括二维相似模拟试验台(改造后)、承压水加载系统、承压水导升系统和计算机监测系统。... 为深入分析煤层底板承压水导升规律和直观展现突水通道形成过程,基于现有的二维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台研制了煤层底板承压水导升模拟试验系统。该系统包括二维相似模拟试验台(改造后)、承压水加载系统、承压水导升系统和计算机监测系统。运用研制的系统进行了尺寸为1 900 mm×220 mm×1 800 mm的模型铺设、开挖及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将柔性水囊、导水脉络和突水口组合成一个整体,避免了一般模型底板加载压力不均衡,解决了含压水箱与模型之间的密封难题;在水压达到0.03 MPa条件下,随着工作面推进距离增大,承压水导升高度不断升高,采空区中部出水量最大,导升高度最高;承压水沿阻力最小、距离最短的线路突出,且突水通道形成呈现突发、干脆特点;底板岩层受采动矿压和承压水水压产生的压剪作用,应力值出现"负—正—负"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开采 承压水导升 底板突水 相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蒋庄煤矿太原组煤层开采底板突水危险性分区分级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尹会永 Liliana Lefticariu +4 位作者 魏久传 谢道雷 肖乐乐 张伟杰 佟文亮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9-154,共6页
华北地区越来越多的煤矿将要开采太原组下部煤层,基底奥灰突水危险性随之增加。为合理评价滕州矿区蒋庄煤矿162、163采区太原组16煤底板奥陶突水危险性,在分析采区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基于GIS的AHP型"脆弱性指数法&quo... 华北地区越来越多的煤矿将要开采太原组下部煤层,基底奥灰突水危险性随之增加。为合理评价滕州矿区蒋庄煤矿162、163采区太原组16煤底板奥陶突水危险性,在分析采区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基于GIS的AHP型"脆弱性指数法",选取奥灰(富水性与水压力)、断裂构造(密度、断层交点和端点的分布、断层规模指数)和有效隔水层厚度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建立预测模型。应用本模型对研究区奥灰突水危险性进行了分区分级,分为安全、较安全、较危险和危险四个等级,对每个等级的分布进行了分区。经验证,预测效果符合实际,并与"突水系数法"预测结果相比,更详细、具体。分区分级结果有助于指导矿井16煤开采防治水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组 底板突水 脆弱性指数 分区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