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士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价值分野 被引量:3
1
作者 李鲁祥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0-15,共6页
在当代教育和文化研究中 ,我们始终没有澄清意识上的混同 ,这种混同在文化定位上主要表现为三个问题 :把中国传统的士视同今天的知识分子 ;将文化定义为有价值的人工创造 ;视西方文化为人类文化的最高形式甚至唯一形式。只有澄清这三个... 在当代教育和文化研究中 ,我们始终没有澄清意识上的混同 ,这种混同在文化定位上主要表现为三个问题 :把中国传统的士视同今天的知识分子 ;将文化定义为有价值的人工创造 ;视西方文化为人类文化的最高形式甚至唯一形式。只有澄清这三个问题 ,我们才能发掘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生机与活力的成分 ,进而高举中国文化中人文主义的旗帜 ,为人类摆脱现代科技理性精神危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文化 价值 人文 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福柯的“人之死”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鲁祥 李晓林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8-53,共6页
尼采的“上帝死了,,指的是人要独立于世界,必须否定那个设定了终极价值和意义的上帝;福柯的“人死了”指的是随着语言回归自身,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于西方哲学中的“人”的概念将失去意义。在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福柯的“人之死”... 尼采的“上帝死了,,指的是人要独立于世界,必须否定那个设定了终极价值和意义的上帝;福柯的“人死了”指的是随着语言回归自身,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于西方哲学中的“人”的概念将失去意义。在尼采的“上帝之死”与福柯的“人之死”之间有着血缘关系:“上帝”和“人”都是人的发明,人借此确立了自身的特权地位;在解构了“上帝”和“人’之后,审美成为人生最重要、最本真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帝之死 人之死 审美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家的生命状态与人生姿态——从两部“艺术家小说”谈起
3
作者 李鲁祥 李晓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1-75,共5页
 在20世纪德语文学中,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和托马斯·曼的《饥饿的人们》都刻画了"饥饿艺术家"的形象。饥饿艺术家处在情感的饥饿状态,不仅得不到公众理解,而且成为嘲笑的对象。两部作品也都暗示出:"饥饿"...  在20世纪德语文学中,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和托马斯·曼的《饥饿的人们》都刻画了"饥饿艺术家"的形象。饥饿艺术家处在情感的饥饿状态,不仅得不到公众理解,而且成为嘲笑的对象。两部作品也都暗示出:"饥饿"只是艺术家的生命状态,其人生姿态却是积极进取的。艺术家形象能鲜明地折射出时代的病症;艺术家身上凝聚着人类的希望;艺术家之死,开启了拯救之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饥饿 血缘本能 拯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风、周扬关于典型理论的论争 被引量:2
4
作者 曹新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6-39,共4页
周扬与胡风之间关于典型问题的论争 ,发生于我国文学界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中典型理论建设的初期阶段。胡风更强调典型中的普遍性方面 ,周扬更强调典型中的特殊性方面 。
关键词 典型 典型性 普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驳类比推理“个别推个别”说 被引量:2
5
作者 董业明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94-96,共3页
我国现行逻辑教科书把类比推理说成是“由个别推个别”的推理。这既有悖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 ,又违背了亚里士多德有关类比推理 (例证 )的论述的原意。中国古代墨家、荀子提出了“异类不比”、“以类行”、“以类度类”、“类不悖 ,虽久... 我国现行逻辑教科书把类比推理说成是“由个别推个别”的推理。这既有悖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 ,又违背了亚里士多德有关类比推理 (例证 )的论述的原意。中国古代墨家、荀子提出了“异类不比”、“以类行”、“以类度类”、“类不悖 ,虽久同理”的“类推”思想 ,认为类比推理要在两个同类的对象之间进行 ,以“类”(一般 )为中介 ,由此及彼 ,由他物推此物 (个别推个别 )。亚里士多德在《工具论》中关于“例证”(类比推理 )思想的本质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比推理 个别 一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墨子参政意识透视 被引量:2
6
作者 孙卓彩 蔡永青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4期56-59,共4页
依附权贵、参政从政是我国历史上士阶层的共同特征和毕生追求。墨子是我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稍后于孔子的士的大师 ,由其“贱民”的出身所决定 ,其参政意识另具特色 ,具有庶民性、献身性、革命性、竞争性和理论的系统性五大特征。但受时... 依附权贵、参政从政是我国历史上士阶层的共同特征和毕生追求。墨子是我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稍后于孔子的士的大师 ,由其“贱民”的出身所决定 ,其参政意识另具特色 ,具有庶民性、献身性、革命性、竞争性和理论的系统性五大特征。但受时代和士阶层圈子的局限 ,其政治主张明显带有空想性和偏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参政意识 庶民性 献身性 革命性 竞争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