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枣庄市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及开发探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满堂 韩笑 吴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3期11804-11807,共4页
以枣庄市山亭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对其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其开发对策。结果表明: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值为6.7,等级为良好。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加大景区宣传力... 以枣庄市山亭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对其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其开发对策。结果表明: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值为6.7,等级为良好。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加大景区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承受力和景区人员素质等开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定量评价 山亭区 综合评价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佳 杨坤 +1 位作者 王慧 谌欣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5期15-22,共8页
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方法,构建海洋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评价模型,以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海洋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02—2013年间,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逐年增加... 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方法,构建海洋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评价模型,以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海洋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02—2013年间,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逐年增加,从2002年的0.606 7增加到2013年的0.765 8。其耦合协调状态2003年为轻度失调发展磨合型,2002年、2004年、2007年均属于初级协调发展同步型,2005年、2006年处于初级协调发展经济社会滞后型,2008—2013年,耦合协调度处在中度协调发展同步型阶段。空间角度来看,2013年辽宁、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耦合协调度处于[0.5,0.6]轻度失调衰退区间,天津、河北、上海、江苏、广西耦合协调度处于[0.4,0.5]中度失调衰退区间。因此,加大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力度、推进海洋经济有效发展、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协同发展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地区 资源利用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任开荣 董继刚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5-59,共5页
该文选取农业部2010-2015年评定的636个休闲农业示范点作为样本,通过Arc GIS和SPSS软件,对我国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休闲农业资源类型丰富,总体可以分为5个一级类和18个二级类,且发展规模和内部结... 该文选取农业部2010-2015年评定的636个休闲农业示范点作为样本,通过Arc GIS和SPSS软件,对我国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休闲农业资源类型丰富,总体可以分为5个一级类和18个二级类,且发展规模和内部结构存在差异。2我国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休闲农业资源在八大地理区域中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最为集中的是华东和华北地区;从省域尺度上看,休闲农业资源主要集中在山东、浙江、福建和辽宁等省,西藏最少;在空间分布密度上,京津冀、长三角是高密度区,川渝和闽东南是次密度区。3我国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是资源、经济、交通、人口和农业基础等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区域内的GDP、公路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闲农业 资源分布 成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游客感知的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旅游发展路径探索——以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韩笑 王唯 李文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6期171-173,182,共4页
对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景区进行实地问卷调研以及深度访谈,应用EXCEL2003、SPSS11.5等软件分析该景区旅游者的特征、旅游者对抱犊崮景区的体验感知及其相关性等方面内容。经过统计分析得出游客对该景区各方面的感知度,游客对抱犊崮景区... 对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景区进行实地问卷调研以及深度访谈,应用EXCEL2003、SPSS11.5等软件分析该景区旅游者的特征、旅游者对抱犊崮景区的体验感知及其相关性等方面内容。经过统计分析得出游客对该景区各方面的感知度,游客对抱犊崮景区的总体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结合数据分析目前该景区存在的相关问题,积极探索抱犊崮景区未来发展旅游业的新路径,以期为抱犊崮景区的进一步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进而提升景区整体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 问卷调查 游客感知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旅游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文杰 《财会通讯(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7-40,共4页
现阶段,企业由于财务危机而导致破产、陷入经营困境的例子屡见不鲜,因而构建科学的合理的预警体系提升对财务预警的监控与识别功能,才能将企业潜在的财务危机消灭在萌芽中。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11家旅游上市公司的29项财务指标进行研... 现阶段,企业由于财务危机而导致破产、陷入经营困境的例子屡见不鲜,因而构建科学的合理的预警体系提升对财务预警的监控与识别功能,才能将企业潜在的财务危机消灭在萌芽中。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11家旅游上市公司的29项财务指标进行研究,构建评估模型与标准并运用BP模糊分析法与聚类分析对其进行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 旅游上市公司 财务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省域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及时空演化——以山东省为例 被引量:47
6
作者 杜霞 方创琳 马海涛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6,共12页
构建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2000—2017年旅游经济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进而对沿海省域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提出发展策略。研究表明:旅游经济和城镇化耦合关系正... 构建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2000—2017年旅游经济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进而对沿海省域旅游经济与城镇化耦合发展提出发展策略。研究表明:旅游经济和城镇化耦合关系正走向良性协调,但是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中心城市的耦合协调性明显优于其他城市,相对发展水平从旅游滞后型向同步型转化。沿海省份旅游经济发展仍有巨大的空间,深度挖掘滨海旅游资源刻不容缓。未来应推进沿海省份高品质全域旅游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建立旅游和城镇化耦合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 城镇化 耦合协调 时空演化 沿海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 被引量:65
7
作者 杜霞 孟彦如 +1 位作者 方创琳 李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546-5559,共14页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建立城镇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2000—2016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格...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是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领域。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建立城镇化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2000—2016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16年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多年平均值表现为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环境水平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生态压力子系统曲线下降,生态状态和生态保护子系统曲线不断上升,生态环境总体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2)2000—2016年耦合协调度逐渐增强,依次经历了严重不协调、基本不协调、基本协调、中度协调、高级协调5个阶段,实现了从极度不协调向优质协调的转变,子系统耦合协调特征从严重不协调-城镇化滞后型向高级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型演变;(3)17地市城镇化以中等水平城镇化区为主要类型,高水平城镇化区集中在济南、青岛"双核"地区和北部的东营,较低水平城镇化区范围逐渐缩小,低水平城镇化区消失;生态环境优质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带威海、青岛、烟台、日照和中部泰安,生态环境中等区从胶济城市带轴线向南北扩散,生态环境较低区主要集中在菏泽、聊城、滨州,生态环境恶劣区不存在;(4)2000—2016年城市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出由沿海城市带、济南都市圈核心城市向西南地区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趋势,子系统耦合协调特征由城镇化滞后型向同步型、生态环境滞后型开始转化,发达城市的集聚作用明显,落后地区的城镇化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 时空格局 山东半岛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芜“红石”沉积环境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彭远新 彭华 +1 位作者 赵全科 朱海彬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1期58-62,共5页
山东莱芜红石公园内出露较大面积的红色岩层,研究其成因及其沉积环境,可以确定当时的古地貌和气候特征,因此具有重要意义。在红色岩层分布区采集7个样品,用XRF、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镜等设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红层主要成份是SiO_2和A... 山东莱芜红石公园内出露较大面积的红色岩层,研究其成因及其沉积环境,可以确定当时的古地貌和气候特征,因此具有重要意义。在红色岩层分布区采集7个样品,用XRF、激光粒度分析仪和扫描电镜等设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红层主要成份是SiO_2和Al_2O_3,沉积粒度以细沙为主,沙粒上具有水成标志。确定莱芜红色岩层为丹霞地貌景观,形成于季节性河流沉积,当时气候比较炎热干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石 环境分析 河流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视体验型亲子旅游产品开发设计研究
9
作者 王文杰 《广东蚕业》 2018年第1期25-26,共2页
文章从我国影视体验型亲子旅游发展的背景出发,分析了目前亲子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针对亲子游与影视旅游的融合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要打造影视背景的亲子主题、注重家庭参与的互动体验以及营造影视主题互动氛围的三大设计策略。
关键词 影视体验 亲子旅游 产品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花米草入侵对闽江口湿地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冰冰 孙志高 +3 位作者 武慧慧 王晓颖 毛立 厉彦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09-2319,共11页
为了探究互花米草入侵影响下闽江河口湿地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闽江河口互花米草不同海向入侵阶段湿地(BF:入侵前的光滩;SA M:入侵1~2年的互花米草湿地;SAM:入侵6~7年的互花米草湿地)土壤中... 为了探究互花米草入侵影响下闽江河口湿地土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闽江河口互花米草不同海向入侵阶段湿地(BF:入侵前的光滩;SA M:入侵1~2年的互花米草湿地;SAM:入侵6~7年的互花米草湿地)土壤中的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影响下湿地土壤中AOA的OTUs、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AOB.互花米草海向入侵降低了土壤中AOA的群落丰富度(OTUs和Chao1指数)和AOB的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但增加了AOA的群落多样性和AOB的群落丰富度.不同入侵年限土壤中的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均是AOA的绝对优势菌门,但AOB在BF和SA M土壤中均以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占优(>90%),而在SAM中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优;不同入侵年限土壤中的Nitrosopumilus均是AOA的优势菌属(>98%),而未分类菌属均是AOB的优势菌属(>90%).互花米草入侵增加了样本间微生物的空间异质性(尤其是AOB),这主要与互花米草较强的拦沙促淤能力增加了环境因子的空间异质性有关.互花米草海向入侵影响下AOA对湿地土壤氨氧化过程起着主导作用.互花米草海向入侵主要通过显著改变土壤pH、EC等理化因子以及氮养分条件而间接影响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氧化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群落结构 互花米草 闽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盐碱土下生物炭配施磷肥对紫花苜蓿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钟尚志 刘学金 +5 位作者 欧阳江晗 屠祥建 宋文政 曹薇 陶奇波 孙娟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5-45,共11页
为探明生物炭和磷肥配施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紫花苜蓿形态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及探索最适生物炭和磷肥配施比例,本试验以滨海盐碱土作为培养基质,设置4个生物炭处理水平(B0:0 g/kg,B5:5 g/kg,B15:15 g/kg,B25:25 g/kg)和5个磷肥处理水平(P... 为探明生物炭和磷肥配施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紫花苜蓿形态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影响及探索最适生物炭和磷肥配施比例,本试验以滨海盐碱土作为培养基质,设置4个生物炭处理水平(B0:0 g/kg,B5:5 g/kg,B15:15 g/kg,B25:25 g/kg)和5个磷肥处理水平(P0:0 mg/kg,P5:5 mg/kg,P10:10 mg/kg,P20:20 mg/kg,P50:50 mg/kg)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对紫花苜蓿植株形态特征、生物量积累、渗透压调节物质、抗氧化酶活性等生长和生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磷肥处理下,紫花苜蓿株高、茎粗、根长、根表面积、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均随着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但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及丙二醛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在B15处理下最有利于缓解盐碱土壤对紫花苜蓿生长的胁迫。生物炭和磷肥配施显著促进紫花苜蓿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积累,尤其在B25处理下,随着磷肥的增加对紫花苜蓿增产效果更为显著。隶属函数分析表明,生物炭对紫花苜蓿的影响综合表现为B15>B25>B5>B0,且在B15P20处理下紫花苜蓿生长及生理相关指标表现最佳;同时,相对于B0P0(对照)处理,总生物量显著增加159.5%。因此,15 g/kg生物炭配施20 mg/kg磷肥对黄河三角洲土壤条件下的紫花苜蓿的生长促进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生物炭 磷肥 生长特征 生理指标 盐碱地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垩纪超静磁带短期负极性事件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大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26-2350,共25页
白垩纪超静磁带,又称白垩纪正极性超时(Cretaceous Normal Superchron,CNS,121.4~83.6 Ma),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的极端地磁场行为。开展CNS期间地磁场特征研究对于认识地球内部物理和化学过程(如外核流体运动、核幔边界热通量体制、地幔... 白垩纪超静磁带,又称白垩纪正极性超时(Cretaceous Normal Superchron,CNS,121.4~83.6 Ma),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的极端地磁场行为。开展CNS期间地磁场特征研究对于认识地球内部物理和化学过程(如外核流体运动、核幔边界热通量体制、地幔对流模式等)的异常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从极性倒转的角度对过去与CNS期间短期负极性事件相关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获得以下主要结论和认识:海相沉积、火山岩和陆相沉积记录共同指示CNS期间可能至少发生了7个(组)短期极性倒转事件,分别在中—晚阿普特期(被命名为M“-1r”或“ISEA”,118~116 Ma)、晚阿普特期—早阿尔布期(~113.3 Ma)、中阿尔布期(被命名为M“-2r”set,~108 Ma)、晚阿尔布期(被命名为M“-3r”set,~102 Ma)、晚塞诺曼期(~96 Ma)、晚土伦期(~91 Ma)和晚康尼亚克期—早圣通期(86~85 Ma),呈现全球同时性特征和4~6 Ma周期。但是,考虑到在古地磁采样与测试方法、地层定年、可能的重磁化和岩石磁学分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CNS期间极性倒转事件的真实性及其发生时间、频率和持续时间等研究结果仍然具有争议。同时,短期负极性事件作为地球发电机数值模拟新的约束条件,有助于更加科学地揭示CNS期间地球内部独特的动力学变化过程以及与白垩纪中期全球地质事件在成因上的内在联系。下一步,开展白垩纪长时间尺度的高精度磁性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相结合的研究,以及针对负极性带的精细岩石磁学分析,是准确约束CNS期间短期极性倒转事件发生规律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纪超静磁带 短期负极性事件 全球记录 白垩纪中期 全球性地质事件 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 地球发电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22年黄河中游水沙变化趋势分析
13
作者 倪杰 苏言柱 +1 位作者 刘东鑫 匡雪梅 《绿色科技》 2024年第18期19-27,共9页
黄河中游是黄河泥沙来源的主要产区,为明确近二十多年来该区域水沙变化特征,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黄河中游头道拐、龙门、潼关、三门峡和花园口5个水文站的1998-2022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征。... 黄河中游是黄河泥沙来源的主要产区,为明确近二十多年来该区域水沙变化特征,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黄河中游头道拐、龙门、潼关、三门峡和花园口5个水文站的1998-2022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除龙门水文站外,其余4个水文站的径流量都呈现出极显著增加趋势,输沙量除头道拐外,其余4个水文站均呈现下降趋势;5个水文站径流量的突变年份主要集中在2005-2008年,输沙量的突变年份无明显规律性,且部分水文站在该研究时段内并未出现突变;小波变换得到研究区径流量和输沙量存在多尺度的周期性变化,径流量的第一主周期集中在27~28a的时间尺度,输沙量的第一主周期集中在10a及31a时间尺度,周期震荡最为剧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径流输沙 趋势性 突变性 周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14
作者 杜宜臻 刘菲 +2 位作者 柳心雨 刘韶菲 牛景懿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2期31-37,共7页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地区。然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开展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对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20年MODIS NDVI数据,结合气候、地...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地区。然而,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开展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对三江源区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20年MODIS NDVI数据,结合气候、地形、植被类型、土壤质地和人类活动等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M-K趋势检验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三江源区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1-2020年,该区域平均NDVI为0.42,其中澜沧江源区NDVI最高(0.54),其次为黄河源区(0.52),长江源区最低(0.32),全区总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格局;黄河源区NDVI变化率在北部表现上升趋势,南部和中部呈现轻微退化趋势,澜沧江源区大部分地方的植被表现出退化的态势,长江源区植被生长状况基本保持不变;驱动因子对三江源区植被NDVI影响力比较为:气温(0.46)>高程(0.40)>降水(0.31)>土壤质地(0.29)>植被类型(0.13)>坡度(0.11)>坡向(0.02)>人类活动(0.004);交互探测结果主要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其次为非线性增强,少部分独立,在所有的驱动因子交互作用中,降水和高程的交互作用对NDVI空间分布的解释力最强(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子 三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产业结构演变的城镇化响应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钱宏胜 杜霞 梁亚红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28,共6页
基于1978—2014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城镇化响应强度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河南省产业结构演变城镇化响应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农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强度呈上升趋势,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具有明显... 基于1978—2014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城镇化响应强度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河南省产业结构演变城镇化响应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农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强度呈上升趋势,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第二产业发展的城镇化响应强度呈现阶段性波动,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强度呈"U"型曲线变化趋势;河南省城镇化响应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区域城镇化类型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区域城镇化总体水平、城镇体系发育程度、区域人口承载能力、产业集聚能力、城市经济密度、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河南省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城镇化 演变 响应强度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戈壁地表砾石粒径反演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曹晓阳 穆悦 +2 位作者 曹晓明 张谱 冯益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97-404,共8页
戈壁地表砾石粒径组成特征反映戈壁形成过程信息,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戈壁改造利用的难易,是开展戈壁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结合高光谱数据的微分变换,遴选出砾石粒径的敏感波段与反演方程,进行戈壁地表砾石粒径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微分变... 戈壁地表砾石粒径组成特征反映戈壁形成过程信息,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戈壁改造利用的难易,是开展戈壁研究的基础和前提。结合高光谱数据的微分变换,遴选出砾石粒径的敏感波段与反演方程,进行戈壁地表砾石粒径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微分变换后的砾石光谱反射率与粒径有较好相关性,相关性最好的波段为908 nm、983 nm和985 nm。其中,对数倒数微分变换之后的反射率与粒径成正相关(R^2=0.61),而一阶微分、平方根微分、对数微分3种变换形式之后的反射率与粒径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3、-0.646、-0.649。将一阶微分变换后的光谱数据与粒径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一元三次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其中对数微分在回归分析中表现最好(R2=0.851),经过验证得出对数微分预测精度(75.27%)高于其他4种微分形式的精度,表明砾石光谱的对数微分变换之后的908 nm波段可应用于戈壁地表砾石粒径的反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 戈壁 粒径 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37)Cs、^(241)Am和^(210)Pb计年的上级湖沉积速率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丁兆运 杨浩 +2 位作者 王小雷 张明礼 杨本俊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0-94,共5页
利用放射性核素210Pb、137Cs及241 Am测年方法,确定上级湖表层沉积物的年龄、沉积速率及其变化,分析湖泊沉积速率变化与自然环境演化、人类活动(尤其是修筑堤坝等水利工程)之间的关系,为合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利用放射性核素210Pb、137Cs及241 Am测年方法,确定上级湖表层沉积物的年龄、沉积速率及其变化,分析湖泊沉积速率变化与自然环境演化、人类活动(尤其是修筑堤坝等水利工程)之间的关系,为合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137Cs测年结果表明,沉积柱芯中137 Cs 1964年时标不明显,不存在1975年、1986年时标;利用241 Am及210Pbex辅助计年,确定质量深度6.37g.cm-2处为1964年,至表层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135g.cm-2.a-1。利用210PbexCRS模式计算出每个样品深度所对应的年代,与历史资料较吻合。210PbexCRS计年结果显示,自1859年以来上级湖的沉积速率不稳定,以二级坝建成使用的1960年为界,划分为建坝前平均沉积速率低及建坝后沉积速率上升两个大的时段。上级湖沉积速率的变化与流域旱、涝变化及人类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7Cs、241Am、210Pb计年 沉积速率 上级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茅和呵叻盆地钾盐矿研究新进展和新认识 被引量:6
18
作者 颜茂都 张大文 李明慧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8,共19页
思茅盆地与呵叻盆地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带。二者的含钾盐建造在区域分布、沉积特征、成盐层位、析盐矿物组合特征及物质来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是中国海相找钾实现突破的重要潜在区之一。尽管目前对两地钾盐矿的成矿认识取得了许多进... 思茅盆地与呵叻盆地属于同一大地构造带。二者的含钾盐建造在区域分布、沉积特征、成盐层位、析盐矿物组合特征及物质来源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比性,是中国海相找钾实现突破的重要潜在区之一。尽管目前对两地钾盐矿的成矿认识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对于二者的关系和成矿模式及规律等还存在着较大争议。为了下一步更好地建立思茅盆地钾盐矿的成矿规律和实现深部找钾的突破,本文从构造背景、地层年代、古气候环境和物质来源等方面对最近一些重要进展和认识做了梳理,现已确定:(1)思茅陆块与印度支那陆块在中生代可能为统一的整体,思茅与呵叻盆地基本位于副热带高压带内,在晚三叠世、中—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具有较好的成盐成钾构造和古气候条件;(2)思茅和呵叻盆地在含钾盐及其下伏地层沉积期间可能具有相似的潜在物源区,包括扬子、松潘—甘孜、可可西里、义敦、北羌塘和南羌塘陆块等;(3)思茅与呵叻盆地钾盐矿的成钾物质主要来自陆源水体,同时也有海水和深部热液补给;(4)思茅和呵叻盆地含钾盐地层的年代部分重叠,但不完全吻合;(5)勐野井钾盐矿与呵叻钾盐矿可能系非同期矿床。综合构造和气候等证据,推测思茅盆地在约85.0 Ma这一呵叻钾盐矿成矿的时段就可能具有了重要的成钾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茅盆地 呵叻盆地 钾盐矿 构造特征 地层年代 古气候环境 物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陵凹陷古新世地下卤水型硼矿成因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春连 孟令阳 +6 位作者 刘成林 余小灿 颜开 刘思晗 游超 栗克坤 滕晓华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3,共13页
中国探明硼资源主要分布于东北和青藏等地区,矿床品位低,共伴生矿物多,开发成本高,开发利用程度低,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目前,在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勘探中发现卤水中B2O3浓度达3 g/L,Li、K、Br、I、Rb、Cs含量超过工业品位,综合利用价... 中国探明硼资源主要分布于东北和青藏等地区,矿床品位低,共伴生矿物多,开发成本高,开发利用程度低,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目前,在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勘探中发现卤水中B2O3浓度达3 g/L,Li、K、Br、I、Rb、Cs含量超过工业品位,综合利用价值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江陵凹陷新生代卤水型硼矿开展水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实验地球化学分析,重点研究了古气候、构造和玄武岩等对卤水成矿的影响,探究其成因机制。研究初步认为,不同的储卤层岩性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玄武岩有强烈的蚀变,说明地下流体对火成岩发生了交代作用,玄武岩的水-岩反应是富硼卤水矿的重要物质来源;一定盐度的流体有利于硼离子的活化,高盐度流体是硼成矿元素主要的迁移载体,表生环境下干热的古气候使含矿水体蒸发浓缩是富硼卤水富集成矿的重要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陵凹陷 古新世 火山喷发 水-岩反应 富硼卤水 成因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利工程对南四湖现代沉积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丁兆运 杨浩 +2 位作者 谢标 张明礼 王小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2-249,共8页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37Cs、210Pb)测年法计算山东省南四湖的沉积速率,采用高纯锗γ谱仪(美国EG&G ORTEC公司)对南四湖上级湖、下级湖的沉积岩柱(DS2和WS2)样品进行137Cs、210Pb放射性活度测试,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湖泊沉积影响的程度...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37Cs、210Pb)测年法计算山东省南四湖的沉积速率,采用高纯锗γ谱仪(美国EG&G ORTEC公司)对南四湖上级湖、下级湖的沉积岩柱(DS2和WS2)样品进行137Cs、210Pb放射性活度测试,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湖泊沉积影响的程度与后果.结果表明:上级湖、下级湖137Cs总蓄积量之比为9.7,说明在二级坝水利工程影响下,流域内侵蚀泥沙及其所吸附的137Cs主要沉积于上级湖;137Cs在湖泊沉积物中的剖面分布与137Cs大气沉降时序的分布模式相背离,故137Cs蓄积峰不具备时标意义.利用210Pb计年的CRS(恒定补给速率)模式分析2个沉积岩柱不同质量深度所对应的年代,结果显示,150多年来南四湖上级湖、下级湖的沉积速率不稳定,以1960年为界划分为两大时段:沉积岩柱底部所对应的年代至1960年,上级湖、下级湖沉积速率平均值分别为0.069、0.160 g/(cm2·a);1960—2010年,二者沉积速率平均值分别为0.218、0.072 g/(cm2·a).可见,二级坝水利工程对南四湖沉积速率产生了重要影响,210Pb计年的CRS模式分析结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沉积速率 ^137Cs、^210Pb计年 南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