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与文化联姻:文化研究及其权力流转 被引量:4
1
作者 卢衍鹏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4-88,共5页
文学与文化联姻,是当代文学理论的一个特色,由此产生出一种可名之为"权力流转"的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相互交融的理论形态。依据对文化不同的理解,联系特定的社会历史情状,可以分为哲学本体论、审美本体论、文化本体论等三种权... 文学与文化联姻,是当代文学理论的一个特色,由此产生出一种可名之为"权力流转"的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相互交融的理论形态。依据对文化不同的理解,联系特定的社会历史情状,可以分为哲学本体论、审美本体论、文化本体论等三种权力模式。第一,文化研究的多元立场、知识阐释解构了本体论,形成了知识型文学理论的权力。第二,通过交流创造理论范式成为文化型文学理论的权力模式,权力流转于反思与元理论之间的博弈中,并已潜入理论地表。第三,文化研究增强了文学理论范式的灵活性、开放性、实践性,为重新赢得社会影响力打开了思路。但是,范式的流散化、随意性使得一时间很难取代元理论体系的优势地位,"文化"与"文本"的异质同构是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权力流转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病隐喻与性别身份建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肺病”意象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冬梅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402-406,共5页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疾病意象之一,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象征系统中重要的文化符码,它与肺病隐喻这一叙事/知识话语系统密切相关。肺病隐喻具有性别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文化身份建构模式。肺病隐喻的男... 肺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常见的疾病意象之一,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象征系统中重要的文化符码,它与肺病隐喻这一叙事/知识话语系统密切相关。肺病隐喻具有性别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文化身份建构模式。肺病隐喻的男性叙事主要关注肺病的道德内涵和社会化倾向,通过肺病隐喻完成男权社会的主体文化身份的建构,进而由肺病隐喻的审美化、意象化取向实现对女性身体的想象和规训;肺病隐喻的女性叙事割断了肺病与女性身体之间的审美想象,企图摆脱男性叙事的扭曲和遮蔽,实现现代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病 隐喻 性别政治 身份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理性思潮与文学研究的现代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卢衍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68,共4页
当代文坛兴起一股反理性思潮,有其必然性和盲目性。社会文化转型时期中日益增长的虚无主义、浮躁文化是反理性思潮的思想基础,西方现代非理性思想是中国文艺学反理性思潮的直接武库,文学研究自身的内在痼疾是反思性思潮蔓延的温床。文... 当代文坛兴起一股反理性思潮,有其必然性和盲目性。社会文化转型时期中日益增长的虚无主义、浮躁文化是反理性思潮的思想基础,西方现代非理性思想是中国文艺学反理性思潮的直接武库,文学研究自身的内在痼疾是反思性思潮蔓延的温床。文学研究的存在语境还没有达到西方"物质发达、精神异化"的程度,更不是主流;中国没有西方那样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理性不仅没有过剩,而且不足。在完成现代性的道路上,反思性思潮是文学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但不能照搬西方反理性模式,而是要建立反思性机制;立足现实,发挥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思想优势;建立多元化的文艺研究范式,形成现代性的博弈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性 文学研究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解放与文学研究的“解放逻辑” 被引量:1
4
作者 卢衍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1-125,共5页
文学研究是一种审美解放,其使命在于运用文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来论证文学对人类解放的意义,指明"解放"的必然路径,树立实现"解放"的宏伟目标,描摹审美解放所能抵达的理想状态,并通过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来完成&qu... 文学研究是一种审美解放,其使命在于运用文学的概念、方法和理论来论证文学对人类解放的意义,指明"解放"的必然路径,树立实现"解放"的宏伟目标,描摹审美解放所能抵达的理想状态,并通过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来完成"解放"。文学研究的"解放逻辑"寻找某种永恒、有效的模式,希望以此解决一切文学问题,获得审美的解放和自由,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变革""进步"和"创新",最终可能导致虚无主义。边界意识在对传统形而上学及其元意识的反驳中显现,是一种新的哲学意识和看待世界的方式。文学研究的边界意识在宏观上可以分为语言层面、知识层面和价值层面,在微观上包括政治边界、经济边界、社会边界和文化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解放 文学研究 解放逻辑 边界意识 元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文学中的《庄子》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爱民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04-108,共5页
《庄子》经过汉学家、传教士的介绍传到德国,其中包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德国文学家所接受,并在创作中有明显的体现。特别是在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中,老庄哲学思想流行一时,卡夫卡等文学家神往庄子。老庄的“无为”哲学和“天人合一”... 《庄子》经过汉学家、传教士的介绍传到德国,其中包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德国文学家所接受,并在创作中有明显的体现。特别是在德国表现主义文学运动中,老庄哲学思想流行一时,卡夫卡等文学家神往庄子。老庄的“无为”哲学和“天人合一”思想被用来构建其新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德国文学 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庄方言中农村常用词语本字考释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凯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6-168,共3页
在枣庄方言中,众多的农村常用词语虽然使用频率高,但是却没有固定的书写形式。本文依据方言本字考释的一般步骤,立足农村中的常用词语,为其寻找正确的书写方式,以期对枣庄方言本字考释工作有所增益。
关键词 枣庄方言 常用词语 本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文学的现代性关联 被引量:1
7
作者 卢衍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3期149-154,共6页
在"年代学"或"断代史"文学研究中,存在二元对立的思想倾向,从现代性、整体性的角度考察80年代文学与90年代文学的关系,更能发现两者在叙事上的"历史连续性",其内在连续性大于表面的"断裂"和差... 在"年代学"或"断代史"文学研究中,存在二元对立的思想倾向,从现代性、整体性的角度考察80年代文学与90年代文学的关系,更能发现两者在叙事上的"历史连续性",其内在连续性大于表面的"断裂"和差异性。通过"缝合"历史的断裂带、对接80、90年代文学通道,梳理中国现代性历史经验的文学表达方式,发掘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来把握当代中国的自我理解和自我认同,并在连续性的时空中摸索其审美逻辑和内在规律。"现代派"小说表征了80年代中国的现代化想象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表达了"个人"对"现代"的敏感体验,90年代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的纷争其实在80年代就已经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连续性 现代性 文学现代性 年代文学 现代性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病隐喻与两性身体叙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病”意象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冬梅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13-116,130,共5页
性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典型的疾病意象之一,对性病的关注涉及对妓女生活的想象,而性别文化身份的差异在对妓女的叙事上体现为两种不同的身体叙事方式。男性主体的中心意识使文学创作更多地表现为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体现着"民族... 性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典型的疾病意象之一,对性病的关注涉及对妓女生活的想象,而性别文化身份的差异在对妓女的叙事上体现为两种不同的身体叙事方式。男性主体的中心意识使文学创作更多地表现为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体现着"民族—国家"的"大意义";女性的历史边缘处境使女性书写更多地呈现为自由伦理的私人叙事,作为一种"小意义"而存在着。对于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性病,宏大叙事侧重于把女性身体编织进政治、道德、历史的意义圈,强调女性身体的公共性;私人叙事强调性病之于女性的私人经验,呈现女性身体的私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病 隐喻 私人叙事 公共身体 私人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庄方言中农村常用词语本字续考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凯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4-356,共3页
枣庄方言中有很多的农村常用词语的本字不能确定,成为方言研究中的一大障碍。本文继《枣庄方言中农村常用词语本字考释》之后,又进一步考证了在农村中为百姓耳熟能详的词语之本字,以期对枣庄方言的研究有所补益之用,同时希望推动枣庄的... 枣庄方言中有很多的农村常用词语的本字不能确定,成为方言研究中的一大障碍。本文继《枣庄方言中农村常用词语本字考释》之后,又进一步考证了在农村中为百姓耳熟能详的词语之本字,以期对枣庄方言的研究有所补益之用,同时希望推动枣庄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庄方言 常用词语 本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 被引量:1
10
作者 卢衍鹏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92-95,共4页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处于遮蔽状态,"文化研究"以其天然的政治性迫使文学研究者重新思考政治的地位、影响和价值。只有将政治通过审美的途径进行转化,才能真正处理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关于文学的政治性问题论争有些明显的倾...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一直处于遮蔽状态,"文化研究"以其天然的政治性迫使文学研究者重新思考政治的地位、影响和价值。只有将政治通过审美的途径进行转化,才能真正处理好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关于文学的政治性问题论争有些明显的倾向,目前急需关注的问题是一种"去政治化"的思潮正在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化研究 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献礼片的“我”叙事与亲近传播:从《我的1919》到“我和我的”三部曲
11
作者 张磊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6,共9页
献礼片作为中国类型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其在弘扬主流价值观和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缘于献礼片的叙事功能和传播策略。献礼片的叙事和传播研究需要明确的核心问题在于叙事概念的界定、叙事人称的选择以及传播策略的运... 献礼片作为中国类型电影的一个重要类型,其在弘扬主流价值观和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缘于献礼片的叙事功能和传播策略。献礼片的叙事和传播研究需要明确的核心问题在于叙事概念的界定、叙事人称的选择以及传播策略的运用。献礼片“我”叙事实现了个体与国家之间的情感共鸣,构建了集体记忆,促进了从个体身份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变。“我”叙事与亲近传播不仅拉近了观众与历史的距离,而且通过情感共鸣和代际情感的交融,增强了民族共同体凝聚力和国民文化认同。献礼片的叙事与传播策略,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浸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展现了电影在国家认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献礼片 “我”叙事 亲近传播 集体记忆 家国情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私人生活”探究中国20世纪90年代文学的现代性
12
作者 卢衍鹏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0-183,共4页
"个人化写作"、"私人写作"是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的标志性特征,是对公共生活变迁的文学反映,是文学自律的时代发展,是弥合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粘合剂。陈染、林白的文学创作是一种性别政治、时代症候... "个人化写作"、"私人写作"是九十年代的"女性文学"的标志性特征,是对公共生活变迁的文学反映,是文学自律的时代发展,是弥合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粘合剂。陈染、林白的文学创作是一种性别政治、时代症候和自恋共同体等多重因素的混合体,很有必要探究其文化隐喻、时代症候和合法性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人生活” 文学现代性 私人性写作 陈染 林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庄思想对朝鲜半岛文化与文学的影响
13
作者 张爱民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8-132,共5页
在朝鲜半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比较而言,儒学与佛教的影响是明显而强大的,而道家文化的影响是隐蔽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朝鲜半岛的文学、文化中感受到老庄思想影响的深刻性。研究这一问题,对揭示老庄思想在朝鲜半岛哲学和... 在朝鲜半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比较而言,儒学与佛教的影响是明显而强大的,而道家文化的影响是隐蔽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朝鲜半岛的文学、文化中感受到老庄思想影响的深刻性。研究这一问题,对揭示老庄思想在朝鲜半岛哲学和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变化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朝鲜 宗教 文学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语境的嬗变与生产主体的选择——论20世纪90年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建立
14
作者 卢衍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5期51-55,87,共6页
20世纪90年代延续并改造了80年代的文化逻辑,其文化语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意识形态辐射至文学生产领域,实用主义、功利意识取代精神启蒙和理想主义,市场法则取代晕轮效应,文学市场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文学生产... 20世纪90年代延续并改造了80年代的文化逻辑,其文化语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意识形态辐射至文学生产领域,实用主义、功利意识取代精神启蒙和理想主义,市场法则取代晕轮效应,文学市场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文学生产主体包括以"单位"为代表的组织化生产和以"自由撰稿人"为代表的个体化生产,在博弈中相互交流、渗透、交叉,表征着写作者的分化与知识分子的选择,彰显出该年代文学生产机制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延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产机制 文化语境 生产主体 20世纪90年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自信与古代文学研究“现代转向”
15
作者 姜克滨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3期119-126,共8页
文化自信概念的提出,启发我们重新审视当下的古代文学研究,新时代的古代文学研究必须有新的现代转向,加强新话语体系建设,重构新的研究范式。“海外汉学”“文化研究”的兴起,为新时代的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古代文学研究... 文化自信概念的提出,启发我们重新审视当下的古代文学研究,新时代的古代文学研究必须有新的现代转向,加强新话语体系建设,重构新的研究范式。“海外汉学”“文化研究”的兴起,为新时代的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古代文学研究,要以考证为中心,着重于阐发“义理”,“回归原典”,做原创性的研究,以审美化的本体阐释为法则,归纳总结文学创作规律和美学原则,提炼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从而创造新的文学理论。古代文学研究要“国际化”,一方面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走理论化、科学化道路;另一方面,推进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的英文写作和创办英文版的文学期刊,扩大中国文论的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现代转向 考证 审美化本体阐释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梦”的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重建 被引量:8
16
作者 卢衍鹏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0-154,180,共6页
"中国梦"是当前党和政府倡导的国家话语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形象对外传播的价值内核。首先,中国形象的传播要围绕"中国梦"进行,要从内涵、目标和方式等环节重新思考。其次,"中国梦"在全球的展示和延伸... "中国梦"是当前党和政府倡导的国家话语核心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形象对外传播的价值内核。首先,中国形象的传播要围绕"中国梦"进行,要从内涵、目标和方式等环节重新思考。其次,"中国梦"在全球的展示和延伸要依靠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尤其要着眼于新形势下的全新打造。所以说,"中国梦"的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重建应该是同一个历史进程的不同侧面,必须立足国际话语场域和全球传播语境进行中国梦的话语阐释和中国形象的价值重建,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以及新形势下的媒体转型发展,为中国参与建构国际话语体系提供了有利时机,以中国梦为核心的中国话语体系要在新媒体的发展中建立和拓展对外传播的新平台。"中国梦"对外传播的目的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生产出具有中国价值、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以中华文化特有的感染力、亲和力增强对外传播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对外传播 中国形象 文化价值 话语体系 国家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解放及其批判反思 被引量:12
17
作者 卢衍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5-118,共4页
审美解放研究,至少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追根溯源,分析从"解放"到"审美解放"的发展逻辑,探寻审美解放的必然性、阶段性和合法性,以及与其他解放形式的关系;第二,中西对比,分析西方审美解放与中国审美解放的区别... 审美解放研究,至少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追根溯源,分析从"解放"到"审美解放"的发展逻辑,探寻审美解放的必然性、阶段性和合法性,以及与其他解放形式的关系;第二,中西对比,分析西方审美解放与中国审美解放的区别与联系,归纳审美解放的基本模式和有效路径;第三,批判反思,比较中西审美解放的异同,在多元语境和理论框架下分析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 审美解放 审美超越 批判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再出发 被引量:32
18
作者 王冬梅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65-169,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启新的历史,有望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再出发的起点稳步渐进,呈现出由浅到深、由外到内、由此及彼的三大特点。再出发的视角与内涵主要是文化的挖掘,包括人本性挖掘、...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和施行,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启新的历史,有望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再出发的起点稳步渐进,呈现出由浅到深、由外到内、由此及彼的三大特点。再出发的视角与内涵主要是文化的挖掘,包括人本性挖掘、日常性揭示和公共性展示。再出发的推进与突破关键在创新突破,主要是突破文化资本化思维,重塑文化保护观念;突破文化管理科层化,创新文化保护机制;突破学科界限,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再出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结构、道德实践和道德有效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任辉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14,共6页
伦理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命题,一个是道德原则问题,在时间跨度和地域广度的涵盖上,确立尽可能广泛适用的伦理学准则标尺;二是道德有效性问题,也就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讨论道德的实践性问题。在道德原则问题上,能充分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 伦理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命题,一个是道德原则问题,在时间跨度和地域广度的涵盖上,确立尽可能广泛适用的伦理学准则标尺;二是道德有效性问题,也就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讨论道德的实践性问题。在道德原则问题上,能充分折射出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状况,而在道德实践有效度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能够反映此等道德原则在社会生活中的有效度,也同时可以反映一个特定社会总体面貌。在伦理规范和道德实践有效度之间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组织结构,也就是道德主体的社会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设定。在这方面,世俗社会和宗教社会截然不同。造就这种差异的根源是具有原初性的历史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结构 道德规范 道德实践 道德有效性 世俗道德 宗教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流文化的解构与文化研究的重生 被引量:19
20
作者 卢衍鹏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34-137,共4页
中国当代主流文化已经并将继续被解构,因为消费文化的市场逻辑扰乱了主流文化的生态平衡,主流文化的保守使其丧失了关怀现实的意识、形象的形式和与时俱进的价值诉求。文化研究也陷入困局,文化研究的开放性、建构性无法掩饰其抽象性、... 中国当代主流文化已经并将继续被解构,因为消费文化的市场逻辑扰乱了主流文化的生态平衡,主流文化的保守使其丧失了关怀现实的意识、形象的形式和与时俱进的价值诉求。文化研究也陷入困局,文化研究的开放性、建构性无法掩饰其抽象性、浮躁性,必须深入中国语境和文化体制寻找文化研究之根;文化研究的批判性和反思性逐渐弱化,必须重新审视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关系;文化研究的分化导致其不确定性,必须找到契合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节点,突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标杆价值。要实现主流文化的重塑与文化研究的重生,必须以媒体为核心打造主流文化主导的平台,推动主流文化大众化;拓展精英文化世俗化的多种渠道,拉近与大众的距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全球化的视野探求中国主流文化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研究 主流文化 解构 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