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3,5-三取代咪唑衍生物的高效合成方法
1
作者 杨峥 丛兴顺 +2 位作者 陈益武 张刚 解恒参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1,共6页
以芳甲酰甲醛、芳基脒和乙酸酐为起始原料,在80℃的醋酸溶剂中,经分子内环化/分子间亲电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系列2,3,5-三取代咪唑衍生物,优化收率在63%~82%之间.所有产物的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和高分辨率质谱证实,并且化合物4... 以芳甲酰甲醛、芳基脒和乙酸酐为起始原料,在80℃的醋酸溶剂中,经分子内环化/分子间亲电加成反应,合成了一系列2,3,5-三取代咪唑衍生物,优化收率在63%~82%之间.所有产物的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和高分辨率质谱证实,并且化合物4c的结构得到了X-单晶衍射的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甲酰甲醛 芳基脒 咪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庄煤在双氧水温和氧化条件下萃取产物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鞠彩霞 李凤刚 +5 位作者 付微婷 耿超 王超 宗志敏 张洪 魏贤勇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37,共5页
在微波辅助下H2O2氧化前后分别用四氯化碳对枣庄煤进行萃取,并利用红外色谱仪和GC/MS/MS对各萃取物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可检测到枣庄煤CCl4萃取物中有37种化合物,主要包括脂肪烃、芳香烃和含杂原子的有机化合物.检测出的物质中脂... 在微波辅助下H2O2氧化前后分别用四氯化碳对枣庄煤进行萃取,并利用红外色谱仪和GC/MS/MS对各萃取物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可检测到枣庄煤CCl4萃取物中有37种化合物,主要包括脂肪烃、芳香烃和含杂原子的有机化合物.检测出的物质中脂肪烃绝大多数为烷烃,共七种,醇类和酮类各五种,还有芳香烃、酰胺、醛、脂等常见有机化合物.脂肪烃包括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含杂原子化合物有含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庄煤 双氧水 温和氧化 萃取 GC/MS/MS FT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枣庄煤H_2O_2氧化残渣分离 被引量:2
3
作者 鞠彩霞 李凤刚 +6 位作者 张晗 赵玉亮 付微婷 赵兰美 宗志敏 张洪 魏贤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44-1047,共4页
为氧化残渣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枣庄煤H2O2氧化后的残渣依次用二硫化碳、苯、甲醇进行索氏分级萃取,并利用GC/MS/MS和FTIR对各级萃取物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煤经氧化萃取后其煤基大网状结构基本没变,其中CS2萃取液检测出56... 为氧化残渣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枣庄煤H2O2氧化后的残渣依次用二硫化碳、苯、甲醇进行索氏分级萃取,并利用GC/MS/MS和FTIR对各级萃取物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煤经氧化萃取后其煤基大网状结构基本没变,其中CS2萃取液检测出56种化合物,以芳香烃为主;苯萃取液共检测到18种化合物,以含氧化合物为主;甲醇萃取液检测出26种化合物,主要是酯类化合物.并初步探讨了溶剂萃取的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庄煤 H2O2 氧化残渣 GC/MS/MS 二硫化碳 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BaSO4/PE复合材料与临床材料性能对比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晗 牟丹 +1 位作者 彭湃 柴鑫玲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2-54,63,共4页
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铝酸酯偶联剂改性硫酸钡(Al-BaSO4)/聚乙烯(PE)复合材料。重点研究了AlBaSO4与PE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机制,并且对Al-BaSO4/PE复合材料与临床应用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对比。运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能谱仪(EDS... 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铝酸酯偶联剂改性硫酸钡(Al-BaSO4)/聚乙烯(PE)复合材料。重点研究了AlBaSO4与PE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机制,并且对Al-BaSO4/PE复合材料与临床应用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对比。运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能谱仪(EDS)、扫描电镜(SEM)及万能拉伸试验等测试方法,表征了复合材料的结构、填料分布、形貌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铝酸酯偶联剂改善了BaSO4与PE的相容性,Al-BaSO4在聚乙烯基体中的分散性较好,Al-BaSO4/PE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优于临床应用产品的力学性能。Al-BaSO4/PE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与临床应用产品相比,提高了10.4%;断裂伸长率与临床应用产品相比,提高了14.2%;弯曲强度与临床应用产品相比提高了1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临床产品 分散性 力学性能 界面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l_4溶剂下CO_2超临界萃取枣庄煤的产物分析
5
作者 鞠彩霞 李凤刚 +6 位作者 闫鹏 赵玉亮 孟宪鑫 张洪 魏贤勇 宗志敏 丛兴顺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0,共5页
在CCl_4夹带剂作用下CO_2超临界萃取枣庄煤,为煤超临界萃取产物的利用提供了的理论依据,同时对煤的成煤环境进行分析。萃取物中共检测出48种有机化合物。其中包括7种芳烃类(占35.382%)、9种酯类(占36.148%)、19种烷烃类(占14.410%)、1... 在CCl_4夹带剂作用下CO_2超临界萃取枣庄煤,为煤超临界萃取产物的利用提供了的理论依据,同时对煤的成煤环境进行分析。萃取物中共检测出48种有机化合物。其中包括7种芳烃类(占35.382%)、9种酯类(占36.148%)、19种烷烃类(占14.410%)、1种酸酐类(占0.376%)、1种脂肪酸类(占2.199%)、1种烯烃类(占0.382%)、1种酮类(占1.953%)和9种其他物质(占9.151%)。其中卤代烃(占3.007%),检测出一种环八硫(占1.397%)。检测出的正烷烃具有偶碳优势,从而可推测成煤环境多出现在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系中,盐湖或高含盐地层中。检测到生物标志物:2,6,10,14-四甲基十六烷(植烷)占1.028%。扫描电镜观察萃取前后的煤表面形貌变化,比表面测试表明萃余煤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变大,XRD显示出θ为29.5°时有机峰减弱至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庄煤 CO2 超临界萃取 GC/MS/MS SEM 成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溶剂下超临界CO_2萃取枣庄煤的产物分析
6
作者 鞠彩霞 李凤刚 +8 位作者 闫鹏 付东鲁 候宪云 黄艳妮 刘迪 张洪 魏贤勇 宗志敏 丛兴顺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2-77,共6页
在苯夹带剂作用下CO_2超临界萃取枣庄煤,为煤中低温超临界萃取产物的利用提供了的理论依据,同时对煤的成煤环境进行分析。萃取物中共检测出52种有机化合物。其中包括14种芳烃类(占36.81%)、8种酯类(占20.97%)、17种烷烃类(占24.12%)、3... 在苯夹带剂作用下CO_2超临界萃取枣庄煤,为煤中低温超临界萃取产物的利用提供了的理论依据,同时对煤的成煤环境进行分析。萃取物中共检测出52种有机化合物。其中包括14种芳烃类(占36.81%)、8种酯类(占20.97%)、17种烷烃类(占24.12%)、3种酮类(占11.72%)、2种脂肪酸(占2.43%)、1种酸酐(占0.229%)和7种其他物质(占3.60%)。对煤样进行电镜扫描,发现萃取过程对煤样表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检测到生物标志物:2,6,10,14-四甲基十六烷(植烷)2,6,10,14-四甲基十五烷(姥姣烷)、17α,18β-28,30双降藿烷和γ-谷甾醇等。检测出的姥鲛烷和植烷二种类异戊二烯烃,其Pr/Ph<1可推测成煤环境主要是在较强还原状态下进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庄煤 超临界CO2萃取 GC/MS/MS 成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载方式对Zr基非晶复合材料变形行为的影响
7
作者 丁小明 张临财 蒋波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0-75,共6页
制备了含有8at%Ta元素的Zr基相应的非晶复合材料和Zr基完全非晶合金,研究了其在压缩和弯曲两种加载方式下的变形行为。结果发现,在压缩过程中,Ta固溶体粒子的存在可以阻碍剪切带的扩展,促使多重剪切带的萌生。因此,Ta固溶体相的存在可... 制备了含有8at%Ta元素的Zr基相应的非晶复合材料和Zr基完全非晶合金,研究了其在压缩和弯曲两种加载方式下的变形行为。结果发现,在压缩过程中,Ta固溶体粒子的存在可以阻碍剪切带的扩展,促使多重剪切带的萌生。因此,Ta固溶体相的存在可以有效的改善非晶合金的压缩塑性而不降低其强度;弯曲加载过程中,由于Ta固溶体和非晶基体的模量以及强度差异,两者的界面处会产生大的应力集中,在连续载荷的作用下,裂纹迅速沿着两者的界面形成并开裂,最终导致该非晶复合材料的失效,同时,相比于完全非晶合金,其断口上的临界剪切位移显著减少,且与Ta固溶体相的尺寸相当,因而Ta固溶体相的存在降低了非晶合金的弯曲塑性变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块非晶 Ta粒子 压缩 弯曲 断口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改性生物炭负载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对染料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吴鸿伟 朱大成 +3 位作者 王登峰 陈迪 张秀华 张宝营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90,共6页
实验制备了碱改性生物炭负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BC/N-HAP),并以罗丹明B(RB)为目标污染物,考察该材料负载量、吸附剂使用量、pH及共存离子对罗丹明B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成功负载到... 实验制备了碱改性生物炭负载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BC/N-HAP),并以罗丹明B(RB)为目标污染物,考察该材料负载量、吸附剂使用量、pH及共存离子对罗丹明B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成功负载到生物炭表面,当负载率为100:1(W/W BC:N-HAP),复合材料使用量为50 mg,体系pH为10时,60 min内罗丹明B的去除率为87.8%。动力学研究表明,该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热力学研究表明,该过程是自发吸热反应,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静电作用是复合材料吸附RB染料的主要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吸附 罗丹明B 纳米羟基磷灰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剂对微孔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晓霞 张旭东 +4 位作者 甄茂民 李晓东 赵志颖 江皓 邹美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46,共8页
以可膨胀石墨(EG)、可膨胀石墨/三聚氰胺聚磷酸盐(EG/MPP)和可膨胀石墨/三聚氰胺聚磷酸盐/甲基膦酸二甲酯(EG/MPP/DMMP)为阻燃剂制备了具有阻燃功能的微孔聚氨酯弹性体(MPUE),通过热重分析、极限氧指数(LOI)测定仪及水平垂直燃烧测试,... 以可膨胀石墨(EG)、可膨胀石墨/三聚氰胺聚磷酸盐(EG/MPP)和可膨胀石墨/三聚氰胺聚磷酸盐/甲基膦酸二甲酯(EG/MPP/DMMP)为阻燃剂制备了具有阻燃功能的微孔聚氨酯弹性体(MPUE),通过热重分析、极限氧指数(LOI)测定仪及水平垂直燃烧测试,研究了阻燃剂对微孔聚氨酯弹性体热降解行为和阻燃性能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阻燃剂对力学性能、动态减振、耐蠕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EG,在质量分数20%以上才对MPUE具有较明显的阻燃效果,但随着EG含量增加,MPUE的动态减振效果和耐蠕变性能变差。EG与MPP复配,对MPUE的阻燃性能有显著改善,但MPUE的动态减振和耐蠕变性能等指标仍偏高。EG/MPP/DMMP复配,阻燃性能进一步提升,并且改善了动态减振性能和耐蠕变性能,质量分数为11%,m(EG)/m(MPP)/m(DMMP)=1:2:1时,MPUE的LOI仍有27.8%,动静刚度比降到了1.3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孔聚氨酯弹性体 可膨胀石墨 阻燃 动态减振 耐蠕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辐射条件下两种煤的萃取规律 被引量:7
10
作者 鞠彩霞 李凤刚 +2 位作者 宗志敏 张洪 魏贤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15-618,共4页
针对去除兖州煤和神府煤中的含氧化合物同时富集芳烃与脂肪烃类化合物的问题.通过在微波辐射条件下采用不同溶剂分别萃取的方法加以研究,力图寻找一条比较简捷、实用而且萃取效果较好的方法.分别以二硫化碳、丙酮和四氢呋喃(THF)作为溶... 针对去除兖州煤和神府煤中的含氧化合物同时富集芳烃与脂肪烃类化合物的问题.通过在微波辐射条件下采用不同溶剂分别萃取的方法加以研究,力图寻找一条比较简捷、实用而且萃取效果较好的方法.分别以二硫化碳、丙酮和四氢呋喃(THF)作为溶剂,在微波辐射条件下对兖州煤和神府煤各自进行了萃取,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萃取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兖州煤和神府煤在微波辐射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不同,可初步确定在微波辐射条件下除去煤中含氧化合物的萃取路线.总结出了两种煤溶剂萃取规律,并研究微波与煤炭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探讨了微波萃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兖州煤 神府煤 萃取规律 微波辐射 GC MS 二硫化碳 丙酮 四氢呋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星中的皂甙和多羟基甾体化合物 被引量:10
11
作者 郭万成 刘丽娟 +5 位作者 张翠仙 彭勤龙 闫素君 陆伟刚 苏镜娱 曾陇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08-114,共7页
海洋无脊椎动物海星的次级代谢产物以皂甙和多羟基甾醇为主 ,且多具有明显的生理活性。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海星中皂甙和多羟基甾体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海星 皂甙 研究进展 甾体化合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 综述 生理活性 多羟基甾醇 次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盐催化尿素和1,2-丙二醇合成碳酸丙烯酯 被引量:5
12
作者 柏冬 张学兰 +3 位作者 吴井 李华强 王烟霞 王登峰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3-67,共5页
考察了各种锌盐催化尿素和1,2-丙二醇(PG)合成碳酸丙烯酯(PC)的催化性能。几种催化剂中,氯化锌具有最佳的催化性能。以氯化锌为模板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条件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尿素3.0 g、PG... 考察了各种锌盐催化尿素和1,2-丙二醇(PG)合成碳酸丙烯酯(PC)的催化性能。几种催化剂中,氯化锌具有最佳的催化性能。以氯化锌为模板催化剂,考察了反应条件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催化剂用量对催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尿素3.0 g、PG 7.62 g、反应温度170℃、反应时间3 h、催化剂用量0.4 g时,PC收率可达到82.9%。傅里叶红外表征进一步说明,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它们活化尿素分解为异氰酸的能力有关;然后,异氰酸与催化剂作用生成中间物种,在PG的作用下最终生成PC。最后,基于以上催化测试和表征结果,提出了尿素和PG反应合成PC可能的催化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1 2-丙二醇 碳酸丙烯酯 氯化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渡金属改性的Mg-Al复合氧化物催化尿素与苯酚绿色合成水杨酰胺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学兰 张涛 +7 位作者 魏淑伟 吴鸿伟 赵雪英 肖瑞瑞 王振华 路文学 陈政 王登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5-64,共10页
借助水滑石“记忆效应”制备了过渡金属修饰的Mg-Al类滑石(HT-M,M为Cr^(3+)、Mn^(2+)、Fe^(3+)、Co^(2+)、Cu^(2+))前驱体,将其在450℃煅烧,获得了过渡金属改性的Mg-Al复合氧化物(CHT-M),并将它们用于催化尿素与苯酚合成水杨酰胺。采用... 借助水滑石“记忆效应”制备了过渡金属修饰的Mg-Al类滑石(HT-M,M为Cr^(3+)、Mn^(2+)、Fe^(3+)、Co^(2+)、Cu^(2+))前驱体,将其在450℃煅烧,获得了过渡金属改性的Mg-Al复合氧化物(CHT-M),并将它们用于催化尿素与苯酚合成水杨酰胺。采用X射线衍射(XRD)、N_(2)吸附-脱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等手段表征了HT-M和CHT-M的结构、织构、形貌和表面碱性质。研究表明:过渡金属离子在进入水滑石层板的同时,还可调变CHT-M催化剂碱性位数量;由于苯酚酚羟基氢原子可被催化剂碱性位吸附活化,因此,在反应温度210℃、反应时间12 h、催化剂用量0.3 g的最佳条件下,具有最高表面碱量的CHT-Mn获得了最高的水杨酰胺收率(41.2%)。更为重要的是,CHT-Mn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后,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它是绿色合成水杨酰胺的高活性多相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水滑石 过渡金属 尿素 水杨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中铝的酸浸动力学 被引量:8
14
作者 伊文涛 闫春燕 袁红梅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8,17,共5页
立足于枣庄地区丰富的煤矸石资源,为探求其高值化开发利用途径,采用焙烧活化及盐酸浸取法对煤矸石中铝的提取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对影响铝浸出率的因素如矸石粒度、焙烧温度和时间、酸浸液浓度、搅拌时间和速度、固液比等进行了考察,... 立足于枣庄地区丰富的煤矸石资源,为探求其高值化开发利用途径,采用焙烧活化及盐酸浸取法对煤矸石中铝的提取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对影响铝浸出率的因素如矸石粒度、焙烧温度和时间、酸浸液浓度、搅拌时间和速度、固液比等进行了考察,并对浸取过程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粒度为60目的煤矸石,在焙烧温度650℃,焙烧时间60 min,HCl浓度4 mol/L,浸出温度30℃,浸出时间2 h,固液比(质量体积比)(1∶4)g/mL的条件下,煤矸石中铝的浸出率可高达85%。对煤矸石中铝的浸出动力学研究表明,该浸出过程符合未反应收缩核模型,该浸取过程速率受化学反应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浸出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农林生物质稻草的催化热解动力学特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肖瑞瑞 杨伟 于广锁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01-1005,共5页
采用热重法对稻草的催化热解特性及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Coats-Redfern法对稻草的催化热解过程进行了拟合计算,得到稻草热解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结果表明,酸洗脱灰后稻草热解的初始温度和结束温度都有所升高,稻草的热解反应... 采用热重法对稻草的催化热解特性及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Coats-Redfern法对稻草的催化热解过程进行了拟合计算,得到稻草热解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结果表明,酸洗脱灰后稻草热解的初始温度和结束温度都有所升高,稻草的热解反应活性明显降低,热解曲线向高温区移动;而金属盐的加入使稻草的热解曲线向低温区移动,反应活性增加。酸洗后稻草热解活化能升高,加入不同浓度的钾离子、钙离子和镁离子后求得的活化能明显降低,而且加入金属离子的浓度越高,稻草热解的活化能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 催化热解 动力学 Coats-Redfern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iO_2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表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隋吴彬 郑经堂 +1 位作者 仇实 吴明铂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7-49,共3页
以大孔-介孔炭材料为催化剂载体,用溶胶-凝胶法合成制备复合光催化剂C-TiO2,并分别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UV-Vis漫反射光谱(DRS)对其物性进行表征;采用该复合催化剂降解甲基橙溶液评价其光催化效果.结果表明:C-TiO2... 以大孔-介孔炭材料为催化剂载体,用溶胶-凝胶法合成制备复合光催化剂C-TiO2,并分别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UV-Vis漫反射光谱(DRS)对其物性进行表征;采用该复合催化剂降解甲基橙溶液评价其光催化效果.结果表明:C-TiO2复合材料不是简单的物理负载,而是在合成制备及高温煅烧后,在载体与催化剂的界面处发生了化学键合;与P25-TiO2相比,该复合催化剂催化效果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iO2 X射线衍射 透射电子显微镜 漫反射光谱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生物炭对水体中头孢噻肟的吸附机制 被引量:17
17
作者 吴鸿伟 陈萌 +4 位作者 黄贤金 苏宗杰 孙泰龙 谭晓燕 冯启言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527-2534,共8页
采用液相浸渍方法制备3种改性生物炭,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比表面积测定仪和元素分析仪等手段表征生物炭表面结构形貌和组成.以头孢噻肟为探针分子,考察改性生物炭对头孢噻肟的吸附性能及吸附影响因素,并探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30... 采用液相浸渍方法制备3种改性生物炭,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比表面积测定仪和元素分析仪等手段表征生物炭表面结构形貌和组成.以头孢噻肟为探针分子,考察改性生物炭对头孢噻肟的吸附性能及吸附影响因素,并探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30min时碱改性生物炭(BC-NaOH)对头孢噻肟的吸附率为83%,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吸附率显著大于其他几种材料.热力学研究表明,BC-NaOH吸附头孢噻肟是自发放热过程.基于反应热力学及吸附率影响因素分析,得出BC-NaOH吸附头孢噻肟的机理是疏水亲和作用和静电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生物炭 头孢噻肟 吸附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稠油组分间相互作用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范维玉 白金美 +3 位作者 任崇桂 张铜耀 南国枝 李水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3-126,共4页
考察了辽河稠油脱沥青质油、胶质、沥青质及胶质与沥青质混合物对水包稠油乳状液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包稠油乳状液体系中,辽河脱沥青质油中饱和分、芳香分的存在能够促进胶质与乳化剂的相互作用,降低体系的油水界... 考察了辽河稠油脱沥青质油、胶质、沥青质及胶质与沥青质混合物对水包稠油乳状液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包稠油乳状液体系中,辽河脱沥青质油中饱和分、芳香分的存在能够促进胶质与乳化剂的相互作用,降低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辽河胶质与沥青质两者之间相互作用较弱,对油水界面张力影响很小;沥青质的界面活性高于胶质和脱沥青质油,在水包稠油乳状液的形成过程中,沥青质起主要稳定作用;具有高芳碳率、低烷基碳率、高芳香环缩合程度的组分在水包稠油乳状液中界面活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 沥青质 脱沥青质油 乳化剂 相互作用 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土矿物对煤泥表面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亓欣 匡亚莉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6-128,共3页
针对黏土含量较高的难处理煤泥水,以深度脱灰后的浮选精煤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Zeta电位仪研究了3种常见黏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对煤泥表面性质的影响。电子显微镜扫描结果表明:高岭石和伊利石在煤泥水中分散性差,... 针对黏土含量较高的难处理煤泥水,以深度脱灰后的浮选精煤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Zeta电位仪研究了3种常见黏土矿物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对煤泥表面性质的影响。电子显微镜扫描结果表明:高岭石和伊利石在煤泥水中分散性差,存在较多大颗粒,有利于煤泥水沉降,而蒙脱石软化崩解后粒度更细,更易均匀分散,不利于煤泥水沉降。Zeta电位测定结果显示:高岭石和伊利石对煤表面的电负性影响较小,而蒙脱石增加了混合煤样的电负性,使煤泥颗粒更易稳定悬浮,不利于煤泥水沉降。从混合煤样的表面形貌和电位测定结果可得出,蒙脱石是影响煤泥水沉降效果的主要黏土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矿物 高岭石 蒙脱石 伊利石 煤泥 煤泥水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Fe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催化氨基甲酸甲酯与甲醇合成碳酸二甲酯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登峰 张学兰 +3 位作者 柏冬 曹楠 魏伟 孙予罕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56-260,共5页
分别以浸渍法、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Zn-Fe复合氧化物。并以它们为催化剂,以氨基甲酸甲酯和甲醇为原料,在釜式反应器中合成了碳酸二甲酯(DMC),考察了煅烧温度对复合氧化物催化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RD对制备的Zn-Fe复合氧化物进行... 分别以浸渍法、共沉淀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Zn-Fe复合氧化物。并以它们为催化剂,以氨基甲酸甲酯和甲醇为原料,在釜式反应器中合成了碳酸二甲酯(DMC),考察了煅烧温度对复合氧化物催化性能的影响,并采用XRD对制备的Zn-Fe复合氧化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相同反应条件下,溶胶-凝胶法制备的Zn-Fe复合氧化物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尤其是煅烧温度为500℃制备的Zn-Fe复合氧化物催化活性最高。由于Zn-Fe复合氧化物中出现了ZnO和ZnFe2O4晶相,二者的协同作用促进了DMC的合成。此外,所制备的Zn-Fe复合氧化物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甲酸甲酯 甲醇 碳酸二甲酯 Zn-Fe复合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