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Biomod2组合模型预测小线角木蠹蛾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
1
作者 张璇 李霞 +1 位作者 张宝生 宗世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120,共8页
为明确小线角木蠹蛾(Streltzoviella insularis(Staudinger))在我国的潜在分布范围,利用Biomod2软件包构建组合模型,根据小线角木蠹蛾的45个已知分布数据点,结合19个气候因子,对小线角木蠹蛾在中国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2041—2060... 为明确小线角木蠹蛾(Streltzoviella insularis(Staudinger))在我国的潜在分布范围,利用Biomod2软件包构建组合模型,根据小线角木蠹蛾的45个已知分布数据点,结合19个气候因子,对小线角木蠹蛾在中国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2041—2060、2081—2100年)SSP126、SSP245和SSP5853种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一模型预测,基于5个最优单一模型构建的组合模型对小线角木蠹蛾适生区的预测结果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和真实技巧统计值(TSS)分别为0.98和0.90,预测精准度较高。通过组合模型筛选出4种影响小线角木蠹蛾分布主要环境变量,得到贡献率较高值分别为最冷季度平均温度(Bio11)、温度季节性(Bio4)、等温性(Bio3)、降水季节性(Bio15)。小线角木蠹蛾当前潜在分布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华北以及东部中部部分地区,总适生区面积为(103.16×10^(4))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0.7%,其中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新疆为小线角木蠹蛾的高度适生区;在未来气候条件下,小线角木蠹蛾适生区面积将向北扩展,黑龙江、吉林成为小线角木蠹蛾新的高度适生地区,中度及低度适生区面积将会逐渐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线角木蠹蛾 Biomod2 组合模型 气候变化 适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梗天牛对油松挥发物的EAG和行为反应 被引量:5
2
作者 张霖 张连生 +1 位作者 张永福 许志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9-102,共4页
为了研究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的植物源引诱剂,分别测定了褐梗天牛成虫对5种油松挥发物和18种混配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并对18种混配物进行了嗅觉行为测定,选出10种配方进行了野外诱捕试验。结果表明:褐梗天牛成虫对5种挥发物单体... 为了研究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的植物源引诱剂,分别测定了褐梗天牛成虫对5种油松挥发物和18种混配物的触角电位反应,并对18种混配物进行了嗅觉行为测定,选出10种配方进行了野外诱捕试验。结果表明:褐梗天牛成虫对5种挥发物单体和18种混配物都有一定的触角电位反应,以α-蒎烯、β-蒎烯、3-蒈烯和γ-萜品烯为主要成分的混配物L2引起褐梗天牛的EAG反应最强。在嗅觉行为试验中,褐梗天牛对混配物L2表现的选择性最强。野外诱捕结果显示,主要成分为α-蒎烯和3-蒈烯的引诱剂M3平均诱捕量最高,与其他配方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诱剂 褐梗天牛 EAG 行为反应 诱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舞毒蛾的室内人工大量饲养技术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捷 王一鸣 +5 位作者 左伊凡 石娟 余金勇 邹元平 V.I.Ponomarev V.G.Bezborodov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0-93,共4页
以亚洲型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和欧洲型舞毒蛾为供试虫,研究了不同人工饲养方法对其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经蒸汽锅煮制后,能显著减少幼虫的感病率,其化蛹率和蛹质量也显著增加。此外,纱布分离绒毛覆盖物法处理初孵幼虫... 以亚洲型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和欧洲型舞毒蛾为供试虫,研究了不同人工饲养方法对其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经蒸汽锅煮制后,能显著减少幼虫的感病率,其化蛹率和蛹质量也显著增加。此外,纱布分离绒毛覆盖物法处理初孵幼虫,可增加初孵幼虫的成活率,并降低感病率。在供试的3个种群中,以老熟幼虫羽化率、幼虫历期、化蛹率和蛹质量为指标,比较了3种器皿饲养条件下的幼虫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钻孔果冻杯饲养的幼虫生长情况较好,其化蛹率和蛹质量显著高于方形培养皿及气窗式果冻杯。舞毒蛾经室内人工饲养3代后,各项生物学指标稳定,种群未出现退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毒蛾 人工饲养 方法优化 幼虫期 饲养器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菌(Amylostereum areolatum)温度适应性对松树蜂潜在分布区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呈澄 王立祥 +2 位作者 任利利 李化东 骆有庆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117,共6页
为明确国际重大检疫性害虫松树蜂(Sirex noctilio)的适生温度区间并划分其潜在气候分布区,研究了其生长发育必须的共生菌(Amylostereum areolatum)的温度适应性。对4个地区的松树蜂共生菌进行了0~45℃的梯度温度暴露处理,测定了温度对... 为明确国际重大检疫性害虫松树蜂(Sirex noctilio)的适生温度区间并划分其潜在气候分布区,研究了其生长发育必须的共生菌(Amylostereum areolatum)的温度适应性。对4个地区的松树蜂共生菌进行了0~45℃的梯度温度暴露处理,测定了温度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并分别进行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共生菌在10~30℃均能够正常生长,20~25℃为菌丝最适生长温度,25~30℃时适宜产孢,30℃时最适孢子萌发;不同地区菌株的相关参数有较明显的差异。以适生温度区间为数据支持修正了松树蜂全球潜在分布区的参数模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树蜂 共生菌 真菌 温度梯度 检疫性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