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西部天然气地质研究综述 被引量:2
1
作者 支家生 《南方油气地质》 1995年第3期47-61,4,共15页
本区天然气主要产自中新统煤系地层,具有西太平洋区域第三系成油气的共同特点,并有来自慢源、海相碳酸盐岩和有机物热解混合的碳酸气成分。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岩性(砂体)、较完整的背斜和走滑断层所控制。下一步的勘探方向是:(1)西... 本区天然气主要产自中新统煤系地层,具有西太平洋区域第三系成油气的共同特点,并有来自慢源、海相碳酸盐岩和有机物热解混合的碳酸气成分。气藏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岩性(砂体)、较完整的背斜和走滑断层所控制。下一步的勘探方向是:(1)西北部沿已知含油气背斜长轴方向上的构造高点;(2)深部木山组及其以下层位(包括白垩系);(3)扭性断层的上升盘或上盘构造圈闭;(4)基底高区及其周围的地层不整合和地层尖灭封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煤成烃 地质构造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弋阳盆地石油聚集条件及勘探研究建议
2
作者 陈溥鹤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3-25,共3页
江西省弋阳盆地发育于白垩纪,中白垩世为盆地发展期,晚白垩世为盆地定型期。在北东向的赣东北等大断裂控制下,形成了盆地西部和东部2个断拗型凹陷,西部凹陷中白垩统冷水坞组二段有较好的生油条件,上白垩统周家店组也有一定生油条... 江西省弋阳盆地发育于白垩纪,中白垩世为盆地发展期,晚白垩世为盆地定型期。在北东向的赣东北等大断裂控制下,形成了盆地西部和东部2个断拗型凹陷,西部凹陷中白垩统冷水坞组二段有较好的生油条件,上白垩统周家店组也有一定生油条件。根据对物探、钻井及地面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勘探目的层主要为冷水坞组和周家店组,西部凹陷和罗圹斜坡为石油勘探的有利地区。根据岩心观察及对地表油苗的连续追踪研究,认为圈闭类型主要有岩性圈闭、断裂岩性圈闭和断裂带附近的裂缝型圈闭,石油聚集受构造、物性和裂缝系统的共同控制,可能形成受箕状断陷背景控制的复式油藏。对盆地的进一步勘探与研究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聚集 盆地 石油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海相地层油气地质特色与勘探、研究思路
3
作者 陈溥鹤 《海相油气地质》 1994年第1期12-14,共3页
南方海相地层地质构造复杂,油气分布复杂。其油气地质背景和控油气地质条件表现为:(1)受多期次、多动力机制构造活动的控制,在纵向剖面上存在多个构造的叠合;(2)以"体"形式存在的非背斜型、非碎屑孔隙型油气藏可能成为找油气... 南方海相地层地质构造复杂,油气分布复杂。其油气地质背景和控油气地质条件表现为:(1)受多期次、多动力机制构造活动的控制,在纵向剖面上存在多个构造的叠合;(2)以"体"形式存在的非背斜型、非碎屑孔隙型油气藏可能成为找油气突破口;(3)存在改造型含油气显示和改造型油气藏;(4)一些地区,海陆相已经成为统一的含油气系统,如"海油陆聚"或称"海生陆储"。油气突破的关键在于勘探和研究上的创新。研究思路应以构造演化为主线,强调动态配套研究。建议:(1)重视基础地质研究的突破;(2)强调印支—燕山期及其以后构造动力体系研究;(3)强调对油气显示或油气藏的解剖性研究;(4)必须十分重视"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类资料的多次开发利用;(5)重视四川地区海相油气勘探研究的方法与经验;(6)建立一支较高层次的综合研究队伍,建立一整套围绕南方油气地质特色、紧密结合实际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勘探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古生代 中生代 海相沉积 地质特征 油气藏特征 勘探方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黔桂地区石炭系层序地层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彭军 陈洪德 +6 位作者 田景春 覃建雄 侯中建 杨晓宁 寿建峰 沈安江 陈子炓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90-197,共8页
川滇黔桂地区石炭系地层发育 ,其地层划分对比清楚 ,沉积类型丰富 ,地表露头良好 ,是进行层序地层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在详细的沉积学研究和精细的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 ,对川滇黔桂地区石炭系地层进行... 川滇黔桂地区石炭系地层发育 ,其地层划分对比清楚 ,沉积类型丰富 ,地表露头良好 ,是进行层序地层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在详细的沉积学研究和精细的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 ,对川滇黔桂地区石炭系地层进行了精细的露头层序地层研究 ,详细阐述了层序建立和各种界面的露头标志 ,探讨了川滇黔桂地区石炭系地层的层序划分、层序区域对比。在此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时空格架 石炭系 川滇黔桂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留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为例 被引量:11
5
作者 赵宗举 朱琰 +4 位作者 杨树峰 王根海 徐云俊 冯加良 邓红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4-137,共14页
通过对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及勘探成果总结,初步提出一套改造型残留盆地或叠合盆地的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其核心思路是强调进行油气地质的“动态演化”研究,主要通过拟三维盆地模拟反演主要烃源岩的时空演化、生烃过程及其不... 通过对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及勘探成果总结,初步提出一套改造型残留盆地或叠合盆地的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其核心思路是强调进行油气地质的“动态演化”研究,主要通过拟三维盆地模拟反演主要烃源岩的时空演化、生烃过程及其不同地质阶段中的生烃强度、资源量,结合古今油气藏解剖分析油气成藏—破坏规律及古构造分析研究油气运聚指向,结合主要构造运动期对南方中、古生界主要油气系统进行了分阶段的动态演化研究,认为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现实对象是次生油气系统及再生烃油气系统,现存的原生油气系统很少,提出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有利区为川东北大巴山前缘及石柱复向斜西侧高陡背斜带、苏北盆地阜宁—盐城—海安—兴化—宝应地区、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潜江—仙桃—牌州—汊参1井地区、江西南鄱阳盆地及云南楚雄盆地北部凹陷,这一认识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盆地 叠合盆地 油气系统 海相地层 中国 中生界 古生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研究 被引量:40
6
作者 余和中 蔡希源 +1 位作者 韩守华 徐云俊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2期62-66,共5页
松辽盆地石炭 二叠系是烃源岩,沉积埋藏史可划分出持续深埋型、平衡埋藏型和短暂浅埋型3种类型。早白垩世晚期,石炭 二叠系烃源岩地温又一次达到并超过90℃,开始第二期生烃,油、气并生。这一时期,有效供烃区位于盆地东南部农安地区、西... 松辽盆地石炭 二叠系是烃源岩,沉积埋藏史可划分出持续深埋型、平衡埋藏型和短暂浅埋型3种类型。早白垩世晚期,石炭 二叠系烃源岩地温又一次达到并超过90℃,开始第二期生烃,油、气并生。这一时期,有效供烃区位于盆地东南部农安地区、西北部黑鱼泡地区,生气强度超过了生油强度。通过对石炭 二叠系沉积埋藏史、有机质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研究,无论对于深层找气,还是对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的油气勘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石炭—二叠系 烃源岩 沉积埋藏史 有机质热演化史 生烃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余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方法 被引量:26
7
作者 王英民 钱奕中 +2 位作者 邓林 贺小苏 董伟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385-393,共9页
文章指出残余盆地将是21世纪中国油气勘探的重点,但其地质特征和演化规律高度复杂,勘探难度很大,必须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其中成藏动力学过程是残余盆地研究的核心问题。介绍了针对残余盆地地质特征和勘探需要而开发的残... 文章指出残余盆地将是21世纪中国油气勘探的重点,但其地质特征和演化规律高度复杂,勘探难度很大,必须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其中成藏动力学过程是残余盆地研究的核心问题。介绍了针对残余盆地地质特征和勘探需要而开发的残余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软件系统的概况和在其中关键技术方法上所取得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 动力学过程 盆地模拟 残余盆地 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储层孔隙保存的定量预测研究 被引量:108
8
作者 寿建峰 朱国华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244-250,共7页
对北方地区若干盆地的砂岩孔隙发育特征的研究表明,地温场、地质年代和盆地沉降方式对砂岩孔隙的演化和保存有制约作用。地温梯度每增加1℃,砂岩孔隙度平均减小约7%;在地温梯度2—4℃/100m范围内,有效储层的保存深度差异... 对北方地区若干盆地的砂岩孔隙发育特征的研究表明,地温场、地质年代和盆地沉降方式对砂岩孔隙的演化和保存有制约作用。地温梯度每增加1℃,砂岩孔隙度平均减小约7%;在地温梯度2—4℃/100m范围内,有效储层的保存深度差异可达2500—3000m。地质年代每增加1Ma,砂岩孔隙度降低约0.018%—0.009%。地层超压可最大保存5%—7%的孔隙度。盆地沉降方式不同引起的孔隙保存量的差异为2%—5%,相应的有效孔隙保存深度的差值约10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场 地质时间 孔隙度预测 砂岩储层 油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旋回的地球物理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刘振峰 郝天珧 范国章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58-262,共5页
沉积旋回性分析在地层学理论研究和石油勘探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沉积旋回级次的划分及旋回内部结构剖析是旋回性研究的基本内容。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作为地层岩性、物性的反映,其中必然蕴含了大量与沉积旋回有关的信息。通过地球物理... 沉积旋回性分析在地层学理论研究和石油勘探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沉积旋回级次的划分及旋回内部结构剖析是旋回性研究的基本内容。地球物理观测数据作为地层岩性、物性的反映,其中必然蕴含了大量与沉积旋回有关的信息。通过地球物理研究手段来分析提取这些信息,会大大提高沉积旋回研究的定量化水平,加深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沉积速率波动分析、频谱分析、时频分析等方法在此方面研究中的实践证明,沉积旋回的地球物理研究是行之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动分析 频谱分析 时频分析 波形分析 马尔可夫链分析 地球物理 沉积旋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涟源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周进高 邓红婴 冯加良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4-51,共8页
涟源凹陷经历了 2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 :晚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盖层建造和中生代陆相沉积 ,现今的逆掩冲断构造样式和构造格局基本定型于燕山期。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早、晚两期 ,早期形成于印支运动主幕 ,燕山运动主幕遭到破坏 ,... 涟源凹陷经历了 2个主要构造演化阶段 :晚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盖层建造和中生代陆相沉积 ,现今的逆掩冲断构造样式和构造格局基本定型于燕山期。油气藏的形成经历了早、晚两期 ,早期形成于印支运动主幕 ,燕山运动主幕遭到破坏 ,部分经重新分配后形成次生气藏 ;晚期形成于燕山运动主幕以后 ,属原生油气藏。涟源凹陷中部褶断带的紧闭背斜是寻找次生气藏的首选区域 ,而宽缓向斜中的隐伏隆起则是寻找晚期原生油气藏的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涟源凹陷 上古生界 构造演化 成藏组合 成藏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上白垩统依格孜牙组碳酸盐岩沉积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惠良 沈扬 +5 位作者 屠小龙 李玉文 杨晓宁 刘胜 杨芝林 尹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00-607,共8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沿西昆仑山前白垩系上统依格孜牙组沉积巨厚的碳酸盐岩 ,分布范围西至喀什 ,东至叶城县克里阳地区 ,主要岩相有以生物碎屑灰岩为主的 8种岩相 ,碳酸盐岩主要由亮晶鲕粒灰岩和亮晶生物碎屑灰岩组成 ;沉积环境以台地边缘...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沿西昆仑山前白垩系上统依格孜牙组沉积巨厚的碳酸盐岩 ,分布范围西至喀什 ,东至叶城县克里阳地区 ,主要岩相有以生物碎屑灰岩为主的 8种岩相 ,碳酸盐岩主要由亮晶鲕粒灰岩和亮晶生物碎屑灰岩组成 ;沉积环境以台地边缘、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为主 ;沉积环境自东向西由台地边缘—开阔台地相—局限台地相演变 ;厚度自西向东由 12 5m减薄至 10m ;巨厚的碳酸盐岩沉积可以划出 7个米级旋回 ,7个米级旋回的碳酸盐岩沉积组成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白垩系新的油气勘探目的层系 ;丰富的牡蛎、蛤、螺等化石 ,稳定的台地相、礁滩相台地边缘相沉积 ,说明当时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为向西北开口的海域 ,古气候温暖 ,古盐度为半咸到咸水 ;海域古地理西边与塔吉克相通 ,东边至叶城县克里阳地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格孜牙组 塔里木盆地 白垩系 碳酸盐岩 沉积环境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盆地逆掩冲断带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及其大地构造属性 被引量:24
12
作者 赵宗举 杨树锋 +2 位作者 周进高 竺国强 陈汉林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151-157,共7页
在大量地震剖面综合解释的基础上 ,提出华北板块与北淮阳晚加里东 -早海西期褶皱带的界线应在六安断裂 ,肥中断裂是华北陆壳型基底与其过渡壳型基底的大致分界。首次发现合肥盆地侏罗系之下存在以青白口系刘老碑组泥质岩为主滑脱层的印... 在大量地震剖面综合解释的基础上 ,提出华北板块与北淮阳晚加里东 -早海西期褶皱带的界线应在六安断裂 ,肥中断裂是华北陆壳型基底与其过渡壳型基底的大致分界。首次发现合肥盆地侏罗系之下存在以青白口系刘老碑组泥质岩为主滑脱层的印支期形成的由南向北滑脱冲断、主要卷入华北地台及其被动陆缘上元古 -古生界的完整冲断体系 ,并认为侏罗纪盆地为再生前陆盆地 ,编制了前侏罗系基岩地质图 ,为研究华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属性 逆掩冲断带 前陆盆地 合肥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北麓与华北上古生界稀土元素特征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赵志根 李宝芳 张惠良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8-374,共7页
采用等离子体光谱方法测试了大别山北麓和华北东南部晚古生代砂泥岩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大别山北麓石炭系样品具微弱的Eu负异常,δEu为0.915,分布曲线基本上呈近似直线或呈左高右低的宽缓的弧型;华北石炭二叠系样品具明显... 采用等离子体光谱方法测试了大别山北麓和华北东南部晚古生代砂泥岩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大别山北麓石炭系样品具微弱的Eu负异常,δEu为0.915,分布曲线基本上呈近似直线或呈左高右低的宽缓的弧型;华北石炭二叠系样品具明显的Eu负异常,δEu为0.637,分布曲线基本上呈左高右低的宽缓的“V”型,两者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根据稀土元素特征和其他地质资料,认为两者沉积物质的来源具有差异,在晚古生代,两者的物源没有联系;大别山北麓石炭系沉积的物源主要来自不成熟的上地壳的岛弧体系,反映华北板块南缘的活动大陆边缘性质;淮南矿区晚古生代沉积的物源主要来自北部成熟的上地壳,反映华北板块板内稳定的地台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生界 稀土元素 大别山 华北地台 等离子体光谱法 地质构造 上地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南沿海平原晚第四纪超浅层生物气藏盖层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林春明 王彦周 +1 位作者 黄志诚 钱奕中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92-99,共8页
根据晚第四纪地层的物性特征、力学性质及烃浓度值实验资料和孔隙水压力及其消散历时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覆盖下切河谷之上的近岸浅海相灰色淤泥质粘土层为区域盖层,下切河谷内的河漫滩相灰—灰黑色粘土及淤泥质粘土层为局部盖层。粉细... 根据晚第四纪地层的物性特征、力学性质及烃浓度值实验资料和孔隙水压力及其消散历时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覆盖下切河谷之上的近岸浅海相灰色淤泥质粘土层为区域盖层,下切河谷内的河漫滩相灰—灰黑色粘土及淤泥质粘土层为局部盖层。粉细砂、粉砂、粉砂质粘土、淤泥质粘土和粘土的粒径依次变小,比表面积依次增大,使其孔隙率、孔隙比、天然含水量及孔隙水压力值依次增大。粘土的压缩系数、塑性指数、液性指数及抗剪强度最大,其抗变形能力相对最弱,可压缩相对最大,相对封闭性最好;而淤泥质粘土、粉砂质粘土的封闭性次之。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盖层的封闭性增强。盖层的封闭机理主要为物性封闭、烃浓度封闭和孔隙水压力封闭,后者可能对生物气藏保存起着最主要的封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 盖层 生物气 中国 东南沿海 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饶阳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分析及沉积体系研究 被引量:37
15
作者 倪超 纪友亮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93-200,共8页
利用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对该区进行层序地层学的分析和研究,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将饶阳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划分出6个三级层序,并对每个层序的主控成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总结出各层序的不同特点。同时对每个层序内部... 利用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对该区进行层序地层学的分析和研究,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将饶阳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划分出6个三级层序,并对每个层序的主控成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总结出各层序的不同特点。同时对每个层序内部的沉积特点和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层序发育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研究过程中,还对层序不同体系域的油气藏类型和油气聚集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了各体系域可能发育的最有利的油气藏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阳凹陷 层序地层 沉积体系 古近系 沙河街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孔隙系统研究实验方法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天付 鲍征宇 +2 位作者 李东 唐俊红 周闻达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92-198,共7页
基于页岩孔隙系统的特殊性,讨论了FESEM-QEMSCAN、FIB-FESEM、NANO-CT、氮气吸附法、小角中子散射等几种页岩孔隙系统研究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指出场发射扫描电镜以及与之结合的能谱和矿物定量评价系统(FESEM-QEMSCAN)是研究页岩纳... 基于页岩孔隙系统的特殊性,讨论了FESEM-QEMSCAN、FIB-FESEM、NANO-CT、氮气吸附法、小角中子散射等几种页岩孔隙系统研究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指出场发射扫描电镜以及与之结合的能谱和矿物定量评价系统(FESEM-QEMSCAN)是研究页岩纳米级孔隙类型、大小、形态以及矿物分布的基础手段;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微纳米CT可刻画页岩孔隙系统在三维空间的展布特征,利用获得的三维数据体进行数值模拟,可进一步计算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参数;氮气吸附法可对小于100nm的极微孔隙的孔径、形态进行求算;小角中子散射则可利用孔隙中存在的气体分子,获得孔隙系统连通性等重要参数。最后从页岩岩石组构的角度,探讨了页岩孔隙控制因素,指出有机质含量与成熟度,黏土矿物类型、含量,碎屑颗粒的含量以及成岩强度是影响页岩孔隙系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孔隙 实验方法 结构特征 物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第三系伊利石结晶度纵向变化的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行信 王少依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13-217,共5页
塔里木盆地第三系处于早成岩阶段,泥岩中的伊利石结晶度至今仍保持着盆地周围造山带近变质物源的结构特征。伊利石的结晶度由下向上变好,纵向上变化的两个明显台阶正好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抬升的第Ⅰ、Ⅱ幕时期相一致,反映了造山带不... 塔里木盆地第三系处于早成岩阶段,泥岩中的伊利石结晶度至今仍保持着盆地周围造山带近变质物源的结构特征。伊利石的结晶度由下向上变好,纵向上变化的两个明显台阶正好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抬升的第Ⅰ、Ⅱ幕时期相一致,反映了造山带不断抬升剥蚀的快速沉积特征。研究认为,快速抬升、剥蚀、堆积和低的成岩程度是近变质伊利石的结构特征能够保存的两个必要条件,也是决定泥岩粘土矿物组成特征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第三纪 地壳运动 伊利石 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造型盆地评价及其油气系统研究方法—以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地层为例 被引量:14
18
作者 赵宗举 王根海 《海相油气地质》 2000年第3期67-79,共13页
通过对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地质的综合研究及勘探总结,初步提出了一套改造型残留盆地或叠合盆地评价及其油气系统研究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强调进行了油气地质“动态演化”研究,主要通过拟三维盆地模拟反演主要烃源岩的时空演化,... 通过对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地质的综合研究及勘探总结,初步提出了一套改造型残留盆地或叠合盆地评价及其油气系统研究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强调进行了油气地质“动态演化”研究,主要通过拟三维盆地模拟反演主要烃源岩的时空演化,生烃过程以及不同地质阶段中的生烃强度,资源量,结合古今油气藏的解剖,癖结油气成藏-破坏规律,结合古构造的分析,研究油气运聚指向,给合主要构造运动期对中国南方中,古生界主要油气系统的影响分析,进行分阶段的动态演化研究,认为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现实对象是次生油气系统及再生烃油气系统,现存的原生油系统很少,提出了中国南方新区中,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有利区为石柱复向斜西侧高陡背斜带,苏北盆地阜宁-盐城-海安-兴化-宝应地区,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潜江-仙档-牌州-汊渗1井地区,江西南鄱阳盆地及楚雄盆地北部凹陷,这一认识已经得到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及江汉盆地沉湖地区南部开先台西含油构造勘探发现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型盆地 含油气盆地 盆地评价 含油气系统 海相沉积 华南地区 中生界 古生界 海相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盆1井西凹陷超压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智 何生 +1 位作者 李奇艳 张勇刚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39-245,共7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盆1井西凹陷存在明显的深部超压系统(4400m以下)。通过对超压段地质、钻井、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发现,超压段多为砂、泥岩互层,泥岩段大多几米到十几米厚,孔隙度在8%以下,已经过充分的压实,进入超压段,泥浆密度大幅增加,... 准噶尔盆地腹部盆1井西凹陷存在明显的深部超压系统(4400m以下)。通过对超压段地质、钻井、地球物理特征的研究发现,超压段多为砂、泥岩互层,泥岩段大多几米到十几米厚,孔隙度在8%以下,已经过充分的压实,进入超压段,泥浆密度大幅增加,远大于1.2g/cm^3,砂岩、泥岩段同时具有高声波时差和低电阻率特征,井旁地震速度具有异常低值特征,超压顶面形态不规则,穿层分布,并且宏观上往往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经过分析,欠压实以及煤层不是超压带低速的原因,烃类生成尤其是天然气生成对现今超压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腹部 盆1井西凹陷 超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CT的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孔隙系统分形与多重分形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天付 谢淑云 +2 位作者 鲍征宇 王莹 潘丽银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62,共8页
孔隙型白云岩储层由于孔隙类型的多样性、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需要运用新手段对其孔隙系统进行刻画和表征。综合利用高分辨率微纳米CT技术和分形与多重分形理论,通过不同孔隙类型、不同样品尺度的CT图像二维系列切片和三维数字... 孔隙型白云岩储层由于孔隙类型的多样性、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需要运用新手段对其孔隙系统进行刻画和表征。综合利用高分辨率微纳米CT技术和分形与多重分形理论,通过不同孔隙类型、不同样品尺度的CT图像二维系列切片和三维数字岩心数据体研究,讨论了粒间孔、晶间孔、铸模孔等不同孔隙系统的分形与多重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晶间孔、粒间孔、铸模孔和混合孔等孔隙在分形盒子维数上有明确的响应,二维系列切片盒子维数值的相对大小为:铸模孔>粒间孔>晶间孔>混合孔。盒子维数与孔隙度、渗透率的数据对比表明,孔隙度可能也对盒子维数产生影响。通过对粒间孔和铸模孔样品孔隙系统在三维空间上的多重分形分析,揭示其孔隙结构标度-频率图是一条直线,为典型的幂律分布,即在不同尺度上具有标度不变性;在多重分形频谱图上是连续频谱分布,为明显的多重分形分布特征,反映了三维空间上孔隙分布的不均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型白云岩 孔隙系统 非均质性 分形维数 多重分形谱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