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采用科尔莫哥罗夫-阿诺德网络的端面齿盘拉杆转子预紧参数识别
被引量:
1
1
作者
冯建欣
余沛坰
+3 位作者
魏佳明
文思果
李浦
袁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8-177,共10页
为解决端面齿盘拉杆转子在预紧状态下的拉杆振动参数识别问题,提出了基于加速度计附加质量的拉杆频率解谐方法。开展了拉杆弯曲固有频率对加速度计附加质量位置的灵敏度分析,进行顺序、十字交叉和正反序2轮预紧3种不同方式下的残余预紧...
为解决端面齿盘拉杆转子在预紧状态下的拉杆振动参数识别问题,提出了基于加速度计附加质量的拉杆频率解谐方法。开展了拉杆弯曲固有频率对加速度计附加质量位置的灵敏度分析,进行顺序、十字交叉和正反序2轮预紧3种不同方式下的残余预紧力识别和拉杆模态实验。构建了附加质量的拉杆梁单元模型并采用科尔莫哥罗夫-阿诺德神经网络(KAN)实现了不同预紧力下的拉杆频响函数预测和参数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拉杆共振频率随预紧力增大而增大,同时传感器附加质量会降低共振频率,最大降幅达8%;正反序2轮预紧可显著降低拉杆预紧力分散度约10%,优于顺序加载和交叉加载;KAN网络能够有效预测不同预紧状态下拉杆的频响函数,谐振频率预测误差小于4.2%,同时识别刚度能够准确反映预紧失谐下的拉杆振动模态特性,为实际工程中拉杆预紧参数识别提供了一种实验方法和计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杆转子
模态实验
端面齿
科尔莫哥罗夫-阿诺德神经网络
参数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燃气轮机拉杆转子跨尺度接触界面建模与模态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文思果
李德昊
+3 位作者
余沛坰
魏佳明
李浦
袁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3-143,共11页
针对燃气轮机拉杆转子接触界面刚度弱化和弧形端面齿磨轮加工与平面加工的统计差异性,提出了一种拉杆转子跨尺度接触界面建模方法,并分析了宏观几何参数和微观界面参数对界面效应的影响。首先,引入tLocation-Scale分布表征弧形端面齿面...
针对燃气轮机拉杆转子接触界面刚度弱化和弧形端面齿磨轮加工与平面加工的统计差异性,提出了一种拉杆转子跨尺度接触界面建模方法,并分析了宏观几何参数和微观界面参数对界面效应的影响。首先,引入tLocation-Scale分布表征弧形端面齿面微凸体高度分布,并基于实际弧形端面齿盘、齿面测量数据,印证了tLocation-Scale分布的合理性和优越性;然后,建立了考虑材料完整变形过程的弧形端面齿跨尺度接触刚度模型,通过端面齿接触等效材料法,开展了某实际燃气轮机转子建模和模态分析;最后,开展了国内某周向拉杆重型燃气轮机转子模态敲击实验,对比传统统计学模型和未考虑接触效应仿真模型与实验结果,所提方法的仿真结果与真实结果吻合较好,前四阶模态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61%、0.63%、0.03%和4.78%,误差相较于未修正前,分别提升了1.25%、2.92%、1.72%和1.55%。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于弧形端面齿接触界面建模优于其他模型,为弧形端面齿周向拉杆转子提供了一种高效、准确的跨尺度建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端面齿
tLocation-Scale分布
接触刚度
拉杆转子
模态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采用科尔莫哥罗夫-阿诺德网络的端面齿盘拉杆转子预紧参数识别
被引量:
1
1
作者
冯建欣
余沛坰
魏佳明
文思果
李浦
袁奇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
动力
工程学院
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先进动力研究院
出处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8-177,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372058,12372057)。
文摘
为解决端面齿盘拉杆转子在预紧状态下的拉杆振动参数识别问题,提出了基于加速度计附加质量的拉杆频率解谐方法。开展了拉杆弯曲固有频率对加速度计附加质量位置的灵敏度分析,进行顺序、十字交叉和正反序2轮预紧3种不同方式下的残余预紧力识别和拉杆模态实验。构建了附加质量的拉杆梁单元模型并采用科尔莫哥罗夫-阿诺德神经网络(KAN)实现了不同预紧力下的拉杆频响函数预测和参数识别。研究结果表明:拉杆共振频率随预紧力增大而增大,同时传感器附加质量会降低共振频率,最大降幅达8%;正反序2轮预紧可显著降低拉杆预紧力分散度约10%,优于顺序加载和交叉加载;KAN网络能够有效预测不同预紧状态下拉杆的频响函数,谐振频率预测误差小于4.2%,同时识别刚度能够准确反映预紧失谐下的拉杆振动模态特性,为实际工程中拉杆预紧参数识别提供了一种实验方法和计算模型。
关键词
拉杆转子
模态实验
端面齿
科尔莫哥罗夫-阿诺德神经网络
参数识别
Keywords
tie-bolt rotor
modal tests
curvic coupling
Kolmogorov-Arnold neural network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分类号
TK14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燃气轮机拉杆转子跨尺度接触界面建模与模态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文思果
李德昊
余沛坰
魏佳明
李浦
袁奇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
动力
工程学院
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先进动力研究院
出处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3-143,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372058)。
文摘
针对燃气轮机拉杆转子接触界面刚度弱化和弧形端面齿磨轮加工与平面加工的统计差异性,提出了一种拉杆转子跨尺度接触界面建模方法,并分析了宏观几何参数和微观界面参数对界面效应的影响。首先,引入tLocation-Scale分布表征弧形端面齿面微凸体高度分布,并基于实际弧形端面齿盘、齿面测量数据,印证了tLocation-Scale分布的合理性和优越性;然后,建立了考虑材料完整变形过程的弧形端面齿跨尺度接触刚度模型,通过端面齿接触等效材料法,开展了某实际燃气轮机转子建模和模态分析;最后,开展了国内某周向拉杆重型燃气轮机转子模态敲击实验,对比传统统计学模型和未考虑接触效应仿真模型与实验结果,所提方法的仿真结果与真实结果吻合较好,前四阶模态的相对误差分别为2.61%、0.63%、0.03%和4.78%,误差相较于未修正前,分别提升了1.25%、2.92%、1.72%和1.55%。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于弧形端面齿接触界面建模优于其他模型,为弧形端面齿周向拉杆转子提供了一种高效、准确的跨尺度建模方法。
关键词
弧形端面齿
tLocation-Scale分布
接触刚度
拉杆转子
模态实验
Keywords
curvic couplings
t Location-Scale distribution
contact stiffness
tie-rod rotors
modal experiment
分类号
TK14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采用科尔莫哥罗夫-阿诺德网络的端面齿盘拉杆转子预紧参数识别
冯建欣
余沛坰
魏佳明
文思果
李浦
袁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燃气轮机拉杆转子跨尺度接触界面建模与模态分析
文思果
李德昊
余沛坰
魏佳明
李浦
袁奇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