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文学功能系统与特质 被引量:2
1
作者 金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3-87,共5页
传统的作品功能观把文本视为文学功能的发生源、把读者视为文学功能作用的被动对象。本文提出:文学功能必须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才能产生。文学活动是文学功能的发生源。文学功能联系于文学活动的动态开放整体的流程,并对投身于文学活动... 传统的作品功能观把文本视为文学功能的发生源、把读者视为文学功能作用的被动对象。本文提出:文学功能必须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才能产生。文学活动是文学功能的发生源。文学功能联系于文学活动的动态开放整体的流程,并对投身于文学活动的一切实践主体(作者与读者)产生系统效能。文学功能系统由认知、净化、愉悦、生命四个各具丰富内涵的子系统构成,并通过系统质的审美化合指向人本身,指向人自身的丰富与完善,指向人的诗意人生。因此,文学功能是文学之人学本义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功能 文学活动 系统 作者 读者 审美化 人性 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及物动词范围扩大探因──从“服务人民”谈起 被引量:11
2
作者 段晓平 《汉语学习》 CSSCI 1997年第4期54-56,共3页
关键词 不及物动词 服务人民 带宾语 动宾结构 使动义 形容词 《现代汉语词典》 探因 广告语言 服务群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女曲家的创作实践及其心态 被引量:4
3
作者 郭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65-69,共5页
中国古代女曲家的创作实践及其心态郭梅提起中国占代的女作家,人们想到的往往是蔡文姬、李清照等女诗人或女词人,而对叶小纨、黄峨、徐媛、林以宁、吴藻和刘清韵等女曲家却知之甚少,即使对他们有些印象也大都是以诗或同而为我们所熟... 中国古代女曲家的创作实践及其心态郭梅提起中国占代的女作家,人们想到的往往是蔡文姬、李清照等女诗人或女词人,而对叶小纨、黄峨、徐媛、林以宁、吴藻和刘清韵等女曲家却知之甚少,即使对他们有些印象也大都是以诗或同而为我们所熟悉。其实,假如我们走进元明清女曲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女曲家 创作实践 创作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别于“摹仿论”的“取象说” 被引量:3
4
作者 成立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0-25,共6页
中国历史上的“观物取象”说,有着巫学与美学的双重来源与涵义。前者源于《周易》,专指卜筮者观天察地,制作“卦象”的过程;后者见于《左传》,特指制器者铸铜造器,设计“纹样”的过程。这两种“观物取象”由分到合的历史交融,便... 中国历史上的“观物取象”说,有着巫学与美学的双重来源与涵义。前者源于《周易》,专指卜筮者观天察地,制作“卦象”的过程;后者见于《左传》,特指制器者铸铜造器,设计“纹样”的过程。这两种“观物取象”由分到合的历史交融,便构成了中国艺术重“象”而非重“形”的美学特色,使中国传统的“取象说”与西方传统的“摹仿论”貌合神离,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 观物取象 中国美学 《周易》 “形” 摹仿论 中国绘画 天地自然 中国艺术美学 《左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年来之陈寅恪研究述评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克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0-65,共6页
 20年来的陈寅恪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期、繁荣期和深化期。研究人员可分为四个群体,即陈氏门人、老一辈学者、中青年学者以及港台及海外学者。研究重点相对集中在8个方面:史学、语言文学、晚年著作、文化观及知识分子观、家族史...  20年来的陈寅恪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期、繁荣期和深化期。研究人员可分为四个群体,即陈氏门人、老一辈学者、中青年学者以及港台及海外学者。研究重点相对集中在8个方面:史学、语言文学、晚年著作、文化观及知识分子观、家族史、与同时代人比较研究、治学研究以及诗歌笺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学术 历史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戟独彷徨”——论阮籍作品中的儒道互补意识 被引量:3
6
作者 叶志衡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6-140,共5页
正始诗人阮籍在目睹了司马氏集团残杀异己的一幕幕惨剧之后 ,终于由一个“本有济世志”的儒学之士变成了一个“口不臧否人物”、整日与酒为伍的竹林名士。他虽然表面放浪行骸 ,纵酒任性 ,但内心却始终处在矛盾痛苦的煎熬之中。这种意识... 正始诗人阮籍在目睹了司马氏集团残杀异己的一幕幕惨剧之后 ,终于由一个“本有济世志”的儒学之士变成了一个“口不臧否人物”、整日与酒为伍的竹林名士。他虽然表面放浪行骸 ,纵酒任性 ,但内心却始终处在矛盾痛苦的煎熬之中。这种意识不经意地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尤其是其抒发情志的代表作《咏怀》八十二首及《大人先生传》中。阮籍最终踩出一条据儒依道、儒道互补之路 ,实是不得已的选择 ,这是封建时代人生依附关系桎梏下的直接后果。这不仅是阮籍的悲剧 ,也是所有正始文人的悲剧 ,甚至是封建时代所有文人的悲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阮籍 儒道互补 人格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叔湘语文教育观探析 被引量:3
7
作者 马笑霞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59-62,共4页
关键词 湘语 吕叔湘 语言研究 汉语教材 语言学家 人教社 年代 编写 习作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审美主义诗学传统的形成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学祖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5-70,共6页
诗学中存在着两种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 ,一种是以伦理的“善”为价值标准 ,一种是以艺术的“美”为评价尺度。依据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的不同 ,我们可以把前者归结为伦理主义诗学 ,而称后者为审美主义诗学。儒家诗学的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 诗学中存在着两种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 ,一种是以伦理的“善”为价值标准 ,一种是以艺术的“美”为评价尺度。依据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的不同 ,我们可以把前者归结为伦理主义诗学 ,而称后者为审美主义诗学。儒家诗学的价值标准和评价尺度是伦理的“善” ,因此 ,儒家诗学形成了中国伦理主义诗学传统。中国审美主义诗学的形成则萌芽于老庄自然任运的人生哲学。汉魏六朝佛教的传入和兴盛 ,人物品第的风行 ,魏晋时期的玄谈之风对文学的渗透 ,不但标志着人的觉醒 ,而且促使一种以“美”为诗学评价尺度的观念的形成。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玄学是这种诗学观念的理论基础。然而 ,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玄学并非直接转化成为中国诗学的理论基础 ,而是经过了一个从哲学向诗学过渡的中间形态的 ,那就是人物品藻之学和言意之辨。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正是这种过渡的产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价值标准 审美主义 言意之辩 诗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埋没的光彩——从《三上宰相书》看韩愈人格的闪光点 被引量:2
9
作者 叶志衡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1-42,50,共3页
后代论韩愈者 ,都将他的《三上宰相书》当作其人格中一道不光彩的阴影 ,贬之者抓住不放 ,尽情攻击 ;褒之者也不得不承认是美玉之瑕而为之汗颜不止。今细读《三上宰相书》原文 ,觉得问题远非那么简单。韩愈是一个旧时代的儒士 ,在他身上... 后代论韩愈者 ,都将他的《三上宰相书》当作其人格中一道不光彩的阴影 ,贬之者抓住不放 ,尽情攻击 ;褒之者也不得不承认是美玉之瑕而为之汗颜不止。今细读《三上宰相书》原文 ,觉得问题远非那么简单。韩愈是一个旧时代的儒士 ,在他身上确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但笔者以为他在《三上宰相书》里表现出来的执着信念 ,强烈的参政意识和勇于自荐自举的胆略并不是他的缺点 ,而恰恰是他人格中的闪光点之— ,是我们当代人所应拾取的金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上宰相书》 韩愈 人格 闪光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新与复归:“模仿说”及其在西方文论中的发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金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4期123-125,共3页
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重要一翼,“模仿说”在整个西方文论中具有源与流的双重性。对于“模仿说”的科学审视,不仅是对西方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系统梳理,也是科学认识“模仿”理论的发展规律,合理吸收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精华,扬弃发... 作为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重要一翼,“模仿说”在整个西方文论中具有源与流的双重性。对于“模仿说”的科学审视,不仅是对西方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系统梳理,也是科学认识“模仿”理论的发展规律,合理吸收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精华,扬弃发展中的不足与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仿说 西方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作家关于英雄形象的论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成生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4期50-54,共5页
明清作家关于英雄形象的论述●马成生自从《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杨家府演义》《云合奇踪》等相继问世以来,或出自贵族,或出自平民的各种英雄形象,便联翩地出现在古典文苑的画廊里,引起社会上广泛的注意。明清作家或作序,或... 明清作家关于英雄形象的论述●马成生自从《三国演义》《水浒传》以及《杨家府演义》《云合奇踪》等相继问世以来,或出自贵族,或出自平民的各种英雄形象,便联翩地出现在古典文苑的画廊里,引起社会上广泛的注意。明清作家或作序,或作跋,或在书眉行间评评点点,自然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形象 论述 作家 明清 《三国演义》 《水浒传》 小说作者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语》《左传》“其与几何”歧说梳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少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9-132,共4页
《国语》《左传》“其与几何”的“与”历来有四种解释 :加强语气或表示停顿的语气词或助词 ,倒装句的语气词 ,副词 ,实词。考察的结论是 :“与”和“其”
关键词 '其与几何' 语气副词 << 左传>> <<国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品性的定格和物化——论稼轩词美与用典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学祖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1-106,共6页
稼轩词中大量的典故意象所含人物的崇高美和儒雅潇洒之美是稼轩主体品性美的反映。但这种崇高美和儒雅潇洒之美只是其表,"志士失职而志不平"和杜鹃啼血似的慷慨悲壮才是稼轩典故意象蕴涵的内美本质。典故意象之大量运用对稼... 稼轩词中大量的典故意象所含人物的崇高美和儒雅潇洒之美是稼轩主体品性美的反映。但这种崇高美和儒雅潇洒之美只是其表,"志士失职而志不平"和杜鹃啼血似的慷慨悲壮才是稼轩典故意象蕴涵的内美本质。典故意象之大量运用对稼轩词的主导美学特质具有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1.内容上奠定其用典之词情感基调的作用;2.形式上的"陌生化"效果和抒情话语的多样化特征。3.对其用典之词既慷慨悲壮又含蓄蕴藉的意境具有构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稼轩词 同形同构 主体品性美 陌生化 构境作用 美学特质 典故意象 意境 辛弃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震对清代以来中国学术研究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陆忠发 《江淮论坛》 2002年第6期81-83,103,共4页
戴震是清代学术集大成者,他的治学方法对乾嘉学派的形成及其治学特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求实的朴学作风,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关键词 戴震 学术研究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寅恪之失误及与他人学术分歧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克敌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9-133,共5页
陈寅恪的学术研究向来以严谨周密著称,但偶尔也有一些资料引用方面的失误,某些学术见解也曾引起同行异议或批评。本文即通过对一些较有代表性例证的分析评述,说明真正科学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批评,是建立在研究者对学术报以神圣认真态度的... 陈寅恪的学术研究向来以严谨周密著称,但偶尔也有一些资料引用方面的失误,某些学术见解也曾引起同行异议或批评。本文即通过对一些较有代表性例证的分析评述,说明真正科学的学术研究和学术批评,是建立在研究者对学术报以神圣认真态度的前提上的,而这种态度的建立在今天尤其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寅恪 学术思想 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鲁迅对少数民族文学潜在基质的唤醒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直心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4-19,共6页
关键词 鲁迅 少数民族 文学潜在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畜与先秦社会 被引量:1
17
作者 邵碧瑛 《农业考古》 2003年第1期239-254,共16页
关键词 六畜 先秦社会 日常生活 政权 宗教信仰 先秦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金圣叹人物性格论的审美心理机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维昭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8-121,共4页
金圣叹在他的小说评点中认为创作真实性格的根据就在于通过对性格发生条件的模拟内省来求得真切体验。这种以体验为关捩的审美心理机制强调人物个性化的思想,重视人物行为主观动机与态度。这种侧重微观、感性的性格理论尽管避免了把人... 金圣叹在他的小说评点中认为创作真实性格的根据就在于通过对性格发生条件的模拟内省来求得真切体验。这种以体验为关捩的审美心理机制强调人物个性化的思想,重视人物行为主观动机与态度。这种侧重微观、感性的性格理论尽管避免了把人物的生动性化为一堆社会学标签,但是,它也给他的人物性格理论带来明显的唯心论缺陷与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圣叹 文学创作 人物性格论 审美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落木”的词义和诗意——与《说“落木”》商榷 被引量:2
19
作者 颜春峰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3期64-65,共2页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落木”从来解释为“落叶”.本无疑义。刘永铮《说“落木”》(《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8期)一文却认为:“木.就是树木,翻遍古今汉语词典.也不会找到‘木’就是‘叶...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落木”从来解释为“落叶”.本无疑义。刘永铮《说“落木”》(《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8期)一文却认为:“木.就是树木,翻遍古今汉语词典.也不会找到‘木’就是‘叶’的义项”,“‘落木’是‘凋落的树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诗意 词义 《登高》 汉语词典 树木 义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处危谷 进退自如——《水浒》何九叔形象浅析
20
作者 马成生 《学习与探索》 1983年第3期119-122,共4页
一王维一派的山水画,用的常是渲淡的笔墨;然而,层峦显趣,飞瀑生辉,逗人想象,耐人寻味。《水浒》中的何九叔形象,颇象这样的山水画。开头,似乎是漫不经心的淡笔一抹:何九叔到巳牌时分,慢慢地走出来。请看,作者既不用肖像描写,也不作心理... 一王维一派的山水画,用的常是渲淡的笔墨;然而,层峦显趣,飞瀑生辉,逗人想象,耐人寻味。《水浒》中的何九叔形象,颇象这样的山水画。开头,似乎是漫不经心的淡笔一抹:何九叔到巳牌时分,慢慢地走出来。请看,作者既不用肖像描写,也不作心理刻划,而让这个何九叔形象只是个影子,从画面的远处渐渐地化出来。然而,却不知不觉地牵动你的思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门庆 山水画 潘金莲 形象 武松 肖像描写 心理刻划 作者 水浒 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