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影像引导的精准定位经颅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进展
1
作者 臧玉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经颅磁刺激凭借其高定位精度,成为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精准定位导航技术的现状与挑战,指出当前导航设备成本高且卡尺定位技术难以实时监测头动,提出开发低成本、高精度导航技术的必要性;重点探讨经颅磁刺激的精准... 经颅磁刺激凭借其高定位精度,成为非侵入性神经调控技术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精准定位导航技术的现状与挑战,指出当前导航设备成本高且卡尺定位技术难以实时监测头动,提出开发低成本、高精度导航技术的必要性;重点探讨经颅磁刺激的精准定位技术及其在临床治疗和认知功能定位中的应用及前景;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应聚焦精准定位与非精准定位治疗的对比研究,以及通过纤维连接引导的精准定位经颅磁刺激治疗机制的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磁共振成像 定位标记 认知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障碍脑影像辅助诊断与经颅磁刺激治疗进展
2
作者 翁旭初 静进 +15 位作者 罗建红 段旭君 臧玉峰 王馨 梁九兴 袁丽霞 杨兴洁 李镭 林力孜 徐海青 陈卓铭 黄赛君 陈强 易泉英 梁茂萍 陈艳娟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61-670,共10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病因机制未明、异质性高,精准诊断和干预至关重要。近年来,脑影像技术在ASD脑机制探索和辅助诊断方面展现重要价值,同时也为精准经颅磁刺激(TMS)干预提供了基础。研究表明,融合多模态脑影像数据,构建具有发育特异性...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病因机制未明、异质性高,精准诊断和干预至关重要。近年来,脑影像技术在ASD脑机制探索和辅助诊断方面展现重要价值,同时也为精准经颅磁刺激(TMS)干预提供了基础。研究表明,融合多模态脑影像数据,构建具有发育特异性的个体化脑影像指标,可提高ASD诊断和分类的准确性;基于功能磁共振获得的功能连接引导可实现个体化TMS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脑影像 辅助诊断 经颅磁刺激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强直阵挛癫痫静息态功能连接脑网络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季公俊 廖伟 +1 位作者 张志强 卢光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3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MRI(fMRI)功能连接分析技术,观察全面强直阵挛癫痫患者发作间期静息态脑网络的改变,探讨强直阵挛癫痫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52例全面强直阵挛癫痫患者与57名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参与了本研究。采集闭眼静息态fMRI数据...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MRI(fMRI)功能连接分析技术,观察全面强直阵挛癫痫患者发作间期静息态脑网络的改变,探讨强直阵挛癫痫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52例全面强直阵挛癫痫患者与57名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参与了本研究。采集闭眼静息态fMRI数据。分别以双侧丘脑,双侧后扣带皮质为种子点,观察丘脑网络、默认网络(DMN)在患者中的功能改变。结果组内单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以双侧丘脑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模式主要分布于额顶叶,而以双侧后扣带皮质为种子点的功能连接模式主要表现为默认网络。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患者的丘脑与双侧运动皮层及右侧岛叶的功能连接增强,而与DMN脑区及基底节的功能连接减弱;而DMN内部与后扣带皮质的功能连接在双侧颞极、内侧前额叶和缘上回的功能连接减弱,而与双侧角回、丘脑和左侧额上回的功能连接增强。结论丘脑是强直阵挛癫痫网络的重要节点,它与运动皮层间增强的功能连接可能与癫痫发作时患者肌肉的强直阵挛有关。而默认网络内功能连接的异常可能与癫痫发作时的意识丧失有关。即使在发作间期,全面强直阵挛癫痫的脑功能也有着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强直阵挛 磁共振成像 静息态功能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参与型身体活动对发展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的效果:基于ICF的系统综述 被引量:6
4
作者 闻嘉宁 金秋艳 +2 位作者 张琦 李杰 司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3,共10页
目的系统评价认知参与型身体活动(CEPA)对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Medline、EBSCO和中国知网等自建库至2023年11月30日的中、英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并对其做质量评... 目的系统评价认知参与型身体活动(CEPA)对儿童青少年执行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Medline、EBSCO和中国知网等自建库至2023年11月30日的中、英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并对其做质量评价后进行系统综述。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发表于2014年至2023年之间,来自8个国家,涉及1806例年龄在4~16岁的研究对象。PEDro量表评分平均为6.6分。纳入分析的CEPA干预运动强度为64%~93%HRmax,单次干预的持续时间10~60 min,干预频率为每周2~5次,干预周期为4~24周。CEPA的具体形式包括结合认知任务的足球、篮球和地板球,结合认知任务的跑、跳、蹲、坐、旋转和保持平衡,以及结合认知任务的体感游戏。纳入的15项研究中有11项在执行功能的至少1种成分上表现出积极效果,但涉及工作记忆的7项研究有6项未能验证积极效应。在12项对比分析CEPA和身体活动或常规体育课的干预效果差异研究中,有9项发现CEPA对执行功能的干预效果更佳。结论CEPA对儿童青少年的认知灵活性有积极影响,对抑制控制的影响有争议,而对工作记忆的影响未得到验证。CEPA的干预类型分为结合认知任务的球类运动、基本动作技能训练和体感游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青少年 执行功能 认知参与型身体活动 系统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级小学生视觉和听觉持续注意的特点
5
作者 刘姿杨 刘舒瑶 +4 位作者 王静华 曹龙飞 黄静静 方妍彤 蒋小红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29-434,共6页
目的:探究不同年级小学生视觉和听觉持续注意的特点及性别差异。方法:选取某小学1~6年级学生231名,采用视觉和听觉两选择反应时任务,分别考察视觉和听觉平均反应时、反应时变异系数、遗漏错误率和执行错误率。结果:视觉任务中,5年级学... 目的:探究不同年级小学生视觉和听觉持续注意的特点及性别差异。方法:选取某小学1~6年级学生231名,采用视觉和听觉两选择反应时任务,分别考察视觉和听觉平均反应时、反应时变异系数、遗漏错误率和执行错误率。结果:视觉任务中,5年级学生的平均反应时和反应时变异系数低于3年级学生(P<0.001或P<0.05)。听觉任务中,5年级学生的平均反应时、反应时变异系数、遗漏错误率和执行错误率均低于1年级学生(P<0.001或P<0.01)。各年级学生视觉和听觉平均反应时、反应时变异系数和遗漏错误率均未发现统计学意义的性别差异(均P>0.05)。结论:小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持续注意存在年龄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注意 学龄儿童 视觉 听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手道训练者自我控制能力的优势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闻嘉宁 张禹 +1 位作者 李杰 司琦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26-232,共7页
目的:考察有空手道训练经历者相比无训练经历者在自我控制能力上的优势。方法:本研究招募了70名大学生受试者(男29名,女41名;年龄:17-25岁),有空手道训练经历和无训练经历的个体各35名,并分别选取了Go/No go任务、靠墙直角坐任务、自编... 目的:考察有空手道训练经历者相比无训练经历者在自我控制能力上的优势。方法:本研究招募了70名大学生受试者(男29名,女41名;年龄:17-25岁),有空手道训练经历和无训练经历的个体各35名,并分别选取了Go/No go任务、靠墙直角坐任务、自编情境自控任务和特质自控量表来测量个体的认知自控能力、行为自控能力、自控情境中的眼动行为表现和特质自我控制水平。结果:就整体而言,有空手道训练经历的个体在自我控制能力上强于无训练经历的个体,具体包括:(1)在认知自控的测量(Go/No go任务)中:有训练经历组的表现(d值)优于无训练经历组,且该优势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为明显;(2)在行为自控的测量(靠墙直角坐任务)中:有训练经历组第一次靠墙直角坐任务的坚持时间长于无训练经历组,且两次任务坚持时间的下降比率小于无训练经历组;(3)情境自控任务中:有训练经历组在主任务兴趣区的相对注视次数和相对注视时间均高于无训练经历组;(4)在特质自控量表的得分上,两组实验参与者未表现出差异。结论:无论是在认知还是行为层面,有空手道训练经历的个体都比无空手道训练经历个体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尽管两者自我主观报告的特质自控水平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手道 自我控制能力 眼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抗荷体能训练对飞行学员认知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马嘉悦 陈芷妍 +8 位作者 张禹 李杰 张新 姜智东 任翔 王静 车翔 邹志康 王安利 《载人航天》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0-357,共8页
为保障飞行学员在提高身体抗载荷能力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研究力量训练对飞行学员的认知能力影响。53名飞行学员作为受试者,分为实验组(25人)和对照组(28人),采用为期12周的力量训练和功率自行车高强度间歇运动,并结合心理干预作为干预... 为保障飞行学员在提高身体抗载荷能力的同时提高心理素质,研究力量训练对飞行学员的认知能力影响。53名飞行学员作为受试者,分为实验组(25人)和对照组(28人),采用为期12周的力量训练和功率自行车高强度间歇运动,并结合心理干预作为干预方式,在干预前期、中期(6周)以及后期(12周)进行认知能力测试。测试包括注意网络功能、动态注意、工作记忆以及执行抑制功能4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干预使受试者的注意定向网络功能维持在较高水平(P<0.01);干预有提高受试者最大动态注意能力的趋势,且该趋势主要体现在后6周;实验组的工作记忆和执行抑制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基础性抗荷体能高效训练能够提高和保持飞行学员的注意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量训练 飞行学员 认知能力 注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汉字搜索的情景线索效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朱欢 谢肖蔚 +4 位作者 戴喆如 唐小雅 臧健 吴娇 臧学莲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7-584,共8页
个体通过学习目标−场景联结关系提高搜索速度的现象即为情景线索效应。本研究以高频(包含丰富语义线索)或低频(语义线索少)汉字为实验材料考察语义、字形特征、空间位置线索的作用。结果显示个体可以学习字集−位置重复场景产生情景线索... 个体通过学习目标−场景联结关系提高搜索速度的现象即为情景线索效应。本研究以高频(包含丰富语义线索)或低频(语义线索少)汉字为实验材料考察语义、字形特征、空间位置线索的作用。结果显示个体可以学习字集−位置重复场景产生情景线索效应,且该效应在改变高频字集的空间线索而非字集线索或改变低频字集线索而非空间线索时可迁移,表明在情景线索学习中,语义线索占据优先地位,其次是空间线索,最后是字形特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搜索 情景线索效应 汉字语义线索 空间位置线索 字形特征线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排斥对集体和个人项目运动员合作和个人认知表现的影响
9
作者 朱敬熹 李佑发 +2 位作者 张禹 林睿 李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30-637,共8页
目的:检验社会排斥感对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运动员合作认知和个人认知表现的影响。方法:招募44名集体项目运动员和40名个人项目运动员,随机分为社会排斥干预组和控制组,社会排斥干预组通过回忆情境排斥任务诱发运动员的社会排斥感。两组... 目的:检验社会排斥感对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运动员合作认知和个人认知表现的影响。方法:招募44名集体项目运动员和40名个人项目运动员,随机分为社会排斥干预组和控制组,社会排斥干预组通过回忆情境排斥任务诱发运动员的社会排斥感。两组均测量合作动机,并采用双人合作多目标追踪任务,全面评价运动员的合作认知和个人认知表现。结果: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合作认知表现:社会排斥干预组和控制组的团队分数[F(1,38)=7.189,P=0.011,η_(p)^(2)=0.163]及团队交集正确追踪个数[F(1,38)=7.699,P=0.009,η_(p)^(2)=0.172]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个人项目运动员和集体项目运动员的团队分数[F(1,38)=4.911,P=0.033,η_(p)^(2)=0.117]和团队正确追踪个数[F(1,38)=8.689,P=0.003,η_(p)^(2)=0.190]存在显著差异;2)个人认知表现:社会排斥干预组和控制组的个人分数[F(1,80)=2.879,P=0.094,η_(p)^(2)=0.035]及个人正确追踪个数[F(1,80)=0.188,P=0.666,η_(p)^(2)=0.002]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个人项目运动员和集体项目运动员的个人分数[F(1,80)=6.045,P=0.016,η_(p)^(2)=0.070]及个人正确追踪个数[F(1,80)=4.604,P=0.035,η_(p)^(2)=0.054]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社会排斥会降低运动员的合作认知行为,但不影响运动员个人的多目标追踪能力;个人多目标追踪表现与其团队绩效之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相较于个人项目,集体项目运动员具备更强的多目标追踪能力,其团队合作认知表现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合作认知 多目标追踪 运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符号吗?来自双语控制的视角
10
作者 吴俊杰 伍新野 +2 位作者 刘倩铭 计艳楠 王启萍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0-736,760,共8页
语言与符号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议题。以往研究多基于哲学思辨,或局限于初级认知加工层面的实证探索,而缺乏对高级认知控制层面的深入考察。本研究借用双语切换范式分离出高级认知控制过程,结合多维指标和余弦距离算法,量化被试在中... 语言与符号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议题。以往研究多基于哲学思辨,或局限于初级认知加工层面的实证探索,而缺乏对高级认知控制层面的深入考察。本研究借用双语切换范式分离出高级认知控制过程,结合多维指标和余弦距离算法,量化被试在中文-符号、英文-符号和中文-英文切换任务下行为模式的相似性。结果显示,被试在任意两种切换任务下的行为模式无显著差异,等值性检验进一步支持三种任务间的行为模式具有一致性。这表明中文、英文和符号两两之间的切换所需的认知控制是相同的,意味着在高级认知控制层面,语言相较于符号无实质性的特殊之处。本研究为揭示语言的认知特性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语控制 语言切换 符号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篮球运动员的多目标追踪与轨迹预测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禹 魏一凡 +1 位作者 陶靖婷 李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00-809,共10页
目的:探究篮球运动员多目标追踪表现及轨迹预测优势,对"位置假说"和"轨迹预测假说"进行检验与拓展。方法:实验一受试者为篮球运动员12人(平均年龄21.04±2.02岁)和普通大学生12人(平均年龄23.5±1.87岁);... 目的:探究篮球运动员多目标追踪表现及轨迹预测优势,对"位置假说"和"轨迹预测假说"进行检验与拓展。方法:实验一受试者为篮球运动员12人(平均年龄21.04±2.02岁)和普通大学生12人(平均年龄23.5±1.87岁);实验二新招募受试者24人,其中篮球运动员12人(平均年龄20.42±1.44岁)、普通大学生12人(平均年龄22.75±2.05岁)。实验采用多目标追踪范式结合消失范式。受试者追踪多个在电脑屏幕上运动的客体,运动过程中客体可能短暂消失然后重新出现,要求受试者持续追踪目标并报告它们的最终位置,并且操控了目标数量和运动客体消失后重现的位置。相比于实验一,实验二延长了重现位置与消失点的距离。追踪正确率由每个试次中正确追踪目标的个数除以总个数获得。结果:实验一显示,当目标重现在沿轨迹运动的预测点时,两类人群的多目标追踪正确率均好于轨迹旋转90度点(预测点正确率0.813±0.015,逆时针90度点正确率0.719±0.019,顺时针90度点正确率0.727±0.019,P运动员<0.001,P大学生<0.001)。实验二显示,当目标重现于预测点远点时,篮球运动员的追踪正确率好于普通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追踪正确率0.743±0.020,普通大学生追踪正确率0.586±0.026,P<0.01,偏η2=0.455)。另外,实验一和实验二中,两类人群都在目标重现于消失点位置时追踪正确率最高。结论:篮球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都具有轨迹预测能力,篮球运动员的优势在于追踪表现更好且对轨迹预测延伸得更远,能更有效地预测更远的位置。多目标追踪中"位置假说"和"轨迹预测假说"两种理论可并存,其中位置优势是稳定的,对轨迹的预测易受容量、距离、人群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篮球运动员 多目标追踪 轨迹预测 位置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他行为的遗传基础:来自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的证据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海虹 尚思源 谢晓非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574-1588,共15页
利他行为是指个体耗损自身资源帮助他人的行为。近年来,研究者关注利他行为的遗传基础,基于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两类研究方法,探讨了利他行为的遗传率,证实利他行为确实受遗传所影响,以及发现了4类利他候选基因,包括多巴胺受体基因... 利他行为是指个体耗损自身资源帮助他人的行为。近年来,研究者关注利他行为的遗传基础,基于定量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两类研究方法,探讨了利他行为的遗传率,证实利他行为确实受遗传所影响,以及发现了4类利他候选基因,包括多巴胺受体基因、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催产素受体基因、和加压素受体基因,并在此基础上讨论环境在基因对利他影响中的作用。一方面基因与环境相关联,二者共同影响利他行为,即基因-环境相关;另一方面基因的效应受环境影响,即差别易感性模型。未来研究需拓展神经生物系统探索,注重全基因组研究、元分析和机制探索,进行系统的环境干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他行为 基因 基因-环境相关 差别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静态场景下返回抑制的扩散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艳艳 李杰 +2 位作者 赵起超 陈贝贝 张禹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28,共7页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探讨三维动静态空间下返回抑制是否敏感于深度线索及返回抑制效应是否存在空间扩散。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分别设置三维静态和动态场景。结果发现:三维静态场景,不同深度及不同侧位置均发生返回抑制且产生效应大小有差异... 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探讨三维动静态空间下返回抑制是否敏感于深度线索及返回抑制效应是否存在空间扩散。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分别设置三维静态和动态场景。结果发现:三维静态场景,不同深度及不同侧位置均发生返回抑制且产生效应大小有差异;三维动态场景,不同线索条件反应时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三维静态场景下,返回抑制敏感于深度线索,其效应在空间中存在扩散;客体运动破坏了返回抑制的产生及其效应的空间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回抑制 虚拟现实 动态场景 注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