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炎症性肠病患者家庭照顾者照护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静依 缪群芳 +4 位作者 陈焰 祝览铭 胡婷婷 朱力 杨路路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4-58,共5页
目的深入了解青少年炎症性肠病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体验及需求,为临床制定针对炎症性肠病家庭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3年7月选取青少年炎症性肠病患者家庭照顾者16名,以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 目的深入了解青少年炎症性肠病患者家庭照顾者的照护体验及需求,为临床制定针对炎症性肠病家庭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3年7月选取青少年炎症性肠病患者家庭照顾者16名,以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资料,应用Colaizzi现象学7步分析法归纳分析并提炼主题。结果共提炼出5个主题和14个亚主题,即承受复杂的心理负担(不相信和不接受、担忧和焦虑、自责和愧疚),面临沉重的家庭照护负担(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家庭氛围紧张、家庭生活节奏打乱),需要充足的内部知识储备(提升疾病相关知识、沟通能力),需要完善的外部支持系统(依赖家庭的支持、相同经历的家庭抱团取暖、拒绝被社会“特殊化”),感知的积极变化(适应照顾者角色、人生要素重新排序、生活行为调整)。结论青少年炎症性肠病患者家庭照顾者存在复杂的心理体验和沉重的照护负担,医护人员应重视照顾者心理负担,加强疾病相关知识、技能的宣教,并联合家庭和社会多支持系统,帮助照顾者识别积极的照护体验,从而改善其心理状态,减轻照护负担,提升照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炎症性肠病 家庭照顾者 照护负担 照护体验 照护技能 支持系统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治疗在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7
2
作者 周刚 王志勇 +6 位作者 吴建良 孙丽伟 郭赟 付金龙 马菊妹 胡姣娣 张圣娇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6-140,共5页
目的探讨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治疗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3月该院对77例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治疗(CFG)和常规内镜下硬化治疗(NCF),CFG组硬... 目的探讨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治疗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3月该院对77例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分别采用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治疗(CFG)和常规内镜下硬化治疗(NCF),CFG组硬化剂注射后针孔用内镜先端透明帽进行压迫,NCF组硬化剂注射后针孔用内镜镜身进行压迫。比较分析两组硬化剂治疗后压迫效果,6周后食管溃疡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和静脉曲张消失率。结果 CFG组压迫后再出血的发生率较NCG组明显减少;虽然6周后两组食管溃疡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CFG组食管深溃疡的发生率明显减少,6周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也较NCF组较少;静脉曲张消失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透明帽辅助内镜下硬化治疗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保持视野清晰,起到固定靶静脉,注射后压迫方便,明显减少压迫后再出血率,较少术后深溃疡形成,再出血的发生率,该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硬化治疗 内镜透明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圈套切除抗凝治疗患者结肠小息肉的研究 被引量:25
3
作者 孙丽伟 吴建良 +1 位作者 金娟 黄丽萍 《中国内镜杂志》 2018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研究冷圈套在抗凝患者结肠小息肉中的安全性,争取为接受抗凝治疗患者结肠小息肉切除找到安全、便捷的方法。方法选取在该院门诊及住院部接受抗凝治疗并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直径3~8 mm)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冷圈套... 目的研究冷圈套在抗凝患者结肠小息肉中的安全性,争取为接受抗凝治疗患者结肠小息肉切除找到安全、便捷的方法。方法选取在该院门诊及住院部接受抗凝治疗并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直径3~8 mm)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冷圈套组与高频电凝电切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用冷圈套技术、高频电凝电切技术切除息肉。比较两组患者在息肉的位置、大小、数量、切除时间、术中及术后两周的出血率、结肠息肉的完整切除率、标本回收率、病理学检查结果及病理标本中黏膜下层的小动脉血管损伤情况。结果两组平均年龄(46.76±8.52)岁,在性别、肠镜指征、肠道准备评分及回肠末端插管成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冷圈套组切除息肉操作时间(3.26±0.84)min,高频电凝电切组(5.17±1.25)min,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圈套组息肉的完整切除率为100.00%(57/57),高频电凝电切组为88.68%(47/5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切除息肉数、息肉直径、位置、术中出血率、术后两周出血率及息肉标本回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病理分型及特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圈套组切除标本中黏膜下层的小动脉血管未发生损伤,高频电凝电切组有7例受损,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切除接受抗凝治疗患者,冷圈套比较传统的高频电凝电切切除结肠小息肉具有更便捷、病理的判断更准确等优势,但限于单中心、样本量偏低等条件的限制,冷圈套技术在我国针对接受抗凝治疗患者的疗效与优势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圈套 高频电凝电切 结肠小息肉切除术 抗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琥酯对非酒精性脂肪炎大鼠肝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晶 李丽 叶月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23期4-7,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复制大鼠NASH模型,实验分正常组、模型组、易善复组、青蒿琥...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复制大鼠NASH模型,实验分正常组、模型组、易善复组、青蒿琥酯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正常组每天予以标准饲料喂养,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给药治疗8周后,提取肝组织,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各组大鼠肝组织PPARγ、SREBP-1c蛋白表达情况;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光镜观察肝脂肪变、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在模型组中不仅PPARγ蛋白表达(1.67±1.01)明显减少,而且SREBP-1c蛋白表达(3.27±1.03)明显增多(均P<0.01);青蒿琥酯低中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PPARγ蛋白表达增多,SREBP-1c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并且呈剂量依赖性(均P<0.05),青蒿琥酯高剂量组PPARγ为(3.21±1.02),SREBP-1c为(1.32±0.77),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青蒿琥酯各剂量组能提高SOD和GSH-Px的含量,降低MDA的含量,并且呈剂量依赖性(均P<0.05);青蒿琥酯能明显改善大鼠肝组织脂肪变、炎症程度和肝纤维化程度。结论青蒿琥酯治疗大鼠NASH的机制可能与上调PPARγ和下调SREBP-1c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微镜结肠炎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吴蓉 李国熊 +4 位作者 杨文君 李丽 陈晶 周刚 方家恒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1-105,共5页
目的分析慢性腹泻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探讨可能影响显微镜结肠炎(MC)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4月该院门诊以水样腹泻为主诉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结肠镜检查,多点取肠黏膜活检,行组织病理HE染色和Masson染色,... 目的分析慢性腹泻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探讨可能影响显微镜结肠炎(MC)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4月该院门诊以水样腹泻为主诉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结肠镜检查,多点取肠黏膜活检,行组织病理HE染色和Masson染色,对患者的病史及病理进行分析。结果 102例水样腹泻患者中诊断为MC 3例(3/102,2.94%),其中胶原性结肠炎(CC)3例,全部为女性,年龄24~36岁,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C)0例。结肠镜下肠黏膜基本正常或仅表现为轻度的充血水肿;病理组织学表现为上皮细胞损伤,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固有层炎症细胞浸润,上皮下胶原带增厚。近期服用降糖药、质子泵抑制剂(PPIs)、面食等因素可能与MC发病关系密切。结论 MC是慢性水样腹泻的重要原因,临床症状及结肠镜表现均无特异性,慢性腹泻患者应尽早行结肠镜下多点活检明确诊断,其发病可能与使用某些药物(如降糖药、PPIs)和某些食物(面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结肠炎 淋巴细胞性结肠炎 胶原性结肠炎 面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文书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6
作者 陈莉萍 冯月文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24期70-72,共3页
目的评价持续质量改进对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的效果。方法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护理文书质量控制中,建立持续质量改进登记本,定期进行质量反馈,并进行效果评价,比较应用前后的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结果随机抽取2010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出... 目的评价持续质量改进对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的效果。方法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护理文书质量控制中,建立持续质量改进登记本,定期进行质量反馈,并进行效果评价,比较应用前后的护理文书书写质量。结果随机抽取2010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出院归档病历各600份,其中不合格病历数分别为152份和81份;运用持续质量改进后,不合格的护理文书总数及各项护理文书的缺陷数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提高了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提升了护理人员的书写水平,体现了优质的管理模式,营造了科室良好的学习氛围,防范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 护理文书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