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糖尿病患者T细胞亚群与血糖水平及胰岛素分泌的关系 被引量:25
1
作者 张秋玲 臧淑妃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4-257,共4页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T细胞亚群与血糖水平及早相胰岛素分泌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新诊断的78例2型糖尿病(DM)患者、60例葡萄糖耐量异常(IGT)患者和60名健康对照者(NC)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兴奋试验(IRT)...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T细胞亚群与血糖水平及早相胰岛素分泌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新诊断的78例2型糖尿病(DM)患者、60例葡萄糖耐量异常(IGT)患者和60名健康对照者(NC)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兴奋试验(IRT),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指数(BMI),流式细胞仪监测T细胞亚群(CD4+、CD8+)和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采用葡萄糖负荷后30min的净增胰岛素与净增葡萄糖比值(⊿I30/⊿G30)评估早相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与NC组比较,IGT组和DM组患者的CD4+、CD4+/CD8+、NK细胞活性和⊿I30/⊿G30显著降低,HbA1c和CD8+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IGT组相比,DM组患者的CD4+、NK细胞活性、⊿I30/⊿G30显著降低,空腹血糖(FBG)和HbA1c显著升高(P均<0.05),CD8+、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D4+与FBG(r=-0.213)和HbA1c(r=-0.386)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与⊿I30/⊿G30呈显著正相关(r=0.174,P<0.05)。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D4+与HbA1c和⊿I30/⊿G30独立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细胞免疫存在异常,T细胞亚群的紊乱与血糖升高和胰岛β细胞早相分泌功能缺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T细胞亚群 胰岛素分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与肥胖对纤维化4指数筛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早期肝纤维化影响的研究
2
作者 卓莉莉 瞿欢佳 张秋玲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354-1360,共7页
背景随着肥胖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肝纤维化、肝癌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筛查早期纤维化具有重要意义。国际指南推荐纤维化4(FIB-4)指数作为筛查肝纤维化的指标,但FIB-4指数在筛查早期纤维化时是否受2型糖尿病... 背景随着肥胖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肝纤维化、肝癌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筛查早期纤维化具有重要意义。国际指南推荐纤维化4(FIB-4)指数作为筛查肝纤维化的指标,但FIB-4指数在筛查早期纤维化时是否受2型糖尿病(T2DM)及BMI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评估FIB-4指数筛查早期肝纤维化的有效性是否受T2DM和BMI因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23年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经肝穿刺活检诊断为NAFLD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T2DM分为T2DM组和非T2DM组;根据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根据肝活检结果分为F0-F1组和F2-F4组。计算FIB-4指数并比较组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FIB-4指数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IB-4指数筛查早期肝纤维化的准确性,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Delong检验比较组间AUC差异。结果110例患者中,男74例(67.3%),女36例(32.7%),平均年龄(44.5±12.5)岁。T2DM组35例(31.8%),非T2DM组75例(68.2%);正常组19例(17.3%),超重组37例(33.6%),肥胖组54例(49.1%);F0-F1组70例(63.6%),F2-F4组40例(36.4%)。T2DM组FIB-4指数高于非T2DM组,F0-F1组FIB-4指数低于F2-F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FIB-4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FIB-4指数与年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空腹血糖以及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P<0.05)。FIB-4指数诊断NAFLD的AUC为0.77(95%CI=0.68~0.86,P<0.001),诊断NAFLD合并T2DM的AUC为0.85(95%CI=0.72~0.98,P<0.001),诊断NAFLD非合并T2DM的AUC为0.71(95%CI=0.58~0.84,P=0.006);Delong检验结果显示,T2DM组与非T2DM组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09,P=0.131)。FIB-4指数诊断正常组NAFLD的AUC为0.91(95%CI=0.76~1.00,P=0.029),超重组为0.65(95%CI=0.46~0.83,P=0.125),肥胖组为0.82(95%CI=0.70~0.94,P<0.001);正常组的AUC高于超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37,P=0.042),肥胖组与正常组、超重组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76,P=0.381;Z=1.452,P=0.146)。结论FIB-4指数评估NAFLD患者早期纤维化时,未受到T2DM的影响,但与BMI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2型糖尿病 肥胖 纤维化4指数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75
3
作者 杨璐 宋美情 +3 位作者 张秋玲 寿岚 臧淑妃 杨燕丽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9-312,共4页
目的比较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和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T2DM合并NAFLD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二甲双胍组,在治疗前、后12周测定患者血生化指标... 目的比较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和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T2DM合并NAFLD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二甲双胍组,在治疗前、后12周测定患者血生化指标、血清RBP-4和APN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GHbA1C、空腹胰岛素(FIns)和三酰甘油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APN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均<0.05)。吡格列酮组RBP-4水平较治疗前下降显著(P<0.05),二甲双胍组RBP-4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组的RBP-4、FIns和HOMA-IR水平明显低于二甲双胍组(P均<0.05),BMI水平明显高于二甲双胍组(P<0.05)。结论对于T2DM合并NAFLD的患者,吡格列酮在降低脂肪炎症因子RBP-4、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的效果优于二甲双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 吡格列酮 二甲双胍 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 脂联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辛酸联合短期胰岛素强化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脂肪因子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2
4
作者 杨璐 臧淑妃 宋美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3-356,共4页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血清脂肪因子水平的变化,评估硫辛酸(LA)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脂肪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随机分为硫辛酸治疗组和甲钴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其中硫辛酸治...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血清脂肪因子水平的变化,评估硫辛酸(LA)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脂肪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随机分为硫辛酸治疗组和甲钴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其中硫辛酸治疗组接受硫辛酸、甲钴胺对照组接受甲钴胺治疗共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测定各组生化指标和脂肪因子并比较。结果胰岛素治疗后,硫辛酸治疗组和甲钴胺对照组血清空腹血糖(FB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脂联素(APN)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硫辛酸治疗组的APN明显高于甲钴胺对照组(P<0.05),TNF-α和HSCRP明显低于甲钴胺对照组(P均<0.05),瘦素治疗前后以及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硫辛酸联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可影响脂肪因子水平并加强胰岛素抗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硫辛酸 胰岛素强化治疗 脂肪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乙肝对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寿岚 娄国强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9期1046-1049,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乙肝对血糖控制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且既往明确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135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的内分泌科收治...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乙肝对血糖控制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新诊断为2型糖尿病且既往明确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共135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的内分泌科收治的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13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诊断为2型糖尿病后采取相应降糖治疗后6个月以及12个月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以及相关糖尿病知识评分。考察2型糖尿病慢性乙肝患者不同口服降糖药物对患者血糖干预的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空腹血糖和Hba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Hbalc均明显低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饮食依从性、药物治疗、运动锻炼、血糖或尿糖监测以及糖尿病知识问卷(diabetes knowledge test,DKT)得分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二甲双胍干预组血糖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后的空腹血糖水平显著优于噻唑烷二酮组(TZDs)以及磺酰脲组(SU)(P<0.05);Hbalc的结果也与血糖结果相一致,二甲双胍干预显著优于TZDs和SU类。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乙肝的血糖控制显著差于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观依从性,以及对疾病的积极性均是影响患者血糖控制的因素,同时选用合理的降糖药物也是控制血糖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 血糖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盐与骨质疏松症 被引量:28
6
作者 张晓梅 刘忠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1期857-863,867,共8页
目的双膦酸盐是目前抗骨质疏松治疗最常用药物。唑来膦酸盐是每年1次静脉注射用双膦酸盐,探讨唑来膦酸盐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分析。方法PubMed上检索应用唑来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及其他疾病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HORIZON-P... 目的双膦酸盐是目前抗骨质疏松治疗最常用药物。唑来膦酸盐是每年1次静脉注射用双膦酸盐,探讨唑来膦酸盐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分析。方法PubMed上检索应用唑来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及其他疾病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HORIZON-PFT 3年研究表明唑来膦酸盐与安慰剂比较,能明显降低椎体、非椎体骨折风险,增加骨密度,降低骨转换标志物水平,增加骨小梁容量。在90 d内行髋部骨折外科治疗的患者中进行的HORIZON-RFT研究发现唑来膦酸盐与安慰剂比较能够明显降低再发骨折风险,降低全因死亡率,增加髋部及股骨颈骨密度。绝经后低骨密度妇女从阿伦膦酸钠改为唑来膦酸盐3个月内平均骨转换标志物水平先下降,后逐渐增至绝经前妇女正常范围,且可维持腰椎骨密度值12个月。另一研究表明与阿伦膦酸钠比较,唑来膦酸盐能更迅速的降低骨吸收标志物,抑制骨吸收。在安全性方面唑来膦酸盐可能的副作用包括急性一过性不良反应,如发热、肌痛、流感样症状,主要为轻到中度,常发生在静脉输注后3 d内,3~7 d左右缓解。研究表明唑来膦酸盐短期内可能引起肾功能的变化,但长期对肾功能未发现明显影响。颌骨骨质疏松性坏死可能与唑来膦酸盐相关,但发生率较低,且多发生在恶性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和转移癌的患者中,尚未证实颌骨骨质疏松性坏死风险增高与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批准剂量的唑来膦酸盐有关。其他少见的副作用包括房颤,无症状及一过性低钙血症,尚需要大样本长期研究证实。结论每年1次唑来膦酸盐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膦酸盐 唑来膦酸盐 骨折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骨密度及胰岛素抵抗、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宋美情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6期694-698,共5页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伴高血压患者骨密度及胰岛素抵抗(IR)、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5例T2DM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对照组63例,两组均口服达美康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治疗12周,治疗前后...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伴高血压患者骨密度及胰岛素抵抗(IR)、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5例T2DM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2例,对照组63例,两组均口服达美康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BMI、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脂联素(APN)、瘦素(LE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测定腰椎2-4(L2-4)骨密度(BMD)、左股骨颈BM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各检测指标变化。结果:(1)治疗12周后,两组的FPG、Hb Alc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MI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APN、IGF-1、L2-4及左股骨颈BMD均升高,FINS、HOMA-IR、TNF-α、IL-6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EP与治疗前比较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分析显示,L2-4及左股骨颈BMD均与APN、IGF-1呈正相关,与HOMA-IR、LEP、TNF-α和IL-6呈负相关。结论:二甲双胍可以改善T2DM伴高血压患者的BMD,降低IR,纠正细胞因子紊乱,可能减少T2DM伴高血压患者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高血压 二甲双胍 骨密度 胰岛素抵抗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