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51
1
作者 王康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64,共6页
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研究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学者们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中展开了一些实证调查,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本文将近年来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 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研究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学者们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中展开了一些实证调查,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本文将近年来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进一步推进对此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宗教信仰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班环境下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视角 被引量:31
2
作者 陈彩娟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47-150,共4页
提高大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水平,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不懈追求。多年来,笔者对大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维互动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并取得良好成效。文章是在回顾多维互动教学做法的基础上,总结... 提高大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与水平,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不懈追求。多年来,笔者对大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维互动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并取得良好成效。文章是在回顾多维互动教学做法的基础上,总结提出有关进一步完善大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的几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班环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多维互动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格致”到“科学”:晚清学术体系的过渡与别择(1895-1905年)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帆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2-114,共13页
19世纪中后期,"格致"一词成为中西学术连接的桥梁。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国人逐渐放弃对于"格致学"单纯的技艺追求。严复在"西学格致"的意义上阐发英国实证主义的科学体系,部分趋东学人借用"科学&q... 19世纪中后期,"格致"一词成为中西学术连接的桥梁。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国人逐渐放弃对于"格致学"单纯的技艺追求。严复在"西学格致"的意义上阐发英国实证主义的科学体系,部分趋东学人借用"科学"一词输入日本学术。二者在自然科学的意义上重合,以致严复借用"科学"替代"西学格致"。但是,"格致"与"科学"并非一一对应的概念,中国学术从"格致"到"科学"语言表述的转换不过是学术转型的外在体现,转变的动因则在于具体语境下的现实需要,以及学术路径的不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格致” “科学” 过渡 别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双向渗透:少数民族地区专业建设的文化选择——以新疆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建梅 朱新雯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75-79,共5页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专业建设具有特殊性。通过专业建设要使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在相互了解、理解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相互欣赏与相互交融,最终实现各民族间的团结。要实现这些目标,应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充分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变迁与发...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专业建设具有特殊性。通过专业建设要使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在相互了解、理解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相互欣赏与相互交融,最终实现各民族间的团结。要实现这些目标,应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充分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变迁与发展中的作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行跨文化双向渗透,师资队伍进行民汉间双向授课,使专业建设成为引领文化交融、促进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跨文化双向渗透具有历史渊源,此理念指导下培养出的跨文化适应人才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专业建设 双向渗透 小学教育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的一种理解:路径、“面相”与“三维一体” 被引量:3
5
作者 傅德田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3-76,共4页
人们达致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所走过的路径是不同的。这些不同路径指向一个新文明方向,在这一总方向下,三个"面相"可以整合形成一个新生态文明的"三维一体"结构。在"三维一体"的理解模式下,不同路径、不同&q... 人们达致对生态文明的理解所走过的路径是不同的。这些不同路径指向一个新文明方向,在这一总方向下,三个"面相"可以整合形成一个新生态文明的"三维一体"结构。在"三维一体"的理解模式下,不同路径、不同"面相"的生态文明是"三维一体"生态文明在不同方向、侧面展现的形态,其本质内容是一致的,各路径各侧面的理解可以相互协调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三维一体” 路径 “面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是真、善、美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哲学解读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康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13,共5页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从历史哲学的视角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活动中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内蕴着真、善、美,是真...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从历史哲学的视角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活动中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内蕴着真、善、美,是真、善、美的真实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历史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境存在论与思想构境论——兼评张一兵的《回到列宁》 被引量:1
7
作者 尤金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4-46,共3页
思想构境论是张一兵教授在《回到列宁》一书中采用的解读方法。因此,理解这一方法本身就成为理解此书的关键。在张一兵教授看来,思想构境论是其"构境存在论"在文本解读方法论上的"映射",而"构境存在论"... 思想构境论是张一兵教授在《回到列宁》一书中采用的解读方法。因此,理解这一方法本身就成为理解此书的关键。在张一兵教授看来,思想构境论是其"构境存在论"在文本解读方法论上的"映射",而"构境存在论"则是一种关于人的存在方式之总体看法的"存在论"。那么两者关系究竟如何来把握?一方面,可以从"实践场"到"理论框架",追溯此书作者关于构境存在论的最初语境;另一方面,应进一步追寻从构境存在论到思想构境论的理论跃迁所带来的质性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构境论 构境存在论 《回到列宁》 实践场 理论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邓小平“管用”的理论价值观
8
作者 王康 陈湘舸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22,共4页
邓小平"管用"的理论价值观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理论价值观一脉相承。邓小平"管用"的理论价值观的实践特色: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使党的思想路线获得了完整的科学理论形态;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坚持&... 邓小平"管用"的理论价值观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理论价值观一脉相承。邓小平"管用"的理论价值观的实践特色: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使党的思想路线获得了完整的科学理论形态;强调全党要解放思想;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实践判断标准;严格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办事。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用"问题的几点思考:走群众路线,勇于自我批评;坚持实践的检验作用;反对任何教条主义;谨防实用主义的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理论 管用 理论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明意蕴——对中西传统发展观的双重超越
9
作者 傅德田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41,共6页
科学发展观有其生态文明意义,它要求当下中国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它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发展观与西方传统"天人二分"发展观的双重超越。这具体表现为:对... 科学发展观有其生态文明意义,它要求当下中国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合理关系,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它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发展观与西方传统"天人二分"发展观的双重超越。这具体表现为:对于中国传统发展观而言,科学发展观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超越了"天人合一"发展观的"自然中心主义";对于西方传统发展观而言,科学发展观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超越了"天人二分"发展观的"人类中心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关系 “天人合一” 传统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主义的空间批判——从晚年列斐伏尔到大卫·哈维 被引量:4
10
作者 尤作欣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1,共4页
空间生产与空间批判问题在当代哲学与社会理论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刊特邀请几位青年学者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陈忠博士在《空间生产、发展伦理与当代社会理论的基础创新》中提出,空间生产理论与发展伦理学的内涵、激活的空间、... 空间生产与空间批判问题在当代哲学与社会理论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刊特邀请几位青年学者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陈忠博士在《空间生产、发展伦理与当代社会理论的基础创新》中提出,空间生产理论与发展伦理学的内涵、激活的空间、伦理向度,为我们全面深刻地把握当代社会提供了新的可能;为推进社会理论的基础创新,应树立一种多样包容、具体整合的视阈意识和方法论意识。车玉玲博士在《对空间生产的抵抗》中指出,空间与资本、政治和文化正在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联姻,空间生产如果不加限制地扩张将会引起许多消极后果,许多思想家正在探讨一种不同的道路,以此来对抗资本的无限扩张、对抗无差异空间的形成及人的功能化存在。高峰博士在《城市空间生产的运作逻辑》中对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基本主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可以借鉴这一理论解决我国当下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庄友刚博士在《空间生产与资本逻辑》中指出,空间生产的发展与资本的历史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历史进程,应该对空间生产逻辑与资本发展逻辑进行合理定位。尤作新博士在《资本主义的空间批判》中对从晚年列斐伏尔到大卫.哈维的空间批判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清晰的勾画。孙江博士在《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空间拜物教批判》中对空间拜物教的内涵、特性、历史地位及其对空间资本化的推动效应等问题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批判 列斐伏尔 资本主义 晚年 大卫 马克思主义 笛卡尔主义 空间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