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温度对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2
- 1
-
-
作者
王飞飞
朱艺勇
黄芳
杜亮
吕要斌
-
机构
杭州师范大学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
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
出处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6-442,共7页
-
基金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3026)
-
文摘
【目的】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近年在我国新发现的一种重要外来人侵害虫,对我国棉花生产具有潜在的巨大威胁。本研究以棉花作为寄主,探索恒温及变温条件对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在光周期为12L:12D,RH70%±5%,在系列恒温及变温(温度波动范围为±1℃)条件下,用棉花饲养扶桑绵粉蚧,观察和分析了不同温度下各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和繁殖力及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最适发育温度、极限高温等。【结果】在恒温17-32%范围内,扶桑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当温度达到27℃时发育速率值增幅最大,其中在恒温22—32℃范围内,该虫具有较高的生长发育速率和存活率,且繁殖能力较强,而在恒温37%条件下,该虫不能完成整个生活史而死亡。在循环变温条件(25—40℃)下,该虫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发育历期更短,速率更快,存活率更高,繁殖力也达到了恒温条件下的平均水平。雌雄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0℃和8.1℃,而达到成虫时所需有效积温分别为322.6日度和344.8日度。通过拟合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非线性回归关系求出雌雄虫最适发育温度分别为30.5℃和29.9℃,而极限高温分别为36.6℃和35.8℃。【结论】扶桑绵粉蚧适温范围广泛,特别是在变温条件下的适应性非常强。这些结果为预测扶桑绵粉蚧在我国主要棉区的分布提供了依据。
-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温度
发育历期
繁殖力
有效积温
发育极限温度
-
Keywords
Phenacoccus solenopsis
temperature
developmental duration
fecundity
effectiveaccumulated-temperature
developmental threshold
-
分类号
Q964
[生物学—昆虫学]
-
-
题名转换寄主前后扶桑绵粉蚧取食行为的EPG分析
被引量:6
- 2
-
-
作者
黄芳
王飞飞
张治军
郦卫弟
吕要斌
-
机构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杭州师范大学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
-
出处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3-508,共6页
-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Q14C140002)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201103026)
+1 种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0580)
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课题(2012BAD19B06)
-
文摘
【目的】分析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在发生寄主转移前后的取食行为,以据此评价其寄主适应性。【方法】利用刺吸电位(EPG)技术,量化扶桑绵粉蚧转换寄主植物前后的取食行为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寄主转换后,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受到显著的影响,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到达韧皮部,总取食时间显著变短,取食效率降低。但寄主转换后,下一代成虫的取食效率提高,总刺探数、取食刺探数、总刺探时间以及到达韧皮部的效率与时间均与寄主转换前的扶桑绵粉蚧个体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扶桑绵粉蚧的取食行为存在高度可塑性,这种特性利于扩大其寄主植物范围,有可能是促其成为重要农业入侵生物的原因之一。
-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图谱
入侵性
寄主转移
寄主适应性
-
Keywords
Phenacoccus solenopsis
feeding behavior
electronic penetration graph (EPG)
invasiveness
host shift
host adaptation
-
分类号
Q968
[生物学—昆虫学]
-
-
题名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的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分析
被引量:10
- 3
-
-
作者
吴惠仙
徐雪娜
薛俊增
董双林
王芳
-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省部共建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杭州师范大学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海水养殖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海洋学研究》
2009年第3期48-53,共6页
-
基金
教育部海水养殖重点开放基金资助项目(200207)
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启动基金资助项目(科06-318)
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学科资助项目(J50701)
-
文摘
应用CLUSTAL X 1.81对位排序软件和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MEGA)Version 3.1系统发育相关分析软件包,分析了渤海、黄海和东海不同群体的三疣梭子蟹mtDNAD-loop片段序列,(不包括引物)D-loop序列(不包括引物)长约1 241 bp,该片段AT、GC平均含量分别为75.8%和24.2%,AT含量均明显高于GC含量,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025。依据D-loop序列,应用邻接法(NJ)、最小进化法(ME)及最大简约法(MP),构建中国沿海三疣梭子蟹亲缘关系的系统发生树,MP、NJ和ME树中所显示的三疣梭子蟹亲缘关系基本一致。NJ和ME树中来自东海的XM1与DT5聚为姊妹群;来自渤海的PL1与来自东海的YT1聚为姊妹群;来自东海的DT3与来自黄海的DD1聚为姊妹群,再与来自渤海的PJ1相聚形成一个单系;来自东海的ZS1与来自黄海的QD1聚为姊妹群;来自东海的DT4与来自黄海的YC1相聚,再与来自东海的YT2,YT3相聚。在MP树中,来自黄海的YC1与来自东海的DT4相聚为姊妹群,再与YT2相聚;来自渤海的PL1与来自东海的YT1聚为姊妹群;来自东海的XM1与DT5聚为姊妹群;来自东海的DT3与来自黄海的DD1聚为姊妹群,再与来自渤海的PJ1相聚;来自东海的ZS1与来自黄海的QD1聚为姊妹群;这些群最后再与来自东海的YT3相聚。结果显示中国沿海各海区三疣梭子蟹种群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交流,亲缘关系的远近并不以海区划分和地理位置的远近为依据。洄游和长期以来跨海区的捕捞作业可能是三疣梭子蟹种群间基因交流的根本原因;蓬勃发展的三疣梭子蟹人工养殖和放流也会导致亲蟹和苗种跨海区交流,对三疣梭子蟹种质资源的保护将产生巨大影响。
-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线粒体DNA
D—loop
中国沿海
-
Keywords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mtDNA
D-loop
China Sea
-
分类号
S917.4
[农业科学—水产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