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 被引量:341
1
作者 马伟娜 桑标 洪灵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9-96,共8页
心理弹性目前已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并日益为心理学界所关注。已有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给予心理弹性不同的定义,虽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在进行研究时,都认可两个基本的操作性定义要素:个体遭遇逆境和个体成功应对。有关心理... 心理弹性目前已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并日益为心理学界所关注。已有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给予心理弹性不同的定义,虽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在进行研究时,都认可两个基本的操作性定义要素:个体遭遇逆境和个体成功应对。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目前大多停留在第一阶段,即对心理弹性变量的探讨;对心理弹性内在机制的探讨是心理弹性研究的第二阶段,这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本研究在综合国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理论模型,并提出注重生态学原则、进行细化研究、拓展纵向研究、加强认知研究和实施干预研究,将可能成为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弹性 作用机制 模型 保护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阐明心理理论机制的新途径--来自镜像神经元研究的证据 被引量:11
2
作者 丁峻 陈巍 袁逖飞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9-106,共8页
近10年来,大量电生理数据证实了非人灵长类脑中存在镜像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无论是在观察同类执行某一动作还是自己执行这一动作时都会被激发。这种镜像机制可以作为一种联系自我和他人之间的桥梁,参与到其他多种社会认知能力中(如意图... 近10年来,大量电生理数据证实了非人灵长类脑中存在镜像神经元。这些神经元无论是在观察同类执行某一动作还是自己执行这一动作时都会被激发。这种镜像机制可以作为一种联系自我和他人之间的桥梁,参与到其他多种社会认知能力中(如意图的理解、模仿、共情、语言以及心理理论等)。目前诸多实验证据都基于一个共同的前提假设,即人脑中也可能存在一个类似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因此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对于阐明心理理论的脑神经机制及其相关的元理论预设(理论论、模仿论和模块论)显得意义重大。文章回顾这个前提假设,分析讨论了其作为心理理论神经基础的各种实验证据,总结了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理论 镜像神经元 人类镜像神经元系统 模仿论 模块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梭走访制下的阿注关系:是亲属还是朋友? 被引量:5
3
作者 肖二平 张积家 王娟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86-1498,共13页
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摩梭人和汉族人在性吸引和利他行为上对亲属、阿注/情侣、朋友和陌生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以确定在摩梭走访制下阿注关系的性质。实验1要求被试分别想象与亲属、阿注/情侣、异性朋友和陌生人发生性关系,然后评定自... 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摩梭人和汉族人在性吸引和利他行为上对亲属、阿注/情侣、朋友和陌生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以确定在摩梭走访制下阿注关系的性质。实验1要求被试分别想象与亲属、阿注/情侣、异性朋友和陌生人发生性关系,然后评定自己的情绪,发现两个民族的乱伦禁忌存在着民族差异,汉族人对与亲属发生性关系的厌恶感强于摩梭人,对与阿注/情侣、朋友和陌生人发生性关系的厌恶情绪评定却不存在民族差异。被试在想象与特定对象发生性关系时激发的情绪存在着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激活了消极情绪(包括厌恶),抑制了积极情绪(包括浪漫),但这种性别差异却未在亲属关系上表现出来。实验2要求被试评定是否愿意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亲属、阿注/情侣、朋友和陌生人,发现摩梭人比汉族人更愿意帮助亲属、朋友和陌生人,但当对方是阿注/情侣时,汉族人比摩梭人更愿意做出利他行为。汉族人对亲属与情侣的利他行为评定的差异小,摩梭人对亲属与阿注的利他行为评定的差距大;摩梭人对阿注与朋友的利他行为评定的差距小,汉族人对情侣与朋友的利他行为评定的差距大。两个民族对阿注/情侣的利他行为存在着性别差异:汉族男性比汉族女性更愿意帮助情侣,摩梭女性比摩梭男性更愿意帮助阿注。总的来看,汉族人对待情侣更像对待亲属,摩梭人对待阿注更像对待朋友。这表明,阿注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朋友关系,与主流民族的夫妻关系有着本质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梭人 走访制 阿注关系 性吸引 利他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理论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9
4
作者 丁峻 陈巍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9年第1期23-26,共4页
自Premack和Woodruff于1978年提出心理理论至今,心理理论研究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当前心理理论研究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所关注的热门课题。文章回顾了心理理论研究的缘起和概念、内容与基本范式、问题与困境,在此... 自Premack和Woodruff于1978年提出心理理论至今,心理理论研究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当前心理理论研究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所关注的热门课题。文章回顾了心理理论研究的缘起和概念、内容与基本范式、问题与困境,在此基础上反思了心理理论研究困境与解释模型的关系,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理论 解释模型 核心机制 具身认知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仪式与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关系:亲子依恋与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被引量:6
5
作者 吴明证 陈迪 +4 位作者 严梦瑶 倪苏杭 王士祺 尹金荣 孙晓玲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32-838,共7页
以1380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家庭仪式问卷、亲子依恋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探讨了家庭仪式与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家庭仪式、亲子依恋、生命意义感与自我控制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亲子依恋与生命意... 以1380名高中生为被试,采用家庭仪式问卷、亲子依恋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自我控制量表,探讨了家庭仪式与青少年自我控制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家庭仪式、亲子依恋、生命意义感与自我控制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亲子依恋与生命意义感在家庭仪式与自我控制之间起中介作用,该中介作用包括三条路径: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亲子依恋-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仪式 自我控制 亲子依恋 生命意义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神经元系统研究视阈下心脑复杂巨系统举要 被引量:3
6
作者 陈巍 丁峻 《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 EI CSCD 2007年第2期25-32,共8页
人脑是目前所知具有开放复杂性特征的典型巨系统之一,而心智作为人脑的高级功能属性具有不可还原性。为了更好地解释二者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本文从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大发现与热点——镜像神经元系统入手,以一般复杂巨系统研究... 人脑是目前所知具有开放复杂性特征的典型巨系统之一,而心智作为人脑的高级功能属性具有不可还原性。为了更好地解释二者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本文从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大发现与热点——镜像神经元系统入手,以一般复杂巨系统研究的综合集成法(Metasynthesis)为指引,通过分析心智系统认知、情感、行为等子系统与人脑系统的联结,尝试构建心脑复杂巨系统。以期为人脑与心智系统探索提供一种认识视野与研究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智 心脑复杂巨系统 镜像神经元系统 综合集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神经元系统解剖结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巍 袁逖飞 +2 位作者 丁峻 张均华 汪寅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5-329,共5页
关键词 神经元系统 镜像 解剖结构 MIRROR 灵长类动物 非人灵长类 神经科学 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抑或天赋——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元理论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巍 丁峻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30,共5页
儿童心理理论作为发展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近20年来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式都面临着进一步的整合。在有关儿童心理理论来源的假设上,理论论、模仿论与模块论出现了根本分歧,前两者关注后天经验的... 儿童心理理论作为发展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近20年来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随着研究的深入,其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式都面临着进一步的整合。在有关儿童心理理论来源的假设上,理论论、模仿论与模块论出现了根本分歧,前两者关注后天经验的建构作用,后者强调先天心理模块与机制的内源性作用。为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发展,我们需要超越建构与天赋之争,相互借鉴研究范式与成果,以澄清或假设出一种更为合理的、更具包涉力的解释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理论 元理论 建构观 天赋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特征空间客体捆绑关系的存储机制——来自ERP的证据 被引量:1
9
作者 傅亚强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7-132,共6页
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采用延迟匹配任务的实验范式,测查了16名正常被试完成位置客体、方向客体和位置—方向捆绑客体的工作记忆诱发的皮层慢电位。实验发现:在第1个客体呈现后的300ms到600ms之间,在顶叶皮层(CP5、P7、P3),位置... 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采用延迟匹配任务的实验范式,测查了16名正常被试完成位置客体、方向客体和位置—方向捆绑客体的工作记忆诱发的皮层慢电位。实验发现:在第1个客体呈现后的300ms到600ms之间,在顶叶皮层(CP5、P7、P3),位置客体、方向客体比捆绑客体诱发了一个更负的成分;在右额(F4、FC6、FC2、F8)、右后颞(TP10)、左颞(T7)、左后颞(TP9)等脑区,捆绑客体比单一特征客体诱发出了一个更正的成分;在800至1400ms的慢波成分上,位置和方向捆绑客体在F4、FC6和F8三个记录点诱发的波形比单一特征客体的波形波幅更正。右侧前额叶参与了客体整合表征的存储,该结果支持了情景缓冲器的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捆绑过程 皮层慢电位 情景缓冲器 视空间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媒体学习的认知体系 被引量:25
10
作者 斯蒂芬·K·里德 张静(翻译) 丁峻(译校)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2008年第3期28-36,78,共10页
本文对主要的认知体系进行了概述,据此可以形成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这些认知体系包括对记忆存储、记忆编码以及认知操作的描述。与多媒体学习相关的认知体系有Paivio的双重编码理论、Baddeley的工作记忆模型、Engelkamp的多模块... 本文对主要的认知体系进行了概述,据此可以形成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这些认知体系包括对记忆存储、记忆编码以及认知操作的描述。与多媒体学习相关的认知体系有Paivio的双重编码理论、Baddeley的工作记忆模型、Engelkamp的多模块理论、Sweller的认知负荷理论、Mayer的多媒体学习理论以及Na-than的动画理论。本文重点讨论传统研究和教学应用之间的交互作用,教学应用主要涉及如何增加回忆率、减少干扰、降低认知负荷以及加强理解等方面。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虽然各自有所侧重,不同的理论之间仍有一些共性;这些模型中缺乏对学习者多元编码整合作用的研究;在心理模拟足够的情况下并不需要动画教学;动作必须有意义才能有效果;多模块教学比单个不同的特定模块更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媒体学习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多元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方法在探究小学生作业作弊行为及其关键预测因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立 郑怡 +4 位作者 赵均榜 张芮 方方 傅根跃 李康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9-254,共16页
小学生作业作弊是心理学领域忽略已久的研究重点,机器学习是数智时代新兴的人工智能科学。笔者对2,098名2至6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机器学习法,考察个体认知、道德判断、同伴行为,及性别、年级、成绩等因素对小学生作业作弊行为... 小学生作业作弊是心理学领域忽略已久的研究重点,机器学习是数智时代新兴的人工智能科学。笔者对2,098名2至6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机器学习法,考察个体认知、道德判断、同伴行为,及性别、年级、成绩等因素对小学生作业作弊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集成机器学习模型对小学生作业作弊预测准确率(AUC均值)达80.46%;对作业作弊预测效应最强的4个因素依次为个体对作业作弊的接受程度、观察到同伴作弊的普遍性和频率,及其自身成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生 诚信 学业作弊 作业作弊 机器学习 预测 同伴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及其神经基础 被引量:44
12
作者 马伟娜 姚雨佳 桑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55,70,共7页
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为例,探讨这两种策略在情绪反应和神经基础上的异同。与表达抑制相比,认知重评能更好地降低情绪体验和行为表达,减少生理反应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降低杏仁核和内侧眶额皮层的激活水平;而表达抑制虽然能够降低情... 以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为例,探讨这两种策略在情绪反应和神经基础上的异同。与表达抑制相比,认知重评能更好地降低情绪体验和行为表达,减少生理反应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降低杏仁核和内侧眶额皮层的激活水平;而表达抑制虽然能够降低情绪行为,但生理反应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却会增强,内侧眶额皮层的激活程度也会增强。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认知重评能更好地调节情绪,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但在遭遇极端负性事件时,表达抑制更可能作为保护性因素发生作用,有效维持人们的心理弹性。此外,提出进行无意识层面研究、发展研究范式、拓展研究范围及注重教育神经科学研究视角,将可能成为情绪调节策略及其神经基础的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重评 表达抑制 情绪调节 神经基础 教育神经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身认知之根:从镜像神经元到具身模仿论 被引量:49
13
作者 丁峻 陈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2-136,共5页
兴起于第二代认知科学视域下的具身认知观,认为心智是具身的神经生物现象,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在身体——大脑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然而,在科学心理学内部,具身认知观缺乏一种普遍认可的神经生理机制以及超越现象的全局性解释理论。当前认... 兴起于第二代认知科学视域下的具身认知观,认为心智是具身的神经生物现象,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在身体——大脑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然而,在科学心理学内部,具身认知观缺乏一种普遍认可的神经生理机制以及超越现象的全局性解释理论。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显示,灵长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在社会认知(从动作和意图理解到语言进化)的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这些证据,我们讨论了当前认知科学领域一种对具身认知的全新解释框架——具身模仿论。镜像神经元系统和具身模仿论通过有效地共享他人动作表征、意义与意图,为认知具身化的合理性奠定了基础,并重新赋予"身体"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具身认知 镜像神经元 具身模仿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 被引量:30
14
作者 丁峻 张静 陈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4-97,共4页
第二代认知科学提出的认知具身化概念旨在强调身体、动作、情境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并由此引发了认知领域具身性的研究。语言、情绪等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具身性日益受到重视。身体、情境在情绪体验理解中的重要性是情绪具身观的核心... 第二代认知科学提出的认知具身化概念旨在强调身体、动作、情境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并由此引发了认知领域具身性的研究。语言、情绪等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具身性日益受到重视。身体、情境在情绪体验理解中的重要性是情绪具身观的核心内容。通过回顾当前对于具身情绪的认识与研究进展,阐释具身情绪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并对具身情绪可能的研究前景与研究思路予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 具身认知 镜像神经元 再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代认知科学五十年:离身谬误与危机根源 被引量:16
15
作者 陈巍 陈波 丁峻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50,共5页
作为上世纪50年代末"认知革命"产物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第一代认知科学将认知过程的产生视作与操作符号的特定规则有关,而与实现这一操作过程的物质载体无关——即心智是离身的。通过对第一代认知科... 作为上世纪50年代末"认知革命"产物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第一代认知科学将认知过程的产生视作与操作符号的特定规则有关,而与实现这一操作过程的物质载体无关——即心智是离身的。通过对第一代认知科学三大主流取向——符号计算主义、联结主义与生态主义进行系统的论述,分析其各自内涵与困境,揭示了"离身"谬误是造成第一代认知科学危机根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代认知科学 离身心智 符号计算主义 联结主义 生态主义 具身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镜像神经元:从个体认知到社会行为 被引量:9
16
作者 陈巍 丁峻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1-55,96,共6页
近十年来,一项被誉为可与DNA相媲美的神经科学新发现——镜像神经元(mirrorneuron)逐渐成为未来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界的"研究宠儿",众多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系统是人类社会认知的重要神经机制。该系统与人类的动作识... 近十年来,一项被誉为可与DNA相媲美的神经科学新发现——镜像神经元(mirrorneuron)逐渐成为未来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界的"研究宠儿",众多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系统是人类社会认知的重要神经机制。该系统与人类的动作识别、意图理解、语言进化、共情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文章介绍了该系统在个体认知和社会行为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并对当前研究中所遗留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作了反思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神经元 动作识别 意图理解 语言进化 共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虑、抑郁青少年的情绪调节内隐态度 被引量:10
17
作者 马伟娜 桑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61,共7页
以18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及抑郁自评量表筛选出高焦虑、高抑郁个体,情绪调节版内隐联想测验、情绪调节策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探讨其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发现:(1)高、低焦虑组和高、低抑郁组在情... 以18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及抑郁自评量表筛选出高焦虑、高抑郁个体,情绪调节版内隐联想测验、情绪调节策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探讨其情绪调节内隐态度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发现:(1)高、低焦虑组和高、低抑郁组在情绪调节内隐态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且焦虑、抑郁程度越高,越倾向于对情绪控制持消极态度;(2)随着焦虑程度的不断提高,个体对消极情绪刺激习惯使用的忽视策略则越少,习惯使用重视和抑制策略则越多;(3)随着抑郁程度的不断提高,个体对消极情绪刺激习惯使用的宣泄策略越多;(4)个体对情绪控制持积极内隐态度,其对消极情绪习惯使用的认知忽视策略越多且认知重视策略越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抑郁 情绪调节内隐态度 情绪调节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脑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巍 丁峻 陈箐灵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4-89,共6页
人脑中存在因社会交往需要而为进化所选择形成的"社会脑"假说已为大量脑功能成像及脑损伤研究所证实。社会脑假说认为,人类大脑承担着适应环境的重大责任,尤其是在社会交往中负责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归因。随着社会认... 人脑中存在因社会交往需要而为进化所选择形成的"社会脑"假说已为大量脑功能成像及脑损伤研究所证实。社会脑假说认为,人类大脑承担着适应环境的重大责任,尤其是在社会交往中负责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归因。随着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与进化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对社会脑组成部分的认识逐渐深入,从最初的杏仁核、眶额叶和颞叶皮质,到后上颞沟和与之毗邻的颞顶联结、内侧前额叶皮质和与之毗连的旁扣带回皮质,再到整个镜像区域。本文回顾了近20年来社会脑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脑 心理理论 镜像系统 具身模仿机制 心智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在无意识层面对情绪反应的调整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伟娜 姚雨佳 桑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8-62,68,共6页
采用有意识任务(与执行性意图结合的指导语)和无意识任务(句子整理任务)启动情绪调节策略,考察无意识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对情绪反应的调整作用。结果发现:无意识启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具有适应性的情绪性结果,能有效下调个体的负性情... 采用有意识任务(与执行性意图结合的指导语)和无意识任务(句子整理任务)启动情绪调节策略,考察无意识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对情绪反应的调整作用。结果发现:无意识启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具有适应性的情绪性结果,能有效下调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无意识表达抑制在对负性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下调方面优于有意识层面,无意识认知重评在对生理反应下调方面优于有意识层面。以上结果表明无意识层面进行的情绪调节与意识层面同样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意识 情绪调节 认知重评 表达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自我决定论看动机访谈法疗效机理 被引量:7
20
作者 叶利云 宋其争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0年第2期19-22,共4页
动机访谈法是以病人为中心、促使病人自己改变问题行为的咨询技术和方法。该文从自我决定论角度,解释了动机访谈法取得疗效的机理:动机访谈法起到满足病人基本心理需要(胜任感、归属感、自主性),推动病人产生自主动机的作用,促使病人提... 动机访谈法是以病人为中心、促使病人自己改变问题行为的咨询技术和方法。该文从自我决定论角度,解释了动机访谈法取得疗效的机理:动机访谈法起到满足病人基本心理需要(胜任感、归属感、自主性),推动病人产生自主动机的作用,促使病人提高适应性行为的质量和稳定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取得心理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机访谈法 自我决定论 基本心理需要 自主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